第三十二章 大明财政
书迷正在阅读:问侠郎、东方现世录、修道四界、kp视角写的跑团二三事、对她一如初见、住在幸福大街、灵山仙踪化羽、命运与仇恨、重生大唐:扶持女帝上位、田园小医妃
要知道,军中事务的处理,可不是地方官员们能管得着的。
就像林巡。
本来是在地方上犯了人命官司。
犯了这东西怎么得也算得上是一位重刑犯了。
但是自从王氏运作他去了边军后,他的行政关系就被转了过去,他这档案里面的官司就自动转到了都督府里了。
那么原本的人命官司,就与地方官员完完全全没有关系了。
至于都督府会如何。
说句难听点的,也是事实的话语,这些老兵油子,修行者们哪个手上没有沾点血啥的。
只要不是傻乎乎的去杀良冒功犯了军中大忌被抓了亦或是舆论上弄出啥大问题,因为出了以上的忌讳事情估计要被立即处决。一般情况下,就算是犯了在别人眼里天大的大事也就是被充到敢死营去,更别提这种人还是太原王氏送过来的。
莫名其妙,时来运转,摇身一变,转眼间成了个军官回来。
所以不得不说。
无论在哪个世界,哪个朝代,有些制度在设计时候永远都想不到后世人会怎么用它。
要是太祖皇帝看到今日的都督府,恐怕会火冒三丈,让北地流血百万里。
但是今日的边军,今日的世家,以及今日的地方官员们,早就深深结合在一起。
无论设计者当年是何初衷,在今日今时,恐怕都有着让人啼笑皆非又摇头苦叹的结果。
至于军户的其他优势,比如在纳税啊有着减免,生活上有着便利,子女教育,就业保障啊等等。
可以说真的是完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口号。
所以在社会上,有着许多人都愿意主动参军,目的也就是获得这一个身份,一个皮囊。
甚至可以这么说,一旦能够让一个家族获得了军户的户籍。那么只要大明帝国在,这家族里的人就饿不死。
不是你现在这辈饿不死,而是子子孙孙,都有一口饭吃。
万一后辈有人有出息,一举成为一个修行者,那么还能再有机会带着家族发扬光大。
这也是募兵制在这一世存在的原因。
所以与上一世相比,此方世界虽然也是卫所制度与募兵制度相结合,但是卫所制度因为社会地位,以及待遇的优越,明显还处于鼎盛时期,募兵制在这里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如此一听似乎挺不错的,那么这样国家的负担重吗?”
王安之听了林巡的介绍,对这个制度确实是十分佩服。
在封建社会的组织形式下,利用种种手段充分的保障一个政权在超凡社会的统治。
可以说是这个军户制做到了尽善尽美。
但是这样的制度必然也存在着问题,而王安之一听,就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那就是财政负担。
要知道,军户约占大明户籍总数的二十分之一。
再加上军户生育是被政策鼓励的,同一户人家,军户的人口数量是一户普通民户的一倍多。
这么多的人口数量都需要大明帝国官方来承担,需要提供庞大的修炼资源。
如果不是因为此方时间有着术法,科技这两大bug存在。
恐怕单解决吃饭问题都已经让这个帝国难以为继了。
但是王安之现在的疑惑也很简单。
那就是粮食可能便宜。
但是修行资源可不便宜。
这个世界最宝贵的就是修行者。
他们拥有着无比的权势,拥有着长久存在的寿命,这必然意味着修行者也是这个世界上财富最多的群体。
他们需要的东西,必然是这个世界价格最高的东西。
所以王安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个问题一提出。
林巡到倒是没觉得什么。
或者说,他根本不觉得这个制度有什么问题。至于财政问题,大明帝国富有兆里,天子拥有世界万物产权,哪会有这种忧患。
但是他早就对王安之的早慧有了一定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有点麻木了。所以他也开始绞尽脑汁在思考,大明帝国是不是有这个问题。
只不过马林,甚至车内的其他乘客听到了这个对话。都投来了好奇并带着赞赏的目光。
要知道,这些能走南闯北的王氏族人,绝大部分也都是修行中人。林巡与王安之的谈话内容又不是故意掩饰,除非他们特意不去听,不然就和在他们对面一般,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所以他们对王安之这问题的提出表现非同一般的赞赏。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能从短短的话语中发现一个国家根子上的问题,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智者了。更可贵的是,这个人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特别还是太原王氏的孩子。
众所周知,太原王氏历来被人称为古板封建老套世家,是老古董的代称,对科技产品,玩乐设施,深恶痛绝。
这里的孩子从小都是封闭环境长大的。
平常从小开始学得都是仁义礼智信,连什么是虚拟现实游戏都不知道的小孩。
能有这样的见识。
只能说是天赋异禀。
于是乎,前面一个之前自称去北地经商的人开始回答起来王安之的问题。
“安之,你为什么会觉得帝国财政会有问题?”
王安之也没有迟疑,拿出了自己的分析。
“因为人口。”
看着林巡似乎没有明白的样子。
王安之继续解释道:“太祖皇帝在位几千年,人口增长了二十多倍之多。而本朝与太祖皇帝那个时候比,人口更是多了十数倍。”
要知道,大明帝国现如今在籍户数有三千多亿。而这个数字在以前,或者直接放到在明太祖朱元璋开朝立都之时,户籍人数连一百亿都不到。
户数增加,军籍数量也必然也相应增加。
而同样的户数,军籍的人口一般还比民籍要多。
这对帝国的财政压力来说,必然是越来越大的。
更别提,这大明王帝国,更是以不会理财著称。
上一世,大明帝国如此,这一次更是如此。
之所以王安之会知道这个情况,原因也很简单。
王安之刚刚入学时期的孙教习影响到他的,孙教习以前是科举入了仕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辞去官职后来当了教习。
他就不止一次吐槽过。
太祖时期的工资,到万历年间,就涨了十倍。
而现如今,物价都翻了百来倍。
这样的吐槽话语。
活生生得像自己上辈子的那些熟悉的朋友。
所以王安之也只是说了人口。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他也不好意思说。
人口增加,科技发达。
必然意味着社会的总财富增加。
而国家财政没有增加,那么财富最后流到了谁手里?
答案也很简单。
就是这车里的人群手里呗。
那个族人也点点了头。
笑了笑说了起来他的见闻。其实这里北上的商人,是隐隐以他为头目的。在家族中,他的话语权也是有一定的威量的。
所以他一开口,众人也开始听了起来。
他对这大明帝国的情况也深入浅出的讲了一下。
作为一个行商之人,他懂得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族人,只是一个小孩,他也只是讲了一下自己行商过程中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添油加醋,只是如实诉说。
讲诉着这些年不同地方的卫所所发生的不同东西。
大明帝国开国之时。
既要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大元残余,又得镇压地方上的反叛势力。
所以对军户的数量都是以支持扩大为主。
各种政策方式其实都是在鼓励军户繁衍人口。
比如说放任他们不事生产。
因为在那个年代,自己边疆多一个士卒,自己就多一份力量。
而随着神州既定,山河表里恢复安稳,大明帝国的术甲技术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着。
北贼慢慢变成了疥癣之疾。
民间的反叛更是无从说起。
因为这是修行者的世界。
你能想象着农民凡人拿起锤子锄头像修行者冲击的样子吗?
科技的发达,让底层人民饿不死早就成为了现实。
只要饿不死,大明帝国的百姓们总是对一切都充满了忍耐。
这是一个最会忍耐的民族。
在民间拥有庞大实力的世家大族不一样,他们都在大明帝国的成长中分到了好大的一调羹。
没有办法,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
也只能无限度的发起战争。
南下荒芜之地。
征服安南,占领沙捞越。
一个个海外领都成为了大明冒险者的天堂。
而这样的收获,只不过让军方勉强吃饱罢了。甚至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这些事情与他们丝毫没有关系。
比如内陆的一些军户们,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九边离他们太远。
海洋又根本一辈子都见不到。
那边的士卒甚至喊出来保七争八的口号。
保证七个月的军资,争取拿到八个月的军资。
军资不仅仅包括士卒的粮饷。
也包括他们修行的资源。
更包括术甲火药等消耗类物资。
一些士卒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偷偷跑到外面干私活。
甚至一些太贫困的地方,出现了逃兵的现象。
这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王权高度集中的时代,是实在难以想象的。
原因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不是逃兵,大家只是出去干点私活。
而这点私活也是上面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
高层又下命令要杜绝它。
解决一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解决出现问题的人。
于是乎总是有各种巡查监督出现。
一旦抓到士卒干私活。
要么跑过来重罚,要么就只能说是逃兵了。
一旦真是以干私活被罚。
不仅仅是本人被处以惩罚,上级同僚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得吃官司。
于是乎,这样的士卒只能众望所归的成为了逃兵。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笑话。
所以每年的士卒分配又是一个斗智斗勇,比拼关系的年代。
要是分到偏远贫瘠的地区。
这辈子要是没有什么天大的机遇,能配齐修行物资都算是祖上烧高香,着实不错了。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
偏远地方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大明帝国,军户的科举制度是看士卒所驻扎的地方的。
如果自己不幸去了偏远地方。
倒是可以让自己家族里的人转籍到此地。
这样的话,自己家中之人就可以享受偏远地区乡试的机会。
也就是上辈子常说的高考移民大明版。
这也实在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就像林巡。
本来是在地方上犯了人命官司。
犯了这东西怎么得也算得上是一位重刑犯了。
但是自从王氏运作他去了边军后,他的行政关系就被转了过去,他这档案里面的官司就自动转到了都督府里了。
那么原本的人命官司,就与地方官员完完全全没有关系了。
至于都督府会如何。
说句难听点的,也是事实的话语,这些老兵油子,修行者们哪个手上没有沾点血啥的。
只要不是傻乎乎的去杀良冒功犯了军中大忌被抓了亦或是舆论上弄出啥大问题,因为出了以上的忌讳事情估计要被立即处决。一般情况下,就算是犯了在别人眼里天大的大事也就是被充到敢死营去,更别提这种人还是太原王氏送过来的。
莫名其妙,时来运转,摇身一变,转眼间成了个军官回来。
所以不得不说。
无论在哪个世界,哪个朝代,有些制度在设计时候永远都想不到后世人会怎么用它。
要是太祖皇帝看到今日的都督府,恐怕会火冒三丈,让北地流血百万里。
但是今日的边军,今日的世家,以及今日的地方官员们,早就深深结合在一起。
无论设计者当年是何初衷,在今日今时,恐怕都有着让人啼笑皆非又摇头苦叹的结果。
至于军户的其他优势,比如在纳税啊有着减免,生活上有着便利,子女教育,就业保障啊等等。
可以说真的是完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口号。
所以在社会上,有着许多人都愿意主动参军,目的也就是获得这一个身份,一个皮囊。
甚至可以这么说,一旦能够让一个家族获得了军户的户籍。那么只要大明帝国在,这家族里的人就饿不死。
不是你现在这辈饿不死,而是子子孙孙,都有一口饭吃。
万一后辈有人有出息,一举成为一个修行者,那么还能再有机会带着家族发扬光大。
这也是募兵制在这一世存在的原因。
所以与上一世相比,此方世界虽然也是卫所制度与募兵制度相结合,但是卫所制度因为社会地位,以及待遇的优越,明显还处于鼎盛时期,募兵制在这里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如此一听似乎挺不错的,那么这样国家的负担重吗?”
王安之听了林巡的介绍,对这个制度确实是十分佩服。
在封建社会的组织形式下,利用种种手段充分的保障一个政权在超凡社会的统治。
可以说是这个军户制做到了尽善尽美。
但是这样的制度必然也存在着问题,而王安之一听,就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那就是财政负担。
要知道,军户约占大明户籍总数的二十分之一。
再加上军户生育是被政策鼓励的,同一户人家,军户的人口数量是一户普通民户的一倍多。
这么多的人口数量都需要大明帝国官方来承担,需要提供庞大的修炼资源。
如果不是因为此方时间有着术法,科技这两大bug存在。
恐怕单解决吃饭问题都已经让这个帝国难以为继了。
但是王安之现在的疑惑也很简单。
那就是粮食可能便宜。
但是修行资源可不便宜。
这个世界最宝贵的就是修行者。
他们拥有着无比的权势,拥有着长久存在的寿命,这必然意味着修行者也是这个世界上财富最多的群体。
他们需要的东西,必然是这个世界价格最高的东西。
所以王安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个问题一提出。
林巡到倒是没觉得什么。
或者说,他根本不觉得这个制度有什么问题。至于财政问题,大明帝国富有兆里,天子拥有世界万物产权,哪会有这种忧患。
但是他早就对王安之的早慧有了一定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有点麻木了。所以他也开始绞尽脑汁在思考,大明帝国是不是有这个问题。
只不过马林,甚至车内的其他乘客听到了这个对话。都投来了好奇并带着赞赏的目光。
要知道,这些能走南闯北的王氏族人,绝大部分也都是修行中人。林巡与王安之的谈话内容又不是故意掩饰,除非他们特意不去听,不然就和在他们对面一般,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所以他们对王安之这问题的提出表现非同一般的赞赏。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能从短短的话语中发现一个国家根子上的问题,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智者了。更可贵的是,这个人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特别还是太原王氏的孩子。
众所周知,太原王氏历来被人称为古板封建老套世家,是老古董的代称,对科技产品,玩乐设施,深恶痛绝。
这里的孩子从小都是封闭环境长大的。
平常从小开始学得都是仁义礼智信,连什么是虚拟现实游戏都不知道的小孩。
能有这样的见识。
只能说是天赋异禀。
于是乎,前面一个之前自称去北地经商的人开始回答起来王安之的问题。
“安之,你为什么会觉得帝国财政会有问题?”
王安之也没有迟疑,拿出了自己的分析。
“因为人口。”
看着林巡似乎没有明白的样子。
王安之继续解释道:“太祖皇帝在位几千年,人口增长了二十多倍之多。而本朝与太祖皇帝那个时候比,人口更是多了十数倍。”
要知道,大明帝国现如今在籍户数有三千多亿。而这个数字在以前,或者直接放到在明太祖朱元璋开朝立都之时,户籍人数连一百亿都不到。
户数增加,军籍数量也必然也相应增加。
而同样的户数,军籍的人口一般还比民籍要多。
这对帝国的财政压力来说,必然是越来越大的。
更别提,这大明王帝国,更是以不会理财著称。
上一世,大明帝国如此,这一次更是如此。
之所以王安之会知道这个情况,原因也很简单。
王安之刚刚入学时期的孙教习影响到他的,孙教习以前是科举入了仕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辞去官职后来当了教习。
他就不止一次吐槽过。
太祖时期的工资,到万历年间,就涨了十倍。
而现如今,物价都翻了百来倍。
这样的吐槽话语。
活生生得像自己上辈子的那些熟悉的朋友。
所以王安之也只是说了人口。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他也不好意思说。
人口增加,科技发达。
必然意味着社会的总财富增加。
而国家财政没有增加,那么财富最后流到了谁手里?
答案也很简单。
就是这车里的人群手里呗。
那个族人也点点了头。
笑了笑说了起来他的见闻。其实这里北上的商人,是隐隐以他为头目的。在家族中,他的话语权也是有一定的威量的。
所以他一开口,众人也开始听了起来。
他对这大明帝国的情况也深入浅出的讲了一下。
作为一个行商之人,他懂得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族人,只是一个小孩,他也只是讲了一下自己行商过程中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添油加醋,只是如实诉说。
讲诉着这些年不同地方的卫所所发生的不同东西。
大明帝国开国之时。
既要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大元残余,又得镇压地方上的反叛势力。
所以对军户的数量都是以支持扩大为主。
各种政策方式其实都是在鼓励军户繁衍人口。
比如说放任他们不事生产。
因为在那个年代,自己边疆多一个士卒,自己就多一份力量。
而随着神州既定,山河表里恢复安稳,大明帝国的术甲技术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着。
北贼慢慢变成了疥癣之疾。
民间的反叛更是无从说起。
因为这是修行者的世界。
你能想象着农民凡人拿起锤子锄头像修行者冲击的样子吗?
科技的发达,让底层人民饿不死早就成为了现实。
只要饿不死,大明帝国的百姓们总是对一切都充满了忍耐。
这是一个最会忍耐的民族。
在民间拥有庞大实力的世家大族不一样,他们都在大明帝国的成长中分到了好大的一调羹。
没有办法,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
也只能无限度的发起战争。
南下荒芜之地。
征服安南,占领沙捞越。
一个个海外领都成为了大明冒险者的天堂。
而这样的收获,只不过让军方勉强吃饱罢了。甚至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这些事情与他们丝毫没有关系。
比如内陆的一些军户们,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九边离他们太远。
海洋又根本一辈子都见不到。
那边的士卒甚至喊出来保七争八的口号。
保证七个月的军资,争取拿到八个月的军资。
军资不仅仅包括士卒的粮饷。
也包括他们修行的资源。
更包括术甲火药等消耗类物资。
一些士卒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偷偷跑到外面干私活。
甚至一些太贫困的地方,出现了逃兵的现象。
这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王权高度集中的时代,是实在难以想象的。
原因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不是逃兵,大家只是出去干点私活。
而这点私活也是上面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
高层又下命令要杜绝它。
解决一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解决出现问题的人。
于是乎总是有各种巡查监督出现。
一旦抓到士卒干私活。
要么跑过来重罚,要么就只能说是逃兵了。
一旦真是以干私活被罚。
不仅仅是本人被处以惩罚,上级同僚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得吃官司。
于是乎,这样的士卒只能众望所归的成为了逃兵。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笑话。
所以每年的士卒分配又是一个斗智斗勇,比拼关系的年代。
要是分到偏远贫瘠的地区。
这辈子要是没有什么天大的机遇,能配齐修行物资都算是祖上烧高香,着实不错了。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
偏远地方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大明帝国,军户的科举制度是看士卒所驻扎的地方的。
如果自己不幸去了偏远地方。
倒是可以让自己家族里的人转籍到此地。
这样的话,自己家中之人就可以享受偏远地区乡试的机会。
也就是上辈子常说的高考移民大明版。
这也实在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