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巾帼志之乱世红颜在线阅读 - 第卌二章 夏王窦融

第卌二章 夏王窦融

    在邢末的“反王三巨头”中,口碑最好、人望最高的,不是实力最强,被奉为盟主的尉迟密,不是年轻剽锐、光脚打出江淮霸主地位的李世明,而是两攻幽州不克,连个河北都没占全的夏王窦融。

    窦融,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邢后主募兵伐辽东,窦融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反邢。后来其全家人被邢军杀害,窦融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事军队。高士达兵败身死后,窦融招集散亡复起,不久便大破邢太仆杨义臣所部军队,次年又在河间一带的七里井大败邢左骁卫大将军张士雄部,歼灭了河北的邢军主力,在乐寿建立夏国,正式称王。其后窦融又相继削平魏刀儿、王须拔等地方势力。经过四年转战,河北境内各路邢军和地方势力相继被平定,除北部涿郡(即幽州,今北京)到云中长城一线还在司马师都手中外,河北十三郡皆为窦融所有。

    龙武元年,宇文造极在童山大败于尉迟密手下,逃到黄河以北的聊城,企图苟延残喘。窦融知道宇文造极天下公敌,又是强弩之末,便不失时机地南下痛打落水狗,在诈降宇文造极的反邢先驱、知世郎王薄策应下,里应外合攻破聊城,擒杀了宇文造极,为饱受邢军残害的百姓们大大出了一口恶气。本来素有仁侠之名的夏王更加美名远扬。

    窦融出身贫寒,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在乡里时就尽己所能,扶贫济困,还曾为给一个穷人发丧而捐出了家中仅有的一头耕牛。他还自学武艺,组织村民保护乡里,多次击杀前来侵犯的盗贼和散兵游勇,因此得了个豪侠之名,整个漳南无人不称颂。以至于其父死的时候,小小一个村镇,居然有一千多人赶来送葬。如此深得人心的豪杰,怎能不成大器?高鸡泊起事,窦融虽然只有二百多弟兄,但个个忠肝义胆,团结一心,追随他闯过了无数大风大浪,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古往今来无数农民领袖,在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后往往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开始脱离群众,追求享乐,但窦融是个另类。做了夏王,他依然保持着一个纯朴农民的本色。他生活俭朴,不爱钱财,每次战胜之后,缴获资财全部分赏将士,自己分文不取。就连rou都不多吃,每顿饭常常只有脱粟饭和蔬菜。妻子曹氏身为王后,却连一件丝织的衣服都没有(不衣纨绮),家中侍妾、婢女总数不过十几人。夏军攻下聊城后,俘虏了上千旧邢宫中的宫娥美人,窦融并没有据为己有,甚至没有当成战利品分赏部下,而是和投降的一万骁果全数释放,任其婚配。

    宽仁、俭朴、亲民,不管以当时还是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窦融的个人品德都是邢末反王中的翘楚,就连段思廉、李世明也要让上三分。段氏起兵以来,一直将窦融作为团结的对象,不但因为窦夏势力割据河北,对中原争霸举足轻重,也是出于对这位端方重义,深得民心的豪侠的敬畏和欣赏。窦融为夺取河北全境,与割据燕云、依附汤廷的燕云王司马浩杰多次发生冲突。忙于东征西讨、巩固关中的段思廉为避免多方受敌,除令司马浩杰坚决守土自卫外,尽量采取措施和让步,缓和双方矛盾,争取和平。在苏冰心等使者的努力斡旋下,窦夏政权终于在大业十四年底同段氏达成了默契,通过通商贸易,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大汤开国初期最艰难危险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但没有趁火打劫给汤廷添乱,还发兵南下攻打王唯岳在黄河以北的州县,在客观上牵制了王唯岳,使得汤廷得以全力平定西陲、收复河东,站稳脚跟。而窦融也利用没有大战的宝贵时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生产上。史载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将河北地区治理得“境内无盗,商旅野宿”。河北成为了仅次于关中的宁静和平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甚感夏王的恩德。

    然而,窦融毕竟是一代豪杰,他有自己的骄傲,从没想过也不愿意攀段氏这根高枝。作为邢末的第二号反王,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他也有自己的利益,那就是窦夏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一山不容二虎,在同一片国土上,两个对等的政权势必无法和平共存到永远。当汤廷一步步扫清威胁自己的强敌,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不断前行的时候,窦夏与汤友好关系破裂只是时间问题了。

    早在进军中原之前,汤廷中以杜君雁、苏冰心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汤廷有意识地加大对窦融的拉拢,甚至不惜抛出“平分郑土”的烟幕弹,苏冰心还借机同郑国使团在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唱了一出双簧。

    窦夏政权虽然不像段氏一样,能凭借前朝积累下的人望吸纳大量关陇士族的精英阶层,但河北人杰地灵,窦融又采取宽和、开明的施政方针,吸引了不少士人加入窦夏政权,其后破宇文造极,又得到一批旧邢官员的加入,政权架构日趋完善,单单为其出谋划策的就有以中书侍郎刘彬、国子祭酒凌敬为首的十几人智囊团。这些人也都是当时的精英人才,有识之士,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开战前期,针对汤、郑双方的拉拢,窦融聚众商议对策的时候,中书侍郎刘彬就指出:“今汤有关内,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势也。汤兵悉众攻郑,首尾二年,郑势日蹙而汤兵不解。汤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者,莫若救郑,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却汤全郑,此常保三分之势也。”

    唇亡齿寒的道理,窦融当然明白。他赞成刘彬的看法,但没有立刻出兵,因为不到时候。王唯岳是什么人他很清楚,救郑是为了窦夏的利益,所以不到双方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不会搅合进来,否则会被王唯岳所利用。汤郑双方越是不遗余力地拉拢,越说明他们看重窦夏,想把自己卷进来。我岂能上当?为此,他决定无视双方抛出的诱人利益,坚持自己的意见,坐山观虎斗。同时把矛头指向了南方可能给他带来麻烦的两条地头蛇——曹州的宋义王孟海公、兖州的鲁王袁朗。而正如苏冰心所言,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最明智的做法。河北的智囊团们显然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窦融的中立正中了汤廷下怀,段婉曦没有了后顾之忧,得以从容地地占领郑国大部领土,歼灭郑军主力,把王唯岳最后一丁点抵抗力量压缩在了剩下的半个洛阳城内,成了彻彻底底的死棋。

    而窦融也借机向山东发展,进一步壮大自己的队伍。龙武二年六月,趁汤郑两军在河南战场上对峙的时候,窦融派大将冯黑虎率军南下,渡过永济渠,短短七天时间便攻破曹州、戴州,俘虏了宋义王孟海公。同时致信依附王唯岳的鲁王袁朗,以救援洛阳为名,“征调”其部下人马归自己指挥,总兵力达到十三万人。但对于洛阳日渐危急的战事,他依然是按兵不动,作壁上观。王琬、长孙安成等使者多次催促窦融出兵,甚至花钱贿赂窦融身边的近臣们。但窦融始终不为所动。

    窦融了观望了一个多月,得知汤军步步收紧包围圈,洛阳城岌岌可危,自忖出兵的时机已经到来。而此时的王琬、长孙安成等人再也无法等下去,他们干脆学起了楚国的大夫申包胥,在夏王宫前跪了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了窦融。于是窦融顺水推舟,留冯黑虎与部将范愿守曹州,自率主力十三万大军,于谷水决战后的第三天,即七月二十八日自周桥(今山东曹县西北)出发,沿济水故道白沟西进,准备在汤郑双方拼斗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下山来捡这么个大便宜。

    中原逐鹿的第三方终于加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又一场新的生死存亡考验降临到了汤军的头上。他们,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