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七章八方风雨会雍州之二

第七章八方风雨会雍州之二

      与真实历史上的国民政府对合金钢等基础材料工业的忽视不同,西北边防区还在1929年领导陕甘人民抗旱救灾的时候,就开始未雨绸缪未来的冶金工业了。

      早在我穿越的前世,我就曾经因为关注抗战的历史而研究过国民政府从九一八事变后对抗战的准备工作,因此到了这一时空后,对如何有效地用我的力量引导中华民族为抗日做好准备我是有过详细思考的,我没有仅仅去从政治和军事方面着手,而是与爱国的民族精英和国际友好人士们想尽方法向根本求生死。我深深地知道,抗战的根本,在于人才,在于愿意为救国救民而刻苦学习,实践奋斗,流血牺牲的人才。中华民族即使在最衰弱的年代,也不乏英才,他们只是需要高瞻远瞩者去启发、指引、帮助。所以,早在1924年,我就从自己为抗战准备的启动资金里,拿出了一部分成立科学中国教育基金用于培养未来有益于国家工业的专门人才。我委托了国内外的行业权威为基金会推荐人才和联络大学培养他们。比如后来西北科学院的周志宏院士,就是基金会为抗战培养的合金钢技术人才。

      以下来自美国NBC1942年2月对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Sauveur)的采访,文章题目是中国人民的钢铁抗战:

      NBC:美国在去年遭到了日本帝国的袭击后,对日宣战,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然而大部分美国人却对中国人民长达四年的抗日战争不是很了解。在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是没有现代工业基础的落后农业国家,众所周知的,该国的钢铁产量几乎为零。可是他们从1937年开始,却抗击着钢铁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军队的进攻。尤其是中国抗战军队中的精锐,Luke上将率领的西北野战集团军群,在历次战役中,表现出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常胜军。与其它地方连步枪也不齐的中国军队不同,西野(NWAG)的各种武器堪称精良,他们的重炮部队在历次战役中喷洒到日本军队头上的炮弹量令世界强国陆军也自叹不如,现在,Luke将军的部队已经成为中国人坚持抗战的心理支柱,每个中国人一想到强大的西北野战集团军群就安心,而日本陆军则把他们的失败归罪于苏联援助了中国人大量重炮。以前各国军事观察家也一直把这一点归功于西北边防区获得的苏联援助。近期,随着美国与中国成为盟国,NBC终于了解到,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中国人民的钢铁抗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了中国火炮之父的美国师傅,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Sauveur)来我们的节目为各位听众解读中国常胜军背后的美国故事。…….苏佛教授,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中国学生们是怎么样从零开始,为自己的国家生产出重型火炮的?

      苏佛:冶金技术在重型火炮的制造中是有着核心地位的,中国人很聪明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1924年,他们就建立了科学中国基金会,一些在中国任教的美国科学家也接受了这个基金会的委托,在大学里为基金会推荐有前途的中国大学生接受基金会的资助,来欧美学习深造。基金会同时在美国也联系了很多大学和教授来接受这些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从那以后,哈佛大学陆续接受了几十名基金会推荐的学生,其中最有名的是周志宏。

      1924年在中国北洋大学任矿冶工程系任主任的美籍教授施勃理(EdwinSperry)推荐他的得意弟子周志宏及其他三位学生与科学中国基金签约。1924年经基金会安排,周志宏去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5年秋,周志宏与同学们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5]

      1926年,周志宏等获冶金硕士学位。科学中国基金会邀请我去了这批中国学生的论文答辩会,我在会上注意到了周和其他中国学生的才华,经我评估,基金会安排他和李刚一起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由我亲自指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他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亚共析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师学位。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他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了“钢中魏氏组织形成的冷却条件及形态”的研究。

      1928年(民国十七年),揭示了纯铁在高速冷却下形成马氏体的过程。其论文被载入著名的《美国矿冶学报》,周志宏也由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随后,我推荐他到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他在那里获得了很多新的科研成果。

      1929年中国西北政府开始了他们野心勃勃的西北钢铁厂计划,周和李向我告辞,回到了中国,任西北钢铁公司下属西北特钢研究所所长。后来我才知道,西北特钢研究所就是中国西野军方对兵器用特种合金进行研究的机构。

      NBC: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知这一信息的:

      苏佛教授:是在一个很不愉快的情况下得知的。周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国人有种习惯,尊师重道。周去西北后,还是经常回美国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每次他都会回哈佛并与我见面,我们都很珍惜这种友谊,其他中国留学生也是这样常回母校看看。可是这种正常的人际和学术交往,在埃德加.胡佛眼里,变成了中国人的间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