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乱世逐流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风波起(下)

第十二章 风波起(下)

    当着郗道茂的面,赵川不肯装怂,脸上面无表情,但心里还是被谢家一波saocao作吓了一跳。历史已经跟前世完全不同,但该发生的事情,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在运行着。

    矛盾依旧是矛盾,石头也不会变成鸡蛋。赵川不禁感慨,桓温虽然是猛虎,然而淝水之战大放异彩的陈郡谢氏也不是吃素的。

    难怪近期谢道韫那里一点消息都没有,难怪桓温近期如此消停,原来是他麻烦缠身,不得不回荆州避开流言旋涡了。

    郗昙在信中告诉了赵川这样一件事情。

    此次晋国太史令上书说观测到“客星犯帝星”的天文现象之后,根据天人感应的学说,对皇帝司马聃上书说晋国国内要变天!至于是怎么变天,这个“客星”又是指的谁,则是只字未提。

    此后这位太史令大人闭门谢客,直到死都没有再提起这次上奏。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此消息一出,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不是信息畅通的现代,而是消息闭塞,天人感应学说占据主流的古代。

    此说法若为真,要么是胡人扣边,将要攻陷建康,要改朝换代,将司马家由皇族变为阶下囚。

    这种说法主要是在民间,因为胡人的凶狠残暴,从北方南迁而来的移民深有体会,而长江天险并非完美无缺,只要失去两淮防线,长江被突破只是迟早的事。

    隋灭陈,宋灭南唐,蒙古灭宋,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无不说明了仅仅靠长江是守不住南面半壁江山的。

    而朝堂之上,则是另外一种说法,因为他们得到的信息更多,对事态了解也更多些。朝堂之上,官宦之间,所流传的消息只有一个,那便是,上天示警司马氏,桓温要篡位了!

    然而随着年轻的皇帝司马聃不表态,此流言是愈演愈烈,简直是让桓温如坐针毡!

    他是要篡位不假,但这个时候篡位,不明摆着他就是那“客星”么?连人家王莽当年都知道拼命刷声望,刷到极致才做改朝换代的事情,这流言一出,让他桓温如何自处?

    这就好比一个人去小区内偷电动车,但一进去就有通告说近期有小区外的陌生人偷车猖獗,各位业主请小心防范云云,这个人此时还敢下手么?只怕最需要担心的是会不会被保安盘查吧?

    桓温也是这样,他是希望改朝换代,但不希望把自己搞臭!目前而言,桓温的角色是“东晋保护者”,如果坐实了“客星犯帝星”说的是他,那么,史书可不会管他这么个权臣开心不开心,肯定往死了去黑。

    一如丹青史书对司马懿司马昭的评价一样。

    周公恐惧留言日!

    熟读典故的桓温,这时候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谢家的阳谋,不得不说很有效,也很是时候,明知道是个大坑,桓温也得捏着鼻子去跳。

    没办法,人家周公旦堪称是开创周朝八百年的最大功臣,顶多后面加个之一,这功绩他桓温可比不了,而且人家还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退一万步讲,就算两人地位一样,可周公旦那是真被诬告,自身是没有谋反自立之心的。

    而桓温自己则是有贼心有贼胆,也确实在布局,只是时机还未成熟,谢家虽然借题发挥,给他挖坑,却当真没冤枉他。

    周公,姓姬,名旦,乃是周文王少子。从小就有人说他贤明,一直辅佐其兄武王伐商,奠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

    等武王病重,安排身后事,在遗嘱里面交代让周公旦“取而代之”,但册子被藏在金匮中,无人知道。

    后来武王病死,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旦顺理成章成为辅政大臣,管理诸候及朝政。

    再成王的两个叔叔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是忌惮周公旦这个定海神针;所以反而散步流言,说周公旦图谋不轨,不久以后就会篡位。

    年幼的成王将信将疑,于是周公旦为了避嫌辞了相位,避居在东国,整天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

    直到有一天,狂风大作,雷鸣闪电,雷击中了金匮,让成王见了册文,这才知周公旦忠心耿耿,于是将其迎归相位,同时诛杀了管叔、蔡叔,这才让周室转危为安。

    当然,这是古人的说法,其中疑点甚多,成王是不是那么“生性多疑”,周公旦是不是那么“公忠体国”,他是不是有“以退为进”这种念头,都不太好讲。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篡位这种流言的压力下,连周公旦这种“圣人”都要退位让贤以避嫌,这种庞大直戳脊梁骨的舆论压力,也不是桓温能抗衡的。

    于是桓温辞去大司马和丞相的职务,暂时由皇叔司马昱接替。他则是带着亲信离开建康,前往老巢襄阳,以避开舆论的指责。离开中枢,那些指责他篡位的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

    不过桓温仍然担任着十几年都没换过的荆州刺史,顺便带着部队移防襄阳、樊城一线,编练新军。

    桓温一离开,对他的指责和谣言立刻就消失了,那么客星犯帝星,总要有个人出来背锅吧?谢安上了一道奏书,指明客星乃是从北方出现,又不见东井,应该是鲜卑慕容有南侵之意。

    这一点倒是很符合朝廷上下与百姓们的心理预期,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桓温的荆州镇,与王谢等世家的扬州镇闹起来。

    于是建议北伐鲜卑慕容的奏书如同潮水般涌来,司马聃清一色的留中不发,那些都是些口水文,愣是没有提到最关键的部分:谁领兵?哪一部出兵?打哪里?怎么打?

    声势造得差不多了以后,又是谢安出来上了一道平戎策。

    其一,派干员入洛阳,让赵川支持北伐的粮草,如果对方不乐意,那至少也要稳住,让他不要出兵袭击晋军的补给线。

    其二,让桓温出兵襄阳为一路佯攻,吸引关中苻家的注意力,让苻家无法调兵与鲜卑慕容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