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名将克星在线阅读 - 第八十一章 匈奴变天定五原

第八十一章 匈奴变天定五原

    汉灵帝中平四年,对于日渐衰败的东汉朝堂来说,实属于多事之秋,边疆接连发生的反叛即是大乱前的征兆。黄巾、黑山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耗尽了大汉忠义之士最后的一点骨血,尤其是在去冬胡虏大举南下劫掠中,大汉无力抵御致并、幽、冀三州一片糜烂,令无数心怀黎民之士扼腕叹息,而朝堂中枢依然歌舞升平,于倾覆危机之中尚不自知。

    眼见大汉虚弱的异族们虎视眈眈,不时溜进来咬一口;更有心怀异志的野心家趁乱不断冒头,为满足私欲里结外连祸乱一方。

    先是边章、韩遂等人在凉州作乱数年,勾结羌人、挟裹官吏,呈愈演愈烈之势,知道发展成攻略三辅、进逼皇陵,汉灵帝才慌忙调集皇甫嵩、张温等重臣名将前去征讨。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于缺兵少将境地的汉军,就算是由百战名将率领也是百多胜少。

    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另想两个馊主意:一个是扶持、利用当地豪强参与镇压;另一个是打破数百年来征兵惯例,强行征调附汉的边塞胡族随汉军出征。前者使之诞生了像董卓、马腾等割据一方的军阀;后者则更是引起了边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大大加速了汉王朝走向名存实亡的步伐。

    在这种境况下,继西凉发生叛乱,在兴汉军挥师东征平城,拿下雁门关的同时,大汉北疆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张纯、张举两兄弟勾结乌桓王丘力居造反。二张反叛是因为对上官不满,而乌桓人的反叛,则是由汉庭强行征调族中青壮赴凉平叛引起的。

    叛乱谋反的理由千千万,但最终结果却是百姓跟着遭殃。二人皆为汉之北疆旧吏,且官职不低,熟知大汉军政虚实,所以为祸更甚;再加之去冬参与劫掠已尝到甜头的乌桓人,双方一拍即合,里应外合。不几时,还没有从胡人肆虐后的悲惨中恢复过来的大汉北疆,转眼间就又陷入无尽的兵荒马乱之中。

    攻城破县、斩杀汉吏……一直将战火燃烧到冀幽青徐四州,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整个大汉北疆数州只有骑都尉公孙瓒率部勉力相抗,但无奈兵微将寡,而乌桓骑来去无踪、飘忽不定,所以是越剿越乱。

    从夏到秋,眼看这场动乱不仅无法扑灭,而且已波及到一向为大汉富庶之地的冀南,无兵可调、无将可派的汉灵帝眼珠一转,听了近侍张让等人的进言,一纸征召令又下达到南匈奴单于羌渠手中。于是,尚对大汉心存忠义的羌渠派其子於夫罗,率领数千不情不愿的匈奴骑兵,前往幽冀前线参与平叛。

    眼看四处烽烟,却不修兵事,勉强维持京畿安全的御林军也是人浮于事,毫无战斗力,只得玩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而这场游戏终于在第二年,以南匈奴发生内变、倾向大汉的羌渠被杀为代价,画上了句号。其结果是:凉州韩遂、诸羌还在攻略三辅;张纯、丘力居等依然四处驰骋肆虐;而又添匈奴动乱……

    纸里保不住火,一封封军情告急的奏疏将汉灵帝从醉生梦死中惊醒,不愧是当政二十载的皇帝,即使昏庸但皇室素养仍在。于大厦将倾之际幡然悔悟的汉灵帝,接连下了数道补救诏令,以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汉社稷。

    其中两道可称为明君之举:一个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平乱力度,改刺史为州牧,分派皇室干才赴各大州就任州牧。最正确的就是将在塞外胡人中有崇高威望的刘虞调为幽州牧;一个是于御林军军中选拔精锐,设置西园八校尉,擢升心腹、俊才为统领,其中就有未来演变为乱世枭雄之一的曹cao。

    想法确实挺好,所行措施如果放在盛世时绝对会大大增加中央集权的力度,只可惜现在是社稷将倾、人心已散的乱世。享乐一世的汉灵帝已经醒悟的太迟了,况且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这些看似振作的举措,在他的突然薨毙后,通通变成了野心家自立征伐的借口,加速了大汉王朝名存实亡的步伐。

    幽冀等地的战火总算因刘虞的到来,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乌桓王丘力居退了,张氏兄弟自然也蹦跶不起来了,将军也不做了,天子也不干了,纷纷溜之大吉、逃亡塞外……。

    但因它而起的匈奴内乱却远远未到结束的时候,须卜骨都侯趁羌渠尊汉令强征部族勇士,从而引起匈奴人普遍不满的时候,挑动族人聚众杀死羌渠,进而自立为单于,笼络不少野心勃勃的部族头领,将大部分南匈奴人控制其麾下,并誓言要带领匈奴人恢复先祖冒顿之荣耀。

    于是,在得意忘形的须卜骨都侯带领下,南匈奴人不仅时不时地越过荒无人烟的西河郡,sao扰并州太原、河东等地,而且对以前保持友好的兴汉采取了敌对态度,彻底断绝互市往来。虽摄于兴汉军的赫赫军威,不敢正面相抗,但一些垂涎于兴汉富足的部族,也不时地聚众sao扰一下与之接壤的云中郡县。仗着自己骑众甚多,往往是突袭劫掠一下,等兴汉军到来时即呼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