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西周王朝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七十一回 宰樊伐狄败后修城

第二百七十一回 宰樊伐狄败后修城

    宣王三十一年秋天,朝贡纳税季节,汾水古交之地的赤狄咎如藩服不贡,宣王中兴时代,哪能容忍天下诸侯反周不贡,周宣王令太宰樊山甫率兵前去征伐古交赤狄,让其诚服朝贡。

    樊山甫,虽然身居高位太宰,主管百官和天下诸侯,但是,讨伐诸侯,率兵出征,这不是他的专长,尽管以前也有太宰率兵出征先例,但是,少之又少,当然,出征征伐,也不是樊山甫一人率军,手下大将军还是很多,他就是个统军的头而已。尽管如此,樊山甫心里还是很有感慨,他知道,这是宣王在疏远自己,内臣外派,文臣武用,如果不胜,打了败仗,王上追究责任,这个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怎样,王命已下,还得领兵北上,讨伐赤狄咎如。

    樊山甫率军到了中都彘城之后,屯兵中都邑。

    中都,也是汾王时期的产物,汾王居住彘城之后,广布仁政,建立中都,下属城邑十几个在此,中都邑就是其中之一城。厉王五年,兮甲吉父打败嚴狁,厉王命南仲将军朔方,南仲将军在此建立二道防御工事,建筑小城堡,厉王三十七年,国人暴乱之后,厉王到了彘地,建立中都彘城,称汾王,这里是中都都城彘城下属城邑,称为中都邑。君王居住的城,称为都城,没有君王居住的城,称为邑。

    古交城,也称骀城,吕梁山东麓中部,汾河上游弯道平原盆地,台骀人在此居住,成为汾水盆地的先民,现在,这里居住着娄烦胡人,赤狄燕京戎,无终遗族,赤狄咎如人,这里原是商朝北唐之国,周穆王时期在此置戎,安置俘虏,形成戎狄杂居之地,汾河百里之外的北面,居住着白狄肥国人,还有盂国人,盂国,是周王朝大将军盂伯的封国,也是当年置戎俘虏之地。

    朝廷置戎于此,也就表明,这里归属朝廷管辖,五台山的东北地区属代国,也归附周王朝,这也就是说,周王朝的疆土北到达山阴之北的大同地区,怀仁地区是怀姓九族之一的炎黄华夏民族,羲和之后,左云右玉,是周王朝统治的塞内诸侯,左云云冈堡,称武周之地,以备危方,这是南仲将军朔方之城,也就是说,朔州,大同地区,清水河,凉城,丰镇,阳高,怀安,兴和,商都,化德,保康,都是周王朝藩服燕京戎,赤狄,娄烦胡服,林胡藩服地区。之外,是鬼方(畏方)的下危边缘地区。

    周王朝的北方地区,想当年,南仲父子两代人朔方建城,控制嚴狁之民,分别建立了定边,靖边,榆林之城,红柳河,榆溪河,沿岸建筑了防御工事堡垒,清水河,左云地区也同样建立了武周堡,为周王朝的边境安定,对外防御鬼方,对内管控娄烦胡服,赤狄,白狄,林胡藩服,付出了南仲两代人的心血。

    冀北,原属冀州,周朝划为并州,唐尧封羲和子为北岳长老,二子和叔来宅北岳,定都平国。商汤灭夏之后,封子代为北方之国,成立代国。周武王推翻大商王朝,周武王封纣王叔叔比干之子到此接管北方殷人,成立林地,始称林胡,代国诚服周朝而沿袭代国。并州的林国,代国,商都郝氏,都是大商之后,大同到朔州河套一带之北,归属林胡人,五台山地区归属大商后人的代国人。

    原来的平国人向内迁徙,到了平原地区一支平和人,还有一支迁徙到文水、平遥一带,叫平陵。

    朔州之南到方山至汾河上游一带,多属娄烦胡人和赤狄人,赤狄,也就是商朝时期的燕京戎,自从周朝成立之后,这里就成了藩服之邦。

    古交地区,原属商朝北唐方国,古交及之东地区,到盂国境内,都是周王朝安置的俘虏,属置戎之地。

    现在古交之北的赤狄人,藩服之邦不朝贡,周宣王令太宰樊山甫前来讨伐。

    两百多年前,商朝时期,当年燕京戎大败岐周季厉,甲骨刻辞,写进了历史,这次,同样是这帮赤狄的后代,能否大败周王朝的王师,再次写进历史,拭目以待。

    赤狄,有这么厉害吗?

    古交,既然是朝廷置戎之地,也是王朝直属之地,太宰樊山甫令先锋将军高父,从中都向古交行军,屯兵古交汾河河边。

    吕梁山东麓,汾河上游地区,一直到天柱山地区,都是赤狄所在地,这次,讨伐的就是这个地区的赤狄人,赤狄人众多,吕梁上西麓至庐芽山地区,都是赤狄部落,赤狄总人口超过百万。

    太宰樊山甫所率三万大军,能否战过赤狄?

    话说先锋将军高父所率八千人马,屯兵汾河岸边姬家堡,等待中军的到来。

    高父刚刚安营扎寨,第二天早晨,赤狄一路人马前来叫阵,高父应战布阵。

    赤狄全部是骑兵,狄者,来去如疾风迅雷,快也。也就说赤狄之人,骑马善战,来去疾驰,兵贵神速。

    赤狄大将,也不多话,待周军布阵之后,身先士卒,策马飞奔冲向周军阵营。周军钲人擂鼓迎战,周军八千人马,迎了上去,双方混战,拼杀,你死我活的拼杀,快刀斩乱麻,快打慢,慢者倒下,活着的继续拼杀,杀得眼睛红了,手软了,退也无力站住了,还是坚持拼杀,站住,就是英雄,倒下,就是告别,告别仪式很特别,无声,或者哀叫,一声呜呼哀哉。

    两个时辰之后,双方能够站着的,还能骑在马上的,都是豪杰,都是武功盖世的战将,可是这样的人已经不多,周军八千人马,看上去已经倒下一多半,赤狄骑兵,还骑在马上的,了了无几,狄人的马下功夫,不好和周军比,只要下马的人,周军都给他下马威,这样看来,赤狄的死伤远比周军多,五千骑兵,还乘不到一千人马,此时再战下去,就是同归于尽,同归殊途的战法,周军主动鸣锣,赤狄人马也是后撤。

    此战,史称姬家堡之战,周军大胜,周军八千人马,死伤过半,含伤员还有四千人马。

    赤狄,安全撤退的一千骑兵,还有五百能跑得伤员,不能跑得伤员,都成了周军俘虏。

    周军打扫战场,发现很多看似死了,却还有气的狄人,高父下令随军医生救援。

    第三天,太宰樊的主力部队赶到,对第一战的双方硬拼搏杀,心里感到一丝凉意,这不像狄人一向打了就跑的战斗风格,难道这次他们要死磕到底,顽固不化,抗争到底?

    周军主力军的到来,赤狄人并没有害怕,岚邑皋狼,已经燃起狼烟,狼烟四起,这是求援信号,岢岚狄人已经出兵,五寨狄人也出动了,多地狄人,向姬家堡方向汇聚,三日后,狄人共计合并二十万骑兵,于岚皋狼的岚城。

    太宰樊山甫下令周军过汾河到对岸的天柱山的北麓,和岚城对应,准备攻打岚城,他哪里知道岚城已经会聚二十万赤狄骑兵,周军两万多人前去,等于送死。

    没等周军攻打岚城,赤狄骑兵已经将周军团团围住,也没叫阵,就是用二十万骑兵,围住周军大营,准备围剿周军。

    二十对两万多人,九比一,九人打周军一人,周军一人要打狄人九人,好手打不过双拳,何况九人?

    太宰樊知道不妙,下令向北突围。

    周军参军建议自焚军营外围营帐,这样狄人杀不进中军,然后乘火势,全力向北冲杀突围。

    太宰樊采纳参军建议,下令焚烧军营外围营帐。周军大营,顿时火光烛天,狄人无法冲进周军军营,只好射箭,周军乘机全力向北冲杀,杀出一条血路,向大盂之地撤退。

    待周军撤退到大盂之地,清点三军,结果,让太宰樊流下几滴伤心的眼泪,周军还有一万人马,其他,全部在突围中丧生。

    天柱山之战,周军彻底败了,大败,惨败。

    樊山甫无奈何地的向宣王报告败绩,请求支援。

    宣王下令太宰樊回都,令兮甲仲山甫出师前去剿灭赤狄之乱,让其诚服朝贡。

    樊山甫得令,回师,兮甲吉父率师北上,换下樊山甫。

    兮甲作为老道的统军将领,吸取樊山甫的失败经验,他没有急着前去前线和赤狄硬拼,而是屯兵中都邑,在此建筑高台,建立防御工事,练兵遣将,适应北方战场的环境地形气候变化。并修筑西面北面围墙,预备赤狄来攻,。

    兮甲将军,这是什么想法,古交离中都邑相距百里,难道他不前去主动攻打赤狄,而是在此防守?

    兮甲解释说,这是第二道防御性工事,万一不敌赤狄,退到此处严防坚守,也是最佳方案。

    兮甲知道,赤狄二十万大军,自己仅有六万大军,如何是赤狄对手,就是防御,也成问题。

    难道他要丢弃北唐之地?

    不是丢弃,不是放弃,只有朝廷发兵三十万,方可说此大话。这个年代,没有兵法可讲,就是靠人多势众,以多打少,最起码要势均力敌,方可一搏,现在六万周军,如何直面二十万狄人?如此不顾战士的生命,前去硬拼,自己不是自己人的刽子手?下场和太宰樊有何区别?

    兮甲吉父说的一点不假,不是他不战,怯战,而是面对现实,他能保住二线防线,他就满意了,为此,他借故修筑中都邑的防线工事,矮墙城防,并在此练兵点将,训练实战本领,这个工事一搞,一年时间还是要的。那就让他大搞朔方工程吧,宣王也没摧战。

    一年过去,宣王等的急了,下令兮甲将军主动出击,剿灭狄人叛乱。

    宣王三十三年春天,兮甲将军得到王令,思考再三,乘狄人不备之际,突然对岚城实行突袭,六万大军,瞬间拿下岚城,岚城狄人来不急求救,已经大败,兮甲将军下令乘胜北追,一直追到宁武之地。赤狄人降服,归顺。

    兮甲将军捷报上报宣王,宣王赞许兮甲,同时也讽刺兮甲说道:“兮甲将军修建战事工程,点将练兵一年,一举成名天下知,赤狄丧胆,中都邑作长久备狄,令兮甲将军常住中都邑,继续练兵点将,管控赤狄,管控千亩姜戎,一举两得。按功奖赏,司马程伯休前去赐赏。”

    兮甲将军得令,也无话说,只好将中都邑作为第二故乡,继续修建城堡,防范不测。

    兮甲将军打了胜仗,这让太宰樊山甫无地自容,名声扫地,他知道他的这一生的后半生,晚节不保,他在等待宣王的降罪。

    宣王并没有对樊山甫的打败仗如何如何,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兵败乃兵家常事,只不过朝廷好久没败过而已,看来太宰大人不是兵家,是个建设性政客,这样吧,齐成公薨毙,你代表朕前去吊唁,同时辅佐齐庄公,也可管控东方诸侯,同时,就像兮甲将军一样,修建城堡,就像召公虎当年修筑南申之城一样筑城,作为将来东方牧伯的城池。”

    “老臣领命。”樊山甫叩拜稽首。

    樊山甫作为一朝太宰,却要去齐国修建城池,修建未来的候伯之都,这是外调贬用。这在宣王看来,这有何不可,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又不能免掉干了三十年太宰的宰官,那么,只好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了。

    宣王三十四年,太宰樊山甫到了齐国,开始修筑方牧城池。其实修建方牧城池,只是一种说法,宣王主要还是要对齐国进行土地改革,税政改革,做个具体标杆,对东方诸侯做个示范标准。这样的大事,如果没有太宰前去实施推行,可能齐国也不会愿意积极去干这个事情,宣王给齐庄公带个高帽,作为未来东方方牧的备选之国,直属朝廷管辖。

    这样,南方有南申方牧国,东北有韩国作为方牧国,东方有齐国作为方牧国,北方有千亩直属地区,作为土地改革,税政改革的示范田,成为税政改革的标杆,这样可以有力的推行土改政策,现在就差西部没有改革的示范区了,宣王正在考虑西部示范区的建立,不过,不是现在推行,而是等齐国方伯城邑建好,土地改革完善之后,再建立西部示范区。

    说来也巧,樊山甫到了齐国,建设东方牧城,南方牧南申伯却病危,这也不足为奇,南方牧南申伯,今年都过百岁了,宣王今年都八十七岁,他这个国舅还能活多久?生老病死,这是常态,何况南申伯百岁老人,这是喜丧。

    国舅南申伯薨毙,其子继位,世袭南申伯,改称太子岳丈南申伯,因为他是太zigong湦的岳父,未来的国丈,宣王的最小表弟,今年四十九岁,是南申伯的季子,南申伯的长子,次子已经过世,其后人不得立。

    南申方牧薨毙,宣王赐国丧,南方诸侯奉孝,举国致哀,朝野大哀,丧礼不胜荣耀。

    南申之国的同宗西申侯,作为同宗,前来吊孝,一看同宗伯父这个丧礼,如此厚天,感慨良多,心里露出一丝不爽,私下哀叹说:“逆天丧礼,胜于厉王之丧”。

    新任南方牧的南申伯,非常孤傲,也很霸道,和缯国联姻,关系铁,与邻国噩国本就通婚,他本是南方方牧,其他南方诸侯也很附会他,这下不得了,说话声音很大,就连太子他都吆喝,尽管他是太子的岳丈,但是太子必定将来要做王的,这不合礼制,所以导至太zigong湦很不喜欢岳丈大人,本就不喜欢表妹,这下更不喜欢太子妃申姜了,太子发誓,自己掌权之后,第一个把太子妃废掉。

    太子妃申姜,生得一子,小王子名曰宜臼,今年已经十五岁,生性怪癖,人说这是近亲结婚的结果。虽然宜臼是嫡长孙,宣王不是很喜欢,认为他将来统领不了天下,从平时表现来看,缺德失德之相,也是个不孝之子,自我为中心,不顾父母感受,这都是太子妃申姜溺爱所致,宣王甚是担心,可是碍于他是南申方伯的外孙,一时也很无奈,尤其是现在,第一代南申方伯刚刚薨毙,也不好动其他脑筋,只好以后再说。

    一个南申方伯,带来一连串的烦恼和后顾之忧,真让人感叹不已,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