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贸易(第一更,求月票)
请皇上将商路全部贸易的特许权授予商会! 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在房内响起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之一惊,既便是石磊也没有想到经略会这么说。 众人的诧异让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他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无异于天方夜谈,但在欧洲这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就像几十年前,英国女王向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时,她将东印度的全部贸易权授予东印度公司一样,了解这个时代游戏规则的朱明忠自然很清楚,特许状会给传统的商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未来这个商会能不能锐变成像东印度公司那样的企业,朱明忠并不清楚,但是至少,这是一个机会,既然是机会,那就不能够错过它。毕竟正是这些特许公司开辟了欧洲的殖民时代,只有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民间公司才会千方百计的拓展海外贸易,进而拓展殖民地。而不仅仅只是国家的强力推动,推动海外的事业,必须要充分调动各方的利益,而开放的商会则是调和各方利益的一个联合体。 梁天佑惊讶的看着朱明忠,好一会才开口问道。 “经略此言当真?” 请皇上给商会颁旨,这,这怎么可能?但是他并不怀疑,毕竟他曾听西洋人提及在西洋就有类似的事情。只是从未曾想到,在中国也可以这么做。 若是从其它人口中得知此事,他会一笑了之,但是现在,当这句话从朱明忠的口中道出时,他却不曾有丝毫怀疑。, “怎么,老先生难道还怀疑本官不成?” 表面上看似平静的梁天佑心中却是波涛汹涌,他未曾想到,经略会提出这样的条件,搁过去,这个条件几乎会使他陷入千夫所指之境,但是现在……待到将来经略北定中原之时,凭此奇功,皇上又岂会拒绝他的要求?到那时,这商会又如何不能成? “爹,经略如此盛情相邀,又怎能再加以拒绝,更何况,您不是经常教导孩儿要以国为重,此事于国于民百利而无一害,爹您还犹豫什么?” 梁赞适的一句自豪感,让现在已经不想就这么放过眼前的大好机会的梁天佑,顺着台阶微笑道: “经略如此盛情,在下又岂能拒绝,不过经略需知道,这滔海行商,可谓是风险重重,非是每船皆可得利,亦非每船皆能归还!” 对于这个大航海刚刚开启的时代,海上航行的风险朱明忠又怎么可能不了解,沿着海岸的近海航线尚都有各种风险,更何况是赴日本这样的“远洋航行”,于是他点点头说道。 “此间风险本官自然知道,这于陆上做生意尚有各种风险,更何况是贩海,商会之事,老先生你只管cao办,至于官府这边,本官军务繁忙,又岂能事事过问?” 一句话等于给梁天佑放了行,朱明忠的这句话,几乎等于承诺不插手商会事务。“经略,这商会既是由经略所办,经略但凡有所吩咐,我等又岂敢不从。” 梁天佑的声音不大,那声音低的恰好能让朱明忠听道。其实他也很清楚,所谓的不插手,不等于不闻不问,官府若是想插手商会,又岂会在意其它?关键在于掌握好度。 在两人就商会的一些细节加以探讨的过程中,朱明忠不时的会提供一些后世股份公司的经验,毕竟相比于这个时代商号,经过数百年发展的股份公司在二十一世纪其体制更为成熟一些。 对于其口中提及的一些商会管理上的“奇思妙想”,梁天佑更是不的出言称赞,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经营上的时候,朱明忠自然会询问起了这与日本贸易的货物种类,毕竟,他所希望的是通过海外贸易刺激本地商业的发展。 “这日本所需者,首先是生丝,这生丝又以湖丝为上,湖丝于我大明每担约百两上下,运往长崎可获倍利,再就是日人喜好甜食,而日本却不产糖,其所食之糖皆来自中国,但凡是糖于日本皆可获得数倍暴利……” 尽管已经十余年未曾赴海从事对日贸易,但是梁天佑提及对日本的贸易时,仍然说的极为细致。 “先前经略所言,意取日本之铜,我们可以可直接把日本人喜爱的生丝和丝织品运到长崎,从而以交换日本铜,如此所获得利润远多于其它,在下当年赴日时,曾识得几位铜商,若是经略有意,我等可于其签售,即是把船上的货物悉数交给他们,再由其换成铜条或者银两……” 这正是梁天佑的作用,或许他很少出海,但是梁家几十年间于日本却早就积蓄了很多关系,这些关系网正是贸易船能够进入日本的关键,没有梁天佑的参与,即使是朱明忠派出使节,但是等待德川幕府批准贸易却可能面临诸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郑家的反应,但梁家不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对日本贸易的参与者,现在只是趁机恢复对日贸易罢了。 其实无论是换铜也好换银也罢,对于朱明忠来说,他所需要的无非只是开启一个海外贸易的大门,从而让江北,这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再一次繁荣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未来的航线肯定不仅仅局限于日本或者朝鲜。 “既然老先生熟知海路,对这往南去的海路可曾熟悉,比如去广东等地?” 朱明忠的言语中带着试探的味道,而他的这一问,让梁天佑反问道。 “经略莫非有意开拓往南的航线?日人所喜之糖皆产于岭南,若是欲备糖货非重往南遣船不可,对向广东等地的航路,在下亦有所了解,家中亦有长辈专事往南航路。” 梁天佑的回答让朱明忠的心头一喜,脸上甚至都洋溢着莫名的兴奋,更是有些激动的问道。 “既然如此,不知老先生可知闽省对岸有一大岛名为“台湾”,此岛最适合种植甘蔗,不知老先生可知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