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秋风传在线阅读 - 第五十四章 翰林出题

第五十四章 翰林出题

    沈若寥看到店里客人都跑光了,只剩下此人还在,早就对他留意三分了,此刻便更加注意起他来。他有些暗暗疑惑,此人的相貌有些面熟,他又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不过显然,面前不是一个普通的书生,也不只是秀才举子,神情谈吐之间,是一种极端的风流俊雅,流露出此人很强的自信和清高,以及足够让他如此自信和清高的才华横溢。这样一个人,感觉虽不如方孝孺深沉谦和,却仿佛比方孝孺还要才高一等,显然绝不是一个小小的解元就能够胃口的。他觉得此人足够入职翰林。

    于是,他便仿佛感觉到,自己以前似乎就是在文渊阁里曾经见过他。

    他还没有开口,井玉络便没好气地说道:

    “我们三个都是好兄弟,互相切磋武艺,哪里来的什么怨气。你一个外人,瞎搅和什么。”

    那人笑道:“怎么会?阁下刚刚不是明明字字句句清清楚楚质问沈大人,为什么要背叛燕王吗?如此严重的问题,随即引发一场武斗,无论如何不会是切磋武艺这般简单吧?”

    井玉络不耐烦道:“你这人好不识趣,我们的事,与你有什么相干?”

    沈若寥道:“先生莫怪;习武之人,往往不打不相识。只是砸了店家的场面,委实不该,希望没有惊吓了先生。”

    那人打量了一番沈若寥,笑道:“沈大人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难怪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得到天子如此赏识。大人究竟为什么离开燕王,在下也很困惑,想请大人给个明示。”

    沈若寥微笑道:“君臣大义,还需要其它什么解释。”

    “君臣大义?”那人问道,“可是燕王身边的人,不都视燕王和自己为真正意义上的君臣么?”

    沈若寥道:“先生话中有话。”

    “沈大人明白我的意思。”

    沈若寥有些无奈,轻轻摇了摇头,浅浅笑道:

    “试玉当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那人风度翩翩地微笑道:“燕王殿下不是也一直坚持声称,自己欲效周公辅成王吗。不知沈大人把在下的奏章藏到哪儿去了?”

    沈若寥微微一愣。“先生何出此言?”

    那人道:“要是陛下见到了,岂能石沉大海,毫无回音?不仅如此,燕王想起兵是决计不可能成功的。然而他高明就高明在,往天子身边安插了沈侍卫。”

    满朝文臣中,似乎没见过第二个人这般高傲而自信了。沈若寥问道:

    “敢问先生贵姓高名?您的奏章里究竟又是如何条陈的?”

    那人微笑道:“沈大人真善于伪装啊。燕王既已起兵,当务之急是如何选将发兵北征,在下那封削藩的奏章便无任何用处了,再行追究也没有意义。三位刚才砸了这个小茶楼的生意,在下斗胆请沈大人稍作弥补,写一幅字。有了大人的书法,应该至少能为这小小茶楼招回今日吓走的客人。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沈若寥闻言不禁愕然:

    “书法?可是……如果是剑法,或许倒还说得过去……”

    那人颔首微笑着打量了他一番,目光中带着明显的清高和轻蔑。他彬彬有礼地说道:

    “高人笔剑连心,气脉相通。王羲之也曾为宁远将军,后迁至右军将军,想来书法与剑法也大有关系。大人不必再推辞了。”

    沈若寥道:“可是,我写什么呢?我又不像先生,可以不假思索,落笔织锦。”

    那人坦然接受了他的恭维,说道:“大人若不介意,在下想请大人以茶为题,为这茶楼写一幅上联,在下狗尾续貂,补个下联,也沾沾大人的光。”

    这个心高气傲的文士出题目考他了。沈若寥察觉到对方目光中从始至终的不屑,特别是此人口气中时时处处流露的清高和自傲,知道今日碰上了这么一个角色,自己这个脸面无论如何是必然要丢尽了。看这架势,他对这场考试是推辞不掉的。何况,他也想摸摸这个人的底细,看一看他究竟是什么来头。

    沈若寥道:“小可粗识几个字而已,何敢在先生面前舞文弄墨?今日只当是腆脸造次,求教于先生,贻笑大方了。”

    他把小二叫来,又塞给他一张贯钞,道:

    “你这店里的生意,就当我赔了。这位井爷和这位大人的茶钱,你也不必再向他们要了。你看看,这些够不够?”

    那小二犹豫了一下:“沈大人,这些砸坏的碗碟都是上好的青白瓷,成套购置的……”

    沈若寥又掏出一张来给他:“现在呢?”

    “大人您周全,您体谅!”那小二收了钱,刚要走,沈若寥叫住他:

    “别忙;我也在酒店里做过小二的,你别以为我心里没数。再泡一壶上好的吓煞人过来,另外,再点两支高烛,这儿的光线实在太差劲了。还有,你这茶楼叫什么名字来着?招牌那么旧,我来了几次也没看清过。”

    “是;小的茶楼名叫碧云斋,您别看这招牌旧了点儿,我们这茶楼自打至正三年上就开张了,到如今已经六十年了,在应天府里也是响当当的牌子呢。”

    “碧云斋?”沈若寥等那小二下去,沉思片刻,对那文士笑道:“小可有个念头,我以碧字开头为上联,先生以云字接下联。先生以为如何?”

    那文士微笑道:“怎样都行。”他笑吟吟地在一旁坐下来,看小二举出两支高烛来,端端正正摆在茶桌上,一壶吓煞人已经沏好,清澄的绿茶倒满了四只茶杯,上好的精瓷。紫砂壶的造型十分别致,蟠桃形状,桃叶巧做壶盖,一枝托底,变成壶嘴从前方探出,细微地向外吐着白气。

    沈若寥轻轻品了一口绿茶,望了一眼边上明显已经准备好鄙视的文士,有些郁闷。这个人到底是谁?如果他足够阴狠的话,他真该立马摸清对方的身份,然后想办法向皇帝进谗言,将其好好修整一顿。无奈他不是这种人,偶尔冒出这种念头,也下不了这种决心。

    他沉思片刻,提笔在纸上写下一行行书:

    “碧水盈杯,兰香绕室,但觉新茶爽口,浑忘清水无色无味。”

    这个出题的文士明显怀疑自己是燕王的眼线内jian,不相信自己真的自从燕王起兵之日起,就已经彻底与燕王划清界限,立场坚定地站到天子一边,也为皇上出了不少力。沈若寥借清水暗喻自己,是受了眼前一壶绿茶的启发,才想到真水寨的祖训“真水无香”,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无奈。

    那文士见他写完,站起身来,走到桌边,细细览过纸上的墨迹,颔首微笑道:

    “果然好字!这上联也是用心良苦,沈大人费神了。”

    沈若寥起身离座,说道:

    “先生见笑了,请多指教。”

    那文士毫不谦让地在桌前坐下来,掀起衣摆,二郎腿一翘,不假思索,提笔就在另一张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一行奇文:

    “云波自井,雾气冲天,须知清水怡神,只因茶叶有情有心。”

    一句话,暗示了沈若寥原本的出身和现在的地位,差异何其巨大,也点明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天子的恩遇,自然是直面驳斥了沈若寥软弱无力的上联。沈若寥看得明明白白,不由叹了口气,轻轻感慨道:

    “先生才是真正的高人。何况这一手奇字,仙而不虚,浑然一体,成竹在胸,洒脱至极。妙文妙语,沈若寥无话可说,甘拜下风。只不过,我还是想为自己申辩一句:先生您冤枉我了。”

    那文士抬头望着他,微微一笑。

    “沈大人刚才自己说的,‘试玉当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在下又何妨拭目以待呢。大人忘了落款了;您的大名如果不签上,可就枉了这一手好字,只怕这碧云斋客人要少一半了。”

    沈若寥浅浅一笑,在自己的上联下方署上落款题名。那文士等他题完,接过笔来,在自己所书下联上大笔一挥,飞快地题了两串字,便把笔放回桌上,将两幅字一并递给店道:

    “店家明日就去裱了,就挂在正门大堂上,保你自此生意兴隆,座无虚席。”

    那小二惶然接过字来,诺道:“那是当然;沈大人的仙书在此,那是肯定能把全京城的客人都招揽过来的。”

    那文士听他这样说,高傲地抬起头来,极为冷淡地说道:

    “一半吧。”

    然后,他便对沈若寥简单行了个礼,说道:

    “后会有期。”

    一面转过身,昂然而悠闲地走出了茶楼,对其他人看也不看一眼。

    洪江等他出去,叹道:“好个轻狂的文人,真是才大气粗啊。”

    沈若寥瞟了他一眼,苦笑道:“我说哥哥,人家是才大气粗,到了我这儿就成了财大气粗。我在你眼里原来就是这么个水平?你连骂人都骂得这么不动声色啊。”

    洪江脸红道:“没没,绝不是那个意思。换作是我,早被他吓趴下了,只能往纸上写粗话,我哪儿还有那脸去骂你啊。再说了,郡主看上的是你,不是我,你就别再提醒我我是什么水平了。”

    井玉络问道:“这人到底是谁?我还没见过比我更狂的人呢,好家伙。”

    沈若寥把店小二手中捧着的纸张拿过来。那上面的墨迹还未干,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将自己那张上联放到一边,往下联瞧去。右上角一行小字:承沈御侍茶上联。然后便是那一笔龙飞凤舞潇洒漂亮的行书。左下脚的落款是:

    己卯秋七月甲申翰林侍诏解缙题于金陵碧云斋。

    沈若寥盯着那个名字,微微想了一下。

    其时解缙已然小有名气,却还并没有到后来那般名震四海。沈若寥还是需要努力想一想,才想起这个解缙是谁。他确实在文渊阁那班编修《太祖实录》的文臣中见过这个人,也曾在当值的间歇里,听礼部侍郎状元黄观讲过,这个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当年的状元是任亨泰,解缙与卓敬是同年。然而解缙当时才刚刚满二十岁,不仅是当年,也是有明以来所有进士中年龄最小的。因此,太祖高皇帝对他倍加赏识器重,命令他朝夕在御前侍奉,时常咨以国事,并且亲口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于是经常给高皇帝上万言书,每一篇奏上,高皇帝对他的才华都是赞不绝口。

    然而,年纪轻轻又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所必然具有的毛病也越来越明显,就是清高狂傲,放纵不羁。解缙自视甚高,也有资格如此自视,加上年轻浮躁,待人接物都是一贯的傲慢,很快便惹得朝廷官员人人不满,不少人向朱元璋告状。老皇帝深知解缙冗散自恣的毛病,舍不得罚他,便让他做御史。高傲的大才子何曾惧怕得罪人,处在御史的位置上更加了得,竟然大胆到为其时获罪于朱元璋被处死的李善长鸣冤求情,同时又因不惮率性而为,得罪了许多同僚,受到众人联名劾奏。

    到了这一步,朱元璋却依然十分喜欢这个傲气十足的毛头小子。然而,老皇帝深知如果把解缙继续留在身边,不仅仅自己在百官面前说不过去,下不来台,还会引起百官对解缙的一致仇恨,最终必然要伤害这个难得的大才子。为了爱护他,朱元璋无奈请来了解缙的父亲,对他说:

    “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要他把自己的儿子带回家,让解缙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再多读几年书,同时也多了解了解世事人情,变得更成熟稳重一些,再来入朝,方可成大事。

    于是解缙被父亲带回家进学。然而未满十年,到了第八年上,朱元璋便驾崩归天了。解缙沉不住气,跑回京师来,被人劾奏违诏;当时其母刚刚病故,尚未来得及安葬,父亲又已经年迈九旬,解缙抛家跑到京城,无论如何是不孝之举。于是以仁孝著称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十分鄙视他的所作所为,一纸诏书将这个大才子发配到河州充军。解缙在河州呆了没两个月,就已经苦不堪言,于是给礼部侍郎董伦写了一封信,痛悔自己率易狂愚,无所避忌,同时血泪交流地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是因为高皇驾崩,悲痛至极,满心只想着到京城来一拜孝陵,所以才会把母亲的丧事和年迈的老父都扔下不顾了。又说自己八年来在家奉亲至谨,而且束发勤学已经自己南方之人不习北方边塞水土,惹了一身疾病,一个文弱书生出身却不得不和粗犷士兵一起天天cao练,奔跑摔打,不堪承受。求董伦在天子面前为他说好话,要么把自己召回京师,要么放自己回家奉养老父。

    显然,河州充军的经历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才子吃够了苦头,也总算长了教训。董伦见他字里行间确实痛心疾首,便帮了他这个忙,在朱允炆面前说了不少好话。解缙这才得以逃出河州军营,回到京师天子身边做了翰林侍诏。

    至此,大才子解缙已经大大收敛了自己的清高和狂傲,然而这东西本来与才学共生,不可能根除;此人仍然是一身的傲气冲天,只不过朱允炆的近身文臣锁定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身上,没什么机会领教到他的狂傲,已经学乖了的解缙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让自己的傲气变成傻气给自己惹祸。于是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在翰林院里呆着,暗暗等待着自己的机会。

    沈若寥觉得自己今日走运,碰上了这个传说中的才子狂人解缙,暗想既然大部分朝廷官员都受到他的鄙视,不少直接受过他的抨击,自己被这么个大才子奚落一番倒也不丢脸了。他听说过很多解学士的轶事,此人年幼时起就已经是文采超群的神童,那四句随口占得嘲讽路人的“细雨落绸缪,砖街滑似油。凤凰摔在地,笑煞一群牛”,已经是天下孩童口能熟诵的精辟名言。就是现在,自己已经这么大人了,也没这种硬功夫啊。

    但是,他想和此人有所深交的话,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沈若寥觉得,自己无论如何是读书太少,应该想办法好好补补课了。

    然而,读书需要时间,成才谈何容易。以解缙的天资,如果没有十年寒窗,也不可能二十岁上中得进士,更尤其如果没有后来衣食无忧的八年闭门苦读,成就不了解学士青史垂名的绝顶才华。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解缙的天资,更没有他那般可以无忧无虑读书的条件,成才就极为困难了。对于沈若寥来说也是如此;他必须全心全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就算不为了任何理想,起码也为了养活自己一家人体体面面活下去不挨饿。这上面耗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他很想静下心来读书进学的时候,老天不给他这个机会。

    此时此刻,建文元年秋七月十七日甲申这天,他和解缙在碧云斋茶楼对句,两个人还都不知道北方战场上局势在这一天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事进展让他潜心读书的**必须只能压抑,这一天也许依旧可能,但是已经遥遥无期了。

    不过,苍天总是公平,剥夺了一个机遇的同时,赋予了他另一个完全平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