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开着房车回大唐在线阅读 - 516章:当殿五奏

516章:当殿五奏

    李浩就这么拜相了,出人意料的顺利,顺利到连李世民都感到吃惊,他原以为众臣会竭力反对呢,没想到竟没一人吱声,所以李世民觉得今天太极殿上的气氛有点奇怪,哪里奇怪,他又说不上来。

    正当李世民心思暗涌之时,李浩忽然出列道:“启奏陛下,臣有要事请奏,奏疏在此。”他说罢双手高高捧起一叠奏疏,众臣一看,均都一惊,要是“卧槽”二字在唐朝流行的话,估计满殿都是“卧槽”之声,因为李浩手中的奏疏不止一本,摞在一起将近三寸高,估计有四五本。

    李世民闻言一愣,看到这么多奏疏,他也有点懵,但他知道,李浩所奏之事,向来没有小事,赶忙道:“呈上来!”

    许廉走下鸾台,将李浩的奏疏呈上,李世民翻开最上面的一本奏疏,看了两眼后便愣住了,这封奏疏是申请重开天策府的奏疏,他紧接着又翻开下面一本,是增设船厂和海港的奏疏,这是为增设海军做准备呢。

    这两个提议李世民已经跟李浩说过了,由李世民自己提出来,这样遇到的阻力会小一点,没想到李浩居然不听话,还是递上了奏疏,这让李世民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李浩这次递上的奏疏有五封,李世民继续往下翻,第三封奏疏的内容是请求立刻将新税制推广全国;第四封奏疏是弹劾奏疏,弹劾吏部尚书张亮,第五封奏疏是请功奏疏,为幽州都督孙博望请功,为幽州折冲都尉梁驹请功,为跟随李浩去幽州查案的大理寺官员请功。

    太极殿的鸾台上是不设龙案的,只有一张龙椅,许廉侍奉在侧,手中捧着托盘,奏疏全在托盘中,李世民每看完一本,就往托盘中放一本。

    而李世民每看一本奏疏,下方众臣的心就拎起一寸,李浩一下连奏五事,这明显又要搞事情了,而且一搞就是五件事,眼下长孙无忌又一直沉默,无人主持大局,他们很被动,能不忐忑吗。

    李世民终于看完了五本奏疏,这一下,堆放在托盘中的奏疏顺序就反过来了,重开天策府的奏疏被压在最下面,弹劾张亮的奏疏在最上面,而请功奏疏就在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手持请功奏疏,先看了一眼李浩,又看了一眼其他众臣,缓缓开口道:“好,李浩连奏五事,今日咱们便来议一议这五件事,朕手中这本奏疏,乃是李浩的请功奏疏,为幽州都督孙博望请功,为幽州折冲都尉梁驹请功,为大理寺丞狄仁杰请功,为大理寺丞全大有请功,为大理寺丞韩龙请功,以及为所有参与保卫幽州,在幽州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官兵和百姓请功!”

    李世民开始的时候语言平缓,越说到后面越激动,幽州之战是一场热血之战,这一战不仅让东北关外异族实力大损,更打得他们信心全无,弘扬大唐国威,但凡大唐之民,提起此事无不热血沸腾,更何况他这一国之君。

    李世民说完这些,殿内一片安静,落针可闻,群臣没想到李浩这第一封奏疏居然是请功奏疏,这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之外,大战之后封赏战功卓绝良臣,这无可厚非,但当殿请功,需要莫大功劳方可,他们没有参加战事,不知道李浩所提的这些人功劳如何,所以,他们没什么发言权。

    殿内安静了许久,李世民复又开口:“诗狂,你且说说,这些人到底有何功绩?”

    “是!”李浩拱手行礼,然后轻摇羽扇,缓缓道来,“此事当从幽州之战说起,幽州之战,历时两月零八天,起初之时,城内只有一万五千兵马,而城外有三族联军,共计六万兵马,后高句丽大莫离支盖苏文又统三万精兵前来,与三族会合,形成四族联军,共计九万兵马。”

    听到这里,群臣纷纷惊容满面,九万兵马围城,而守城的只有一万五千人,这悬殊不是一点点大,他们虽然早就听说幽州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惨烈之战,但却一直未听说具体详情,现在听李浩一讲双方兵力差距,都叫他们吃惊不已。

    只听李浩继续道:“第一个月,这一万五千兵马已经折损得只剩三千之数,幽州都督孙博望虽然不擅兵事,但他一直在默默地支持臣,是他说动百姓,让青壮百姓主动参与临时训练,七日练熟弓箭,上城墙御敌,虽然青壮们战力有限,但他们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硬生生地将所有胡虏蛮夷挡于幽州城墙之外,不容他们踏入大唐城池半步。幽州之战的最后一役,乃是蛮夷大军的殊死一搏,攻城之时,蛮夷大军有三万之众,从上午打到傍晚时分,三万大军只剩五千,城墙已经被他们占据,我方大军只剩一千不到,当时我大唐仅剩的热血儿郎宁死不屈,纷纷高呼长枪永守大唐魂之口号,幽州折冲都尉梁驹一人斩杀蛮夷数十人,身中十处伤痕尤不自知,依旧血战,都督孙博望也高呼长枪永守大唐魂之口号,亲自带领数万百姓冲上城头,拿起一切能拿的东西做武器,与蛮夷大军血拼,顷刻之间损失了数千百姓,虽然伤亡惨重,但也震慑了蛮夷大军,蛮夷大军不敌,又为我大唐百姓气势所慑,最终选择退兵遁逃。”

    李浩用精简的语言叙述了幽州之战的经过,殿内再次陷入一片安静之中,李世民虽然早已看过详细军报,却也忍不住眼圈发红,好在他定力深厚,没有落下泪来。

    群臣虽然喜欢针对李浩,但在大是大非上,他们不糊涂,这场血战,他们不能否定,否则他们就是大唐的罪人。

    过了片刻,李浩再次开口打破安静,道:“陛下,此次幽州之战,绝非臣一人之功,希望陛下能封赏所有参战之人,以及孙博望、梁驹此等大功之臣。”

    “嗯。”李世民点头道,“幽州都督孙博望,折冲都尉梁驹,此二人皆为我大唐忠良贤臣,朕必厚赏,不过,诗狂,大理寺的一众官员,他们有何功劳?”

    李浩道:“陛下,大理寺一众官员也参战了,十数人去,只剩三人回来,其中大理寺丞全大有还在混战中失去一条胳膊,变为残疾,而且,大理寺丞狄仁杰聪明绝伦,正是他帮助臣识破幽州血案,揭出真凶,揭发范阳卢氏以及魏王李泰勾结谋反之事,此事涉及魏王,当时证据又不足,臣未在之前奏报中明说,请陛下恕罪。”

    “哦……”李世民闻言若有所思点头道,“既然如此,诗狂认为这些人该如何封赏?”

    李浩持扇拱手道:“陛下,幽州都督孙博望精于政事,疏于兵事,实在不适合任幽州都督一职,臣以为,当调其回长安,入六部任职;幽州折冲都尉梁驹骁勇过人,忠君爱国,乃可信勇武之良将,如今居庸关守关大将一职空缺,可委以守关重任;大理寺诸位有功之臣,可着大理寺卿为其晋职,以堪大用,其余在幽州之战有功之兵将,着有司封赏奏报,牺牲者,厚恤家属。”

    李世民闻言点头道:“嗯,此番封赏,倒也稳妥,如今吏部有空缺,可调孙博望回长安任吏部侍郎,任梁驹为神威军中郎将,加封宣威将军,授勋武骑尉,领精兵五千,戍守居庸关,另外,朕还有一个打算,朕想在幽州建壮烈碑,但凡在幽州之战中壮烈牺牲者,名字皆刻于碑上,以歌其志,供后世凭吊,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群臣齐齐拜礼,高声诵念,李浩的请功奏疏就这么轻易地通过了。

    没想到李浩还不满足,接着道:“陛下,臣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讲!”李世民声音高亢,他此刻也有点兴奋,毕竟是封赏为国立功的烈士和将士,他也有点被热血感染。

    李浩道:“陛下,为国而战,乃每一位大唐热血男儿最光荣之事,为国立功者,马革裹尸者,皆有荣耀,然而最可怜的就是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了手脚的战士,虽然朝廷给予抚恤,但他们余生却痛苦不堪,甚至因为残疾而沦落到沿街乞讨的地步。”

    李世民闻言缓缓皱眉,开始沉思起来,李浩说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许久了,但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朝廷已经加大对这些人的抚恤了,但没用,因为一场仗下来,致残者往往比牺牲者还多,而朝廷对致残者的抚恤已经比牺牲者高了,在他们看来,这已经很不科学了,怎能再加抚恤,但朝廷的抚恤根本不够那些致残者用,有些伤残士兵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为家庭的累赘,多一张嘴吃饭,家中比那些牺牲者还难熬。

    李世民蹙眉片刻,问道:“诗狂你有何妙法,不如说出来听听。”

    李浩道:“陛下,抚恤钱粮,只能解一时之难,抚恤农田,家中若无壮丁,如何栽种,一次性抚恤太多,对朝廷也会造成极大负担,何不分期抚恤,细水长流?”

    李世民闻言双眼一亮,忙问:“你说说,如何分期抚恤?”

    李浩羽扇轻摇,缓缓道:“这个就需要各地官府多多帮忙了,抚恤公文下达至各地官府,所有致残退役伤兵前往籍贯所在地官府领取抚恤,可分月领粮、布,数目按家中人口算,不必太多,足够家中度日即可,同时,朝廷文书下达各州县,张贴于市,通告所有伤兵,以防出现贪官贪墨抚恤粮款,一旦出现此等现象,伤兵可至原服役处上诉,直达天听!”

    此言一出,李世民抚掌赞叹:“好,此法甚妙!虽然抚恤总数是增多了,但却细水长流,诗狂,真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