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深层心理学在线阅读 - 第十一节 不可忽视的落差

第十一节 不可忽视的落差

    分析至此,似乎再也找不出任何要继续深入的理由。

    也看不出还有什么不明因素能够让疾病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只要恢复这种”无条件的自信“,就会使患者不会因不自信,而过度维护母性,与父性对抗,从而从人格渐趁平衡;也就让“退行满足”失去了基础,没有“退行满足”,疾病自然不复存在。

    但是,这只是理想的状态。心理分析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患者的实践生活经验中。

    由于患者已经经历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心理疾病。他会感觉在生病的这些年里,他失去了许多健康人应该拥有的东西。

    即便他感觉现在已经深刻醒悟,理清了复杂的病理,也能掌控自己的人格,偏离病态,趁向健康;但是对于他来说,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再也无法找回。

    而且事过境迁,现在的生活已与过去相去甚远,分析了过去的病因,可以不再迷茫。但是现实的生活条件已经升级,比过去更加难以应付,需要更加健全的人格。

    心理人格的恢复似乎只能应付以往的疾病,面对新的生活,人格健全又是不稳定的,没有底气的。

    他们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是早一点分析出病因就好了!不至于耽误这么多宝贵的时间!”

    现在虽然病好了,但面对新的情况,又无力应对。

    似乎总是比别人慢一拍,无法与现实对接。

    他们甚至还会想沉醉到以前的疾病中,至少不会有那种落差感。

    就比如一位离群独居的“野人”,与2000年的生活观念相差50年。通过心理分析,令这位野人从1950年的观念上升到60、70、80、90、95年。生活渐趁正常化。

    但是,他还是感觉跟现实有距离,相差5年的距离。

    如果强行要他过2000年的生活,他会有5年的空缺感。

    不要小看这5年的空缺感,这足以令他想回到1995年,甚至更早的状态。

    至少回到那时不会有这5年的落差。

    又比如:如果爬梯爬到20米算成功。一个人恐高,经过各种手段,给他脚下塞填充物,祛除他的恐惧,让他爬到了15米。但是最后那5米已经没有填充物可塞,如果强行要他爬到20米,他还是会恐惧,就只能退回到15米。甚至想要回到地面。

    更贴切地说:一个人失去自我的人,极易受外界的不良暗示。听到外界对他的不好评价,产生严重不适。

    当正面的争取无法起效,别人仍然否定他时,他会选择“退行满足”,索性变成外界形容他不好一面的那种人。

    以此假装“无所谓”,引起他人自省,然后迂回满足他渴望好评的愿望。

    心理分析一步步把他从“退行满足”恢复为“正常满足”。

    从“无所谓”到“有所谓”;为了自己的愿望,正常去争取。不会因为外界的负面评价,而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这是一种客观的好转。

    但是,当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时,他竟会希望重新回到“无所谓”。

    何谓最关键的时刻

    那就是当那个曾经批评他的人表扬他时。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似乎失去了这种记忆。形成巨大的空缺感和不安感,只能重新退回到那种熟悉的“无所谓”状态。

    具体说来:他的人格恢复,能够正视外界的批评,继续追求自己美好的一面。

    但是,他无法接受更进一步——那个曾经批评他的人反过来赞扬他。

    一言概之:他从假装无视批评,恢复为正视批评,但无法达到正视表扬的那一步。

    换句话说:他对那种表扬怀有深深的愧疚,承受不起.其实是他刻意逃避了别人对他"美中不足"的一种负面评价,过早地"见好就收",陶醉于自我限制的满足之内.

    也就是说,他所恢复获得的快乐,自己感觉仍然带有别人施舍的成份.

    所以,如果再给他施加一种满足,他自然是无法承受的.

    更深一层来说,他恢复了享受快乐的能力和记忆,但还没有恢复创造快乐的能力和记忆。

    所以他必须对现有的快乐成果严格保护.

    他所坚信的:在人前妙语应答、巧化尴尬,看似是如此的美妙.似乎他的快乐人格已完全恢复.但他无法觉知的是——这仍然是一种妥协的、被动的快乐.

    因为他所谓的妙语,都是在迎合别人的前提下产生的,而非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所以,当他的享受达到饱和,他的记忆就中止了,产生空白;不能继续向前推进。

    这种“创造性快乐”的作用将在后面详述。

    回到心理问题上,也是如此。虽然经过深层分析,患者已走出大部分阴影,但对他来说只局限于过去,回到现实中,患者总是感觉与现实还慢一拍。永远追不上现实的脚步。

    比如,他以前恐惧恋爱,害怕被拒绝,于是遇到一个两相情悦的女孩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急于结婚生子。

    心理人格渐趁健康后,终于明白自己过去太缺乏自信,结婚的想法是多么盲目。可现实已是要结婚了。

    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脱节和空缺。对疾病的领悟,固然可以恢复自信,但是盲目已经铸就,难以更改。疾病消除后,恢复的自信,可以去勇敢恋爱,但还不足以为人丈夫和为人父亲。

    这种落差不容小视,会让他重新想回到不自信的状态。至少那样的话,才能消除自信恢复与盲目结婚的矛盾和落差。

    这似乎说明心理分析只能分析出他病因的95%,恢复他健康的95%。

    如果洞析与逻辑能力比较强的人,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患者对父母的无条件信任还不够,可能只相差一点。

    但就是这一点点的不信任,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条件。也就不能完全恢复患者的健康。为疾病复发提供了条件。

    也许有人会质疑:即使是健康的人也难免会不自信,那种无条件自信对患者来说难道不太过苛刻吗?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是请相信:即使让患者的无条件自信恢复到100%,也只是刚刚迈进一般健康人的行列。这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要弄清楚:与现实经验相差的那一点致病因素该如果填充?

    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致病因素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