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游戏小说 - 逍遥农场在线阅读 - 正文_第367章 四诊之法⑶

正文_第367章 四诊之法⑶

    “几千以来,中国的脉学一直都是百家争鸣,在中医四诊法里面,最为实用,所有中医必须掌握的就是四诊法里面的切脉,也是我们常说的诊脉,一个真正的中医,只有切实的掌握诊脉这种手段,才能够有资格给人看病;诊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临床方面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五十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脉诊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更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司马迁在当中还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论断”

    “据历史记载,中国脉诊的渊源很古,比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和稍晚的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更是医生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医学文献,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曾经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单单从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就是说病案当中就要看得出出来,当时他看病肯定是先诊脉的”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的记载,就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人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这部医典,这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这本书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这之后,中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的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比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等籍;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以前脉学业著述已经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说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脉学的发展;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比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我所使用的有三种: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脉诊法,是指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以候肾的;寸口诊法,是指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脉诊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一些基础要点的——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就有记载:‘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之时,病人不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著名的医家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当然特殊的情况下,应该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的;体位:要让病人以坐位或者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个水平面,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如果不正确的体位,就会影响到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诊脉的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是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诊脉部位取准确后,三指平布的同时用力按脉,叫做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定关法’,而不是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而且容易哭闹,不太合作;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滑伯仁在一书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rou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rou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这些的话意思,就是说,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曾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是说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

    “不过在必要之时可以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总之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三至五分钟为最佳,另外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来说,中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有着明确记述:‘藏血,脉之气也’,也提过:‘五脏所主,心主脉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就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尤其重要则是,这本书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比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有这样的记载:‘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阴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而且还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