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纵兵夺鼎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阁

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阁

    这世上永远有两种人最清闲,要么是最顶端的赵王,要么是最低端的军卒,他们每日做的事情差不多,就是‘cao’练武艺熟读兵书。,:。而夹在中间的那些幕僚官吏,则维持着赵王宫乃至赵国的日常运转。当然了,燕北或许比军卒还要忙一些,他负责的是大的决策,比方说给自己修个坟。

    坟地还是要修的,万一哪天死了呢?当然这种主观并不足以令燕北推动当下征发徭役。不过如果加上这件事可以分给游手好闲的百姓一点钱财,管他们吃住,那就很有意义了。

    不光是他的赵王陵,北方可以征发徭役的事情太多了。各地的水渠,都是可以增加亩产的好事;造桥修路,能让百姓生活更便捷、军队通行更顺畅;甚至为商贾在各地城池中修筑商馆……燕二爷毕竟有个属于商贾的脑子,只不过现在他赚的不是百姓的钱,他早就想给商贾在城中修商馆、城外修市集了。

    为什么要修?为了提高商贾地位。提高商贾地位有什么用?使他们更热衷于流通南北。这么做有什么坏处?坏处就是百姓都是经商田地会荒。

    那怎么办?

    先从增加商贾赋税开始!

    打一巴掌送个枣儿,愿意挨巴掌的才有枣吃。燕北没有四民平等的意识,但对他而言,提高匠人、商贾的地位是件好事。匠人与商贾的重要意义贯穿他的人生,没有优秀的商贾便无法筹集军资运筹军粮、没有优秀的匠人便是没有如今燕军冠绝天下的兵甲。

    农夫是天下的根基,士人是治理天下的助手,但若想更进一步,便需要更多的商贾与更多的匠人。真正没用的,恰恰是现在游手好闲的人太多,田策要对付的便是他们。在新的能够改变天下弊病的田策出炉之前,燕北要把这些都打发去服徭役。

    现在就是将来的过去,燕北对这句话的赶出愈来愈深。早年一穷二白之时的弊病在如今开始显现,先是田策,然后是早年间急于求成为了募兵而免除赋税与徭役,快速发展的辽东乃至幽东四郡如今也遇到问题……燕东前些日子传信过来,幽州募不到几万徭役,因为幽州东四郡有近半百姓都曾随同燕北作战,他们都有免除徭役的能力。

    这种能力很神奇,只要一户人中有一个男丁曾为燕氏作战,他的家人便会被免除徭役,直至军卒退回乡里……这造成的结果便是为了免徭役,幽东四郡年年有军卒参军,即使燕北没有从幽州募兵,依然有人走‘门’路将族人送进军队。

    在燕北不知道的情况下。

    一不小心,当年燕北无知无畏的一句话,成为如今赵国将‘门’不在关西而在幽东的结果。

    人的地位越高,做决策便越需慎重。

    否则尝到苦果也只能一个人躲在墙角大耳瓜子扇自己,怪不得旁人。

    确实怪不得,甚至他并不能收回幽东四郡百姓投身军伍免除徭役的话。

    因为升米恩,斗米仇。

    予人的时候未设期限,现在那代人都死得差不多,他们的后代并未体会过那时辽东穷苦家无余粮的年代,他们落得的是切身利益,现在把这份利益收回去?

    夺人钱财与杀人父母无异。

    燕北能做的只是给燕东传信,要他去向郡府一级施压,不让幽东百姓投身军伍。这样能够免除徭役的人越来越少,百姓的恨意也不会直接反馈到燕北身上。

    燕北由衷钦佩那些从无到有的英才,比方说沛县起家的高祖皇帝……他一定也和自己一样,面临过许多类似的问题,因早年许诺而后悔,接着在后悔却无计可施之中难过,最终被‘逼’疯掉。

    一个疯老头干出什么杀功臣的事儿,也不太奇怪,对吧?

    一个丢掉人海里就认不出来的辽东小马奴想达成今日基业,他要经历多少后悔、吃到多少亏,然后才能得到从中学习作为领导者、统治者的机会?

    年岁越大、权位越高,燕北越喜读史。因为他遇到的难题大多并非独独出现在他身上的,大多都曾经出现在历朝历代,一部分被解决了,一部分没有解决的留到现在。譬如说土地兼并,从来都没有良好解决的方法,一旦土地固化,王朝就走到终点。

    但是,读史往往也会令燕北感到不快,甚至令一贯不好愤怒的他大发雷霆……“这他娘写的什么玩意!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变的是什么法!务耕稼务耕稼,某又不傻当然知道务耕稼,可怎么务!”

    燕北大手一挥将竹简丢出好远,接着又气愤地将案几推倒,站起身来大口喘着粗气,指着殿上的史官道:“孤算是看出来了,这帮遍史的净记些废话,真正有用的东西什么都不会记!他变法是怎么变,怎么就让西州小国强大?先秦的兵器到现在还锋锐依旧,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才是真正能让国家强大的东西,总记些哪哪哪打什么什么仗死多少多少人,倒是记下怎么打的啊!老子会算数,不用书教!”

    发一通脾气,燕北这才气呼呼地坐下,抬手道:“宣赵国史官,所有史官!”

    他娘的,这窝囊气可不能再让自己的子孙受了。那些史官都是饭桶!

    等了好一会儿,诸多史官才从邯郸城乘车至赵王宫,在殿下坐了整整两排……赵国史官毕竟比不上邺都的史官多,就这二十余人还是应劭修出汉官仪后给赵国添置的,平日里也就记些起居而已。

    “诸位自己看看,那都记了些什么玩意儿。真正有用的东西一点没记,兵器甲械怎么做、如何务农桑如何变法,相反净是记些没用的,现在的铁矛头都未必比得上先秦铜矛头锐利,可方法却失传了。你们就是这么记史的么?”

    殿下有胆大的校书郎被燕北劈头盖脸骂一顿后还敢壮着胆子捡起书简,只是匆匆看了一眼,便拱手正‘色’对燕北道:“回禀大王,先汉太史公不能严加记录先秦时的事宜,真是莫大罪责。”

    “唔……”燕北这才反应过来,史记是汉朝人写的,当然查不明几百年前商鞅是如何变的法,不过他是不会认错的,尽管心里已经偃旗息鼓,仍旧抬手指着那史官道:“就你了!你去辽东、去渤海,去好好看看天下最‘精’巧的武备、灌溉农田的器具是怎么做的,细致地记录下来存于南宫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