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一十二章 义庄

第三百一十二章 义庄

    者是由干独尊儒木的缘故,历史对于以法治国的秦数曰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其为虎狼之国。最重要的是秦始皇居然敢焚书坑儒,这简直就是犯了天下文人士子的忌讳,就凭这点,怎能指望编修史书的读书人手下留情。

    而正是由于商鞍变法使得秦国强盛起来,才能吞并六国的实力,所以恨乌及屋之下。商鞍哪里还有什么好名声,连司马迁都在史记都记上一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不过到了现代。因于国策需要,对于一切敢于创新、变革的事迹、人物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是大多数人都承认商鞋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楚质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楚质也不赞成将商鞍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完美英雄,毕竟出于时代的局限性,商鞋制订的某些法令确有些苛刻,在现代某些人看来,是祸害人民的,是历史的到退,但是楚质觉得,令人不能用自己的目光看待古人,然后以自己前的意识对人家横加指责。

    应该要以公允的态度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楚质认为,争辩那个法令对当时百姓是好是坏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商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明知道积弊已深,还抱着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念头,那岂不是可笑之极。

    要知道商鞍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可见新法适应时代的展趋势。连旧贵族们也在变法中受益,不然他们早就叫嚣着全盘否定商鞍之法,恢复古礼了。

    相对来说,现在的范仲淹,还有之后的王安石,或者几百年后的张居正他们实施的新政之所以前是先成功,后失败,法令全都被废除了,那是因为他们损害大多数权贵士伸利益的同时。却没有从另一方面加以弥补,新法能保留得住才怪。

    固然对政治不怎么了解,或者说本身对于政治的敏感度不高,但是也不妨碍楚质吸收别人的成果,这就是身处在一个资讯达时代的好处,就算你自己想不明白,不过听多、看多后总多少有些收获的。

    穿越之后,虽明知道北宋存在许多弊端,不革新迟早会出问题的,但是变法的后果楚质也十分明白,他可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范仲淹等那些千古名臣强,连他们都没辄,自己哪里有这种本事,所以早抱着置身事外的心思,没打算牵扯其中。

    变法可是件没收益却高危险的活计,成功了也别高兴太早,因为世事无常,生前固然风光得意,死后却可能被抄家鞭尸;失败了更惨,千夫所指还是轻的,说不定哪天就成了某些人口中的民族罪人。

    而刚才范仲淹所言,看似不满楚质拿自己与商鞭比较,其实是在隐喻自己和他遭遇相似、同病相怜。楚质当然听得出来,就要装做诚惶诚恐的道歉,可是见到范仲淹心神耗尽,霜染鬓,一脸憔悴的模样,楚质那颗本就不硬冷的心就软了下来。轻声说道:“芶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句名言可是后世变革者们的座右铭,将其奉之为真理,楚质刚开口就有些后悔了,因为这话绝对能引起范仲淹的共鸣。

    果然不出所料。范仲淹眼睛一亮。忍不住面露微笑,觉得这话说到自己心坎上了。颌赞许起来,不过也没有失态到击掌叫好的程度。

    这多少让楚质稍微心安,也有些庆幸,还好这话没有旁人听见,不然流传出去,别人还以为自己是个坚定的革新派呢。至于听到此言的范仲淹,楚质相信他不会随处宣扬的。

    范仲淹的确不会随意宣扬,不过楚质却忽略一点,以为范仲淹没有放在心上,然而他却是小看了这句名言的意义,抛开其中的变革思想不说,这话简直道尽了士大夫们应该具备有的品德。

    况且范仲淹与何涉是什么关系,见到老友弟子这般有出息,自然要写信赞扬几句,而何涉当然不会错过为弟子扬名的机会,在与朝臣名士们聚会时,有意无意的提及此事,立即得到成片的肯定赞叹。

    大臣名士都说好。那自然是好的,所以这句名言顷刻之间就传遍汴梁城。让一些人大叹后继有人之余,纷纷用此言教育后辈弟子,也让某些人心里极不舒服,暗暗警慢,而且也由此言为契机。在朝堂之上掀起许多风波来。

    不过楚质远离京城,风波再夫也牵扯不引四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