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鉴宝在线阅读 - 藏品知识(可以不看)

藏品知识(可以不看)

    教你如何来辨识俄罗斯玉

    俄罗斯玉俗称“俄料”,它产于贝加尔湖地区,虽与昆仑山较远,但与和田玉同属典型的软玉系统,以白玉、黄玉为主。其中白玉的白度超过和田玉,但略发干,色泽较统一,故为国人所喜爱,是和田玉最好的一种替代品种,成为仿古玉、仿和田玉的最好玉料。其开采年代约为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产量为500吨左右,仅次于青海玉。

    将和田玉与俄罗斯玉加以比较,一个糯,一个粳;一个白得滋润,一个则是“死白”。敲击时,一个声音清脆,一个沉闷,但是这样的感觉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锻炼才可以体会到的。

    “俄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呈油脂状玻璃光泽,通体微度透明,硬度在5.2至5.4之间。从光泽度上看,俄罗斯玉虽是玻璃光泽,但略带瓷感,通体发干。经过盘磨,由深白变得干透,放在白布上特白,拿在手中却显干涩,从透明度上看,俄罗斯玉亮度好于和田玉,但由于结构粒度较粗,手感较轻,佩戴久了会变黄、变黑。

    目前我们所能见的俄罗斯软玉,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杂质较少。在化学组成、矿物成分、结构以及外观上,与新疆白玉都极为相似。

    俄罗斯白玉纯净度的鉴别,主要看它的云絮状纹理中,团块状、冰点是否明显以及结构的松与紧、密度的大与小。俄罗斯白玉多属纤维变晶交织结构,粒度细而均匀,雕琢加工时不易起皮,暴性不明显,打磨后不会产生凹凸不平的麻皮平底面;净度差的,材质中常夹杂蟹爪纹,有粥糊状的玉性特征。从rou眼上看比较白的,有的带有籽料皮壳的玉料,很大程度上都是“俄料”。

    我们拿到一个俄籽料,首先会觉得非常白,惹人喜爱,而它是一种奶白色,给人以一种油脂的感觉,加上一般都有鲜艳的皮壳,所以通常人们会误认为是和田籽料。它和和田籽料最大的区别在于,白度、色泽、温润度都够,唯独缺乏细腻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精光内敛的感觉,和田籽料一般来说色泽偏青,色度不太纯净,很少会有相当一致的白度,如果和田产地玉中有非常洁白而色度一致的籽料,那是非常昂贵的价格,不是以几万元就可以购买的。

    有一个朋友曾经在新疆某个商店花了6万元买了一个带红皮的观音像,大小有三分之二的烟盒这么大,边缘带有红色籽料皮壳,手感和眼观都觉得非常不错,有人出过10万元的价格购买,他也没舍得易手,然而最终经过鉴定为俄罗斯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玉的表面特征,是洁白、温润,配上籽料的皮色,更会出现一种红白相映的感觉。但我们拿“俄料”迎光细看,一般来说没有和田籽料的汗毛孔,更没有一种精光从玉里渗透出来的感觉,这种精光内敛的特征只有和田籽料具备,这也就是古人用来比君子如玉的主要特征。

    俄料在目前几乎就是所谓和田玉的主要品种之一,走进任何一个出售和田玉的商场,几乎50%-60%为俄罗斯玉,其价格并不便宜,动辄几千几万十几万的作品,均有出售。如果仅仅从外观上来看,俄料的色泽、皮色也都较为惹人喜爱,并且色泽偏暖色,和和田玉的色泽偏冷色更能让人所接受,俄料以及一些含透闪石成分的玉料,和和田产地玉相比较,主要的特征就是韧性不够。比如和田产地的青玉在新疆人们可以做成核桃形,向水泥地上砸去弹回又抓在手里而青玉不破,这一特征除和田产地玉以外,任何含透闪石成分的玉料都做不到,这也是和田产地玉弥足珍贵的地方。

    古人相玉,品质第一,色泽第二。当然辨识各类玉,经验是长期揣摸锻炼的结果。

    清式紫檀家具的投资与收藏

    近年来紫檀家具的市场行情走势扑朔迷离,从2006年至2007年,小叶紫檀木材价格在短短一年涨幅高达三倍多,从2007年底至2008年之间价格又迅速回落,波动之大可谓惊心动魄,引起了诸多媒体的报道与关注,使得“仿古家具市场崩盘论”甚嚣尘上。进入2009年,红木仿古家具市场逐步回暖,小叶紫檀木材与家具的价格会如何发展?紫檀家具在目前价位上是否还有投资价值?在投资收藏中又应该如何甄别优劣?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中国明清式家具设计专家、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伍炳亮先生。

    伍炳亮先生从八十年代初期便从事明清家具的购买、收藏与修复研究,并高仿与改良创新设计制作了近千款明清仿古家具,其中的清式宫廷家具主要采用小叶紫檀制作,多件作品屡次荣获国家级特别金奖,是传统家具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享有“岭南鲁班”之美誉,相信通过这篇专访,会让大家对紫檀家具的投资收藏有更深入的了解。

    鉴宝:在2006年至2008年之间,小叶紫檀的市场价格经历了一个迅速拉升和大幅回落的过程,使得目前一些红木古典家具爱好者对小叶紫檀怀着一种敬而远之与观望等待的心态,您从业近三十年,依据您的经验和所了解的情况,您认为造成小叶紫檀价格巨幅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伍炳亮:在我国传统红木家具行业,素有“小叶紫檀木中之王,黄花梨木中之后”的说法,历史上的小叶紫檀价格往往是高于黄花梨的。在近些年来,海南黄花梨因为原有老料资源的基本枯竭,价格直线上扬,早在2005年其价格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小叶紫檀的价格,越南黄花梨的价格也是直线上涨。因此,小叶紫檀成为投资收藏的“价格洼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市场需求量逐步攀升导致了价格上涨。小叶紫檀价格的上涨促使更多木材经销商开始了对小叶紫檀大量购买,另外也有一部分场外资金以短期投资获利为目地进入这一领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部分囤积炒作的现象。因此,小叶紫檀木料由2006年底20多万元一吨的价格一路上涨至60多万元。国内小叶紫檀价格的迅速上涨,也吸引了印度的木材交易商组织更多的货源,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在2007年底小叶紫檀的进口数量较往年有了较大递增,小叶紫檀价格的成倍上升使得原来制作小叶紫檀家具的企业成本增加,对小叶紫檀需求量反而减少,另外部分木材销售商因为一年一度银行贷款到期而急于抛货还款,于是从2007年底开始,小叶紫檀的价格逐步回调,在回调过程中媒体的跟风打压也加速了价格的急跌,例如将小叶紫檀与当年炒作君子兰相提并论,还有某些专家发表印度有大量小叶紫檀人工林等观点,这些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鉴宝:那么您认为小叶紫檀目前的价格是否合理呢?是否还存在泡沫成分?进入2009年后,您认为小叶紫檀的价格趋势会如何发展?

    伍炳亮:小叶紫檀的价格大幅回落后到目前为止一直比较稳定,当前小叶紫檀木材的价格因材质的不同,差异也比较大。例如上等大料的价格每吨在50万至60万元之间,中等料的价格每吨约20万至40万元之间,而一些残次料的价格大致每吨在16万至20万元之间。综合来说,目前的价格是合理的,那些短期炒作的场外资金也早已经离场,不存在什么泡沫的成分。在2009年里,我认为小叶紫檀的价格会逐步上扬。其实现在做小叶紫檀家具的仿古家具厂家都知道,小叶紫檀的上等大料是越来越少了,其它名贵木料也是如此,海南黄花梨就不用举例了,现在越南黄花梨的上等大料也很少见。这些说明了什么?那就是名贵木材资源的稀缺仍旧是不容争议的事实,资源的稀缺和消费群体的增长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矛盾,我相信在今年我国的经济会逐步复苏,经济恢复后大家的信心就会恢复,消费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小叶紫檀的价格也会随之上升。

    鉴宝:有专家提出的在印度还有大量的小叶紫檀人工种植林,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小叶紫檀的资源稀缺性就不存在了,那么小叶紫檀木材和家具的投资收藏价值就应该是不容乐观,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伍炳亮:对于印度存有大量的小叶紫檀人工种植这一事情,也有很多业内人士问过我,我没有去过印度调查,因此不知道人工种植林这一消息的真实程度以及种植规模。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小叶紫檀的生长期缓慢,成材期漫长。各类历史书籍中记载小叶紫檀成材需要耗费数百年,即便是印度现在有大量人工种植林,但是对于这个世纪的红木家具市场而言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现在市场上的小叶紫檀就有老料和新料之分,因为生长周期的不同在材质感觉上也有较大差异。生长周期漫长的老料,大多数木材芯中带白的地方全部烂掉,并形成空洞,因此有“十檀九空”的说法,老料纹理缜密细腻、油韧坚实,牛毛纹明显,并往往偏深紫、黑红色,带有金星。新紫檀料,因生长时间短,未到成熟期便遭砍伐,大多数空心较少,新料无论是从材质的细腻程度还是密度和油韧性上都与老料存在较大距离,它们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是不一致的。还有,我们冷静看看生活中所有人工种植并采取种种手段刻意催肥,缩短生长期的植物,有取得成功并超过天然物品的先例吗?人工种植的人参、灵芝,和天然的相比价格差异有多大?看清楚了这个事实,相信大家就不难做出客观的判断了。

    鉴宝:目前仿古家具市场上,写着材质为紫檀的家具很多,但是同一款型的家具在不同店铺价格往往相差许多倍,请问这其中是什么原因?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如何去鉴别紫檀材质的真假?应该采取哪些方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请您指导一下。

    伍炳亮:在仿古家具市场上确实存在这个问题,“紫檀”基本上成为了一个笼统的称呼,有印度产的檀香紫檀(小叶紫檀),印度产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叶紫檀”,以及非洲产的卢氏黑黄檀(俗称也叫做大叶紫檀)。这几种木材的价格差异都较大,例如材质最为细密油韧和最为名贵的印度产的檀香紫檀上等材料价格约为每吨50万至60万元,而最便宜的非洲产的卢氏黑黄檀(俗称也叫做大叶紫檀),每吨价格仅为8至10万元,这就是同样标称为紫檀但是价格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某种家具即便是使用同一种材料和完全相同的造型,但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用料份量的不同也会使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一张条案的面板用料厚度为1.5厘米,另外一张面板厚度为1厘米,制作成本自然就相差很多了。

    对于不同材质的辨别,还是需要多看实物反复比较,看多了不同的材料就会有大致的感觉,然后再结合书本中的介绍去分析对照,如果不结合实践经验而简单的利用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作为鉴定依据,是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的。在购买紫檀家具时,一定要先问清楚家具材质的名称和产地,以及家具的用料比例情况(是全部使用了一种材料还是掺杂了其它材料),然后再了解市场行情比较价格的高低,正式购买时也需要在购物单中让商家详细标明以上内容,这样,如果有了纠纷也可以作为一份书面依据,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鉴宝:您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明清时期的老家具收藏与修复多年,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请问针对喜欢收藏购买紫檀老家具的朋友,您有什么建议或提示?如何鉴别紫檀老家具的投资与收藏价值?

    伍炳亮:在购买收藏紫檀老家具的过程中,评价一件家具的相应价值应该结合以下几点:

    第一:“型”和“出处”,这两点在老家具的价值评鉴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型”是指应研究一件家具是否型制独特、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在“型”的基础上,再进而鉴定它的出处,若出自宫廷、王府或名家设计制作的经典家具,其身价自然不凡。需要提醒的是,我说的出处不是听卖家讲故事,而是结合其工艺水平、造型风格和纹饰特征来慎重研究考据家具的出处。例如2003年在香港拍卖过一套12扇紫檀屏风。此屏风雕工精湛而且在雕刻常见的祥云纹饰时能匠心独运,图案造型组合中显现象征如意、灵芝的寓意,仅从型制而言便堪称极品了。另外,这件屏风的出处也令人艳羡,此屏风原属清宫御用家具,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时,被英国人掠走,几经易手后辗转被美国费城一位收藏家收藏,随后委托苏富比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拍卖,成交金额高达2300多万元,刷新了当时中国古典家具拍卖最高纪录。比类似的一般屏风价格高出达十倍。

    第二:“年份”和“工艺”。紫檀木材在明代已开始用来制作家具,后来一直广泛沿用至康熙、乾隆时期。至清中后期及清末民初后,以老红酸枝木材制作家具开始盛行。对于一件紫檀老家具的真实年份,需要结合造型、纹饰和工艺以及家具外表不同部位的风化状态,还有包浆的感觉等等这些方面来分析,相同款式的家具,具体制作时期的不同也会造成价格上的巨大差异。另外,工艺高低也非常重要,因为家具无论是从实用要求、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形式的准确把握上都需要倚仗优异的工艺来传达,同样的紫檀材质,工艺的高低不同也会使得价格迥然不同。

    第三:“材质”。收藏购买的老家具是否采用名贵材质,也是影响一件家具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一件卖家声称的老紫檀家具时,更要冷静,结合纹理、色泽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卖家如果许可,可以选择不起眼的位置用小刀刨去一小块木材表皮,然后用棉球沾酒精来擦拭刨过的地方,如果棉球显示为紫色则为紫檀,这也是多种鉴定方式中的一种。

    总的来说评估一件老家具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应该从“型”、“年份”“出处”、“工艺”“木材”等等多方面去综合鉴定评估。其间的各种关系往往是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的。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家在收藏购买紫檀老家具时不要抱着捡漏的心理。很多朋友耗资百万,买了老旧家具请我鉴定,结果往往大多数都是近年来的仿制品。平时应该多到博物馆等地方看看真正的历史精品家具,然后再读书分析,和业内前辈多交流学习,这样眼界才会逐步提高的,紫檀老家具收藏投资费用较高,因此应该多加谨慎。

    鉴宝:在现阶段投资购买紫檀仿古家具是否合适?挑选紫檀新仿古典家具时应该怎样去分辨辨别一件家具的优劣以及是否具有投资收藏价值?

    伍炳亮:仿古家具市场经过去年的洗牌,使得一些匆匆忙忙进入仿古家具行业的厂家倒闭或转行,让现有的企业的经营者变得成熟和冷静,紫檀木材以及家具的价格也已经走稳,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目前的价格是比较合理的,是否在此阶段进行紫檀仿古家具的投资,这一点需要根据个人的资金数量来合理安排,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是对于新仿紫檀仿古家具的购买收藏可以带着投资的目地,但是不要投机。第二,购买之前应该多了解仿古家具的工艺、造型、木材类别还有市场行情、商家信誉等等,深入了解了才不会上当受骗。第三,购买紫檀新仿古典家具应该宁缺毋滥,宁可花多些钱买精品,也不要贪便宜去买数量,因为只有精品的仿古家具才有更多的升值空间,能经受时间的检验。毕竟这类材质的家具价格不菲,应该将造型美感、工艺质量和艺术档次放在第一位,如果图便宜那还不如买紫檀木料,既省心也便于兑现。

    关于评判一件紫檀新仿古家具是否具有投资收藏价值,可以结合我以前提出的“型”、“艺”、“材”、“韵”,这几点来进行综合衡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购买紫檀新仿古家具时,不要片面追求繁缛华丽的雕琢,而忽视了一件家具整体的造型和韵味,这是很多初次购买清式紫檀家具的消费者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目前市场上的清式宫廷紫檀仿古家具中,很多都存在这个问题。清式宫廷家具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在精雕细刻、繁复华丽的装饰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整体静穆庄重的美感,这是千雕万刻的绚丽之后复归宁静的那种仪态气韵。而不是用各种雕饰反复堆砌、密不通风而气韵全无的繁琐冗余。这一点很重要,大家有空去博物馆或故宫看看清代宫廷风格经典的紫檀家具就知道了。多看些最好的东西,再看差的就可以一眼分辨了,眼界提高了再去购买就会有把握得多。

    古代艺术家也使用防伪标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国宝古画的复制技术一直都是日本二玄社“一枝独秀”,而眼下,这种局面有望被打破。近日,台北故宫的《溪山行旅图》、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桃源仙境图》等二百余幅博物馆国宝级馆藏古画的复制品在上海800艺术区美术馆集中展出,这些高仿品不是来自日本的二玄社,而是来自被称为“中国的二玄社”的存珍堂。存珍堂堂主张培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透露了几招识别假画的简易办法。

    教你几招识别假画

    留意艺术家自己的“防伪标识”

    存珍堂堂主张培春说:“通常来讲,艺术家都会在自己作品不经意的地方留一个画押,有点像现在的防伪标识。”在他的指点下,记者在范宽《溪山行旅图》右下角的丛林中发现了“范宽”二字,“不过这个也是有争议的,因为范宽并不是原名,他的真名实际是范中正,但因为为人宽厚,所以人家也称呼其为范宽。”张培春说。而在李唐的《**图》上,李唐则将自己的署名题在画中的一块石头上,张培春表示,对于这些细节的鉴别,需要有对作品的基本了解做基础。

    古画造假,笔画容易不连贯

    而再高的仿制技术也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如何识别?张培春说:“如手绘的仿制品,一方面要看手绘者的功夫,另一方面,因为毕竟是模仿别人的作品,所以在思想和动作上会存在一些滞后性,比如在勾画的时候,它的笔画就容易不连贯,仿制品的气息也会显得有些犹豫。”

    张培春说,现在也有一些藏家把木版水印画当做真品来买。实际上仔细识别就可发现,木版水印画在每一圈都有一个水印口,这是印刷方法造成的,而珂罗版和石印仿品,画面是不会渗透到纸背的。

    他打破日本垄断

    中国古画复制局面

    用宣纸、绢丝、水性颜料复制画作,比日本工艺效果更清晰

    张培春自幼跟随名家习画,学的是国画,不过,张培春后来又迷上了照相、印刷等技术。在走了一些弯路后,张培春终于在古代书画复制领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技术,从而打破了日本二玄社垄断中国古画复制的局面。“我现在有40多种自己的复制技术,二玄社是我非常敬佩的,但我通过原料的选择等,可以让复制画的表现更进一步”张培春非常自信。在区别上,二玄社主要用的还是印刷纸和尼龙布,颜料为油墨的,而自己一般用的是宣纸和绢丝,颜料是水性的,这种选料可以提升作品的清晰度。

    此次在上海800艺术区美术馆展出的200余幅作品是张培春历年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的经典作品被业内人士视为代表了目前书画复制的最高水准。

    张培春也会复制当代画家的作品。天津画家赵国经、王美芳创作一幅《海棠仕女图》花了14个月,他们希望给自己的代表作留一份逼真传神的“备份”,于是张培春给他们做了这个复制品。

    “独门绝技”融会古今中外校印技术

    经记者再三询问,张培春才透露他的“独门绝技”其实是综合了古今中外各种校印、复制手段——摄影、胶印、丝网印刷、珂罗版、木版水印以及手绘等,他会根据原作的不同风格特点灵活、综合采用各种技术。

    张培春告诉记者,所有的印刷技术都各有长短,木版水印表现枯笔时明显露馅,珂罗版的底色效果不好,还有的颜色是没有现成的,必须自己去调配,“有时候土办法很解决问题,某些画面的局部效果,所有高科技都解决不了,我索性手工绘制,一下子解决问题!”

    张培春表示,复制古画最怕的就是掉层次,有的画面局部颜色已经很深,这样的画面在画册里就会变得比较模糊了,因为它的色域很少,但复制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不过他认为,对于复制画作来说,最难的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原作的气韵。如复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时,为了调整“气韵”,张培春前后花了半年的时间,一趟一趟地去天津博物馆比对颜色,“原作是放在玻璃橱里的,隔着玻璃看始终会有色差,人的眼睛有时会有错觉,这个时候只能是反复比对”,张培春说。

    陶瓷史

    瓷史

    historyofpotteryandporcelain

    迄今为止所获得的考古资料表明,陶器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独立地创造出来的;瓷器则是中国于东汉时代发明的,此后逐渐传向东西方。

    古代陶器陶器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上万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国江苏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尼亚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带有蓝纹的陶器碎片,以及欧洲马格德林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这些都是约1.5~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遗存。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由渔猎转向耕作,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制造也随之而发展起来,并且成为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劳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

    中国及远东地区陶器发展概况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的较多,而且也比较完整。如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公元前8000~前6000年的陶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公元前4000~前2000年的陶器。这些年代较久远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为主。其后,灰陶或黑陶相继出现。所有这些陶器,都是用产地附近挖掘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作为原料,用泥条盘筑法、手工捏塑法或模制法成型,然后采用露天堆烧,或在横xue窑或竖xue窑等简单窑炉中焙烧制成的。作为炊具用的陶器则大部分在坯料中掺入砂粒,以增强耐热急变能力、防止在干燥及烧成中产生过大收缩而使制品开裂。中国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夹炭黑陶,是以碎树条或稻谷外壳掺和在坯料中减少干燥和烧成中收缩开裂,并在还原气氛中烧制。在大汶口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白陶和厚度为1.0~1.5mm的薄胎陶器,显示出这一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较为进步的原料精选与制备、坯体成型与修整以及烧成等加工工艺,并在高岭土或瓷土的使用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用轮制法成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采用的一种先进方法。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薄胎陶器,器表面遗有明显的轮纹,标志着陶轮已在当时的制陶工艺中被应用。这种当时用人驱动的陶轮,直到19世纪才发展成为由机械驱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装饰纹样或彩绘。无论是刻划的、压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黑色矿物原料彩绘的几何图纹、动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感染力(图1)。这类彩陶和印纹陶等,是新石器时代世界许多地区陶器发展的共同特征,它表明此时的陶器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的艺术性内容。

    中国商周时期,由于手工业的进步,陶器的生产组织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河南郑州商城遗址西墙外发现有商代制陶工场,其中有十几座陶窑及经过淘洗的陶泥和许多破碎的陶器残片;陕西洛水村的制陶作坊遗址发现有6座烧陶窑炉,窑内遗留有未经烧制的陶坯和瓦片。由此可见,商代制陶业已基本上采取了集中而有分工的生产方式。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商代中期的精美白陶、印纹硬陶和釉陶出土。其中白陶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均与高岭土相似;制釉用的熔剂原料为石灰石或方解石类矿物,CaO含量达到15.7%。

    在陕西扶风、岐山的周原遗址,大量出土了板瓦、筒瓦和瓦当以及陶质水管等构件。这表明,商、周时期,除制造了大量日用陶器、陈设陶器与炊具之外,还制造了建筑用陶。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已扩大到作为纺轮、制陶用的拍板、印模、铸造铜铁器用的陶范、作为量具的陶量等生产工具,以及作为礼器、葬品的陶塑等。这一时期,烧陶的窑也有了很大进步。北方烧制灰陶都已用圆窑。它能使火焰在窑室内的流动从简单xue窑的升焰式变成半倒焰式,增加了热的交换,使窑内温度更加均匀。南方烧造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则已用一种顺坡地修建的龙窑。这些改进的窑炉结构,使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并降低了燃料的耗用量。

    秦汉时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当时仍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的应用范围扩大,同时在艺术加工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盛行陪葬用陶俑,如秦始皇陵数以千计的兵马将军俑,汉时的武士俑、仕女俑,以及许多反映生活与生活享受的陶塑,都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体现了陶器塑品的高度技艺。建筑用陶也增添了艺术色彩,如秦咸阳宫的纹饰辅地青砖,砌墙用的表面刻有龙凤纹和各种画像的空心砖,汉茂陵用的刻玄武纹条砖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尚。

    自东汉发明瓷器以后,中国的陶瓷业已转向以瓷器为主的发展方向,瓷窑遍及中国南北各地。但许多产瓷地区都附带生产陶器,另有一些以制造陶器闻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发展起来的巩县三彩陶塑,极盛一时。它既保持了秦汉以来彩陶的写实传统,又创造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磁州窑系的观台窑,既烧制低温铅釉三彩陶器,也烧制纯绿釉陶器。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均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两代。石湾窑以仿钧著称,以“器体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润”为其特点。宜兴紫砂陶器因明代万历年间崇尚饮茶而盛行一时,至清代成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及欧洲,后为德国的迈森瓷厂以及欧洲其他陶器厂所仿制。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2500年绳纹时代(JomonPeriod)的带有绳纹纹饰的黑陶,质地粗糙。稍晚,在东京弥生町(Yayoi)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质地较精,呈红色或灰色,在器型设计上有较明显的朝鲜影响。这种陶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才停止。14世纪以前,日本陶器制品大部分用作礼器。14~16世纪,开始有了茶杯、茶托、盘碟、缸盆之类。到20世纪,日本瓷器生产激增,传统陶器则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窑厂继续生产。

    朝鲜的陶器颇似中国东北所产陶器。在朝鲜新罗王朝(Silla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时期的陶器,尚带有中国周代陶器的风格,同时也仿造汉代青铜器器型进行生产。在釉陶生产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罗三彩产品。

    中、近东及埃及陶器发展概况中、近东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陶器制造也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欧洲陶瓷业的兴起具有深远影响。这一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质地粗糙的软质陶器,还发现了距今8500年的一种硬烧抛光陶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发现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制成的多种陶器,其中有优质硬烧陶器。

    中、近东的陶器生产在9~13世纪期间达到了最兴旺时代。初期制陶中心为伊拉克的巴格达,埃及开罗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苏联的撒马尔罕。由于******民族习惯上不用陶器作为陪葬品,所以14世纪以前的陶制品很难发现。公元9世纪时,中国向******教主赠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后巴格达和其他******教区生产精细陶器。******国家的陶工们在陶器制造方面还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贡献,他们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原由亚述人发明的锡釉,并创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泽彩料。12世纪时,波斯已能生产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并已掌握用低温颜料进行釉上彩绘的技术。

    早在15世纪至16世纪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代,已在安纳托利亚制造出建筑用的色釉陶瓦。16世纪为土耳其制陶业最发达的时期。土耳其陶器的装饰取法于中国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则沿习于波斯的器型风格。17世纪初,丘塔希亚开始生产屋瓦及彩陶等陶器,并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陶业中心。这个陶器生产基地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埃及在法蒂玛王朝(909~1171)时,陶器生产最为兴旺,产品的质地虽较粗糙,但光泽彩的彩绘却较为精致。14世纪生产一种白色的陶器,并采用中国宋代的装饰模式,在坯上刻划图案花纹,然后施以透明釉料再烧成。

    欧洲陶器发展概况中、近东及埃及的制陶技艺,在新石器时代即已传至欧洲的希腊与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公元前3000年,希腊中部的特萨里区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已成为当时的制陶中心。特萨里的陶器为单一红色,偶尔有彩绘图案;克里特岛的陶器以抛光陶器为主,有的饰以刻划纹。公元前16世纪,希腊已出现用快轮拉坯和还原焰烧成工艺而制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腻感。迈锡尼文化期间(公元前14~前13世纪),克里特岛的陶瓶向埃及出口,并西传至意大利及西西里岛。

    罗马帝国时代,埃及的铅釉陶技术传入意大利,并延续生产直到锡釉陶技术传入。锡釉陶的生产技术,是由中东经西班牙南部马略卡岛传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产的锡釉陶称为马略利卡。文艺复兴时期,锡釉陶制造技术迅速由意大利传开,首先到达法国,然后传至德、荷、英及北欧国家。意大利锡釉陶的主要特点是,彩绘装饰起初为多色彩绘,而后当光泽彩由西班牙传入后,则多采用光泽彩,使产品呈金黄色。意大利锡釉陶造型简洁,颇适应画家才能的发挥。威尼斯于16~18世纪生产锡釉陶,产品经常模仿中国明代瓷器,形成一种具有东方色彩新的风格,称之为“allaporcelana”。

    在锡釉陶生产技术传入法国之前,法国在16世纪广泛使用铅釉陶。锡釉陶传入后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毁宫中银器,以偿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费用。此后,权贵们都转向使用陶器,从而使陶器生产出现了一个高潮。

    德国的陶器有两大类,一为石器,一为锡釉陶。德国制造的石器质地坚实,饰以浮雕,在国外广泛行销,17世纪时远销日本。此后,新建的锡釉陶厂多得不可胜数,而以纽伦堡地区产量最大。17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及其附近的汉洛厂开始生产锡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采用了中国的装饰图案。

    16世纪20年代,一些意大利陶工迁居荷兰,开始了荷兰的锡釉陶生产,并以仿制中国宜兴陶器为主。17世纪初,荷兰的陶器生产集中在德福特,其产品称为德福特陶。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入中国瓷器,陶器的装饰遂转向模仿中国的青花而摒弃了意大利的装饰格调。

    英国的陶器生产,由于地理原因,在中世纪时很少受到外来影响。初期的制品均系无釉陶器,随之而发展成为铅釉陶。16世纪50年代,锡釉陶制造技术由荷兰传入,淘汰了铅釉陶的生产。在陶器的装饰方面,受到中国明代万历青花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8世纪初尤为强烈,特别是在布里斯托尔地区有坚持延续不变的趋势。17世纪70年代,德国石器与中国宜兴紫砂陶器都在英国盛行,许多工厂争相仿制。英国的锡釉陶生产以伦敦为中心。但当英国陶瓷家伟奇伍德的米色陶器问世之后,立即受到英国及其他国家官僚贵族的赏识,从此锡釉陶逐步弃而不用。

    苏联、瑞士以及北欧国家,都在18世纪设厂生产陶器。北欧诸国的锡釉陶制造技术是由德国移民传入的。

    美洲陶器发展概况在美洲,最早生产陶器的是安第斯(Andes)山脉中部地区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维亚和秘鲁。制造技术较为发达的为安第斯山脉中部。在那里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制成的陶器,已采用了模制成型。在秘鲁北部7世纪时的莫奇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人头陶罐,造型与手工都很精致。

    远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与中美洲的玛雅人已能制造陶器,并在器表面饰以几何纹。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玛雅人已能制造出多色陶器,萨泼特克人能按照他们的神像制成骨灰瓮。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后,墨西哥开始制造锡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制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纳萨齐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国西南部阿利桑纳州等处后才开始的。北美洲的许多陶制品如陶塑等,都用于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动物或昆虫的陶塑艺术品。

    美国的陶器制造技术,是由德国移民在17世纪时传入的,并首先在弗吉尼亚、马萨诸塞、佐治亚等州兴建陶器厂进行生产。

    古代瓷器瓷器是在陶器制造工艺技术长时期、多方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与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艺要求较为复杂,且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

    中国及远、中、近东地区瓷器发展概况针对已出土的中国商周至东汉时期的陶器、原始瓷器(图2)及越窑青釉印纹瓷片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其原料、釉料及烧成等工艺因素进行了综合科学实验。实验证明,瓷器的发明以中国为最早是无可置疑的。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尤其是江西、浙江等地发掘的东汉晚期墓葬品中,均发现瓷制品。东汉时,浙江上虞一带窑场已能烧得瓷化程度较好的青瓷(图3),瓷质光泽,透光性好,吸水力低,烧成温度1260~1310℃,通体施釉,釉层显著增厚,胎釉结合紧密。三国、两晋时期,瓷器更有发展和改进。此后中国的瓷器大体经历了唐宋时期的蓬勃发展阶段,和元明清时期的鼎盛阶段。

    唐宋两代经济发达,瓷业也空前繁荣。唐时已有浙江的越窑与河北的邢窑两大名窑系,以分别制造青瓷与白瓷而称誉,当时有“南青北白”之称。这一时期,除青色釉器外,还有花釉瓷,以及如长沙铜官窑开创的釉下彩绘瓷,巩县的三彩陶等品种,体现了唐代陶瓷的水平和艺术风格。宋代的瓷器产地遍及中国中原及南、北各地,按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技艺,形成了若干瓷窑体系。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为当时诸窑的代表。实际上,陕西的耀州窑、江西的景德镇窑、河北的磁州窑等窑,当时也已能与上述窑系齐名。

    唐宋两代的瓷业除产量和质量较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外,装饰技艺也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诸如钧窑的窑变色釉,以紫色斑斓代替花纹装饰,在青釉瓷中独树一帜;汝瓷的釉面质感润如堆脂;景德镇瓷的青白釉,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的梅子青、粉青釉色、翠绿晶润达到了青釉瓷的高峰;定窑瓷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装饰的刻划手法图纹严谨;耀州青瓷的犀利刻花,极其富丽。这些瓷器至今仍为收藏家所珍爱。

    唐宋两代在瓷器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例如唐时继承隋代钵的发明并扩大了应用,对瓷器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较关键的作用;宋代从定窑发展起来的复烧工艺,是保证瓷器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较先进而有效的措施。

    元、明、清三代,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与装饰艺术从成熟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生产,一直以景德镇的技艺水平为代表。在装饰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元代的铜红釉、青花、釉里红;时代的釉上彩绘和釉上与釉下彩饰相结合的斗彩;清代的五彩、粉彩、珐琅彩。其中青花装饰技艺,自元代烧成以来,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并成为这一时期瓷器生产的主流,为中国各地以及世界一些地区的制瓷工业所争相仿制。

    自元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坯料在制备中成功地掺和了高岭土,这一工艺的改进,提高了制品在高温中抵抗软化变形的能力,并使制品获得较高的白度。

    日本的瓷器制造是在13世纪开始的。13世纪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卫门到中国福建学习制瓷技术,5年后归国,在濑户设厂制造黑釉瓷器。后濑户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陶瓷业的中心。16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人吴祥瑞前往中国景德镇,后带回瓷器的制造秘术,并在有田郡设厂生产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简洁精致,很快由荷兰船商运销欧洲。有田郡厂后来由酒井田继续经营,并开发了釉上装饰技艺,称为柿右卫门瓷,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采用不对称的彩绘装饰,并留有空白部位,这种方法在18世纪对欧洲瓷器的装饰产生过较大影响。18世纪,日本白瓷出口欧洲,并在荷兰等地进行彩绘后出售。

    朝鲜在10~14世纪时已能仿造中国耀州窑和越窑的青瓷,并有较高的成就。14世纪以后,朝鲜瓷器质量不及中国明、清时期的产品,质地较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显的朝鲜特色。

    中国瓷器在唐宋时期已开始西传至中近东与埃及一带,埃及的伏斯泰特就已出土中国从唐到清各时期的瓷器碎片近万件。中国青花瓷器在该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装饰艺术方面的影响,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欧洲瓷器发展概况约在8世纪末,中国的瓷器开始西传。首先到达中、近东地区,对那里的陶器生产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4世纪末,叙利亚已能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大约在13~14世纪的中国元代,中国瓷器传到欧洲,立即为欧洲人所赏识,同时有许多生产厂家争相仿制。但由于不能正确选择熔剂原料,仿制一直没有获得成功。16世纪,欧洲曾以碎玻璃粉作为熔剂配制瓷器坯料,期望获得透明度好的坯胎,从而导致欧洲软质瓷器的出现。1750年,法国建成塞夫尔瓷厂,此后直到1769年,一直生产软质瓷。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萨克森里的希恩豪斯与一些化学家对中国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试验研究工作,发现可以用长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剂,最终成功地制出了与中国瓷相仿的硬质瓷,并开始批量生产瓷器,从而使软质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18世纪,欧洲的法、德、英以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先后建成了一些瓷器厂。法国的塞夫尔瓷厂,以法王路易十五为大股东,1770年起生产硬质瓷,1793年改为国家工厂;德国的迈森瓷厂,1715年建厂并生产硬质瓷,饰以釉上彩;英国的彻尔布瓷厂,1743年建于伦敦附近的彻尔希,并生产软质瓷,1755年在软质瓷坯料中掺入煅烧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厂里用骨灰掺入到硬质瓷坯料中,创造了外观与坯胎质量优美的骨瓷。欧洲瓷器制造业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从研究、仿制到发展的过程,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十分可观。

    20世纪的陶瓷发展概况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陶瓷科学和陶瓷生产技术也不断地进步与更新。在陶瓷科学研究工作中,基础科学及其实验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帮助人们从本质上弄清楚了陶瓷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使人们对陶瓷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发展了陶瓷科学。此外利用机械、电工与电子学原理改进了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使产品质量得到科学的控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陶瓷生产处于萧条状况,产品质量下降,数量减少,人员流散。50年代以后,国家重视陶瓷生产,曾组织国内有名望的陶瓷专家如周仁、赖其芳等,与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及艺术家结合,首先对景德镇瓷器中一向著名的钧红、霁红、美人醉、茶叶末等色釉,以及景德镇制瓷原料、坯釉料和烧成工艺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科学总结、研究,并且进行了试制,使景德镇窑失传已久的技艺和传统产品得到恢复。同时,中国各省市也掀起了对各古窑产品的研究与试制,从而使河南的钧瓷、汝瓷,河北的定窑瓷,陕西的耀州瓷,浙江的龙泉青瓷,福建的建窑和德化窑瓷等名品,陆续得到恢复与发展。

    与此同时,制瓷原料基地如苏州的高岭土矿也以先进技术进行了改造。其他如衡阳、大同、同安、高州等新建或扩建的瓷土矿区都备有控制原料质量的设备,使原料供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保证。此外,彩绘颜料、金水、贴花纸等装饰材料也已投入生产,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烧成窑炉也一改旧观,在窑炉结构和燃料种类上均较过去有突破性的变化;新式的隧道窑已基本普及,有的还采用了先进的控制装置,对稳定cao作制度、降低能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欧洲的许多陶器生产设备已从半机械化走上机械化继而达到了自动化。例如成型机械已从旋压改成了自动滚压与等静压;烧成设备已从过去的倒焰式间歇窑发展到自动控制的隧道窑或梭式窑和钟罩窑;燃料则从煤发展到天然气和电。这些改进保证了产品规格的一致和釉面质量。20世纪随着陶瓷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陶瓷领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种陶瓷,如高铝瓷、镁质瓷、锆质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