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莲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八章 长安锦年(十七)

第一百五十八章 长安锦年(十七)

    这日正入小雪节气,西边横吹过来的风中,凉意浓重,寒意渐成。干冷干冷的风吹得人脸上发涩,街面上行走的人越发少了,左右不过是些大‘门’户中的采买,再就是寥寥无几的小‘门’小户中的日常添补,故大市延及正午方才热络些,下午申时过半,人皆散去,各肆各铺也早早地上了‘门’板,闭‘门’歇业。

    连年累月的战‘乱’,致使商道阻断,商户们俱不愿出远‘门’行商。晋阳算得上是座大城,以往商客往来,商队缓滞于城‘门’下的景象,也因这世道动‘荡’,许久不见。所幸晋阳向来为储粮重镇,周遭的‘乱’贼流寇早两年已教唐国公剿灭了个干净,之后便还算太平,农耕畜牧未断,勉强能自给自足。

    长孙氏倒不愧了她的贤良好名声,眼见着入冬,手脚敏捷地置备下了炭条‘rou’食米粮等日常所需,忙碌了几日,但凡家中有随着李氏出征的将士,有家眷留守晋阳城内的,依着军中品阶高低,皆得了她一份抚恤。虽无非是些日常嚼用,却教那些家眷们感怀涕零,家书消息传至军中,将士们亦无不更添了一份效忠。

    穆清这边的一份抚恤,较之寻常自是要丰厚许多。长孙氏特意写了帖子,客套地写了一堆府中杂事繁忙,实是腾不出空来,故请了阿月代跑这一趟,还望见谅等话。穆清心底透亮,长孙娘子这是念及阿月与她许久不见,府中除开李公的如夫人们。如今更有大郎的内眷,相见着实不便,故借了送米粮的差事,使阿月回来一聚,倒难为她一片用心。

    果然阿月回来同她与阿柳相聚半日,除了满满两车的米粮炭条等物,另有阵前消息若干,穆清也不容她歇息喘气,直拉着她,事无巨细。要她细细地说了一遍。方才安心地舒了口气。

    “可见,以晋阳城为据,并非拍着脑袋胡‘乱’定下的,能使粮草不断的地方也就那三四处。掰着手指头也数得过来。晋阳算得上一个。洛口仓也是一个。”次日闲来无事。穆清裹着挡风的大氅,手中捧着烧暖的小手炉,坐于院中太阳底下。同阿达闲说战事。

    “可洛口仓却要远胜过晋阳去,天下粮米最后不都在洛口仓内了么?”阿达对着阳光,眯起眼,手中细致地擦拭着一套细鳞甲,若非杜如晦千叮万嘱要他看护家小,恐他此时早已重披战甲,阵前冲锋去了。

    穆清在明‘艳’的阳光下伸了伸手脚,舒展了一下略显沉重的腰肢,“为此说李密舍不下洛口仓,宁愿与王世充在东都耗时耗力,他便是教那黏黏的米粮粘住了脚,走不动道了,迟早要为此所累。恰又替李公争取了时机进占大兴,壮大扩充兵力,待李公强盛之时,李密与隋军早已相互耗费殆尽,无力抵抗李公的唐军。”

    阿达微扯开嘴角,“这便是阿郎所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么?”

    穆清笑着直点头,瞥见他手中的细鳞甲,忽想起一事来,忙停了笑,“昨日太守府来送消息的人说,英华已从大兴城外的楼观城先往河东报信,眼下正随着二郎沿渭水返往楼观城,只待时机攻城。”

    阿达满意地点点头,转瞬又粗声叹息,抬头望望在院中顽耍的拂耽延,“只可惜阿延年岁太小,若现下已到束发之年,定是要让他去沙场历练历练,儿郎便该当如此。”

    “要我说,成日介舞刀抡棍,倒不若随着阿郎与七娘多习学习学,那些个道理,统兵打仗的‘门’道,怎么也比光知道使蛮力的强。”阿柳从后院转出,正听见阿达的感慨,忍不住出声打断他。

    她与厨娘共抬了一口大缸,连拖带搬,累得气咻咻。阿达忙起身走上前,只一人便轻松松地将大缸搬至阿柳指予他的位置。

    “若无蛮力,却也辛苦得紧。”放下大缸时他闷声回了她一句,惹得穆清咯咯直笑,阿柳一手叉腰,一副气结的模样向她道:“七娘你瞧瞧,往常只觉他憨实,如今也学得牙尖口利,竟懂得拿话来噎人。”

    穆清不与她论,指着大缸问:“这是要作甚么?”

    “昨儿太守府送来的那些豚‘rou’,另几只野雉麻鸭,一时哪里就吃得完这些,今日正是小雪,刚好治下腌‘rou’脯。”阿柳口中应着,手中也不停歇,絮絮地说了一阵,穆清只笑盈盈地听着,时不时地问上两句无关紧要的。

    阿柳忽然停下手,放下手中正腌制的豚‘rou’,试探着问:“我听太守府的人说,说阿郎在军中立下个劳什子的,甚么状来,可是押上了‘性’命的,阿郎一向端稳,这回怎,怎……”

    穆清不以为然地浅笑,“军令状。他愿立便立了,既立了,还敢以命来抵,自是十足把握能应付得来,也无需咱们替他白‘cao’劳了这份心。”

    阿柳偏头狐疑地想了一想,也想不出甚么来,见穆清这般笃定,大约是不会有错的,她重新拾起那块豚‘rou’,“罢了,我还是‘cao’劳这些个罢。”

    ……

    十月初十日,三路大军,已将整个大兴城围得严严实实,每日分派了十数名斥候往城楼下刺探,得来的回报皆是防备严密,无懈可击。

    此时倒也不着急攻城,杜如晦带着英华,换了常服,在城郊村庄内转了一两日,乡人遭受战‘乱’荼毒多年,但凡见着大军过境,无不紧闭‘门’户,此处也不例外。只是这个时节正该储藏秋收,却也不见麦秆稻草堆之类的,一片萧索沉寂。

    及到正午,二人在村口的一个茶棚坐定,英华从囊袋中掏出一枚洒过胡麻子的大干饼来,扯开一半递与杜如晦,就着浑浊涩口的茶水嚼用几口。便能将午膳对付了。

    才咬了两口,英华只觉脑后那根支撑的圆柱子后头有人窥探,她警觉地放下饼,不动声‘色’地握住支立在身边的长刀,窥视的目光似乎又多了一道,悉悉索索地往她身后慢慢挨近。她倏地跳起,长刀即刻出鞘,回身便要劈下。

    回头的瞬间,却将她着实唬了一跳,原在那圆柱后头窥视的。竟是两个六七岁年纪的孩童。长刀已高高举起。转瞬即要落下,耳边响起杜如晦短促的一喝,“英华!”她极快地在手腕上加了力,硬是偏过刀锋。长刀应声砍落在一旁的粗陋长凳上。骇得那两个孩童呆立在原地。继而尖声哭起来。

    英华赶紧收回长刀,套入鞘中,起身去哄劝那两个孩子。“莫哭。莫哭。”她一迭声念叨了好几遍,如何都劝不住,气馁之下,又从靴筒内‘摸’出一柄小巧的短刀,“莫再哭了,姊姊予你们顽小刀可好?”

    一听一个“刀”字,孩子更是惊惧,哭声顿时又上升了几分。英华无奈地回身望向杜如晦,“姊夫,这可,这可怎好?”

    杜如晦冷眼瞧着她哄孩子的法子,心中哭笑不得,不禁暗想日后她是否亦要这样哄逗他的孩儿。见她实在无法掌控,他苦笑一下,指了指桌上的胡麻饼。

    英华恍然大悟,返身拿起桌上的饼,掰下一块递与其中一个孩子,那孩子立时转嚎啕为‘抽’泣,抹着眼泪接过干饼,另一个也止住了哭泣,紧盯着那孩子手中的饼。英华赶紧再掰下一块送到他手中。

    两个孩子顿时忘记了惧怕,认真地啃起饼来,那模样倒像是许久未见胡饼。

    “大兴城郊今岁要遭逢饥荒了,不知能否捱过年节。”杜如晦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低声道。

    英华吃惊地“啊”了一声,“大兴再不济,也是旧都,城中皇族不少,何至于民不聊生的地步。”

    “带了多少饼?可还有剩?”杜如晦问道。

    英华将囊袋中另两个饼取出,他接过饼,起身走到两个孩子身边,一人一个饼塞至他们手中,“拿着,带回家去与家人同食。”

    小一些的那个孩子眨巴着眼,呆呆看着他,不知所措。大一些的那个,拿住了饼,尚且知道道谢,嗫嚅着稚声稚气道:“谢阿郎。”说完拉上那个小些的孩子,一转身便跑开了。

    “英华,咱们赶紧回营。”杜如晦紧催一声,也急急地离开村庄。

    两日后,唐国公与李建成那两营,同遣了人来传话,验看过周边农户村舍,确准了今岁欠收,饥荒已至。

    “杜兄的意思是……”李世民站在一处高坡上,俯瞰下面成片了无生意的村庄荒田,紧皱了眉头。

    “城外欠收,城内必定吃紧,眼下又要守城,城中百姓手中大约已没了余粮,生计迫在眉睫,正是策动民心的好时机。民心浮动之时,便是破城之日。”杜如晦伸手指向远处的城郭,“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是最上乘的攻略。”

    李世民抬起眼,遥遥地望向矗立的大兴城的城郭和城楼,“却要如何策动民心?”

    “二郎幼时学史,可有学过?”杜如晦笑问。

    “自然学过。”

    “可曾听夫子讲过诸葛先生围困平阳,放飞纸灯出城救援的典故?”

    “杜兄是要……”李世民眼中‘迷’‘惑’尽散,瞬时明亮起来。

    杜如晦含笑用力点了几下头。一阵冷风吹过,他探出手掌迎风,眼下已是十月中旬,正是从西北向南吹的横风。“只望风向不变,晴好无雨。”p

    ps:作者随便说两句,为什么说到诸葛亮的故事,只说,而不说呢,因为隋唐那个时候压根没有这个说法,而是分了、、三部的,一直要到北宋年间,才合并了这三部,合称。

    另外,杜如晦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意思是不靠暴力的战争手段,就使敌对方民心军心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