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啊,三国在线阅读 - 第一章 那些年我们睡在一起(三)

第一章 那些年我们睡在一起(三)

    三、我想睡的人

    诸葛孔明。

    公元197年,16岁的诸葛亮去了南阳的卧龙岗。用通俗的话来讲,诸葛亮来耕田了!属于高干弟子的诸葛亮,在襄阳,应该有一份很好的前途,凭借着自己的才识和部分人脉,在政府部门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娶个小老婆,靠着基本工资和黑色收入,买房买马,过上很多人眼中羡慕的生活。在很多人的不解和讽刺中,诸葛亮放弃了这一切普通人眼中美好的东西,毅然回到了卧龙岗,选择了很多人眼中很普通的工作,耕田。但,在孔明的眼中,这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这是蛰伏,还有理想和使命。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汉末泰山郡丞,无奈死得早。诸葛珪死后,诸葛亮兄妹四人由叔叔诸葛玄照顾。诸葛玄被袁术荐表为豫章太守,于是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去上任。按理说,有袁术的荐表,而诸葛玄也已经在路上,这基本上是很确定的事情,但事情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朝廷否定了诸葛玄,把豫章太守定为朱皓。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等去投靠比较有交情的荆州刘表。

    在《三国志》诸葛亮的传记里面,“玄卒,亮躬耕陇亩”,意思很简单,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回去耕田了。那么,诸葛玄是在去荆州见刘表前死的呢?还是已经见了刘表后再死的呢?

    百度一下说的是,诸葛玄在去往襄阳的途中生病,于河南平顶山病逝。诸葛亮不愿意投靠刘表,就去了卧龙岗。南阳卧龙岗,位于襄阳北100公里处,而新野,恰巧在两者中间。

    (这里有个疑问,很多人都认为,此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在隆中。并且《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里面“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以才有出名的隆中对。裴松之是为陈寿的《三国志》做注,在查阅各种资料后,把与陈寿《三国志|》里面写的有出入而不能判断真伪的地方,经过慎重考虑后标注出来。上面的这句话就是裴松之标注出来的。也就是说,汉晋春秋所写的,诸葛亮的家在隆中,这句话裴松之是有疑问的。但是,裴松之也没有找到资料证明诸葛亮当时不在隆中,所以没有对这句话提出反驳,仅仅是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结果很多人直接就把这个当成了史料,成就了隆中对。

    再看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是汉晋春秋。裴松之的注里面,很多是出自魏略、晋书等,都被提出了反驳。

    还有,最有力的证据还需要来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说明,诸葛亮躬耕的是南阳的卧龙岗。

    所以这里采用卧龙岗。)

    《三国志》中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也就是说,对于诸葛亮把自己比作是管仲和乐毅,大家都以为他在吹牛,把牛吹上了天。和诸葛亮相熟的崔州平、徐庶却表示深信。裴松之在这里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像诸葛亮这样的有识之士,至少应该懂得谦虚,如果他评论徐庶三人入仕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这还算过得去。但是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的话,未免也太过了。所以裴松之对此提出质疑。

    诸葛亮是否真的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并且在很多人面前吹嘘过呢?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死了,这件事情对诸葛亮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诸葛亮一开始是跟着诸葛玄去当这个豫州太守的,结果太守说没就没了,自己的至亲叔叔最后还死了。原来官可以随便说撸就撸掉,如果自己也当了这样的官,是否以后上面想把自己撸掉就撸掉,那自己的满腔才识和心中的理想必然也会付之流水。再加上当时汉末军阀割据群雄乱舞的社会环境,要想展现自己胸中的抱负和理想,估计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组织军事力量推翻旧制度,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到时候想撸谁就撸谁。如果不具备第一条件和能力,那么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辅助者,二把手。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说明他很清楚自己要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同时对外释放一个信号,他要选择一个军事力量去辅助,这个是双向选择的问题。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想有生之年发光的话,最好还是把头冒出来。如果选择被人挖出来才发光的话,估计要等到你死后万万年。主动冒头需要分两步走,第一,自我介绍,第二,得到别人的认可。

    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应该属于自我介绍,只是这个自我介绍在很多人看来,是吹牛。吹不吹牛,更深层次需要看你是否具有伯乐的眼光去了解这个人。诸葛亮当时向很多才识之士都作过这种自我介绍,这是广撒网。最终徐庶、崔州平对此表示深信不疑,这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

    诸葛亮的才识得到了肯定,但是胸中的抱负和理想需要抒展还必须找到正确的军事力量。公元197年,诸葛亮去卧龙岗耕田的时候,刘备投靠曹cao还没有煮酒论英雄。当时在中原附近的主要力量有:曹cao、孙策、刘表、袁绍、刘璋、张鲁,韩遂。在这些人当中,曹cao手下参谋太多,郭嘉、许攸、荀彧、荀攸等等;袁绍、刘璋、张鲁、韩遂根本不会看重诸葛亮;刘表更不用说了;剩下还有一个,孙策。虽然只剩最后一个,但是江东内部并不像曹cao的地盘一样稳固,如果诸葛亮去找孙策,结果很可能和袁绍等人一样得不到重视。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选择,等。毕竟诸葛亮当时只有16岁,完全可以蛰伏下来,等到自己需要的人出现。

    一晃四年过去了,公元201年,刘备来投靠刘表,屯兵新野。这是一股新的军事力量。在这股军事力量里面,基本上没有拿得出手的参谋,而恰巧又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战斗将领,比方关羽、张飞。作为主帅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兵败了几次,投靠过很多人。最缺的无疑是参谋。而这一点,从各方面来讲都符合诸葛亮的要求。

    使命,家族的使命。

    诸葛亮的大哥是诸葛瑾。公元200年,江东发生了一件大事,孙策遇刺身亡,接替孙策的是孙权。诸葛瑾去了江东,被推荐给孙权,得到重用。

    诸葛亮有两个jiejie,大姐嫁给襄阳望族蒯祺,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就是庞统,外号凤雏。

    诸葛家族的每一个人,都要肩负着家族振兴的使命!

    不要把全部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这是一种投资理论。既然诸葛瑾去了江东,那么诸葛亮的选择仅有刘备。如今,诸葛亮已经20岁,人生没有多少的青春,错过了这一村,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找得到店。

    但,诸葛亮不能主动去找刘备,告诉刘备,我就是你的管仲,因为这样做很可能达不到自己预想中的效果。况且,诸葛亮还需要继续对刘备考察,以明确刘备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另外,诸葛亮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让自己成为二把手的契机。

    荆州是一个好地方,土地肥沃,人才辈出。刘备缺的是什么?刘备什么都缺,缺兵,缺将,缺参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少次被人打破产,却还有关羽、张飞等人,最缺的还是参谋。所以刘备在新野这个地方驻扎下来以后开始大面积地撒网,凭借个人魅力等,广交荆州豪杰。刘备的举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在这些豪杰之中,让刘备收获最大的无疑是徐庶。

    这让刘表很不爽,刘备是来投靠的,居然在自己的地盘上拉这么多人,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刘备会不会带着人马突然捅自己一刀,所以暗地里防御着刘备。至于刘表想干掉刘备,还有精彩的跃马过檀溪,基本上是没有的事情。如果刘表对刘备动手了,那么刘备也不可能在荆州这么安静地待这么多年。刘表只是暗地里防御着刘备而已。

    在三国演义里面,刘表是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的。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前面说了,刘表是防御刘备的,怎么可能把荆州给刘备。况且刘表两夫妻早已经商定好了荆州的人选,就是爱子刘琮。

    荆州是刘表的,这一点刘备也很清楚。刘备想要荆州吗?想,但是不能。这一点,刘备也清楚。为什么说刘备想要荆州?这要看一看著名的“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是诸葛亮提出来的,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而刘备最后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善!”。这说明刘备非常认同诸葛亮提出来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简直说出了刘备的心声。

    202年,也就是刘备投靠刘表的第二年,刘表派刘备偷袭许都,一直打到了叶县。曹cao调夏侯惇、李典、于禁抵抗刘备。刘备把战线后撤到博望一线与曹军对峙。经过长时间的对峙后,刘备突然脑袋开窍,一天早晨把自己的营地烧掉撤退。夏侯惇以为刘备这是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不顾李典的劝告带兵追击,结果中了刘备的埋伏兵败。

    也许有人会疑问,207年的时候,曹cao远征乌恒,许都空虚,这么好的机会,而且是刘备主动提出来希望刘表能够偷袭许都,而刘表拒绝了。为什么202年的时候刘表却吃对药要刘备去偷袭许都呢?

    《三国志》刘备的传记里面是有因果关系的,原因就是“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如果刘备能够打下许都固然很好,打不下也没关系,所谓打死曹cao除外患,打死刘备除内患。刚好一举两得。

    火烧博望的这场仗,诸葛亮有没有参与?能够想到这样一条妙计的,是刘备一时开了窍,还是别人献的策?

    这又要回到新野的时候。

    刘备在新野撒网捕到了徐庶这条大鱼。在诸葛亮的传记里面“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这里表明,是徐庶主动地去找刘备,并且得到了刘备的器重。

    在《三国志》的这句话里面,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徐庶一和刘备见面,就推荐了诸葛亮。事实上这不符合逻辑。我们忽略了中间“器重”这个词,要得到刘备的器重,徐庶和刘备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的。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后,徐庶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在得到器重后,徐庶不可能看见刘备放下筷子就跟刘备说,我给你推荐个人吧。这需要一个时机。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刘备向徐庶提问:“荆州还有没有其他优秀的人才?”或者是:“荆州还有没有像你一样优秀的人才?”之类的问题。徐庶的回答是:“有,诸葛孔明,也就是卧龙,将军您愿意见他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才通顺。

    最重要的一点,是徐庶“谓先主”,谓,告诉、说的意思。很多人的理解是,徐庶直接向刘备说:“。。。。。。”,但谓字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报告。此时的刘备和徐庶是有上下级关系的,徐庶对刘备的提问进行回答是一种报告。比方说君王问下面的粮官,今年收成是多少。粮官回答,两千万石。在这里用上谓这个词,就是报的意思。

    所以我们相信,在徐庶说这句话之前,已经隐藏了刘备的提问。

    于是刘备就去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这个时间段,但是从刘备去了三次可以看出,刘备肯定不是一年去找诸葛亮一次,因为这不是访友走亲戚。三次,说明刘备很重视,求贤若渴的心态和对诸葛亮的一种尊敬,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刘备三顾茅庐是在新野。而刘备屯兵樊城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在身边。从新野到樊城的转变,究竟诸葛亮是什么时间出山的呢?

    新野的时候,徐庶是已经在刘备麾下。所以徐庶参与了刘备火烧博望的行动中。

    火烧博望,在三国演义里面写得相当精彩,把功劳都归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在《三国志》等史料中都没有诸葛亮的身影,所以我们相信,诸葛亮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山。想出这条妙计的,很有可能是徐庶,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才更加器重徐庶。同样,在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是徐庶策划的火烧博望。整个战果记载在刘备的传记里面。经过多次比较推测,很有可能这是徐庶的提议。这样另外一个假设变得很有可能。

    这个假设是,徐庶火烧博望的成功,让刘备更加地器重徐庶,同时尝到了参谋的甜头,明白参谋的重要性,而向徐庶提问是否还有这样的优秀人才,徐庶才有了上面的回答。

    打败了夏侯惇后,刘备又回到了新野,这是在新野的提问,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推测。

    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得到徐庶的认可。徐庶和诸葛亮感情非常好。其实徐庶去投靠刘备是诸葛亮安排的,或者说诸葛亮为徐庶选择了这个老板。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又是因为诸葛亮本身已经认定了刘备,徐庶只是先去搭桥,诸葛亮随后就到。火烧博望这个事情同时给诸葛亮提了一个醒,要是刘备给曹cao干掉了,自己要寻找的老板估计又要等到猴年马月。所以在刘备回兵新野以后,徐庶过来探望诸葛亮,诸葛亮示意徐庶在恰当的时候向刘备推荐自己。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的策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诸葛亮在刘备的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还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对诸葛亮有管仲、乐毅这样的才能的认可。这一切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在进行中。

    首先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个高人,将军你必须亲自去请,否则他是不可能来见你的,更加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给你当差。这是抬高诸葛亮的身份。徐庶的水平在火烧博望中得到了体现,诸葛亮更是一个比徐庶更加有才能的人。经过徐庶这么一说,刘备基本就已经认定了诸葛亮是一个高人。加上刘备当时的情况确实是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参谋。原本刘备觉得徐庶是一个比较适合的人选。徐庶说自己最多只能当太守,而诸葛亮能当管仲、乐毅。刘备才清醒,自己要找的是卧龙。

    刘备亲自去见诸葛亮,算是礼贤下士、登门拜访、求贤若渴。这件事情诸葛亮是知道的。但是不见。这和求亲差不多,第一次就答应你,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随随便便就甩了我,铁定不会看重我。

    第二次刘备又去了,诸葛亮还是不见。因为二是比较尴尬的,要么一,要么三。只有这样才能让刘备觉得诸葛亮比较有料。

    事不过三,刘备懂,诸葛亮也懂。既然这事是诸葛亮策划的,肯定不可能第三次不见,否则刘备铁定认为诸葛亮不是抬高身价而是绝对不肯辅助他。

    第三次,刘备见了诸葛亮。诸葛亮需要在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中,让刘备彻底地写上一个服字。不管他们一开始聊什么,最终的话题都会回到军事战略上,就算刘备不说,诸葛亮也会把话题带到这上面。所以诸葛亮一早就已经准备好了“隆中对”。

    隆中对有以下两点:

    一、举例曹cao能够打败袁绍,靠的是人谋。符合刘备现在的情况,刘备现在很弱小,和当初的曹cao一样。突出参谋的重要性,也是暗示诸葛亮自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二、制定战略。曹cao锋芒正露现在不能打,江东国险民附也不能打,但是可以联合。剩下荆州、西蜀、汉中才是用武之地。灭掉刘表、刘璋、张鲁之后,两面夹击打败曹cao,再回身吞掉孙权,大业可成。

    诸葛亮凭借上面的几个步骤彻底地让刘备写下了一个服字,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

    以上只是一种推测,没有史料证明。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但是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得到了刘备一个“善!”字的充分肯定。善,对或者完美的意思。

    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和刘备说过这方面的东西,打仗靠的基本是砍砍杀杀来完成的,所以刘备打赢过也打输过,尽管现在拥有部分人马,也曾被人打成光棍司令,今天去投靠这个,明天去投靠那个,过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却又茫然不知道路在何方。诸葛亮的一番话无疑醍醐灌顶给刘备指明了方向,刘备是如获至宝。

    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也在蹭蹭蹭地上涨。诸葛亮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刘备的很多问题在诸葛亮这里都能够找到答案,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个是主帅,一个是参谋,不管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还是英雄相惜出发也好,两个人都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

    诸葛亮和刘备频繁的接触交流,却让原本三位一体、寝则同床的关羽和张飞感到不悦。《三国志》“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三国志》在这里并没有记载刘备和诸葛亮睡在一起。不像关羽、张飞的“寝则同床”和赵云的“同床卧眠”都有记载。

    如果把睡在一起当做是两个人感情好的一个阶段标志的话,诸葛亮和刘备的这种感情应该已经去到了这个阶梯下面,才会让关羽兄弟感到不悦。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兄弟寝则同床这种方式形成威胁。

    为了关羽、张飞不和刘备闹不悦,也为了不和诸葛亮闹矛盾,刘备就去给关羽和张飞兄弟作解释。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我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你们就不要再说了!

    我们能够想象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关羽和张飞站在刘备的面前说:“大哥,你对诸葛亮也太好了吧,他不过是一个外人,你天天跟他粘在一起,是不是不要我们兄弟之情了。”刘备冷了一下脸说:“打了这么多年仗,多少次死里逃生,现在才明白究竟要怎样去打。这些都是孔明教给我的。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如果没有孔明,我这条鱼也不知道今后在哪场仗中就被人干掉。所以我不可能失去孔明,你们就不要再说了!”

    听刘备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关羽、张飞也不闹不悦了。《三国志》“羽、飞乃止。”

    关羽和张飞乃是不再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感到不悦,也不再多言,止住了。但是刘备并没有止住。从上面两句简单的话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已经超出了“情好日密”让关羽和张飞不悦的地步。究竟他们有没有秉烛夜谈然后两人卧眠,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仅仅只能依靠前面的种种资料来进行合理的推断。他们应该是睡过。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刘备想要谁的人。

    三顾茅庐等,说明诸葛亮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刘备想要找的人,而不是刘备是诸葛亮要找的人。刘备的主动性也明确了诸葛亮是刘备的目标。通过关羽、张飞表示出来的不悦,还有刘备对他们的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都是刘备主动的。所以才说,诸葛亮是刘备想要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