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时明月在线阅读 - 第1016章 又得浮生一日凉(上)

第1016章 又得浮生一日凉(上)

    第1016章又得浮生一日凉

    赵兴还在看着石灰墙感慨。

    世界第一石灰墙呀,我竟然有机会站在墙下――扣墙皮!

    感谢苏东坡。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喧嚣忙乱的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旷朗的清风迎面吹来;是他,让我们再回首,重新走过一段美的历程。

    这时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欢醉情于山水――比如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最喜欢说的那句话“醉人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而唯有苏东坡能静下心来,观察百姓的市井生活。

    据说,他在谪居黄州期间,有一个老妇人因为卖不出去猪求他帮忙,他替老婆婆写下了那首有关猪rou的广告诗:“黄州好猪rou,

    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这首诗里隐藏着一种猪rou的做法,依法烹调出的猪rou就是中国名菜“东坡rou”。

    唯有这样一个关注市井的人,才能发现市井百姓所使用的“粉笔”,然后才能想到用石灰刷墙。如果古代中国的文化精英都像他一样观察市井,那么……

    赵兴心有所思,回答苏轼的问题显得有点心不在焉,再加上他确实说不出自己的师承来历,所以回答变得不着边际:“门生出身于乡野,所会所能,无师自通也!”

    苏东坡流露出讶然的神情。

    或许,这种讶然带有点轻蔑,或许,是赵兴的学生误会了,他们看到苏东坡不信任的神色,程爽忍不住跨前一步,骄傲的说:“吾师学的是武侯遗学,惜当世无人能识,故自谦学究天成!”

    “武侯”――这名字正捎到苏东坡痒处,他是四川眉县人,武侯正是川人最敬仰的人物。苏轼立刻悚然动容:“你去过蜀地?”

    赵兴拱手答:“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

    四川可是苏东坡梦魂缠绕的地方,他自从出了四川后,终身未能再返故乡。

    为何如此?

    为了避嫌!

    苏东坡的遭遇传到四川后,有个四川人认为朝廷待他不公,或者说:以朝廷待川人苏轼不公的名义发动了“起义”,他并不是希望起义成功后迎接苏轼回乡,而是希望成功后自己坐上龙庭。随后,朝廷费尽周折才把这场叛乱镇压下去……

    此后,苏东坡终生不敢提回乡,结果他死在常州,葬在颍川。

    苏东坡是轻信的!

    宋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什么叫宗法社会。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古人是不可能随随便便未经批准前往外地的。当时也没有电影录像,如果一个古人知道外地的情况――哪怕是知道片言只语,也只能说明,他绝对在当地待过。

    赵兴仅仅一句简单的诗文,苏轼就确信面前这人确实在四川待过,他一声叹息,长吟思乡诗――“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听到赵兴介绍表字“离人”后,苏东坡更高兴了,他翻箱倒柜,摸出一件手稿,神神秘秘的问:“此诗稿被我去年中秋写成,离人读过这首诗吗?”

    诗写的什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赵兴不自觉的念出他最欣赏的几句:“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妙!绝妙!”

    其实苏东坡问的不是这个,他这首诗里最后两个字是“离人”,谪居黄州之后,他在感慨自己是背井离乡之人,偶然遇到赵兴,看到对方狂热崇拜的架势,他以为赵兴是因为读了这首诗,心有同感,所以取字“离人”。

    拿出这首诗时,苏东坡是很得意的,赵兴的表现的像自己的铁杆粉丝。这让他饱受世态炎凉煎熬的心感到温暖,所以他才不顾危险,拿出诗稿。

    为什么说“他不顾危险”?

    通过交谈,赵兴知道了苏东坡为什么会出现在浠水,是因为贫与病。这位在浠水边逢人便问鬼故事的孤独老头,刚遭遇了一次出卖与背叛,大科学家沈括利用他的信任,骗取了他的诗作,而后献给朝廷,断章取义地说他写诗讽刺朝政,也幸亏高太后是他的绝对“粉丝”,竭力替他开脱,才使他侥幸躲过了死刑。

    贬谪到黄州后,苏轼生活穷困,曾前往蕲水求田,希望自耕自种让家人不再挨饿,不遂。后在故人的照顾下,在黄州得到东城门外的荒坡,开垦荒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年老书生拿笔的手用来挥锄,文弱的身体要养活一家几口人,因为耕作劳苦,苏轼患上臂疾――现代说法是“肌rou拉伤”,不得不前往浠水神医庞安时家治疗,因而常在浠水徘徊。

    那一年,苏轼48岁!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贬谪在黄州,得了一个闲官:黄州团练副使,正处于监视居住的待遇,地方官按期来到他的住处,检查他的言行以及书稿。为了避祸,苏轼将很多诗稿悄悄焚毁,一小部分被两位倭人偷偷藏起,到苏轼复出这些诗稿才重见天日。

    所以苏轼现在把诗稿拿给陌生人看,实在是件极具勇气的事――也是对赵兴极大地信任与肯定。

    赵兴感怀苏轼的坦诚,他只顾赞赏诗句之美,却把诗句中的“离人”两个词忽略过去,苏东坡孩子脾性犯了,他用指头使劲敲打诗稿上的“离人”二字,就等对方评价。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也很不错,赵兴叹了口气:“你我皆‘离人’!”

    只这一句话,便拉近了他与苏东坡的关系。

    又聊几句,赵兴想起刚才的疑惑,反问:“为什么是‘也’……我是说,你刚才问‘我也参加取解试’吗,为什么是‘也’?”

    ps:诸位,新书需要大家支持,希望诸位书友多多投票、收藏,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