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人才流向论(下)(作者:姚磊)
(来源:轩辕春秋网) 三:楚汉人才流向根源之探微 楚汉时期人才背楚亡汉是个普遍的现象,亦是导致楚灭汉兴的主要原因,应该受到应用的重视。而前人把其归于项,刘的用人态度亦难以解释这个普遍的现象。如果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集团背景或可一管而窥豹。 1,天下大势决定了人才的流向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带领各路诸侯入关,杀子婴,灭秦宗室。当时摆在项羽面前的是如何利益分配的问题。显然称帝是下下之策,当时天下地盘为旧诸侯的势力所盘踞,经过三年灭秦时间又涌现出无数新兴势力,在这个新旧势力盘根错节,项羽又缺乏足够的力量可以控制新旧诸侯时,如何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压制对自己不利的力量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项羽虽然为诸侯从长(44),具有一定的支配权,但是利益的分配中总是有失势者不满。项羽实行的是分封制度,也就是在承认各个势力所已有的权益下尽量削弱他们。比如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齐地一分为三等。自己却尽收旧楚势力,改称西楚,并收其四周的战略要地,如东魏之地,如旧韩之地(注解6)。 无论项羽怎么分封,总会有人不满意。没有封到的则怨恨之,如齐王田荣,彭越等人。封到但嫌少者亦恨之,如英布,陈余等。这些人势必要和刘邦联合起来反对项羽。而封到又受到厚遇者亦不会感激之,本来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地盘势力,和项羽没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挂钩,只会随风倒,谁势大,则投靠谁,万不会对项羽鼎立支持。而项羽楚地之强大亦受诸侯所忌,联合刘邦对抗项羽也是必然之势。当时很多人亦看穿了此点,如随何游说英布:“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彊,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45)。 灭秦后,项羽主宰天下,分封诸侯,为天下共主。虽然利用这种权利可以增强自己,削弱对方。但是接下来势必被不满足现状大大小小的野心家所嫉恨,这些人希望得到封地,其结果必然是汇聚在代表挑战现状的刘邦集团的身边,背离代表了维持现状的项羽集团。如张良对刘邦语:“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46);韩信亦云:“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47)。学者汪梦川认为“刘邦最终得定天下,人多以为缘于其善于用人,其实未必如此......所以当时的人依附刘邦,真正的原因完全是他们自身强烈的功利心态,为谁所用的关键是他们在谁那里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因为谁的人格感召。”(48)。这种状况与主观的用人态度无关,而是由当时的现状所决定的。 项羽在分封天下后,就处于尴尬的地步。一,是可分配的利益分封完毕,得不到封地及利益者自然希望打倒项羽重新瓜分天下,得到封地利益者亦因不能再得到更多好处而希望可以跟随刘邦获得更多好处。二,西楚的强大亦遭到各路诸侯忌讳,联合刘邦抗衡项羽是早期诸侯的共识。三,身为天下共主,代表现状的维护者。不满现状的利益追求者,野心家极力想打破这个现状重新分配利益,而刘邦则是挑战现状的最强有力者。 总上所论,楚汉人才的流向是由天下大势所决定,而非主观的用人态度。 2,集团背景决定了人才的流向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项羽和刘邦集团。楚汉战争中的汉集团是以刘邦为中心的丰沛故人集团,学者夏增民指出“丰沛故人集团是籍贯在刘邦早年活动频繁、颇有影响的丰、沛、砀及其附近地区(大致在今鲁西南、皖东北、苏北地区),并且与刘邦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物群体。秦末,刘邦为泗水(在今江苏沛县东)亭长时,这个集团已经初具规模,在彼此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关联和心理投合,这构成他们事业的基础,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为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相互之间有归同趋向的帮派出现了......丰沛故人集团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对整个刘邦军事集团起着凝聚作用,是刘邦集团势力的实力核心。在战争中,战事翻覆,胜负无常,但无论成败,丰沛故人集团始终跟随刘邦,维持着这支队伍的基本稳定......”(49)。通过丰沛故人集团不论是刘邦刚起义时,还是在景驹,项梁,怀王帐下以及到汉中为王,这个集团始终是个利益丝丝相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严密组织,不但敌方难以分化收买,就是开辟远方战线,这些人始终对刘邦一人效忠并担任监视其他异己势力的重任。这个坚固的丰沛故人集团,在楚汉战争中,始终与项羽周旋到底,无论项羽利诱,还是威逼都无济于事。 项羽的集团相比刘邦来说就复杂了,可以追溯到项梁时代。项梁项羽起兵靠的是家族势力和吴中子弟兵,经过几番战争和合并,项梁建立一个以旧楚为旗号的统一战线,其中有项氏家族势力,如项羽,项伯,项它等;有旧楚故老集团,如楚怀王,宋义(注解7)等;有农民起义势力,如吕青,吕臣的苍头军,英布,蒲将军等;有地方势力,如刘邦,吴芮,陈婴等;有其他各类势力,如旧魏势力,越人集团等等。可以说完全是个大杂烩的松散联盟集团。果然项梁身死后,旧楚集团立刻跳出来夺权,学者罗新指出:“抑制项羽,劝怀王不遣项羽入关的,是所谓‘怀王诸老将’。这些无名老将,未见有何征伐功绩,但能影响怀王,就因为他们与旧楚政权的关系。项梁死后,对这些老将来说,当务之急是控制项羽,掌握军队。宋义以楚国故人身份为卿子冠军,率领楚军,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50)。项羽在灭秦分封诸侯后,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些旧楚集团。当时项羽挟灭秦之功,诸侯从长之势,兵不血刃的解决了旧楚集团(注解8)。解决旧楚集团,并不能解决集团的根本问题,此时项羽建立的西楚王国内部势力盘根错节,矛盾重重,各个势力的利益都需要考虑,而项羽尚未整顿好内部,外战又爆发。先是近邻之地的齐赵和盘踞西楚内部的彭越建立反项联盟,再是刘邦等人趁火打劫。项羽终其一生一直处于四处平乱的境地。 总上所论,刘邦丰沛故人集团的严密性比项羽的松散西楚集团更容易吸引人才。 3,西楚集团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人才的外流 西楚集团的内部矛盾第一个体现在项氏与旧楚集团的斗争,旧楚集团的权利斗争失败无疑导致旧楚集团,亲旧楚集团的残余势力倒向刘邦这边。这里有史可考的有汉初******功侯之陈武在汉二年十月入汉(51),从时间上推断陈武亦是因为旧楚集团的覆灭而失势导致背楚亡汉。 旧楚集团的覆灭并没有使西楚内部矛盾有所缓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这次是项羽的项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世人都以为同为项氏应该利益息息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项羽更是重用项氏,很难想象项氏会因为内部矛盾而投靠刘邦。但是事实俱在,项伯早在鸿门宴就和刘邦约为婚姻,对刘邦百般维护(52),后来又接受张良贿赂,为刘邦请汉中地(53)。楚汉时期屡为刘邦谋(注解9),后被刘邦封为射阳侯,功表中排14位(注解10)。其实在项梁死后,项氏缺乏一个足够威望和才能足以统率项氏家族的领袖。在旧楚集团的压制下,项氏尚能团结在才能出众的项羽帐下,但是大局以定下,辈分高于项羽的项伯,在项梁时代就独当一面的项它是否服从项羽是个问题。显然这些项氏是因为内部的派系为刘邦所用,项伯在西楚作为左伊位高权重犹勾结外人,显然出自于内部争权夺利,欲挟外敌以自重,而项庄听范增之言欲杀刘邦丝毫不给项伯面子亦显示项氏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学者张正明指出“族权与王权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楚国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主要矛盾。就王权来说,对族权是务必严加控驭的。当族权与王权协调时,它是王权的肱股,族长奉职于庙堂,族兵效死于疆场。反之,当族权与王权敌对时,它就是王权的祸患,族长可能成为政变的主谋,族兵则可能成为叛军的主力了。”(54)。由此可见项氏的内部纷争亦是人才外流的一个原因。有史可考的尚有项襄,在汉二年,曹参攻定陶时投靠了刘邦,被刘邦封为桃侯,并赐姓刘,其子刘舍还在景帝时为丞相(55)。除此外尚有“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56)。 总上所论,西楚集团的内部矛盾亦是导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4,西楚集团的内部松散决定了人才的外流 项羽驱逐怀王后建立西楚王国,西楚王国从建立起内部就纷乱不止,派系繁多,势力盘根错节。所以项羽的西楚王国冒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几乎都是靠项羽一人硬撑下来,这点鲜明的对比就是楚汉期间的胜利几乎都是项羽亲征的结果,而其他战场不是战败就是投降,这里除了项羽的个人能力外,内部的松散亦是很大的原因。 首先,项羽在西楚建制方面,亦有其恢复旧楚制度的一面,亦有适应新制度的一面,学者卜宪群指出“楚汉之际楚制的复活与楚旧制相比也略有变化......项氏还设郎中,都尉,司马,将军,上将军,郡长等......项氏的分封制当为楚旧封君制的扩大化,可视为一种新楚制。”(57)。项羽恢复旧楚制显然有拉拢旧楚势力以及地方势力的意图,而采用新制度则是为适应新的局势来加强中央集权,典型的例子是在西楚王国采用郡县制度。从西楚的建立开始项羽就在走钢丝,在新旧势力之前徘徊。连接不断外部的战争也使得他无法完成一个由松散集团到强力集团的转变。 我们来看项羽建立西楚王国后重要的官职安排:令伊(楚官,相当于宰相)灵常,右令伊项伯,左令伊吕青,柱国(楚官。相当于总理大臣)陈婴,柱国项佗(后期任),大司马(相当于军事总长)龙且,大司马周殷(后期任),大司马曹咎(后期任)(注解11)。看西楚重要职务的安排,亦见西楚内部的繁杂,陈平曾指出“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58),西楚人才的关键问题被陈平看的一清二楚,项羽缺少骨鲠之臣,所以陈平的用金子收买分化西楚君臣之策才可以有效进行。身居西楚高位的大多是各个派系势力的代表。八个西楚重臣,只有三个大司马是项羽的心腹,令伊灵常不知其何来历,从姓氏灵或是地方势力的代表(注解12);项伯,项佗亦是项氏家族各个势力的代表(注解13);吕青,陈婴是起义军元老。从结局看除了龙且,曹咎战死,其他六位后来皆投靠了刘邦,从这可以看出西楚王国内部四分五裂,各有势力,没有多少向心力凝聚力可言。 西楚内部上层存在派系纷争,同样下基层地方势力亦是异常庞大。楚汉战争期间,多数地方势力参与战争,如萧公角抗彭越,被彭越所杀(59);楚将军薛公于东阿被彭越所杀(60);柘公王武等人(注解14)投降刘邦,又反,被曹参;灌婴击破;留公救齐亦被击破(61);楚将公杲在鲁北被灌婴击破(62);项羽使薛公、郯公复定淮北,郯公在下邳被灌婴击破,薛公被杀(63);终公守成皋,被刘邦所破(*)等等。楚制度中公者即为县令(注解15),以上所叙述的诸公未见其功绩,却在楚汉战争中或处于战事之关键或属于重要之角色,估计是地方势力,项羽不得不在一定的时候所依靠他们,而他们或是能力不足或是随风倒,亦可证实西楚国内部基层之松散。 西楚王国内部集团的松散,使其缺乏足够的向心力,凝聚力,不但对外作战效率低下,而且其内在成员亦无同舟共济的精神,存在胜则挟敌自重,败则各奔东西的局势。由上所论,西楚集团的内部松散亦是导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5,刘邦与西楚集团的关系决定了人才的外流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刘邦的丰沛故人集团是个严密的利益性集团,故项羽想分化瓦解刘邦集团难上加难。反之,刘邦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其出身楚集团,和诸多西楚权贵有交情而对其分化瓦解收买。 典型的如项伯,正是因为张良曾经和其有过命交情被刘邦收买。同样楚汉时期另有两个事例不容忽视,汉二年四月,刘邦兵败彭城,项羽手下大将丁公“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65)。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宁陵侯吕臣的功劳有一项:“为上解随马”(66),学者周骋怀疑其人就是苍头军领袖吕臣,因为“所谓解追兵,无非是与追击者套交情,而能如此者,肯定是大有面子之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此面子者,也只有陈胜、楚怀王的老臣吕臣能办到。”(67)。从这个两个例子看,刘邦和西楚集团内部权贵有藕断丝连之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多次在自己危机时救命,而西楚内部集团的松散亦使这些西楚权贵们乐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两方之间的交情,甚至刘邦战败时,不少刘邦的将士暂时寄居在项羽那里,转而又投奔回来(注解16)。而项羽势弱时,这些人凭借和刘邦的老交情或恩惠又重新转变立场,改做刘邦之臣,可谓是万全之策。 由此可见,刘邦出身于楚集团,与西楚集团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使得刘项就算对立,其属下依然保持相当的友好关系,而人才流动亦是墙头草的生存之道。 总上所论,天下大势,集团背景是楚汉时期人才背楚亡汉的主要根源,而把它简单的归结于主观用人,失之浅薄。 四:刘,项用人优劣之探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楚汉时期人才背楚亡汉主要是客观局势所左右,在主观上刘,项都是求才若渴,欲收天下之英才为己所用。虽然两人都有用人才的主观意愿,但是是否在实际用人方法上策略上有所优劣呢?我们来具体探讨这个问题。 在楚汉时期,刘,项的用人方法一致公认的是刘邦慢而少礼,但是能饶人以爵邑;项羽恭敬爱人,但是不能给人以利。后世把这种现象当成项羽小气或刚愎自用。由上面论述可知,项羽“行功爵邑,重之”的主要原因不是其人小气或妒忌贤能,而是有客观形式所决定。如果把这个当成用人的方法略显浅薄。 1,项羽的用人手段 关于项羽的用人手段,由于史料的缺失以致历代研究者都没有涉足这个课题。从零散的历史资料或可以勾勒项羽的用人手段。早期,项羽叔父项梁在吴中阴以兵法收罗人才,项羽亦参与之“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68)。这里项梁阴以兵法不知道其何手段,想必有一套用人方法,项羽以后的人才运用上必然受其影响。项羽出身军事世家,又以带兵起义出身,项羽早期的用人经历都以军事带兵有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韩信语);“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随何语)。项羽早期的用人主要体现在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力量,由此项羽军也显示强大的战斗力,史记多次有项羽出现而汉军畏惧逃走的描写,亦证明项羽在当时具有偶像般巨大精神作用,一致项羽死后,鲁地不下“(刘邦)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69)。 仅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在早期军事领域中项羽是无敌的,但是随着项羽由军事家转变为独霸一方的领袖是不够的。项羽成为政治家时在用人上不但保留了军事上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作风,而且增加了不少政治权谋的手段。这种转变是从巨鹿战后开始的,项羽利用灭王离军的威势震撼诸侯,又以章邯的威胁整顿诸侯,最后用分封来打动诸侯,把诸侯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对章邯项羽也显示恩威并用的手段,先是武力打击,再是许诺封王,“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70),可见这种手段的有效。 后世都认为项羽刚愎自用或自持勇武不屑于用人才,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韩信,陈平都是项羽亲自提拔,对王陵等人的拉拢可见项羽相当重视人才。至于有人以项羽亲征胜利,不亲征则失败认为项羽个人能力强而不重视人才,这种说法是没有看到西楚内部势力的纷乱而导致项羽无法尽用人才的尴尬。 恭敬爱人,礼贤下士一直是项羽用人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使得“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陈平语),使得敌方亦赞叹其“仁而爱人”(高起、王陵语)。这种核心思想是个性使然还是家庭熏陶(注解17)不得而知,或两者皆用。后世或有看到项羽这种核心思想,但是忽视项羽用人权谋的一面。以远者近之,贱者贵之,这种传统权谋之术收诸侯以为己用;以权利平衡来维持西楚王国的内部矛盾;甚至还以他人之军为我所用(注解18)。由于史料的缺失,对项羽的总体用人手段亦是很难一窥全豹。 2,项羽的用人缺失 无可玮言,项羽在用人上亦有很多缺陷。下面根据有限史料来探讨项羽用人的失误。 第一缺陷是不善于用小人。陈平曾指出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多不归附项羽,估计除了得不到封爵行赏外,主要还是项羽不善用小人。鸿门宴前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眼见刘邦将为覆灭,暗中通信项羽,以求封赏。虽然曹无伤是典型的小人,但是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内线。但是项羽显然不屑用这等小人,轻易就卖给了刘邦(71)。 第二缺陷是个人能力太强,不能发挥属下的独立性。灭秦战争及楚汉战争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项羽的帐下将领基本都是屡战屡胜;而失去项羽的统率,几乎都是屡战屡败。典型的如英布在巨鹿之战英勇无比,但是后来背叛项羽轻易就被击败。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项羽个人能力太强,而且也不注重培养手下独当一面的能力,以致手下对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项羽对其士兵的巨大精神力量使得其他人无法有效的用来独当一面,可以说项羽的军队被项羽培养成失去项羽就失去灵魂的行尸走rou。虽然在军事上项羽是无敌的,但是显然达到这样的形式,显然不利于属下的培养。韩信亡楚归汉,很大程度上亦是在楚营得不到发挥的缘故。 第三缺陷是不能全面的用一切手段拉拢人才。学者阎盛国总结刘项在劝降方面的优劣认为“(一)刘邦的劝降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项羽劝降是被动的,消极的。(二)刘邦‘降城即以侯其将’;项羽以人质威胁。(三)刘邦对待投降的将士优礼有加,破格提拔任用;项羽大肆杀戮,很少利用”(72),虽然其总结有不少片面之处,不过却指出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项羽相比刘邦,多是运用战争手段,而没有充分发挥劝降,收买,拉拢等多方面手段。 3。刘邦的用人手段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大多研究者都是从刘邦用人的态度研究,得出刘邦虚己听人,能够纳谏,放手用人,赏不移时,用人唯贤,取人以实以贤。这些主观的用人意愿实际上项羽刘邦皆在伯仲之间。这里来探讨下刘邦的用人手段。 刘邦的出身和经历对其用人的手段有重大的影响。刘邦早年是属于黑社会流氓分子,结交官吏豪强,还曾跟从“恐怖分子”张耳游(73),后来为秦的基层干部。可以说基层官场和黑社会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刘邦在未曾起义的时候就表现出老谋深算,善于利用人的手段。“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73)。 起义后。刘邦投靠各方势力,但是一直保持着一个小集团的独立性以及多方面收揽人才扩大集团的实力。灭秦期间刘邦对各方势力收买,欺骗,瓦解,武力攻取等各个手段并用得到大量兵力人才,到关中又约法三章,以收买秦人之心,鸿门宴前,刘邦已经汇聚10万大军。楚汉战争期间更是把这种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几乎瓦解了项羽的全部势力。 刘邦对人才的运用并非是单方面的收拢利用,而是利用加控制。楚汉时期各个势力如墙头草,根据不同的利益随风倒,而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难保不会背叛自己。刘邦在控制这些人才方面煞费苦心。刘邦对人才的运用有如下原则:一,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均放手使用,使其有发挥的余地,如韩信,陈平,俪生,英布;二,时刻警惕,对有可能坐大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刘邦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加以控制。如怀疑萧何,多次收韩信兵权。三,在各大同盟势力安排自己的亲信加以制衡,如在彭越势力安插亲信俪商,派刘贾协助彭越作战,明则帮助彭越,实则控制彭越,又如韩信带兵打仗一直有自己亲信曹参部跟从,而韩信副手有自己亲信孔将军,费将军担任。四,建立以自己丰沛故人集团为中心的政权,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就确定了以丰沛故人集团为核心的政权,汉朝最重要的职务三公基本都是丰沛故人集团的成员所担任。 经过刘邦的种种努力,这些人才终为其牢牢的控制,使墙头草们再难随风倒。 4,刘邦的用人缺失 历代研究者多称赞刘邦善于用人,其实刘邦的用人缺陷亦是不少。总结起来大概有两处。 第一缺陷是慢而少礼。陈平曾指出士廉节者多不归附刘邦。从历史根源上看,刘邦向来流氓作风,早期即“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74),这种慢而少礼的态度曾经使不少人才不愿意归附,如魏王豹“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75),甚至引发刺杀案,贯高、赵午等十馀人“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76)。 刘邦的慢而少礼在当时是公认的陋习,如萧何语“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77);如四老语刘邦“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78)。 刘邦的慢而少礼无疑也给自己带来人才不愿意归附等多种麻烦。 第二缺陷是多疑猜忌。关于信谗多疑,在有些方面可以使刘邦提高警惕,防止君权外泻。但是也带来不好的影响,如刘邦无端怀疑萧何,造成君臣纠纷;如刘邦因为陈豨宾客盛甚而起疑心,造成陈豨背叛;如因为刘邦的猜疑使得英布韩王信,卢绾都纷纷背叛,甚至临死之前欲杀连襟樊哙。刘邦的多疑猜忌也使得刘邦终生都处在平叛之中而不得安生,导致刘邦的手下纷纷背叛。 5,刘,项的用人优劣之比较 楚汉期间,刘邦,项羽双雄并立,使得整个楚汉期间的人才流向实际上也是刘项之间的人才竞争。所以有必要比较其用人优劣。
两人在用人都有优势的一面和劣势的一面,刘邦优势的一面体现在比项羽更老辣,更懂的人心需求,通达人情世故,并且善于驱使驾御人才为己所用,多方面的利用一切办法拉拢利用人才。刘邦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对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刘邦劣势的一面体现在慢而少礼,多疑猜忌,使得不少贤能之士,好礼之士,道德高尚者,清谈名流者不肯效劳,而猜疑亦使其手下离心背德。 项羽优势的一面体现在比刘邦更具有人格魅力的感召,使得众多将领以及普通士卒皆效之死力,在战争上无往不利。项羽的个人能力也让敌我双方信服,其略施恩惠就能做到恩威并用,使其归附人才死心塌地。另项羽恭敬爱人,礼贤下士更是得贤能好礼,品格优良的廉节之士的效劳。项羽劣势的一面体现在不能发挥属下的独立性,不能全面利用拉拢人才。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才流失到敌人那边,水至清则无鱼。而其个人能力太强,事事亲躬又使属下对其严重依赖,无法独当一面。 楚汉时期,刘项的用人手段各有优劣,各有其称赞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总体说来刘邦的老谋世故略胜项羽的血气方刚,最大的利用了人才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竭制了人才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五:结论 整体而论,楚汉时期人才的背楚亡汉其决定于当时的客观局势,无论其表现在项羽不肯封爵行赏还是表现在项羽不肯用效,甚至项羽用人唯亲,其根本所在不是因为项羽小气,刘邦大方。而是在于天下大势决定项羽已经无地可封,无爵可授;在于西楚内部的派系势力使得权贵势力位于高位,地方势力把持基层,使得项羽无法重用心腹,提拔贤才;在于刘邦与西楚权贵的老交情以及西楚内部权贵的内杠,使其勾结外敌,随风摇摆。 总而言之,楚汉时期人才的背楚亡汉是个普遍的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前人把其归于领袖的用人态度以及手段而没有从天下大势,实际背景去探求,显得太浅薄,太片面;失之简单化,脸谱化,无助于对历史真相的研究与探索;也难以解释清楚全部资料所隐含的矛盾性,复杂性;更没有理清历史资料的前因后果与人物之前隐含的复杂的关系。放眼整个历史进程来探讨这种人才流向的根源方或则可以借一管而窥全豹。而笔者做的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有识可以给一个更合理,更具体,更全面的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30)(41)(73)史记《高祖本纪》 (2)(12)(31)(52)(56)(59)(60)(68)(69)(70)(71)史记《项羽本纪》 (3)扬雄《法言义疏》 (4)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5)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 (6)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7)史记集解张晏曰:“郎中,宿卫执戟之人也。” (8)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附录之王克奇《论秦汉郎官制度》 (9)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 (10)(28)(33)(47)(77)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14)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3)(15)(27)(29)(32)(37)(58)史记《陈丞相世家》 (16)(18)史记《黥布列传》随何语:“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讬” (17)史记《留侯世家》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19)(73)(76)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20)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语 (21)(39)(46)(53)(78)史记《留侯世家》 (22)(48)汪梦川《论周秦时代的功利潮》 (23)赵文润《重评刘邦项羽的成败原因及其是非功过》,《人文杂志》1982年6期 (24)邱永明《刘项用人得失和汉楚战争成败》,《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 (25)(35)王铭《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3期 (26)蔡伟《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书屋》二〇〇二年第六期 (31)(74)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34)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36)周骋《解读项羽》 (38)周骋《汉高祖三题》 (40)(49)夏增民《刘邦与其功臣集团关系析论》 (42)刘敏《承袭与变异:秦汉封爵的原则和作用》,《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年3期 (43)(45)史记《黥布列传》随何语 (44)史记《秦始皇本纪》 (50)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5期 (51)(55)(66)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54)张正明《楚国社会性质管窥》,《楚史论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57)卜宪群《秦制,楚制与汉制》 (61)(62)(63)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汉书《高帝纪》 (65)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67)周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释读》 (72)阎盛国《论刘邦,项羽的劝降行为及其对成败的影响》,《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年10月,第18卷第5期 (75)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解,1:项羽本纪中在鸿门宴的时候陈平已经为都尉,而陈平世家中以定殷,项羽派人拜为都尉,似乎陈平没有做过都尉。但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又言陈平“以故楚都尉”,很可能陈平当时地位稍低于都尉或还没有正式做都尉,定殷地后,项羽正式拜为都尉,并赏赐金子。 2:都尉又称郡尉,一郡之最高军事总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3:汉朝建立的时候,张耳已死,其子张敖继承其王。 4:据史记记载:项羽因为张良从刘邦而迁怒于韩王成,或是项羽欲吞并韩地的借口。但是张良跟韩王成未献一计,对韩王成的安危丝毫未放在心上,可见身在“韩”营心在“汉”。 5: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刘泽封侯户数万二千户,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则记载万一千户,不管是万二千户还是万一千户都属当时最高户数。 6:据史记《高祖本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另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可见东魏之地被项羽所占。 据史记《留侯世家》“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另史记《项羽本纪》“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可见旧韩之地亦被项羽掌握。 7:荀悦《汉纪》说宋义是旧楚的令尹。就算未必属实,宋义亦是旧楚集团核心人物,以致怀王与其合谋压制项羽为首的新势力。 8:旧楚集团统治的楚国亦是个松散集团,被怀王依为左右手的宋义被杀,吕青投靠项羽。其他势力也如陈婴,吴芮,英布也站在项羽一边。可以算是兵不血刃的解决了旧楚集团。 9:考项伯在楚汉时期两次行为,一次劝说项羽不杀刘邦之父,二是尽杀英布妻子儿女,使英布和项羽在无缓和余地。都是有为刘邦而谋的最大嫌疑。 10:项伯的位次在功臣侯表中缺,但是按司马迁记载的功臣侯表列在第14位,可见其对刘邦的功劳之大。 11: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灵常以荆令伊汉五年投靠刘邦,不知其何时为西楚二把手的。项伯在鸿门宴为楚左伊,而吕青投靠刘邦亦是左伊的身份,估计项伯已升至右伊。龙且早在项梁时期亦是大司马,曹咎在守成皋时为海春侯大司马,前期未见其踪迹,亦是后来所封。周殷亦是后期才出现大司马,故为后期所封。 12:据《广韵——姓氏急就篇》“灵氏:齐灵公之后或云宋公子灵围龟之后”而彭城乃战国宋之都城。 13:不少学者认为项佗,项他,项它乃一人,如果是一人,项佗从项梁时代就独当一面带兵救魏,项羽时代曾经为魏相,魏步将,后又为西楚柱国兼任砀郡长,后投靠刘邦被封平皋侯。屡败却屡坐高位,亦可能是项氏家族中一大势力,所以才屡屡被重用。 14:柘公王武据史记《曹相国世家》《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其人在刘邦彭城败后,反刘邦,被曹,灌击破。据史记集解徐广曰:“柘属陈。”陈地又属西楚地,亦应该是项羽手下的县令,刘邦攻来投靠刘邦,刘邦战败又反刘邦。还有程处,柱天侯,羽婴等人或则情况相同。另有魏公申徒或情况相同或如史记集解张晏所云:“秦将,降为公,今反。” 15:《汉书.高帝纪》注孟康曰: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当时刘邦只是一县之长,故称公。同理这些诸公都是一县之长 16: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堂阳侯孙赤“坐守荥阳降楚免,後复来,以郎击籍”。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韩王信“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 17:项氏之地曾经被鲁国统治几百年,项燕上代很可能就是鲁人。怀王夺项氏军权安慰项羽,给项羽鲁公虚号,鲁地在项羽死后为项羽守礼,刘邦又以鲁公安葬项羽,亦可见鲁与项氏的关系密切。项羽受鲁风影响亦属正常。 18:史记载,项羽曾经以陈平带领旧魏之兵进攻殷王司马印。而诸侯之内既有项羽使者,如张耳之项婴;亦有魏之相项他。可见项羽亦是以他人之军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