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在线阅读 - 第七卷博奕第三十七章杞县李信

第七卷博奕第三十七章杞县李信

    唐军在东北与满人战在一起时,明军在小凌河附近大败满人大军的消息已传得天下皆知,崇祯在得到祖太寿的奏章后龙颜大悦,从崇祯登极已来,朝庭战事就没有停过,除了对农民起义军间或有大胜外,对于唐军和关外的满人从来就是有败无胜。这次将满人主力歼灭,绝对值得大誓庆贺,对于祖大寿后面所说的唐军已到关外之事,则自动忽略。

    此时正是朝庭赋税入库之时,暂时不用为钱粮愁,一时崇祯忘了对祖大寿以前的种种猜忌,赏赐甚厚,朝臣也不失时机的歌功颂德,仿佛大明的中兴就在眼前,全然忘了各地迫在眉睫的灾情。

    今年闰四月大旱,其中河南最为严重,河南的开封府上书朝庭: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大旱之后又有蝗灾,四五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最可悯者,县城外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rou以为加,

    崇祯读到此奏时,也是涔然泪下。他再次命令宫中栽减用度,并下罪己诏痛责弊政,道: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旨私征,摊派不摊富专找贫;审案断狱则有理断成无理,为官者姑息养jian,又有皇亲国戚功勋世家贪心不足。任由家人横行京城。乡绅则不知廉耻,鱼rou乡里,收纳流氓无赖为爪牙打手;如此景况,小民谁能安枕

    崇祯虽然看得明白。也下了罪己诏,诏中却全是为自己开脱之词,只是指责大臣,富户,却拿不出具体地办法,他只能下令各地官府自救,劝富户募捐,只是他让那贵们为保社稷助饷,仅得二十万两银子,想让各地富户主动拿出粮食救人,无异是痴人说梦。

    崇祯十年的大灾,其实在去年就有苗头,有一位江南武生李进就提出了一项合理的办法,即搜刮江南缙绅富户弥补过用。李进地话说到崇祯心里,可是他一向视缙绅富户为国家支柱,他虽然可以动则杀戳大臣,却没有魄力得罪整个江南的富户。

    这些富户和朝中的大臣,勋贵也是纵横交错,他虽然知道若是采用李进地办法,国库会充盈,各地地灾情也可救助,只是会遭到大臣们地群起反对。大学士钱士升要将李进下狱问罪。崇祯以广开言路为由斥责钱士升,并未追究李。但是李进的上疏建议,结局却是放之已足,置之不理。

    崇祯只能玩一些减膳撤乐的把戏,但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具体措施不见半条,口惠而实不至。各地受灾百姓的处境私毫不见改变,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臣们私下批评崇祯汲汲于要誉热衷于沽名钓誉,崇祯批评大臣皆是亡国之臣。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如此。

    却说河南如此大灾,朝庭也确实下旨减免河南的钱粮,只是崇祯自己也说得明白,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皆私征,朝庭下旨减免河南的钱粮却半点也落不到实处,催征钱粮要先收火耗,钱粮不收,官员地火耗何来。

    在朝庭大势宣扬自己大捷时,河南的一场风暴却即将来临,河南的杞县太康本是穷地方,只因田赋较重,地方官吏吃,火耗多,做官人就称之为,金杞县银太康。如此天灾下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

    杞县百姓苦不堪言,在杞县的李信实在看不下去,遂面见县令宋某,冀望以李家地影响,稍舒民蹙,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暂休征比,一是设法赈给。

    李信因乃父李精白官至督抚加尚书衔,都恭称他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义,在杞县一带很有名望,宋县令对李信不敢怠慢,对李信提出的二条却推三阻四,道:上官有令,若不征比,将何以应

    至于第二条,则道:本县钱粮匮乏,止有分派富户耳。

    李信一听,宋县令也说得有理,征派是上面的命令,而赈灾之事,县里穷得叮当响,无力顾及。如果要分派富户,那就从自己做起吧。

    李信回到家中后,捐米两百余石,在府外施粥以赈济灾民,希望别的富户能够跟进。只是灾民实在太多,两百余石米不到十天已经用完,其他富户却无一人跟进。

    灾民们愤怒了,当成千上万的人将成饿殍之际,富人的庄院里,却堆着小山的粮食,等待着慢慢高价出售,来换取饥民们手中仅有的农田,祖屋,甚至妻女,许多人不甘心如此,他们包围富户,要粮食,要富户以李公子为例,不从,则焚掠。

    杞县的富户大惊,忙找到县令宋某,要求宋某下令制止,宋县令平时没少得富户们的好处,马上贴出告示,警告饥民:解散,各图生理,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如违,即系乱民,严拿究罪。

    若是解散,如今外面蓬草,树皮都已食尽,不出数天,他们就得饿死,饥民们这些天也抢到了几个富户,他们已深知团结的力量,干脆砸烂告示牌。汇集到县衙前,大呼:与其饿死,不如一道去抢。

    县衙地兵丁不过百。外面的饥民成千上万,宋县令慌了,他急忙找李信来作调解人。李信重申二个条件。暂休征比。设法赈给。

    宋县令一口答应,灾民们有了李信作保,才道:我们姑且散去,如无米,再来

    饥民一散,宋县令马上反悔。那些富户深恨李信带头捐米,捣得他们狼狈不堪,其中杞县的富户侯正宗以前就对李信有仇,借机对宋县令道:李信私散家财。实为买众心以图大举,何不上报按察司,将李信逮捕,造他个图谋不轨之罪。

    宋县令有顾忌,道:李信父官至督抚加尚书衔,告李岩谋反,何人会信,他在朝中尚有人脉,岂不惹祸上身。

    侯正宗道:李信父早年曾为魏忠贤修过祠堂,名声早臭,即使朝中有熟悉之人,听到谋反,唯恐自己会辨不清,又如何会为李信出头。

    宋县令还有些担心,道:县内饥民众多,若是李信被拿,饥民再起,该如何处理

    侯正宗道:蛇无头不行,这些饥民正是有了李信撑腰,才敢如此胆大妄为,如果李岩被拿,饥民逃尚来不及,怎敢再来。

    宋县令深以为然,放下所有地担心,将李信上告,按察司得报,大吃一惊,如今整个河南整省遭灾,听到有人谋反,也不辨仔细,批复:秘拿李信监禁,不得轻纵。

    宋县令得到上峰的批复,如同吃了定心丸,马上派兵将李信捉拿关入县里的大牢,饥民听到李公子被县令下狱,大哗,马上赶到县衙,要求县令放人,宋县令早有准备,兵丁四出,将围在外面地饥民一顿暴打,还抓了数十名饥民,要让他们一起坐实李信谋反之罪。

    饥民被宋县令地一顿暴打气蒙了,开头说得好好地,让富户出粮赈灾,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不但把李信抓了进去,还又搭上数十人一起要让县令办成谋反之罪,只是灾民虽众,又无一人领头,在宋县令的严防下,却也无可奈何。

    有人小心的提议:不如找红帅帮忙救出李公子。

    马上有人小声的嘘了一声:小声点,要去也得悄悄的去,若让官府知道了,马上就要掉脑袋。

    先前说找红帅的人道:怕个球,没有李公子,我们早就饿死了,救命之恩不可不报,就是搭上自己地性命也值得。不过,声音却还是小了下来。

    灾民所说的红帅就是刑秀娘的meimei刑红娘,当年她离家出走,靠作绳技艺人为生,一次到开封时,被福王府的人请到王府表演绳伎,被王府地管家看中,要强娶她为妾,刑红娘不从,用刀伤了王府总管,逃亡到杞县。

    杞县的侯正宗,命刑红娘花园献艺,也看中了刑红娘的美色,要强纳她为妾,又正好碰到福王差人捉拿刀伤总管的凶犯,红娘子将福王派出的差人杀了,侯正宗也被她所伤。

    杞县的兵丁四处出击,搜寻刑红娘,刑红娘慌不择路,躲到李信府中,县令派人来搜时,在李信的夫人汤氏的掩护下才躲过了搜查。后来侯正宗得知此事后,从此对李信怀恨在心,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这次侯正宗借着放赈一事,要制李信于死地,正是因刑红娘结下的仇恨。

    刑红娘躲过杞县官兵搜查后,深恨官府的横行霸道,又知自己如果再卖艺为生,早晚还是会遇到福王总管,富户候正宗这样的人,自己虽然武艺高强,也防不胜防,听到杞县附近的韩岗有一伙强人为恶四周,刑红娘索性单人独马,杀上韩岗,将领头的二名恶徒刺死,自己做了头领。

    刑红娘做了山寨头领后,就在杞县,开封之间到处劫富济贫,名声越来越响,官府剿了几次,非但没有剿灭,反而让刑红娘名声大起,因喜穿红衣,名字又叫红娘,官府称她为红娘子,部下和得到她救济的百姓则遵称她为红帅。

    只是刑红娘以女儿之身做一山寨领,夜深人静之时,不由对当初轻易离家出走而后悔,家中的老父和jiejie还不知会如何着急,只是她手下有数千人之多,也不可能抛下那些人去寻找自己的老父和jiejie,更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杀官造反,她却不知她的jiejie如今嫁了个天下最大的反贼,如今还贵为唐王妃。

    得到饥民禀报李公子被县令诬陷关入大牢后,刑红娘大惊,以刑红娘的实力,拿下一个县城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是碍于李信的情面,二是打下县城后,官府会异常重视,肯定要派重兵来围剿,此时听到昔日的救命恩人被下狱,却再也顾不得了,尽起全寨的人马向杞县杀来。

    杞县宋县令得知红娘子杀来后,慌了手脚,他得知李信和红娘子有交情,忙派人到牢中将李信请出,见了李信,道:伯言兄,近日红娘子扬言要攻杞县,皆说是为伯言兄之故,还请伯言兄赶快写信阻止红娘子前来,否则伯言兄勾结匪患,图谋不轨的罪名就要坐实,伯言兄一家百余口不免成了刀下游魂,那就悔之晚矣。

    李信冷笑道:大人不是说我散尽家财,邀举民心,图谋不轨,铁证如山吗,又何必来一个勾结匪患。

    宋县令脸一红,道:不然,我与伯言兄相交多年,深知伯言兄的为人,焉肯相信那些人的构陷之词,只是红娘子真来攻城,若说与足下无关,那谁也不信,学生就是想为伯言兄脱罪,也无可奈何。

    只要一写信,无论红娘子来与不来,李信的罪名无疑就铁证如山,李信从小熟读各种兵家蹈略,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呆子,焉肯相信宋县令口中之词,道:我与红娘子索不相识,她如何会为我而来,我的书信又如何能令她退兵

    宋县令一怒,脱口而出:谁不知你对红娘子有救命之恩,她不为你而来,会为谁而来。

    李信一口咬定:大人,这一定是仇家诬陷的谣言,决无此事,决无此事

    无论宋县令如何左劝右说,李信就是不承认认识红娘子,宋县令无法,只能让人把李信重新押回牢中,在城中贴出通造,晓谕城中百姓,不得为乱匪引路,不得与乱匪有接触,每家出一人,协助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