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梦穿康熙换乾坤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顺治十二年九月初六日,卯时二刻,太和门前广场。

    随着午门鼓声隆隆,一众文武大臣列队从紫禁城午门左右掖门鱼贯而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前。

    此时皇上还没有来,重新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很快就出现一些小小的sao动,连负责监察百官仪规的监察御史也没有制止。

    昨日本是御门听政[1]的正日子,可散朝之时,皇上也没有下旨说今日还要在太和门常朝仪早朝。直到昨天入夜,各衙门执事才分派干吏挨家挨户通知这些当朝重臣,说是明日再行御门听政。虽然对于年轻有为的皇上来说,以前也发生过这种事情,但每一次临时增加常朝仪,都会给满蒙汉所有大臣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卯时八刻,终于看见一身朝服的皇上乘辇自位育宫面南而出,此时午门钟鼓齐鸣,两厢中和韶乐[2]大作,太和门广场上的文武群臣终于归于肃穆。

    辰正刻(早8时)一到,福临正好于太和门下升座,内大臣分立前后,侍卫又于其后护守。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柱后,大学士、学士、侍讲、读学士,正、少詹事立东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立西檐下。接着,銮仪卫官赞“鸣鞭”,静鞭三响中,鸿胪寺鸣赞官高赞“排班”,底下王公百官立刻就拜位,行一跪三叩礼。

    今日虽然不是大朝会,只是一次御门听政的常朝仪,可在京所谓“六部九卿”,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满汉尚书,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都察院长官左督御史,实则是六部、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二监(国子监、钦天监)、二院(都察院、理藩院)、一府(宗人府),共十六个机构的满蒙汉三族主事官员,各位大学士、学士,各“翰詹科道”(翰林院、詹事府、六科给事中、御史道)等,以及相关的办事官员,共计百十人,齐齐聚在太和门外广场之上,将这套程序进行的一丝不苟,整个过程再也没有人交头接耳。

    礼毕,众人远远看去太和门下,却惊奇的发现,门下明黄色御座左手边、大学士、学士之前,还立着一个小小的金黄色身影!靠得近一些的六部九卿终于认出来,这位小不点,正是不在常朝仪序列的多罗贝勒、皇二子、大清火器营左总统大臣玄烨!今日可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御门听政的场合!

    今天的弘毅,坚持不再吊着夹板绷带,也按照皇帝福临的要求,没有穿多罗贝勒的石青色四爪正蟒朝服,而是一身皇子服饰:头戴巻檐式薰貂冬朝冠,上缀朱纬(红绳),顶子为金龙二层、东珠十颗,上衔红宝石;身穿端罩、龙褂,均为金黄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胸前挂金黄丝绦[tāo]穿就而成一百零八颗珊瑚朝珠[3],腰缠猫睛石金版四方金黄丝绦朝带,足登金黄方头朝靴……

    虽然都是小一号规制,此时的小玄烨却是一身金黄色,立在一身明黄色服饰的皇帝身旁,凸显了这大清皇家的威仪和地位!

    文班里的礼部满尚书恩格德悄悄看了半天,终于忍耐不住,低声向身旁的礼部汉尚书胡世安说道:“处静兄,小弟今年五月才任职礼部,兄台你顺治五年就任了礼部左侍郎,这见识自然不俗。不知今日这贝勒玄烨的冠服,可是有所暗示?”

    “恩大人,小弟才疏学浅,不敢妄言呀!”胡世安故意推脱。

    “嗨,兄台不说我来说,这一身金黄,是不是‘太子’冠服?”恩格德追问不放,还故意强调了“太子”一词。

    “我朝入关以来,还未立储。皇子服饰,也未明载于《大清会典》,不过参照前朝之规,至少是‘皇子’仪规。”胡世安只好模棱两可的回答,不过却突出了“皇子”一词。

    “哦,明白了,皇上这是……”恩格德有了自己的判断,也在自言自语一般。

    “那如此一来,咱们回去就要知咱们礼部的会仪制清吏司[4]了,要早作准备,省得今后再行嘉礼[5]的时候慌乱出错才行!”恩格德自以为是说道。

    “这……恩大人还是静待圣训为妙……”胡世安有些无奈的说。

    “有事启奏,无事退班!”此刻,吴良辅正好在门下台阶上扯着嗓子唱诵一声,打断了两位礼部尚书的议论。

    “臣,宗人府左宗正,爱新觉罗·岳乐,有事启奏。”门下殿内东厢侍立的岳乐出班。

    “讲。”福临允许。

    “宗人府接满洲正蓝旗旗主、信郡王多尼,满洲镶白旗旗主、显亲王富绶,满洲正红旗旗主、巽亲王常阿岱,满洲镶红旗旗主、平郡王罗科铎,及满洲镶蓝旗旗主、敏郡王勒度分别呈上题本,恳请皇上亲领此满洲五旗旗务。这是五位旗主所上题本,恭请皇上圣裁。”

    说完,岳乐毕恭毕敬将五本折子放在吴良辅端来的铜盘之内,同时还不易察觉得和前面的玄烨对了一个眼神,这才恭听天音。

    太和门外,靠着近一些的满洲官员早就按耐不住,小声议论起来。一班蒙人、汉臣却极少说话。

    他们听得十分明白,人家岳乐说得更明白,每旗前面都在强调一个“满洲”,也就是说,此次只涉及满洲旗务,与你们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不相关联。

    特别是一群汉臣,更是无声无息。毕竟,这满洲八旗改旗易主也好,共奉一主也罢,说到底还是人家满洲人自己的事情。汉军八旗[6]创立之初,曾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八人为固山额真。大清入关之后,汉族大臣也都已入了汉军八旗,旗主经过不断轮换,其在旗内影响力却早已形同虚设一般,什么事情还不是皇上一句话而已,汉人旗主谁敢说个不字?也就没有必要跟着瞎搅合了。

    此刻的弘毅,作为爱新觉罗·玄烨,第N次立在太和门下,却是第一次身着皇子朝服,站在大清顺治年间的“朝堂”之上,心情可谓复杂至极。好在这个两岁幼童的身体里,却蕴藏着后世三百六十年中华民族再冲世界顶峰的梦想,让弘毅不得不慢慢平静心思,专心致志地开始细细筹划……

    [1]明清两朝皇帝的“常朝”制度,为皇帝公开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形式。明朝皇帝亲自到皇宫奉天门(今太和门),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进行议商,做出决断,发布谕旨,贯彻实行。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清初顺治十三年乾清宫落成使用后,“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这之前,循明制在太和门外举行。顺治朝的御门听政,一般按照明朝惯例,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这六天举行,但顺治皇帝也会虽是按照情况增减。到了康熙亲政以后,御门听政成为每个工作日的惯例,只有在年节、婚丧等时候暂时罢朝。

    [2]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据文献记载,周代就设有号称“六代大乐”的宫廷音乐,成为雅乐。雅乐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乐历代相延不断,明朝之初,把雅乐加以改组,并命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清朝亡后失传近百年。

    [3]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状如念珠,计一百零八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珠用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皇子除东珠、明黄色绦外,可以随意选取朝珠材质。参阅《清文献通考·王礼十七、十八》、《清会典·礼部四·仪制清吏司》。

    [4]仪制清吏司,官署名。明、清时置,属礼部。掌朝廷诸礼仪式、清宗室封赠、贡举、学校等事。仪制清吏司是明清时期礼部下设的机构。掌嘉礼、军礼及学校、科举等事务。宣统时因避溥仪讳,改为典制清吏司。其职官有郎中3人(满2人,汉1人),员外郎4人(满3人,汉1人),主事2人(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15人。司下分设建言科,王府科、印信科、学校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

    [5]嘉礼,古代“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之一。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也特指婚礼。但本文中此处不是特指婚礼。

    [6]清代军事组织名称。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的整体。其建制﹑旗色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见八旗制度)同。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将降服的汉人编成十六个佐领﹐隶满洲八旗。明崇祯四年(1631)﹐皇太极为平衡八旗旗主诸贝勒的军事势力﹐以汉人精于火器﹐拨出汉人别置一军﹐名“乌真超哈”(“乌真”﹐汉语“重”的意思﹐“超哈”﹐汉语“兵”或“军”的意思)﹐佟养性为昂邦章京(总管)。十年分为二旗﹐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都统)﹑马光远为右翼一旗固山额真。十二年分为四旗﹐石廷柱﹑马光远﹑王世选﹑巴颜为固山额真。十五年增编为八旗﹐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为固山额真﹐计一百二十九个佐领﹐两万四千五百人。进关后﹐因形势剧变﹐陆续编进了新投降和改编的汉人官兵﹐发展为二百七十个佐领﹐兵额两万人。编制扩大一倍多﹐兵额却少于初建。官多兵少﹐体现了笼络汉降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后﹐为加强对其控制﹐参领以上员缺﹐每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