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六章 阻力(下)
第八十六章阻力下 两地出现的问题。同样和新法有关。 义清县令程公颖,耿直倔强,外号“程耿头”,爱民如子,缺点是做事有些刻板。 他这样的脾气,推行起新法来虽然雷厉风行,但是有些不太注意方式方法,不仅得罪了富户豪门,连那些他一心要庇护的“草民”,都忘记了往日的恩情,对他颇有怨言。 在推行丁田法的时候,程公颖不畏强势他的口头禅就是:大不了不当这腐食官罢了,敢杀敢拼,着实没收了大片被隐瞒的田地,他对属下的要求只有两个:速度和效率。 这样的手段,无疑打了地方豪门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自家大片良田已经存为了官有。 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租种富户田地的平民也受到了损失。官吏们为了完成程公颖的命令,害怕被他责罚,于是执行不免严苛。手段不免粗暴,很多租户辛苦劳作了半年,正待丰厚的收获,结果一句“充公”,地没了,地里的庄稼也没了。 程公颖做公一丝不苟,这是好的优点,可是太严厉太刻板,不懂通融,导致他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众怒所怨。 新法的反对者们为了对付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于是四处散布谣言,对那些租户宣称官府不仅要没收大片租地,而且还将大大提高租户的税赋,县令程公颖就是主张者。 无风不起浪,这番谣言结合虎狼官吏的粗暴,大量依靠租种为生的农户信以为真,他们将怨恨之情直指程公颖。 其中,有个叫王木三的农户,便对人讲道:“这个程耿头曾投靠淮西乱军,朝廷早该处死他,为地方除害。” 话听到有心人耳中,就不是乡间野语了。王木三被人郑重其事地请到朱门大院里,面对往日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温和询问,王木三激动地将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全部交待出来。 原来,这个粗贱的家伙还真掌握着程公颖的死结。 当日,淮西军攻占义清,义清县令王均卿以身殉国。主薄程公颖等数十位官吏则被俘虏。淮西军士们搜索了一番县衙后,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义清县的大印以及数十枚小印,竟然不见了踪影。 虽然是占领军,但是这些印章多少还是有些作用的。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淮西军将领对这个失踪问题很是感兴趣,他责令手下的一名校官刘悟彻查此事,将印章找出来。 刘悟知道这个问题旁人解决不了,任你神通广大,不可能将义清县掘地三尺找失物吧?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找出印章,问义清县原来的官员便可。 可没想到接连问了三个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说不清楚,因为城破时是县令王均卿负责处理这些东西的,不过他们给出了一条线索,主薄程公颖素来和王均卿交厚,也许他知道。 刘悟于是接着审讯程公颖。程公颖确实知道印章藏在哪里,但是他一点说的意思都没有,同样假装不清楚。 对付这种硬骨头官员,刘悟也有自己的妙策。于是他指着被俘虏的几十位官吏说:如果程公颖再说一句不知道,就杀一个人,不开口,也杀一个人。 程公颖想了想后,就交代了,因为他觉得人命最重要,官员印章如果换在平时还算珍贵,现在官员自身都被俘虏了,印章还有什么意义? 程公颖交代了一个藏东西的地方,这个地点在东城很偏僻的所在,刘悟是外来人,不清楚,于是找来一名俘虏衙丁,听程公颖交代清楚后,刘悟着人领着衙丁去拿东西。 后来,印章被启了出来,但是淮西军也没有机会用得上他们,很快,他们便被王武俊的魏博军击败,仓皇退出了义清。 不过印章还是对某个人起了重大作用,他就是程公颖。敌占期内,原义清官员都被杀害了,唯独程公颖,因为他交代了印章藏地,使得刘悟被将军赏识,提拔重用。刘悟对此倒是有些感激,在他的保护下,程公颖侥幸活到了义清光复。 在光复的过程中,程公颖还带领民夫在城内放了一把火。也算里应外合。战后论功行赏,便成为了义清县这个上县之主。 认真说起来,程公颖保全自身来图谋后事,这是明智之举,不能说是投敌。但这样的事情往往最容易被人捏住把柄,倒霉的是,虽然当时的知情者—义清官员们都死了,可是偏偏还有一个知情人也活着,那就是带着去找印章的衙丁、现在的农户王木三。 王木三如果是个聪明人,这件事他应该永远忘记,可是他就是个口无遮拦的家伙,气愤之下,根本没有考虑后果,将陈年旧事全部说了出来。 义清的豪强办事效率一点不输于自己的县令,在得悉程公颖的罪证后,一纸诉状就密告到了长安御史台,而且这个过程完全越过刺史府,很明显,他们担心丁晋从中阻拦或者施救。 对于逆乱之事,朝廷的反应也一向不错,很快,诏旨便下到襄州刺史府,要求丁晋将此事调查清楚后。详细汇报,在此期间,先将义清县令程公颖革职看押。 正在新法实施最要紧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是在数次嘉奖过的新法推行最优秀的义清县,这让丁晋很愤怒,但是朝廷的旨意比天大,尽管无奈,他还是立即带人前往义清,彻查此事。 赶到义清县城的时候,谣言已经传得满天飞。有的说朝廷已经派了钦差来斩杀投敌的程县令;有的说丁刺史为了保住程公颖,和朝廷钦差大吵一番;还有的说连丁刺史都被牵涉进了叛国案,哪有心思顾得上姓程的。 让丁晋有些感动的是,谣言的中心人物程公颖竟然还带着人在城外丈量田地。义清县丞要派人去通知他,被丁晋阻止,他亲自策马前往城外,在水沟田垄间,见到了一身泥土的程公颖。 程公颖平静地走到丁晋面前,俯身一拜道:“大人,是关于下官的处置下来了吧。” 丁晋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郑重地道:“程大人,要暂时委屈一下了。你要是相信本官的话,本官一定为你讨回公道。” 程公颖素来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大人好意,下官只有心领。可惜下官确实辜负大人信重,我曾经确有通敌之嫌,对不起王均卿大人的临死嘱托,下官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丁晋摇头叹息道:“过去的是非曲折,本官不想多问。我只要保住你这个有为之身,来替本官管好义清百姓。” 一行人回到衙署,丁晋让刺史府录事陈谏宣读了中书省的诏令。 程公颖没有多言,脱去官袍锦带,并县令大印,上交刺史府差吏,随后,又在签押房将一概事宜移交义清县丞。 按规定,程公颖应该被看押起来,归宿便是大牢。但是丁晋放下话来,他相信程公颖,愿意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他不会潜逃,其余人哪敢多废话,于是便在县衙后院为程公颖单独开辟了一处小屋暂时居住。 除了这个,程公颖一切照旧,尚是自由之身。 第二日,丁晋又听取程公颖意见,将几名干练的胥吏指定为义清新法条例吏,继续推行新法。 第三日,开始审讯程公颖投敌一案。王木三等当事人都已传到。 经过一天的调查,丁晋对事情经过有了大致了解,既有人证,王木三又供词清楚,时间地点经过都一一吻合,想要推翻案情来个死不认账看来很难,再加上程公颖也对当年之举供认不讳,好像铁了心要舍出一条性命,让丁晋感到很头疼。 看来只有从事情的性质入手,以求大事化小来解决问题。也许,可以拿程公颖放的那把火做做文章。 丁晋随即传唤了当日和程公颖放火举事的几位民夫,在丁晋有意的思路引导下,其中两个人很配合地回忆起来当初淮西军盘踞时,程公颖怎么不畏危险庇护同牢的监友,怎么给大家讲故事激励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又怎么在魏博军攻打县城时机智地带领大家逃出监牢,怎么怎么放火扰敌等等。 这些感人的事迹,完全是一个忍辱负重潜入敌人内部的孤胆英雄的作风,虽然他后来里应外合的手段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但毕竟英雄的付出是真实的、珍贵的。 就在丁晋为洗脱程公颖的罪名,煞费苦心的时候,刺史府信使紧急来报,襄阳有变。 丁晋顿时有种焦头烂额的感觉,襄阳的事情虽不大,但不能久拖,而且必须他这个主官回去处理,但是义清县现在缺少了程公颖这个强势人物,如果委任不利,恐怕新法实施的大好局面就要付诸流水了。 必须留下一位可堪信任的人来监督新法的施行。 他现在手上可以用的人,偏偏又太少,想了想,丁晋将念头打在了沈启堂身上。 让沈启堂坐镇义清,有三个好处。第一,他可以晓谕新法,为百姓讲解政策内容,避免民众再发生误解。此前,沈启堂维缮城郭、兴修水利,落下个好名声,让他去处理此事,比其他人要合适得多。 第二,沈启堂是钦差身份,也可以借助他的身份来震慑一些煽风点火的刁民。再者,丁晋还希望沈启堂能沉不住性子,拿下一两个嚣张跋扈的家伙来杀鸡儆猴。新法现在举步维艰,只要杀几个人,立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手段失之于刚,太得罪人,这样的坏人还是让沈启堂去做吧。 第三个好处,就是留下沈启堂,有助于解决程公颖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方面,丁晋虽已有些想法,但还需要沈启堂回长安后,向朝廷大佬们多多美言。先让他接触一下程公颖,依照二人的性格,应该可以成为投契的朋友。 将沈启堂说服留下,安排了一些人事任命,又留下了几点责成地方上以后要时加留意的所在,丁晋带着一行侍从,快马加鞭地赶回了襄阳。 襄阳的情况还好一点,一是因为它毕竟是刺史府治所,虽然豪门贵族众多,但他们碍于丁晋的情面或者威严,还不敢有太大动作;二是襄阳令郭豪刚正不阿,兼又手段灵活,对于新法的推广一直采取审慎而稳重的态度,没有给反对者留下可堪攻击的把柄。 但是随着新法推行的深入,不可避免地,双方要发生激烈的交锋,这一次,就是对方使出的反制招式。 自五日前,郭豪就陆续收到一些探子发回的报告,据称有人正在串联城中富户,似乎要有什么不轨举动。郭豪当时的想法是,可能一些利益受到损失的豪门想要联合其他家族,向刺史府甚至朝廷请愿。
因此,郭豪并不将这些异动放在心上,因为他们这些主要执行者知道,这次的新法虽然还没有正式在各地实施,但朝廷的决心非常是大的,绝不会允许在还没有正式公布前就遭到阻碍。 豪室的请愿行动,势必要碰一鼻子灰。 可是事情出乎意料,豪门的串联根本不是要联合请愿,他们似乎也知道朝廷的意思非常坚决,于是从一开始就将突破的重点放在本地的执行者身上。这次的行动统一而明确,完全是经过长时间的策划,目的就是要逼迫执行者们对他们让步。 反对者的行动到底是什么呢?他们竟然指示襄阳城大部分的商户,做出了罢市的行为。 他们的时机选得很好,恰好在丁晋去往义清县分身乏术时,更有可能的是,丁晋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襄州各地的豪强富室已经渐渐开始联手。而互通消息就是这种联合的第一步。 罢市已经持续了两日,襄阳城内的商业活动陷入一片混乱,一斗米比平日贵了两倍,还没处去买。 刚开始,郭豪严守丁刺史曾经颁布的官府不干预商业政策,可是,事态渐渐严重,如果罢市继续扩大,时日持久,恐怕将酿成动乱,因此,郭豪命襄阳县衙紧急张贴告示,一方面安抚百姓,另一方面警告罢市商家,必须在一日后恢复营业。 一日后,虽然有部分商铺开了门,但是并没有多少东西可卖,另有一些店铺,还是大门紧闭,对官府告示置之不理。 郭豪来到刺史府衙门,拜访了司马段秀实等官员,请求给予特别行政权,用于强制商户开门营业。 但是,刺史府的留守官员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他们寄希望于加派快马,请刺史大人尽快回来。 于是,郭豪明白恐怕某些官员已经成为罢市者的同情者甚至是保护伞,这就难怪那些商人如此大胆。 就连郭豪自己,也受到了他不能回避的压力,他妻子的家族因为新法而怨恨他,他的父亲郭祀说:自古以来,凡变法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尤其是那些强势人物。 郭豪陷入了迷茫,他还是缺少一种大事来临时果断坚决的魄力。 刺史丁晋回来的速度,要比某些人预料的快得多。这让他们异常失望,因为很显然,刺史府的合谋官员们,并没能有效延迟公文传递到丁晋手上的时间。 一进城,丁晋便马上对迎接他的段秀实、解放、郭豪、贺胜等人发布了几项命令:一是立即派兵保护没有开业的商户,让他们正常营业。因为根据有关情报表明,是某些地痞流氓黑势力团伙,在威胁商户,阻挠襄阳正常的商业运作。 二是邀请城内各行业翘楚、知名商户,今日刺史府要大摆筵席,为他们压惊。 至于最后一点,自然就是派人尽快查明幕后黑手,务必将那些“地痞流氓”一网打尽。 这些命令立刻得到贯彻执行,刺史府兵曹参军铁保甚至调动了两百人的衙兵,到南市坊为商人站岗放哨。 回到官署,郭豪私下汇报了襄阳县探子查明的情况。 探子们的消息毕竟晚了一步,他们探知的消息是:城内众多商户被人煽动,说是官府在丁田、新苗法后,紧接着要颁布更严苛的法令,对商人抽取重税。他们为了自保,便想出这样的办法,意图给官府施加压力。 这些情况和刺史府侦知的消息差不多,丁晋很感忧虑,不是因为罢市,而是新法中确实有对商人抽税的法令,但是这部新法还在修善中,并没有试行。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新法的内容早已外泄,甚至已经传到了远离长安数千里的襄阳。 另外一份忧虑是,丁晋担心的不是商户给官府施加压力的意图,他怕的是这次的罢市行为,恐怕目的并没有像表面般这么简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如果他们是做给朝廷看的话,恐怕一些添油加醋的弹劾此刻已经摆在了宰相的案几抑或天子的御桌前。 心绪稍定后,丁晋给郭豪等官员下达了两个命令:一是不管任何代价,必须在半日内恢复绝大部分的商铺,并保证日常用品的正常供应及价格;二是彻查扰乱市场分子,不管是挑唆者、谣言者,还是趁机哄抬物价者,只要发现,一律严惩不贷。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