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豪族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兵多粮匮

第四十二章兵多粮匮

    广宁城之大,要远远超出陈瑞瑜记忆里基于那有限的文字记载而生出的想象。

    秦振武、杨一志、赵天宝三部四千多人马,连同西兴堡一路迁徙的四千多散兵百姓,以及铁杵、段彦招募所得数百人,总计近一万之数,进入广宁城,却不过是填充了广宁城内那“井”字街道格出的一小半。

    按着朝廷规制,广宁镇城常设二万余官兵,而天启二年建奴未袭辽西之前,辽东巡抚王化贞所辖近九万官兵,亦是驻在城内。这些兵马人数,陈瑞瑜记忆深刻,但却没将一座能容纳十万之众的城池做过多的联想。

    各部进城,仅在近城门处的坊间驻扎,甚至未曾与对面的官兵接触。

    当然,城内原有的军营、校场、马圈、粮库、武库等等,被秦振武等人派人立时接管,不论其中是否还有库藏,均派人轮流把守。

    各坊间原住着的百姓人家,倒不曾受到sao扰,因空余的屋舍、宅院实在太多,即便是各部人马分队入住,也仍然不能填满闲置之所。

    原先在城墙上戍守的民壮,已被勒令回家,取而代之的,是各部少量官兵上墙守望。如今既无战事,这城墙上的事,也就是瞭望而已。

    那“管屯佥事”的宅院,就在城西,赵之德急匆匆回去,半道上,却被各处前来请示的各色人等绊住了,尤其是那些民壮的大小头目。赵之德不得不一一应付,所交待的,无非是少安毋躁,回家听令而已。

    这一耽误,待赵之德取了名册返回总兵衙门,那厅内已是站满了人。

    陈瑞瑜坐在正中,秦振武、杨一志、赵天宝三人左右分坐,铁锤、铁杵、段彦三人站在一旁,那广宁右屯百户曹家杰,似乎不太习惯这等气氛,来到这厅里时,陈瑞瑜倒是让他坐在秦振武等人身旁,曹百户却宁愿与铁锤站在一起。

    厅内厅外,各家亲兵分队而立,足足有近百人之多,自然,这些都是盔甲俱全之兵,站在院中鸦雀无声,带出几分肃杀之气。

    赵之德进到院中,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轻手轻脚的往厅内行去。

    也不知陈瑞瑜等在商议什么,赵之德进来,厅内众人一时都收了口,均看向赵之德。

    赵之德双腿一软,险些跌上一跤,忙定住心神,一步步地走上前去。不知怎么,对这些陌生武官,赵之德没来由的感到一股冷意。当然,这位多年前的“佥事”,也从未真正在军营里待过。

    “大人,此为城内百姓名册。”

    陈瑞瑜示意,铁锤上前接过,放在陈瑞瑜身旁的案几上。

    “说说吧,城内百姓几何?青壮多少?”陈瑞瑜轻声问道。

    “大人,”赵之德道:“城内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三人,此为三月里计册之数,民壮二千八百余人。”

    陈瑞瑜目前尚未在广宁城内巡视,倒不知城内有如此多的居民,听闻这数目,不禁细细看了看赵之德。能将这近万百姓管束,此人倒也有几分能耐。

    “城内粮草几何?”陈瑞瑜再问。

    赵之德顿了下,抬头望向陈瑞瑜,道:“大人,城内并无余粮。”

    “没有?”

    “大人,”赵之德苦笑了下,道:“广宁城并无朝廷官员留任,原有的兵器、甲杖、粮草,俱都被建奴掠去。就是各家各户的铁锅、锄头,也没剩下多少。”

    陈瑞瑜顿了下,问:“那这民壮......你如何辖制的?”

    “大人,都是百姓自愿上墙戍守,只听锣响便是。下官......不,在下仅是出面而已,平日里并无管辖之事。”

    “那城内百姓家中,可有余粮?”陈瑞瑜问。

    “有,不多。”赵之德道:“这两年城内百姓是陆续聚集而来,在城外也垦荒种粮,去年收成尚可,若是再过几日,城外的粮食收了,也算是有些余粮。”

    “还有多久可收割庄稼?”

    “半月之后吧。”

    陈瑞瑜点点头,想了想,道:“大军初驻,诸事繁多。你既管了两年,且先兼着,待日后朝廷有令,再行赏赐。”

    “是。”

    “眼下......这农事还是你去办,先去查查,看能收多少余粮,有多少收多少。”

    “大人,这若是收粮,这粮价......”

    “一两银子一石。”陈瑞瑜道:“此为现银,有粮即付。若是嫌低了,便按实价,不过,这银子就要等上一阵子,待朝廷拨付粮饷之后,再来支取。”

    “是。”赵之德行礼,退了下去。

    这位少年大人,倒是通情达理,看样子还不错,没下令直接收缴余粮,还真是城内百姓的福气。

    待赵之德出门看不到影子了,陈瑞瑜方才收回目光,侧头看着案几上那叠名册,好一阵子没有说话。

    秦振武等人都未出声,默默的等候着。

    陈瑞瑜抬头左右瞧了瞧,笑道:“各位如何?”

    厅内的几人,除了生员段彦之外,其余的可都是打白水铺子过来的。陈瑞瑜这一问,都是心知肚明,纷纷露出笑意。

    若论带兵,眼下这几人可是人人都了了心愿,更重要的是,眼下除了面前这位少年大人,头上再无一人管束。这对饱尝大明官军积弊的几人来说,感觉更是奇特。

    “收复广宁,可谓大捷!”陈瑞瑜说了一句,却有顿住,微微摇头。

    各部人马,或多或少的也打了几仗,也均与陈瑞瑜在西兴堡前那般,轻而易举,甚至称不上是战斗,若说大捷,至少在厅内的几位汉子心里,可觉得别扭。

    “当然,”陈瑞瑜道:“这大捷,是朝廷正想要的。咱们这第一步,算是达成了。”

    “大人是要报捷?”秦振武道。

    “当然要报,”杨一志道:“大人,这虽说没杀多少建奴,可这广宁,也算是又回来了。报一报,也没什么。”

    “按着大人说过的,”赵天宝亦道:“朝廷上定然以为是大捷。这也不算过。”

    “报捷,定然是要的。”陈瑞瑜道:“咱们做事磊落,不去管朝廷上会怎么想。这大捷之下,想必赏赐不会小。各位的官职,也就落在这捷报之上。不过,这到底是游击,还是参将,就不好猜了。”

    “大人,就是游击,也就不错了。”秦振武道。

    “咱们说是要建功立业,倒也不贪,这个大捷么......要我说,有个实授千总武职,也就行了。”杨一志道。

    陈瑞瑜道:“各位的心思,我也明白。要说这功劳,想当年毛文龙毛总兵,袭取镇江之前,也不过是个练兵游击,大捷之后,便是总兵。这重要的,不是袭取镇江之功,而是朝廷屡败之下,要有些胜绩鼓舞士气。咱们这回,可是在广宁失陷之后,朝廷聚兵两载而无进取之际立下的。”

    “大人的意思,还不止游击、参将?”赵天宝道。

    “若朝廷真能按功封赏,参将亦该是最低的。”陈瑞瑜道:“几位的名字,自然是要报上去的,不仅是这广宁收复之功,还有收拢散兵、招募新兵之功。”

    杨一志道:“大人,募兵也算功劳?”

    “正是,”陈瑞瑜道:“你们尚且不知,朝廷为官前数万兵马,花了上百万两的银子,可咱们,迄今为止,可没要朝廷一份银子,眼下,称八千人马,也不为过。真论起来,也就是当初白水铺子那五百甲杖、兵器。这个仗,就是皇上不算,那兵部也会算的。”

    “那就都写上,”杨一志道:“大人,若是这也算的话,干脆就称一万人马。适才那老儿不是说了这城内尚有两千多民壮,编入营中,可不正好一万?”

    那百户曹家杰一直糊涂着,各人所说,有一半听不懂,但这广宁之功还是明白的,听到此处,不禁插言道:“大人,若是募兵也算,咱这部人马,是不是也算有功?”

    “当然要算,”陈瑞瑜笑道:“你不是想要个千总?放心,一个千总,怕是跑不掉的。”

    “多谢大人。”曹百户乐得直摸胡子。

    “那就说好了,就算一万。”陈瑞瑜笑道。“各位就等着升职吧。”

    “多谢大人。”秦振武等人齐声应道。

    这一声谢,在众人心里,可是真心。若无陈瑞瑜冒出来,这般汉子们怕还是在白水铺子里等着赚几个护卫银子,何曾敢想有今日这般心境?

    陈瑞瑜摆了摆手,不再说这个话题,道:“今日晚间我便写报捷文书,剩下的就是等朝廷回音罢了。”

    “不过,”陈瑞瑜道:“既是说的一万兵马,咱们就得按一万之兵打算。各位,不论朝廷如何封赏,这建功立业,还得一刀一枪的靠咱们自己去拼。咱们在广宁,便是朝廷的前线,不论是建奴来,还是咱们打过去,唯有靠自己的真本事。”

    “是,属下明白。”

    “明日起,各部整编。”陈瑞瑜道:“一万人马,编为五营。秦振武、杨一志、赵天宝,曹家杰,你四人各领一营。铁锤、铁杵,你二人领一营为我中军。”

    “是。”

    “段彦。”

    “在,大人。”段彦忙应道。

    “你明日起随各营走动,将各部军纪军规记录下来,待整理后颁布。”

    “是。”段彦大喜,这等书生,有这一差事,可也是看重了。

    陈瑞瑜看着众人,道:“咱们练兵,眼下要的是敢杀敢拼,这些不是在校场上列队出cao可得。你们各营人马,自做编整,待人马配齐,便都拉出城去,沿边墙行进。还是那句话,驱除鞑子,截杀建奴游骑。”

    “是。”

    “另外,”陈瑞瑜道:“沿边墙一带的堡寨、墩台,再去好生搜寻一遍,看有没有剩下的甲杖、兵器,尤其是火炮、火药。当年建奴虽曾带走不少,可毕竟还有藏匿之物。这一趟,要练出能打能跑的兵来。”

    “遵令!”

    “营中的蒙古人.......”陈瑞瑜顿了下,道:“既然募到营里,倒也不必分什么彼此,若能再引来牧民投效,一样编入营伍之中,只是你们各自要好生鉴别。咱们要的是好汉子,不是混吃混喝之徒。”

    “是。”

    “再有......沿途传下话去,就说一月之后,在广宁重开马市。”

    众人楞了楞,不解为何要提此事,倒没开口询问。

    “咱们对付的,是建奴。”陈瑞瑜道:“那鞑子若不犯我,便可用来一起对付建奴。”

    “是。”

    “就这些了,你们去吧。”陈瑞瑜挥手道:“三日之后,我要看到你们各营出城。”

    “遵令!”众人应道,各自带着亲兵出去。

    总兵府内,陈瑞瑜独自坐在厅内,厅外铁锤带着一小队亲兵忙着收整总兵府各处的屋舍,那铁杵倒是抢了先,出去整编中军营。

    令陈瑞瑜犯愁的是,这一万人马,粮秣、甲杖、兵饷,眼下是尽皆无处可得。

    这报捷文书,一来一往的,怎么得也要半月之久。就算朝廷大肆封赏,官职倒也罢了,陈瑞瑜实际上最想得到的,是朝廷正式认可在广宁的这支官军。当然,认可之后,这粮秣、甲杖、兵饷,也就有了来处。

    若是如此,陈瑞瑜倒是可以继续第二步,正式与建奴对阵。

    但来广宁之前,可从未预想到会有如此之多的人马,这件好事,如今反倒成了麻烦。

    就算朝廷认可,拨调粮秣甲杖,且不说兵部、户部之间的扯皮、文书往来,就算还是依仗魏公公的名义,直接由内库先拨付一部分,怕是也要在一月之后,可眼下的粮食,如何能撑到一月之久?

    陈瑞瑜以往布下的某些后手,就说张浩平、王宝与山海关千总王瑜做些手脚,由山海关弄出些补给,那还是算计着不到千人的用度,眼下可是一万人马啊。

    而“锦记”那步棋,先不说是否运转自如,姑且算那些商人都完全听从,运送万人所需粮秣,怕是比朝廷调拨的,也快不了几日。更何况,陈瑞瑜当初,也打算是用在重开“马市”上面,那些甲杖兵器,根本不能指望由商路而得。

    眼下这个势头,陈瑞瑜心里明白,那些新募之兵,就不说那些蒙古人,就是来自辽西百姓中的新兵,一旦没了粮食补给,必然会出现逃兵。若是如此,这广宁之兵,便成虚设,还不说对士气有何影响。这期间,还未算那建奴得知广宁驻兵之后的行动,若派兵来袭,未必自己要步王化贞的后尘?

    陈瑞瑜在厅内来回走动,令外面的铁锤有些吃惊,这么些日子,还从未见陈瑞瑜有过如此失态。

    要在短期内得到补给......最近的,唯有指望在宁远驻军的袁崇焕。

    宁远城内积蓄的粮草、甲杖,堆积如山,就算不去估算具体数目,单从孙大人的敷料方略上看,宁远城作为大明进军的中转地,军需存贮必然惊人。

    可袁崇焕会给么?

    陈瑞瑜走的路子,可是由锦衣卫而来,或者说,是基于魏忠贤这几年得势的路子。就说这份捷报,陈瑞瑜打算的也是由山海关的徐维宗报给京城里的潘承林潘千户,然后呈给魏忠贤,直接由天启皇帝下令封赏。

    这个捷径,遇上如今具体的难题,却有些远水解不了近火了。

    让朝廷下令给袁崇焕直接拨付军需?

    这先得由兵部行文,再经山海关的孙承宗孙大人,然后才至宁远城。就算八百里加急递送,行文至宁远袁崇焕,可最终还得看袁崇焕如何应对。

    这位袁崇焕袁大人,陈瑞瑜可是没太多的好感。单在宁远的那一日,陈瑞瑜便觉察出袁崇焕对锦衣卫可是没多少好意,作为文官,这也情有可原。但陈瑞瑜这支人马可是突然出现,等于便是抢了袁大人的风头。

    陈瑞瑜等人立下的奇功,转眼间便将原本处于最前线、极受朝廷赞赏的袁大人,推向二线。

    袁崇焕可能接受?

    陈瑞瑜连连摇头,对这一点,陈瑞瑜绝不看好。

    袁大人曾单骑入辽地前线视察详情,又曾立下“我一人守辽足矣”之类的豪言,怎能容忍屈居人后?

    可想而知,那公文就算到了宁远,袁大人有无数理由拖延不办,再说,由宁远至广宁二百多里地,本就不算通畅,就算给个百八石的,也就应付了。

    要想救急,唯有宁远最为可能。可如何让袁大人心甘情愿呢?

    陈瑞瑜猛然站住,倒是冒出一个想法。

    若是将收复广宁之功.......将袁大人也算在内,是不是袁大人就能相助?

    很有可能。

    但,袁大人会不会顺理成章的,出手接管在广宁驻军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