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一剑平天在线阅读 - 第十章 端平入洛 相位之争

第十章 端平入洛 相位之争

    史嵩之领着尹治平与吕文德直向后园而去,今日的午宴,设在后园的一座轩阁之中。到得轩中,三人分宾主坐定,史嵩之即命开宴。今日午宴,他便只宴请了尹治平与吕文德二人,并未邀旁人作陪。

    席上先上了茶水、点心、时令瓜果等,劝过了一回茶,史嵩之方开口谈论正事。先是对吕文德与尹治平二人这次造就的襄阳大捷表达了高度赞赏,又说这次襄阳大捷意义重大,功在社稷。

    吕文德听罢,忙谦虚道:“相公过誉了,文德不敢居功。此次襄阳大捷,一是尹真人于十万蒙古大军中刺杀敌酋忽必烈,使敌军群龙无首,士气大丧,遂能得此大捷;二是相公您苦心经营襄阳十余年,使得襄阳兵精粮足,这才能为我们此次大捷打下基础。否则若襄阳粮秣不足,兵员不精,早已被蒙古一战而下了,何来我们今日大捷”

    吕文德这番话倒也不全是谄媚让功,以取悦史嵩之。事实上史嵩之在任职地方时,确实曾长期在襄阳一带为官,他先后出任过襄阳府通判与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其余升调,也多在湖北路。

    绍定元年,史嵩之在襄阳屯田,积谷达六十八万石,成效的确不小。绍定三年,他又在襄阳下属县的枣阳屯田,也再次获得了成功。也是因襄阳屯田之功,史嵩之被连升两级。

    史嵩之能坐到现在的位置,除了有其叔父史弥远的余荫外,也是因他确实做出过不少政绩。是凭实政而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他悉心经营襄阳十数载,使得襄阳粮草充足。兵备精良,确有不可抹杀之功。

    史嵩之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时。距现在也不过就七年时间。而因他知襄阳府时所做出的政绩,此次襄阳大捷,也确实少不得他的一份功劳。而且他现在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襄阳兵事本就受他督率辖制,从这方面上说,襄阳大捷,也少不得他的功劳。

    这些也都是在来临安的路上,尹治平从吕文德口里了解到的。只是吕文德这番话虽也算得是实话。却也少不了拍马屁之嫌。处在史嵩之这等位置上,好坏也是从两方面来看。襄阳战事,此番大捷,确实要算他有功。可若是大败,这番过失却也要算在他的头上。

    自史弥远后,宰相兼枢密使为常例,凡任相者皆军政大权一把抓,权力极大。但权力越大,相应责任也就越大。若为相期间。出了什么大的过失,也少不了追究宰相这一把手的责任。出了差错,往往宰相便得要引咎自辞,不自辞下面也有人攻jian弹劾。如果皇帝还想要任你为相。那就会下旨挽留;可如果皇帝也不想留你,想要换人,那你就只能下台了。而有时候过失太大。满朝风议,皆要求换相。便往往连皇帝想保也保不住。

    端平年间,当时的宰相郑清之所主持的“端平入洛”计划失败。而且使宋朝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郑清之便不得不引咎辞相,虽理宗下旨挽留,但因满朝风议,弹劾者众,到最后郑清之还是得去相下台。

    端平入洛的计划失败,实在颇为可惜。当时的宋军先锋全子才一度已收复洛阳,并进军到汴梁。只因粮草不济,才最后惨遭失败,使得宋朝失去了收复河南的良机。

    端平入洛的失败,非是全因宋军战力不行与粮草不济。这一进军收复河南,并据关守河的计划失败,其主要原因非是在前线,而是在后方的朝廷内。

    当时金国刚刚被蒙古联合南宋而灭,蒙古大军北撤休整,河南空虚,乃是收复河南的良机。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看出了这一良机,提出了进军河南,据潼关而守黄河,收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这三地故京,光复中原的计划,这便是端平入洛的全计划。只是计划虽好,执行却不到位,使得全盘落败,还遭受极大损失。

    当时宰相郑清之非常支持赵葵的这一计划,也在朝堂上全力推动以使实行。只是计划才一提出,便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少反对,尤其是以副相乔行简为首的许多官员。虽然他们提出来的反对观点是这一计划关系到南宋的存亡,不可轻忽行之,而且计划一旦失败,必然得罪蒙古,给蒙古以攻宋的口实;但实际上乔行简则是出以私心。他早有谋划取代郑清之相位的企图,如果郑清之所支持的这一计划成功,必是一件大功,会使得郑清之的相位更加稳固,所以他才极力反对。

    史嵩之也是当时上表持反对意见的人之一,不过他的反对却不是为了给乔行简打下手,而是为了他自己。

    一来是他与淮东制置使赵葵不和,如果计划成功,提出这一计划的赵葵定然是首功,必然要因功而位居其上;二来他时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已经营襄阳十余年,在襄阳屯田大获成功,而他又一力促成了联合蒙古攻灭金国之事,也是大功一件,已有了入朝谋取相位的声望、政绩与资历。

    若让端平入洛的计划成功,不但赵葵会因功位居其上,支持并主持这一计划的郑清之也会因功而相位更加稳固,他便没有了入朝争相的可能。所以,他也极力反对。

    但因理宗皇帝也支持端平入洛的计划,最后这一军事战略行动最终还是成功实施了。史嵩之经营襄阳多年,在襄阳屯田大获成功,襄阳粮草丰足。所以理宗下旨让史嵩之负责入洛大军的督运粮草一职,为劝慰史嵩之,理宗还特给史嵩之加兵部尚书衔,宰相郑清之也亲自写信给史嵩之,希望史嵩之能负责好此职,通力合作。使计划成功,收复三京故土。但史嵩之却不答应。力求辞去此职,只是最终在皇帝的严令下。还是勉强同意了。

    史嵩之时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在襄阳经营十余年,以京湖路粮草最为丰足,而且京湖离三京最近,进兵最为方便,后勤补给也容易解决。同时,京湖不稳也必然有碍于进兵收复三京。

    而史嵩之经营襄阳十余年,根深蒂固,影响力极大。如果临时撤去史嵩之京湖制置使一职。换人顶替,新任在短时间内必然难以控制京湖局面,对发兵入洛不利。所以理宗皇帝与丞相郑清之最终还是把端平入洛督运粮草这一重任交给了史嵩之,并对其多加笼络。

    但史嵩之却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惜手段之人。当时皇帝严令,而郑清之亦势大,进兵入洛的计划已难以阻止,所以他也只有答应了下来。但在接下来的战事上,他在后方督运粮草却多加推拖诿顿。最终使得前线兵马粮草不济而致大败。其时后方非是无粮,而是有粮史嵩之却找各种借口以拖延,以使得前线粮草不济。

    端平入洛计划的失败,一是朝中以副相乔行简为首的官员对丞相郑清之多加掣肘。在政令下达上不予合作,多加刁难;二则也是最主要的,便是史嵩之这后方督粮官运粮不力。故意造成了前线缺粮的情况,使得前线兵马因缺粮而大败。

    能做到丞相之位。郑清之自然不傻。端平入洛的失败,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郑清之也明白。但自古以成败论英雄。郑清之所全力支持与一手主持的端平入洛失败了,并使大宋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所以他最后只能辞相黯然下台,还落得个贪功冒进之名。

    只是郑清之下台,相位却也没能落到史嵩之手上,而是被声望、地位仅次于郑清之的副相乔行简上台扶正。不过史嵩之也很清楚,相比起郑清之来,乔行简要更容易对付得多。而且乔行简年纪挺大了,已活不了多久,便是乔行简想霸占着相位不放,也霸占不了几年,他却还年轻,等得起。但郑清之的年纪却不比他大多少,如果让端平入洛的计划成功,使郑清之的相位更加稳固,他要等郑清之老死、病死,恐怕要多等个一、二十年。

    在谋相位之路上,谁是他的对手,史嵩之看得很明白。事实上,他看得也很准。嘉熙二年,他拜参加政事,这已是实际上的副相。而这时候,乔行简已是八十余岁的高龄。三年,乔行简因病辞相,他便拜为了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得相位。

    现在是嘉熙四年,这也就是去年的事,史嵩之也才上位一年。而他刚上位不久,就得襄阳大捷,不得不说,实在是让他大为增光,尤其这大捷还是发生在他经营了十余年的襄阳,更是给他长脸,也使得他在朝堂的相位更加稳固。所以他这时看着给他造就了襄阳大捷的尹治平与吕文德,心中也很是欢喜,对他们二人更是不吝赞言。

    关于端平入洛的始末以及后方朝堂争斗的背景,尹治平也是从吕文德那里所了解到。实际上,吕文德最初便是被淮东制置使赵葵所发倔出的将才,赵葵实于他有知遇之恩。端平入洛之战,吕文德也曾有跟随赵葵参加,自是对其中细节了解清楚。

    而理宗皇帝也是因为端平入洛的失败,看清楚了史嵩之对于襄阳的影响,所以在调史嵩之入京为官后,才故意把吕文德这个跟史嵩之不对付的赵葵的手下安插到了襄阳去。同时,把襄阳史嵩之手下一系的官员,也各自调去不同地方,使史嵩之在襄阳的势力不能再抱成一团,尾大不掉。

    而史嵩之想要入朝为相,就不能在襄阳这等军事重镇上拥有太强的影响力,以免有拥兵自重之嫌。占据相位,再在地方上手握重兵,这皇帝哪还敢再放心去用。对于皇帝拆解打散他在襄阳的势力,史嵩之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要的时候还得主动配合。入朝为相,就不能再拥兵自重,这本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过这个时候吕文德大拍史嵩之的马屁,却是有另投门路,转换门庭,要傍当朝宰相这棵大树的意思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