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血沃轩辕在线阅读 - 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五十四 山海关下的激战

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五十四 山海关下的激战

    海关是万里长城东段的起点,居诸关隘之首的“天下它的关城与长城连接,浑然一体,加之地形险要,构成了一座极其坚固而不可逾越的险关!

    山海关的主体建筑关城,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环以护城河,宽五丈,深二丈五尺。关城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关门:东门叫“镇东”、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

    在东西两门外,与关城紧密相连有两座小城,称罗城。它是为加强关门的防御能力而建的。在东门外的,叫东罗城,西门外的,叫西罗城。

    东罗城建于万历十二年,其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长五百四十二丈四尺,东、南、北三面各设一个门,门外有护城河环绕;再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用以屯兵设防。西罗城在关城内侧,西门外。迟至崇祯十六年才动工修建,只修了一个西门,明朝就灭亡了,工程随之而停止。

    在关城南北两侧两里处,长城的内侧,南水关、北水关附近,各建一座小城,称翼城。南侧的,叫南翼城;北侧的,叫北翼城。城墙高二丈余,周长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各设南北两个门。南北翼城是驻关的防兵屯驻之处,它从南北两个方向拱卫关城。

    山海关城。依山临海,与长城连为一体,于城外设城,门外设门,构思奇妙,防御十分严密。自成一完备体系。只要有足够地军队防守,任何强大的敌人很难破关。

    自努尔哈赤开始,特别是到皇太极时期,一直在窥视关门,一心想得到它。可是,他们深惧山海关防御无暇可乘,坚固无比,从不敢履险攻打关城。每次进兵总是绕道内蒙古地区,从长城薄弱的龙井关等处入口。他们望关门而兴叹二十余年。

    像清军如此强大善战竟不敢兵临关门之前!李自成亲率大顺军前来攻关,不能不冒几分风险。

    在吴三桂探知李自成率军攻关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出关向清朝请兵;一方面又派出高选、李友松、谭邃环、刘泰临、刘台山、董镇庵等六人作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军营诈降。

    他的目地是先稳住李自成,延缓其进军,争取时间,既加强关城防御,又便于清军在大顺军抵关前赶来。

    高选等六个人,行至三河与大顺军相遇。见到李自成后,诡称吴三桂愿意投降,希望不要进攻。李自成对此真假难辨,虽不敢全信,仍对吴三桂抱有希望。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军事进攻。他还是把这六人带在军中,企图亲去招降吴三桂。因为受到这六人的诈降欺骗,李自成没有急于行军,行速缓慢,给吴三桂腾出了请兵与备战的时间。

    李自成率大军行军九天,迟至四月二十一日才到达山海关。黄昏时清军才至山海关外十五里的地方。李自成兵临山海关前,迎接他的不是吴三桂或他的代表,却是在石河西已摆开阵势的辽兵!

    他当即识破了三桂诈降的诡计。这时,高选等六人企图逃跑。李自成大怒之下,下令逮捕他们处死,其中一人没抓住。身中三箭逃遁。

    正像吴三桂给多尔衮地第二封信中所报告,他已遣精锐兵马出关城,在山海关以西,即石河西岸占据战略要地。吴三桂部下一位姓的副将,并由一个姓臧的将官协同,奉命率部列营排阵,自龙王庙至谭家颇罗,又征召当地乡勇三万余人,协助吴军。

    吴三桂虑及关城兵少,粮饷不济,就求助当地士绅,组成民间武装,其中有不少士绅、生员参加组织“乡勇”,他们助饷白银近八千余两,战马一百二十余匹,以助吴三桂之关宁军,他们共同督率这支“乡勇”,经过短期训练,投入战场。

    李自成到达山海关时,曾派使者最后一次通令吴三桂投降,结果遭到断然拒绝。当发现关宁军已列阵迎战,不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迅即部署兵力。

    其一在石河西,以主力作正面进攻,一派唐通率少部骑兵迅速从九门口出关,绕到关外,至一片石立营,以截住吴三桂东逃之路,与关内一侧大顺军夹击关宁军!

    战斗首先在石河西展开。

    这是一场拼死的恶战,关宁军与大顺军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以战胜对方。吴三桂之前锋,与大顺军死战,连杀数十余阵。大顺军又发动突袭,冲入副将营内。

    吴三桂发现后,急率兵解救,将大顺军击退。而其督率的乡勇同关宁军配合作战,向大顺军发起一次次冲锋,生员谭有养、刘以祯等冲入农民军营中被击毙。

    战斗从早晨开始,一直激战到中午,关宁军与乡勇有些招架不住,西北防线被突破。有数千名大顺军骑兵飞奔至关城的西罗城北侧,正要登城,守御此处的吴将又以伪降欺骗攻城的农民军将领,暗中传令偏将从北坡鱼贯而下,偷袭敌军,同时,城上守兵轰击,大顺军的攻击接连被打退,遭受到了严重伤亡。

    大顺军大战石河西,李自成又以部分兵力攻打北翼城。他集中兵力直取,欲打开一缺口,而占领山海关,因此日夜狠攻。

    负责指挥守北翼城地山海关副总兵冷允登拼死防守,屡次击退,又屡次进攻。至次日晨,大顺军蜂拥强攻,竟直扑到城下,有的已登城,情况十分危机,冷允登只得率亲丁拼力堵击。

    正在呼吸存亡之间,急请吴三桂拨兵支援。及时赶到,才把已爬上城地大批大顺军击落至城下。当地乡绅马维熙、刘克礼、吕鸣章等十人率乡勇“总理”和“协理”镇城与东、西罗城,奋力搏杀之下,终于保住了东罗城。

    关宁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承受住了身经百战的大顺军的不间断地重击,与之大战一

    ...力,称得上是一支劲旅。

    而这是其他各镇明兵所不能比地,也不是大顺军向北京进军中所遇到的那些一触即溃的明兵。关宁军并不是如李自成等人所想像,以为它不堪一击,大顺军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山海关。

    —

    当天晚上的时候,吴三桂见大顺军锐气正盛,便把主力撤回关城。双方转为炮击不止,爆炸声在夜空中轰鸣,如天际的雷声,显得沉闷、有力,似乎大地也为之抖动,刚进至距山海关十五里外的清军不由得一阵阵心悸…….

    多尔衮刚出营,吴三桂地哨骑便来报告大顺军已占领一片石。

    他当即命令诸王各率精兵向大顺军发起攻击,图赖率前锋兵与唐通的骑兵数百人相遇,一举将其击败,生擒两人。这次战斗。规模不大,但却表情清军已开始参战。

    而更激烈而又具有决定性意义地战斗,是次日的第二次石河大战。

    吴三桂料定明日必有一场恶战。他为清军迟迟不进关而十分焦急,一夜之中,连续多次派使者至清营,敦请多尔衮尽速入关。处事谨慎地多尔终于彻底相信吴三桂请兵的真实性。至下半夜时候。他下令清军向山海关移动,黎明时,推进到离山海关只有四五里的欢喜岭。

    欢喜岭,又叫凄惶岭,位于山海关以东四、五里之地。以往出征或戍人至此,因离家乡而至塞外,心情凄惶,戍人返归故乡。至岭,眼望山海关,以举足到家而欢喜得名。

    只见关上烟尘弥漫,听得炮声响声不绝。

    吴三桂得知清军已至欢喜岭。还不见清军行动,又急忙派出山海关士绅冯祥聘、吕鸣章、曹时敏、程邱古、佘一元五人代表民意前去敦请。

    他们到了威远台,多尔衮立即接见,并以文程陪同,赐坐赐茶,待为上宾一般,范文程向他们说明清军此次出兵的意图,请他们转告山海关军民不需疑”。

    多尔衮则把他们出征前规定的定夺,以及帮助吴三桂报君父之仇的堂皇之言解释一番,这使佘一元等五人置信不疑,倍加感激。说完,又一次赐茶,就告辞回关。

    这次会见结束,多尔衮派范文程随同佘一元五人返回山海关,面见吴三桂,晓谕军民,通告清军即刻入关。范文程是清朝的高级决策人物,他的到来,对吴三桂是个很大地鼓舞。

    此时吴三桂决定亲自面谒多尔衮。这正是多尔衮所渴求的。他迟缓不进兵的目的是,迫使吴三桂亲自出马,当面把话说清楚。这里面当然包含了诱吴三桂投降的基本意图!

    天已经大亮了,哨探不断送来农民军正在迅速集结,准备攻城的消息。吴三桂更是焦急。他感到此时必须亲自走一遭,当面敦请进兵。他点齐十余员将官、精骑数百前去清军大营。

    多尔衮得知三桂亲自前来,大为兴奋,击手对周围人说道:“天下在掌中矣!”

    一见到吴三桂,多尔衮开门见山地问道:“此来何意?”

    吴三桂斩钉截铁地回答:“请大兵共诛李贼!”

    “此意果真?”多尔衮似笑非笑地道

    坐在一旁地洪承畴不等吴三桂回话,便抢着说:“三桂报君父之仇。岂得不真!”

    接着,吴三桂慷慨而言,情词恳切,声音与泪俱下,力请进兵,以报君父之仇。

    多尔衮不禁为之动容,说道:“你们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这一美事。崇祯时事,在今日不必说,也不忍心说。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可以通告大小官员百姓,勿须惊慌。”

    多尔衮要的当然不是吴三桂对明朝的忠心,更不是感情愤激的眼泪,他想得到的是吴三桂投降,以及出兵助战应得的报酬。因此,话题很快就集中到具体条件上来,双方展开了一场开门见山的紧急谈判。

    吴三桂提出酬谢清朝的条件,归结起来,一是寻找到崇祯地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三个条件以前两条最为重要。

    满清在出兵前,曾详细讨论并确定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河北数省,以自己的力量有限尚不敢有更大的希图。它不曾料到会有吴三桂请兵之事,如今他亲自前来,愿与清兵合击李自成,这等于借助吴兵消灭清地劲敌,而吴三桂又借助清兵之力雪君父之仇。

    两者在对付大顺军这个问题上利益完全一致。多尔衮何乐而不为!

    吴三桂提出“裂土”酬谢,把黄河以北土地让给清朝,是完全符合它的既定的目标的。当时,军情紧急未能商细节,就基本原则问题达成了协议。有此意料不到的成果,多尔衮兴奋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而满族的习俗,凡有大事,如政治、军事性质的结盟等,必得举行仪式,拜天,各出警言,以昭信守。

    因为清与明素无盟约,多尔衮要求正式盟誓,又提出大顺军与关宁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于是让吴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形势紧迫,容不得犹豫,吴三桂慨然应诺他道:

    “说的是。我并非懦怯,使我再得万名骑兵,何惧于贼!今为兵少,故向您乞师,盟誓、剃发无恨!”

    说完,即行剃发,表示归顺清朝。这是清建国以来,一直到了满清入关前,继李永芳第一个降顺后,吴三桂是最后一个降清的明朝重要将领,也是清入关之际第一个降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