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黄帝战蚩尤在线阅读 - 前言二 炎、黄、蚩尤之争(求收藏、求收藏)

前言二 炎、黄、蚩尤之争(求收藏、求收藏)

    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争斗在历史上有两场著名的战役,其一,阪泉之战;其二,就是逐鹿之战。

    一、关于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的地点,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史学界亦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但根据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文献资料来看,阪泉之战的地点有三处,一是解州(今山西省平陆县),古时解州有阪泉村;二是阳曲(今山西阳曲县),其县东北有阪泉山,据说此山名的来源正是炎帝和黄帝在历史上的那场争斗而得名;三是延庆(今北京市延庆区),该区内有山曰“阪山”,据学者考究,“阪山”就是阪泉。此外,就在今天此地还有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之分。学者们认为,结合当时的情况,炎帝和黄帝之争的阪泉之战有可能就是在延庆的阪山一带。

    根据以上所说,笔者曾经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远古时期,行政区划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复杂、详细。那个时候,当然没有行政区划这一概念,仅有的就是部落(这个部落那个部落)。但就部落而言,远古时代大部落所管辖的范围应该很广袤,或者说有些部落管辖的范围很广袤。就拿今天的新疆来说,她的土地面积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而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加起来土地面积也不过36万平方公里。笔者认为,在远古时期,今天的北京、山西、河北的部分区域都是黄帝和炎帝属下某一个部落的辖区,或者是两个部落,而这个部落就叫“阪泉”,或者是“阪”与“泉”的两个部落,而那场战争恰好就在这个辖区发生了。随着历史的变迁,之后部落没有了。但是参与这场战争的后代有留下来的,一代一代传承,为了纪念先辈,把自己居住的村子取名“阪泉村”,将附近的山命名为“阪山”或者“阪泉山”都是有可能的。

    重要说明一点的就是,如果阪泉之战是炎黄之间一场战略性的决战,请问在一个村或者一座山有可能实现吗?回答是:不可能。要知道,在远古时代,尽管人员稀少,一场大战双方所投入的兵力无论如何也有好几千。而且,它也不可能只是局限于一场战争。从历史文献看,在此之后的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中,黄帝投入的兵力更大,有一到两万人(有的历史文献说黄帝这次投入的兵力是十万,按照当时的人力很显然十万只是一个虚数,并不可靠。就如同三国时期,曹cao南下攻打孙刘,号称八十万大军,其实真实的只有二十几万人马,即使是连同马匹算在一起也不过四十几万。当然,在古代作战,马匹也算其中一员;只要参战,就连阿猫阿狗都会算在内。)

    此外,黄帝作为阪泉之战的胜利者,并没有为难失败者炎帝,尽管他们是兄弟(炎帝、黄帝同为少典之子),而是在釜山(今天的河北保定市徐水区,徐水古时候称‘安肃’)实行“合符”,类似现代的签订双方关系协定;今后你不要惹我,我也不再打你,咱哥俩好。从打战到会盟,很显然不是在一个地方完成。

    其实,阪泉之战在何地并不重要,而今天我们真正所要了解的是炎、黄之间的阪泉之战究竟代表了什么?

    阪泉之战真实意义上必须建立在以下两点:

    一、氏族社会制度走向没落

    原始农耕社会逐渐形成的氏族制度,随着文明进程的加深,部落与部落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物质与利益之间的争夺也正在逐渐加深,双方的矛盾开始形成,摩擦不断,由此战争不可避免。炎帝是原始氏族社会制度的代表,她的没落代表整个氏族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

    氏族社会制度的衰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标志。

    二、新兴文明崛起

    在远古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血缘或者亲缘关系,因此不可否定,部落之间的任何一场争斗都是同室cao戈。随着氏族社会制度的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文明的崛起。而黄帝恰好是这新兴文明的代言人。

    随着部落与部落之间日益频繁的战争,在这时期,黄帝部落在一次次的征战杀伐中日益崛起壮大,炎帝与黄帝两股政治和军事势力此消彼涨。黄帝部落实力庞大,历史的必然迫使他向外扩张。

    利益是战争的产物。

    既然对外扩张,就必然会侵犯到其他部落的利益,于是矛盾、分歧纷至沓来。而解决矛盾和分歧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两种:一是谈判,二是战争。当然,决定双方输赢的不仅仅是依靠文明,更重要的依靠实力、智慧。

    阪泉之战的爆发其实就是炎帝、黄帝双方实力与智慧的展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一场战争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益、为资源、为政治地位,即使是炎帝和黄帝兄弟之间也不可能避免。但是,炎帝似乎更关心的是种田的问题,如果他不当部落首领,而是去农村当农民,有理由相信他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大农民。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而黄帝不同,他不懂农耕却可以利用懂农耕的人为他服务,他不懂军事却可以很好的利用懂军事的人才效命自己,他不懂医学却可以聘请医学专家为部落疗伤,这——就是政治。

    阪泉之战最终获胜是黄帝一方,其实在开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炎帝不思进取(其实他也不是不思进取,更贴切地讲应该是固执,就像一个老农民只知道一辈子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土地),一味坚守氏族农耕社会制度,他自己认为这个制度很好,很符合现实、很符合他所领导的这个部落,但是他忽略了当时的国际环境,比如周边黄帝的兴起,比如南方蚩尤的崛起。在这一点上,黄帝不同于炎帝,他是新兴文明的开拓者,是新制度的奠基人。当时,他敏锐地发现,本部落的威胁不是来自炎帝部落,而是南方的蚩尤,而面对集智慧与强悍于一身的蚩尤,自己的部落要么发展,要么死路一条········

    黄帝在阪泉大战之中最终获胜,标志着一定时期北方部落间的统一,同时也给之后发生的更大的一场战役——逐鹿之战打下了伏笔。

    二、关于逐鹿之战

    逐鹿之战首先同样是地点之争。一说在冀州,一说在逐鹿,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作战的地点不是很重要,我们要了解的仍然是为什么要发生这场战争。不打不行吗?回答是:打,是必须的。前面我们还说过,利益是战争的产物,这场战争必须打,不打真的不行!

    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帝把炎帝打趴下之后,炎帝归顺了黄帝,因为他实在没有实力与黄帝争斗。之前,炎帝与周边的部落也反生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过他打仗,偶尔有那么胜利的几场,对手也是口不服心也不服。而黄帝打仗,要么不打,要打就让你口服心服。

    黄帝战胜了炎帝之后,对于周边众多的大大小小的部落轻而易举地扫平,地盘也越来越广袤,人员也越来越多。

    黄帝继续对外扩张,而面前最强大的对手就是居住在南方的九黎部落,他的首领是著名的蚩尤。蚩尤可不是软柿子,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那可不行。因为,就在北方黄帝吞并周边大小部落的同时,其实蚩尤并没有闲着,他也是一位好战者,也在和黄帝一样做着同样的工作,吞并了南方大大小小的部落,共同组成了九黎部落。这其中有一个周部落与黄帝有着强大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与黄帝有着强大的联系,这下子被蚩尤打败了,地盘全部划归蚩尤。而居住在北方的黄帝正在与炎帝交战,当然腾不出手援救周部落。蚩尤不知道这层关系,这就为他以后与黄帝争夺天下埋下了祸根。因为,周部落其实在南方也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当然他在蚩尤面前只能算是菜鸟级别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炎帝和黄帝之间的争斗是利益之间的争斗,而黄帝和蚩尤之间的争斗不单纯是利益,更深远是为政治地位还有资源。黄帝了解当时国际环境对自己部落有多么恶劣,这一点,蚩尤也不是一个大老粗,他不但是杰出的发明创造者,更重要的他也是一个重量级的军事家、政治家,因为他也敏锐地发现当时的国际环境对自己部落的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但是,有一点就是蚩尤自尊心很强(这一点可能跟他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只能赢得起输不起,所以他带兵打战赢多输的很少。可是黄帝呢,拿的起放的下,尽管输得多赢得少,但笑到最后的总是黄帝,阪泉之战是如此,逐鹿之战也是如此········

    逐鹿之战前端,黄帝遇上蚩尤,两个重量级别的对手撞在一起,最初,双边只是零零碎碎敲打,今天我去你那边杀一个人,明天你来我这边杀一个人,顺便抢几只羊回家过年。这样你来我往,小战是天天有,大战也是三六九。但是,相当规模的决战还是逐鹿之战。因为,双边关系不和,谈判又无济于事,最终酿就了终极决战。

    面对象蚩尤这样重量级别的对手,黄帝起初是不敢与蚩尤打战的,因为他没有那个实力与蚩尤争斗。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首先,蚩尤是南方农耕文明的开拓者,他发明了水稻,并且教会居民种植水稻,同时还发明了全木榫铆式木建筑(这种建筑的发明很了不起,最大的高明之处就是方便维修和运输,可以移动,可以拆下来想到什么地方去住又重新组合),由此教会部落居民建房子不再橡过去那样睡山洞、栖大树、蹲桥底下,可以说部落居民在住房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其次,蚩尤是金属冶炼业的发明者,他教会部落居民做作铁器。再次,蚩尤是兵器的发明者,什么戈、矛、戟、酋矛、夷矛统统在他手上研发出来,这在当时可谓最先进的武器了。最后,蚩尤还是刑法或司法以及巫教的创立者。可以这么讲,蚩尤要是生在现代,他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发明家,得什么诺贝尔奖的不在话下。从这些看来,在远古时期,要成为一个部落的首领,必须多才多艺,否则很难服众,也很难让部落居民有好日子过。

    当然,黄帝作为部落的首领也不是闹着玩儿的。他指导大臣发明了舟、车,教会了居民制作衣冠,还指导大臣发明音律、创立医学,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牛逼的。从流传至今的著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可以从中略窥一斑(据说能与《黄帝内经》媲美的也就只有《易经》和《道德经》)。综合以上所述,黄帝文明和蚩尤文明应该是各有所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帝打蚩尤也好,蚩尤打黄帝也罢,双方都是为了获取对方的优质配给,这一点显然很关键。要知道,在上古做一个部落的首领,责任很重大,尤其是大部落的首领更是如此。当黄帝遇上蚩尤,要么你为我卖命,要么我为你所用,可是俩人的脾气都很犟,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最后的结局就是打,看谁厉害。

    从以上来看,蚩尤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人力资源方面,以及先进的武器方面都要盖过黄帝一大截。就拿战争所需要的武器来说,蚩尤的军队已经配备了在当时属于先进武器的戈、矛、戟、酋矛、夷矛等,而且蚩尤军团的兵将都佩戴盔甲(这主要是用来对付黄帝部落发明的弓箭),所以蚩尤兵团在当时就有“铜头铁额”的称号。而黄帝这方面,而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就是舟、车,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核武器”就是弓箭,其余兵将们使用的要不就是从蚩尤大老板那里购买的先进武器,要么就是手里拿着的还是木棍、石头一类的原始武器。但是,如果双方开战,先进的武器属于战略物资,很明显是不会轻易出售给对方。

    这一点,黄帝心里很明白,因此他不敢与蚩尤一比高下。所以,黄帝开始一直是忍住忍住、再忍住,最后找蚩尤谈判、一谈再谈——算了,我不跟你打行不行,我打不过你。可是,蚩尤不干呀,理由就是蚩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属于最强大的部落,蚩尤不去找别人的麻烦就是天下太平了,可是你黄帝偏偏要东进,此其一;其二,居住在黄帝辖区的某些部落跟蚩尤或者他的部下或多或少都有着亲缘关系,他们在黄帝扫荡部落的时候,打不过黄帝纷纷逃到蚩尤部落,这就给黄帝埋下了隐患。谈判中,那黄帝就说了,我知道错了,我道歉还不行吗?那蚩尤就说了,道歉不行,你还得割地赔款什么,黄帝也有自尊心呐,说你蚩尤也他大爷的忒无理了吧,于是后来的历史书上说黄帝曾经九次劝说蚩尤,其实就是谈判,就是知道自己不是蚩尤的对手。

    随着蚩尤和黄帝矛盾的日渐加深,决定双方生死的终极大战——逐鹿之战终于爆发。最初,正如人们预想的那样,黄帝是连连吃败仗,正所谓九战皆败(当然这里的‘九’也是虚数,实际指很多,也就是说黄帝吃败仗起码有几十战)。黄帝之前把炎帝打的满地找牙,炎帝三战皆败。而逐鹿之战,黄帝却被蚩尤打的满地找牙,地盘丢了许多不说,人员伤亡还特别重大。可见,蚩尤在当时是多么的强大。

    黄帝几乎是准备投降了,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大逆转,居住在九黎辖区内的周部落突然叛变革命,暗中联合黄帝,形成里应外合之势,蚩尤军团瞬间土崩瓦解,最终招致失败。

    堡垒是从内部瓦解的。大敌当前,如果内部不团结,再强大的军队、再先进的武器,终将一场春梦付诸东流,蚩尤的惨败就是教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蚩尤的失败还在于他在战略决策上发生失误。这一点,从蚩尤的后勤物资供给就可以略窥一斑。冒然远征,后勤物资供给发挥不了作用,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逐鹿之战是一场持久战,足足打了好几年。这场战争从发生到结束,我们毋须争论谁对谁错,但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为华夏文明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方技术的融合也为后来的制造业、农耕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逐鹿之战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是一场空前的大决战。唐代大诗人胡曾在游涿鹿山时,曾对这场战争也曾经发出如下感慨:

    涿鹿茫茫白草秋,

    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山前水,

    疑是成川血尚流。

    ··················

    综上所述,小说毕竟是小说,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在里面,毕竟它们不是真实的历史教科书。作品中,包括人物、场景、出处与历史有出入应该属于正常。因此,拙作但凡有不实之处,还请各位多多谅解,并且提出宝贵意见。正所谓,“三人之行,必有吾师焉。”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