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五章 工兵

第二百九十五章 工兵

    泰州。

    周文英带着几个亲兵正查看河道的整修,此时的他,神情绝对有着认真和细致。

    景炎十四年的周文英其实是相当踌躇满志的。

    首先,帝国陛下莅临建康时,曾亲自校阅了王道夫和他所部,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大大地露了一次脸。

    (某人如此迫不及待,到底想看的是啥,怕也是“司马昭之心、军中尽知”。)

    王道夫所部领苏刘义之命率先军中“试装”,而黄道婆的服装厂当初又是周文英带人在出力,其结果就是,新军服做出来之后,首先拿到手的是周文英的手下。故此,接受校阅的就主要是他的人。

    王道夫和周文英是真铁了心要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下,尤其是当着帝国陛下和苏大都督的面。其所部于校场上不仅衣甲鲜明,气势高昂,进退、举止更表现得十分训练有素。

    ------------

    顺便提一下,相比唐代的府兵制下,每一个应征的“府兵”要准备“随身七事”,即自备服、被、绑腿等东西,宋代的做法其实已更接近后世,也就是改为由朝廷来提供。

    你比如说,“天圣七年,法寺裁定诸军衣装,骑兵春冬衣各七事,步兵春衣七事、冬衣六事,敢质卖者重寘之法。”

    所以,只要是朝廷“白给”,且真的合用,换换装对军中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府兵七事”里面的“行滕”,即为后世的“绑腿”。)

    ------------

    尽管帝国陛下在校阅过程当中,也曾反复询问是否有何不足之处,可王道夫和周文英的回答,与其说是在抱怨,还不如说是在拍马。

    “陛下,新军服数量还是太少,不敷军中所需。”

    听了他们所言,某人自然是“龙心大悦”。随后不仅大加赞赏,更不吝夸奖。

    让周文英尤其得意的是,宋军在这之后夺取扬州的行动中,其所部于水师的协助下渡江,不仅连夺通州(南通)和泰州,所到之处,更是风光无限。

    那是,他所领的宋军穿上那样的衣服,肯定要让世人侧目。

    但这个时候的周文英也不是当年的什么“民团义勇首领”了,军事素养早已上了一个台阶。他在拿下通州和泰州之后,不仅指挥所部宋军积极抢修城池,同时还整修了部分河道。因为他非常明白,至少在眼下,只有保持河道的畅通,军中所需的军械等物资才能迅速输送前来。

    而他所整修的这个河道,就是起建于西汉的吴王刘濞、基本上完成于宋代、连接扬州和南通之间的“通扬运河”。

    -----------

    “通扬运河”刚开始主要是为了运盐,刘濞因此而发了大财,所以后来才有本钱和汉景帝叫板,发动了七国之乱。

    -------

    周文英恐怕绝对不会想到,他的这个举动会给他的今后带来多大的变动。

    建康。东南都督府。

    面对着地图,苏刘义正陪着帝国陛下和茅湘倾听凌震对军情的解说。

    当凌震解说完之后,苏刘义说道:

    “陛下,尚书大人,楚州和盱眙既是我禁军以后北上的基地,且还是淮南东路的重要屏障。末将和凌震均以为,此地我禁军的力量仍须加强。”

    东和茅湘均点了点头。

    我们说,宋军在景炎十四年于两淮地区的行动,当然也不会仅限于扬州一地。他们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在上次陛下前来之后,经修正,集中到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东路上。

    因为运河中的“邗沟”段,贯穿了整个淮南东路,控制了这里,它对未来宋军的北进,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故此,宋军在拿下扬州以后,顺势继续沿运河而上,夺下了高邮和楚州(后世淮安)、盱眙,同时分兵攻占了泰州、通州、滁州、真州(仪征加六合)、以及和州(和县)。

    --------

    宋末的淮南东路,是东南地区北元最后一个攻下的地方,这里面李庭芝的功劳很大。可惜的是,当时他听信了流言,下令捕杀逃脱归来的文天祥,虽然最后没有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也逼走了宋瑞,否则历史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变化。

    ------------

    其中力度比较大的,是在楚州。

    楚州和盱眙相邻,两地均沿淮,其整个区域是运河流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邗沟”在楚州连接上了淮河,而盱眙、以及和盱眙相对的泗州(泗县),又是“汴水”(即通济渠)的入淮处。

    宋军攻占这里其实已经意味着,他们下一步就可以进入通济渠,踏入北上的道路。

    也正是有鉴于此,凌震曾亲自指挥翟国秀、刘浚的第一师攻占了楚州、盱眙及周边的涟水、泗州、临淮等地。

    苏刘义的话音一落,凌震又接着补充道:

    “陛下,尚书大人,末将曾于楚州、盱眙等地亲自查看,无论汴水、还是邗沟,现均有不少河段因失修,河道淤积。”

    东和茅湘互相看了一眼。

    这就是他们在前往鄂州之后,又在水师的护卫下,沿江而下,再度光临建康的原因了。

    因为在眼下这个时代,尽管可行,却也不能将沿运河向前的计划看得过于简单。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像另一个时空里的明军,可以利用元代已经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宋军所能利用的,只能是隋唐的旧运河。

    兄弟们其实都知道,元代之所以开挖京杭大运河,一是要将过去的隋唐运河取直,改变运输路线上的曲折,节约时间;二是因为金末、宋末的战乱、以及黄河改道所导致的部分运河旧河道年久失修,已经淤积堵塞。

    (由于某人到来,这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暂时算是给彻底破坏了。)

    利用旧运河自然要比开凿新河容易,但河道就要疏浚,那么在目前的战事情况下,显然不是征调民夫就能做这个事,只能考虑宋军自己来动手。

    凌震在实地查看过后,经与苏刘义商议,同样上书请求恢复厢军。如此,就将厢军这个议题最终顶到了台面上。

    某人忽然“回心转意”,真的是被逼的。

    从心底里讲,东其实并不反对启用厢军。因为哪怕是中古时代的军队,它的组织性也要远远高于一般意义上征调的民夫,其效率更是后者所无法相比。

    刘裕能北征关中成功,当时北府兵众多凿河开路的下层将士绝对居功至伟。

    可一旦重新启用厢军,他势必要对宋代的有些做法再度做出修正。其原因又是宋代厢军的地位极其低下。

    这种低下主要表现在一般的地方官也都可以使用他们,把他们当成了使唤的杂役,并且他们更要做到“年老病患”之后。因此遭到了世人极大的排斥,唯恐避之不及。

    当下,茅湘在从陛下的眼神中得到首肯后,开口说道:

    “二位将军的奏疏,兵部和参谋院已经与陆相进行了会商,并且文相亦同样有此议。”

    “现经陛下核准,朝廷决定恢复厢军。但二位将军以后一定要牢记,陛下已经给他们重新命名,统称为工兵。”

    名称是一定要改滴,就算是在掩人耳目,也必须改,谁让这个厢军的名声那么差?

    苏刘义和凌震看着他们的陛下微微发呆。

    好么,啥事到了某人这里,他是一定要给你弄点新花样出来。

    “规制如下:一,东南都督府于战时期间,可以下辖五万工兵,用之于河道整修和辎重输送。”

    您不要以为这多了,兄弟我现在有这个本钱。在实施了压缩版的义务兵役制情况下,即使不能像美国在二战中那样,每六个男人当中就拉一人为兵,可哪怕是二十个男人有一人为兵,以现在江南的四千万人口,也足以拉个近百万大军。

    咱更不会被什么人海战术的说辞给忽悠了,道上的兄弟们冲突,都还讲个人多势众,有些人的见识还不如道上的兄弟。

    您没见美国在二战中,就拉了个千万大军?只要养的起,战时期间,该整的一定要整。

    其实事情的实质是什么?还是分工要明确。军中也一样。

    “二、工兵也是兵,进入的每个人,必须同样进行基本的战事训练,然后才可以执行兵部指派的任务和职责。今后不仅达成职责者要论功,如遇上战事,杀敌者另加论赏。”

    “三,未有陛下和兵部之命,他人均无权调用。”

    说到这里,茅湘的语气已经加重。

    苏刘义和凌震心中均一凛。

    “末将遵旨。”

    此令的潜台词他们绝对是明白的。

    而他们的陛下已淡淡地问道:

    “依二位将军所见,何人担当你们的这个工兵指挥使比较合适?”

    苏刘义和凌震相互看了一眼,由苏刘义回道:

    “末将以为,周文英是一较佳人选。”

    帝国陛下露出了笑意。

    在想了想之后,他说道:

    “告诉周文英,修好河道,朕授予他北伐第一功。”

    周文英的人生,就此再度改变了。

    “此外,朝廷已决议在楚州设立山阳郡,盱眙、涟水、泗州、临淮均将纳入其内。朝廷将调赵孟溁前来任郡守,处理民政。”

    隋代的时候,曾以淮安为中心设立山阳郡,如今也不过就是再度恢复这个做法。

    苏刘义、凌震相互看了一眼。

    赵孟溁当年在翁州大战中与他们有过合作,而且表现的很有些胆气,如此熟悉之人前来,自然再好不过。

    然而,帝国陛下已经开始交代最重要的话了。

    “刘义将军,凌将军,尽管近来东南都督府战事顺利,但万不可懈怠。”

    在停了停之后,他轻声说道:

    “须知,元主年岁已大,他不可能任由我等行事。一旦我禁军越过淮水,他更必不会漠视。”

    像老忽这样的人,往往越是年纪大了,越想在有生之年把什么事都解决完,他怎么可能没有动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