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八十三章 规矩

第二百八十三章 规矩

    皇宫。

    吉安在奉上了两盏茶后,无声地退了出去。

    帝国陛下看了看杨亮节,淡淡地开了口:

    “舅舅,近来府中缺钱了?”

    杨亮节的神情显然有点不安。

    “陛下说笑了。”

    “不是吧,不缺钱何以舅舅要将府中的粮卖了?”

    某人的语调依然很淡。

    “陛下,那是江南府中的下人所为,臣在广南,实所不知。”

    闻言,帝国陛下沉默,他望向了远处。

    对面的杨亮节偷眼看了一下,没有从对面之人的脸上看到任何表情,只有着某种平淡。但老杨内心里的不安却愈加强烈。

    东此次到建康,回来时其实心情很有些恶劣。

    因为身为帝国“陛下”的他,既然到江南见了军中将领,自然还要与文官中的刘黼、苏景瞻等人会面。而刘黼和苏景瞻、包括苏刘义,在最后都向他禀报了一件事:国舅杨亮节前些时候曾把粮食卖往北方。

    这件事其实是宋军水师先察觉的。这是由于,用船运粮不仅不太引人注目,且装运量大。

    但也恰恰由于装的是粮食,船吃水较深,让游弋的禁军水师觉得可疑,所以被他们拦截检查。

    一直以来,宋军“抢劫”的重要物资之一就是粮食,尤其是水师的兄弟们,在刘老大的指挥下,更是这种“抢劫”的急先锋。现在竟然发现有那么多的粮食要向外运,他们自然当场扣押。

    可随后再发现是杨府的人做这事,这些人也就可以理解地内心里嘀咕了。

    下面的人报到驻守东南的水师将领张达、方兴这里,这俩人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们就又报给了苏刘义。

    虽然从隶属上讲,张达和方兴的水师并不属于东南都督府直接指挥,可苏刘义毕竟是兵部督军司的督军指挥使,且他与陛下最“近”。

    苏刘义得报大吃一惊。

    老杨手里有大批的粮食,以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苏刘义绝对是知道的。

    因为上一年他率军东下时,杨亮节的人紧跟着就回了江南,并于第一时间收回了过去属于他的田地。那个时候,想必江南也没什么人敢得罪他这位国舅爷。

    而杨亮节如此迫不及待,是迟一迟,就要少收“一岁之租”。

    有人说了:老杨身为国舅,你把他讲得也太土财主点了吧?

    泪奔啊,这个“土财主的一岁之租”,有时候您还真不能小视。高宗时期,中兴四大将之一的张俊,就曾经“岁收租米六十万斛”,也就是三十万石。

    在这时代,以老杨的身份,他过去肯定不会是仅拥有几百亩地的主,那只能算是小户人家,与他的身份、地位根本不符。

    话再说回来,就算过去他没地,仅凭“国戚”、当初“护驾”之功,不用等到“致仕”,他也必然是文官“护国之功”中最高的一等,有一万亩免税二十年的土地。

    后世有学者认为,南宋的亩产可以达到三百多斤,这个结论不能算离谱。

    因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来说,越是人类早期开垦的土地,它的自然条件越好,也就更多的是良田,而后开垦的土地,自然条件理应相对要差。

    此外,江南水稻的产量本就相对北方要高。

    那么,以这个亩产来推算老杨的收益,也就是:

    三百斤的亩产,按自古以来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率来算,“一岁之租”至少是一百五十斤,在宋代就是一石(=十斗)。

    一万亩的“岁租”是“一万石”、也就是“两万斛”、“十万斗”。这仅仅只是张俊的三十分之一。

    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无论在北宋、还是南宋,一旦发生战事,粮价都在一千至两千文一斗。王朝末期更达到了一万文、数万文一斗。

    战乱之后,有行朝的粮食“榷卖榷买”之政,江南就算了,可在失去了江南贡赋的北边,粮价肯定居高不下。更何况老杨卖粮之时,正处于春荒。

    即使把粮价定为低一点的一千文一斗,老杨的“一岁之租”也能卖个十万贯,按后世的币制就是一百万。这已经是最低的估算了。如果把粮价算高点,再加上他过去拥有的田地,这个数字,您还真需要好好地掂量。

    把粮卖给朝廷?才三百文一斗,那可要少了二倍多的利。

    自己的粮都卖了,家里吃什么?有朝廷卖的粮啊,那也不过才四百文一斗。

    这么大的利差存在,您说老杨的小心思会怎么想?

    苏刘义是真没少在内心里腹诽杨亮节:

    “杨亮节啊杨亮节,自朝廷驻跸琼州伊始,为了应付粮食危机,保障军需,陛下一直在收粮,为此他不惜拿出钱来,甚至金银,这是朝廷中人人都知道的。现在你倒好,往外捣腾粮食,和陛下逆着来。咱看你是利令智昏,自己在给自己找不自在。”

    但苏黑手又最清楚,老杨敢这么做,并不仅仅凭仗的自己是国舅爷,而是由于他当年曾冒着风险背着陛下南逃。因此,他不仅是拥立陛下最大的功臣之一,甚至都可以算是陛下的救命恩人。

    从这点来讲,即使苏刘义再“黑”,面对老杨时,都不能不有所顾忌。

    而在事实上,老杨也不是军中之人,苏刘义根本是管不到的。

    所以,他给张达和方兴支了招:连人带船加上货,全交给东南节度府。按他的话说就是:“此事本属于民政之事,理应由他们处理。”

    东南节度府的刘黼接了这个烫山芋同样觉得棘手,他在权衡了半天、又找来了苏景瞻商议之后,最终拟了一封急奏送往广州。

    可朝廷的回复他们没等到,却先后收到了留守朝廷处理朝政的陆秀夫密信、以及陛下派人送达的诏书。其中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陛下已到建康,并将在哪里召见他们。

    就此,东南之地的文、武双方,一同心照不宣地将事情推到了陛下的面前。

    只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他们的陛下”既没有出现他们事先所想像的雷霆之怒,也没有不置可否,除了脸色有点阴沉外,余下的就是交代:

    “刘爱卿,这些粮食,依照朝廷的规矩,悉数罚没。再度昭示东南各地,严禁粮食外流。”

    “刘将军、刘义将军,自即日起,战时期间,禁军的水、步两军要在对外的各水道、要道上严加盘查。一旦发现,一律照此次办理。”

    “你等务必记住,朕的旨意是,无论他是何人。”

    有人又问了,这事难道东就这样放过了杨亮节?

    说实话,也就如此了。

    如果您惩治了老杨,老杨这个当事人心怀不满都很正常。但令人奇怪地是,往往还有其他世人也会来指责您忘恩负义,不是个东西。

    甚至像后世的有些人还冠冕堂皇所言:一个连自己家里人都不照顾的,他会是好人吗?

    要是再杀了老杨,从他们嘴里喷出来的,您心脏弱一弱,恐怕都承受不住,自己就杯具了。

    可恰恰有时候还是这些人,假如您放过老杨,他们又会说您什么在“徇私枉法”、“包庇家人”,等等,等等。

    从这些人嘴里喷出来,猛一听都要让人糊涂,好像说的都很有道理?到底怎样做才对?但您根本就没必要糊涂,因为他们言行所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漠视了两个字:规矩。

    当初朝廷制定粮食榷卖榷买之政时,早已经有规定:“如有违反者,严惩。”这个“严惩”,就是如数罚没。

    从处罚来讲,它其实并不轻。乱世当中,你把别人的粮食拿走,要是再进一步,甚至连家里维持生计的粮食全抄了,也不比直接杀了他强多少。而对当时的整个行朝来说,人口是第一位的,所以朝廷才如此制定。

    杨亮节的粮,他是别想再拿回去了;他的官位,至少也算能保得住,但这件事不会就这样结束,东定然还要亲自和他“摊牌”。谁让老杨是他这个“陛下”的“救命恩人兼大舅”呢?

    “舅舅,你对朝廷和朕立有大功。”

    沉默了片刻的帝国陛下说道。

    杨亮节暗中一翻眼。

    你还知道这些?你小子对自家人都动手,简直就是个混账的东西;忘恩负义,太他妈的忘恩负义了。

    但帝国陛下已经盯住了他。

    “如果你觉得自己理应得到的报偿不足,你可以直接告诉朕。甚至只要你报上所想要的钱财,朕自有办法能让你达成所愿。”

    老杨呆呆地看着他的陛下。

    某人的路子的确有点野,在他的面前,有时候其他人真会不知所措。

    其实对此不用奇怪,他老杨就算胆子再大,难道报出来的数额能超出大宋发行的六亿五千万贯?那也不过才是六十五个亿,后世百亿身价的人都不稀奇,这对有着奇高眼界的某人来说,真不算什么。

    更何况在这时代,能挣钱的方法多的是,在别人眼里,市面上的一切只能算是一穷二白,发展的潜力无穷,机会大把。

    只要老杨敢报,念在他当初救了赵昰,然后某人随后才能混到皇帝位子的份上,某人就敢、也能帮他找到挣钱的方法。

    “但是,舅舅你最好从现在记住,朝廷所定的规制必须要守。无论谁坏了这些规矩,哪怕是让世人说朕刻薄寡恩,朕对他也不会客气。”

    “你可以对朝廷的规制提出异议,更可以在朝堂上让所有人对此进行商议,可在没有改变之前,’守’这个字就必须做到。”

    某人的胡萝卜递上来之后,大棒就又挥了出来。

    不过杨亮节的脸色已经有点变白。

    帝国陛下今日找他来所为何事,他绝对是知道的,而那个狡诈小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也已经明白。

    但无论他心里服不服、乐意不乐意,他和某人都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人,她才是这件事的关键。

    ***********

    周末还要在外,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