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六十章 追忆(四)

第六十章 追忆(四)

    蒙哥对南宋的大规模进攻,因为主要战事发生在宋理宗开庆元年,所以后世又被称之为“开庆之役”。

    依照留下来的史料记载,蒙哥当初所拟定的计划,是让自己同父同母的幼弟阿里不哥,在阿蓝答儿的辅佐下,镇守和林。

    张柔率他的北汉军随同忽必烈攻鄂州,渡江后直趋临安;塔察儿(乃颜的祖父)、李璮等人攻两淮为牵制。

    同时命兀良合台从云南进兵。

    这个兀良合台的儿子,就是后来在焦山击败张世杰、刘师勇,灭宋的蒙古军将领阿术。他的父亲,是成吉思汗帐前著名的“四先锋”之一,速不台;另外三人是者勒蔑、忽必来和大名鼎鼎的哲别。

    蒙哥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四川。

    从后面的过程来看,蒙哥先是于宪宗八年四月进入四川,然后再开战,一直打到第二年的二月,开始进行钓鱼城之战。又打了半年,最后于宪宗九年七月死于钓鱼城下。

    在此期间,兀良合台也攻入宋内地,连克静江府、辰州、沅州等地,打到潭州(长沙)城下。

    可关于忽必烈在此役中的记述,不仅很多地方非常简略,且在后人眼中颇堪玩味。

    “(宪宗)八年冬十一月戊午,帝(忽必烈)祃牙于开平。”

    即:宪宗八年十一月,忽必烈在开平祭旗,准备出征。开平就是后来的元上都,它位于现内蒙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也就是说,蒙哥已经在四川到处点火了,而忽必烈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实际上并没有出兵。

    “九年春二月,会诸王于邢州。”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蒙哥开始钓鱼城之战了,兀良合台都已经快打到了长沙城下了,忽必烈到了河北自己的封地邢州,先和各位王爷会了面。

    “夏五月,次小濮州,征宋子贞、李昶,访问得失。”

    然后又走了三个月,进入山东境内,还在向寻访到的“贤者”请教古今兴衰的道理。

    直到七月,蒙哥即将死于钓鱼城下,忽必烈才到了河南。八月,他渡过了淮河,总算抵达江北。

    最为蹊跷的是,时间到了九月,当忽必烈的异母弟弟、蒙古宗王之一的穆哥从四川派密使到老忽军中,告知蒙哥的死讯,并请老忽尽快返回北方时,老忽却一改磨磨蹭蹭的前态,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不仅声称:“吾奉命南征,岂可无功而返,”而且立即实施了以鄂州为目标的进攻。

    随后,忽必烈击败了江北的宋军,董文炳率死士渡江,登上长江南岸,并一度包围了鄂州城。

    川中激战,老忽这里无战事;川中停战了,老忽反而大动干戈。显然这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与世人印象中的蒙哥征宋计划并不相符,忽必烈出兵后的行为更让人产生疑问。

    历史的记载并不是全部,对这一切最心知肚明的,也只有忽必烈本人。

    当初南征的计划拟定之后,由于忽必烈腿“有疾”,蒙哥并没有让他立刻率军出征,仅仅是命塔察儿仍按计划进攻两淮。

    也许在旁人的眼中,蒙哥的这个行为是出于对兄弟的关爱;又或者有塔察儿、李璮在两淮的进攻,已经足以对宋军形成牵制,不需要再让忽必烈出手。可忽必烈更相信的是:蒙哥这样做是不想让他重掌军权。

    因为忽必烈最清楚,尽管“钩考局之事”已过去,蒙哥对自己也不再追究,但他并没有对自己完全解除防范之心。

    那些当初向蒙哥进“谗言”的小人,比如阿蓝答儿,不是仍然身在高位吗?

    而另一个使他明了蒙哥态度的事,就是蒙哥虽然罢了钩考局,可同时也把忽必烈在汉地设立的官署全部撤消。

    忽必烈当然还知道蒙哥后来又让自己领军出征的原因,这首先是塔察儿在两淮无功而返,其次是因兀良合台进展不顺。

    因为在蒙哥原先真正的计划中,他是让兀良合台出云南,经矩州(后世贵阳)、遵义,在川中和自己的大军会合,共同围攻重庆府,拿下整个川中,但兀良合台却于遵义城下失利。

    就是蒙哥自己这一路,听起来似乎连连奏捷,可如果考虑到已经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实际上也只能说是进展缓慢,况且他已经止步于宋人所筑的山城之下。

    这就迫使蒙哥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安排,重新让自己出征,同时令兀良合台转而进攻南宋的荆湖南路,与自己在鄂州会师,试图打破眼下的僵局。

    但所有事情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忽必烈本就不太看好蒙哥此次的攻宋计划,尤其是蒙哥亲自率军入川的结果。

    忽必烈是到过西南的,当年攻打大理的经历已经告诉他,在哪些崇山峻岭之中,面对汉人所说的蛮荒之地,以及不知什么时候就悄然而至、可怕的南土瘴疠,只要稍有不慎,就是败亡的结局。

    话再说白点,就是四川并不是一个易取之地,否则当年蒙古军何必要绕道去攻打大理。

    蒙哥改变计划、再度让他领军出征,在忽必烈看来,恰恰说明川中的战事前景有点不妙。

    忽必烈已经不会、或者说不愿意对蒙哥说出自己的看法了,因为他了解了自己嫡亲兄长性格中的某些特点:刚愎自用,不容挑战自己的权威,即便是自己的兄弟。甚至在他更隐秘的内心里,对蒙哥的败亡还有某种期待。

    经历了“钩考局”一事的忽必烈,再也不是过去的“小忽”了,在儒生们的熏陶下,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忍耐”。他更明白的是,这件事已经在他和蒙哥之间划出了一道裂痕,这道裂痕是如此之深,也许真的只有蒙哥的败亡才会让它彻底消失。

    忽必烈当然不会拒绝领军出征,不仅如此,他还当着蒙哥派来的使者、以及所有人的面,慷慨激昂地表示要为兄长效力,只有这样,他才能重新把军权握在手上。但对蒙哥攻宋前景的不看好、以及对某种结果的期待,则使得他在出兵之后,无视军情如火,一路行来不慌不忙。因为在他的心底深处,根本就没有打算帮助蒙哥摆脱困境。

    后人能够发现的一个细节是:就在这一年的四月,当忽必烈仍在山东境内磨磨蹭蹭之际,南宋鉴于上游危急,命吕文德大举增援川中。吕文德率战船先到重庆,然后前往钓鱼城。尽管此后受到史天泽所部的阻拦,宋军增援失败,却也使得蒙哥不能全力围攻钓鱼城。

    忽必烈不仅没有执行蒙哥的计划,并且放任宋军入川对付他兄长,终究还是在历史的记载中显露出来。

    不过忽必烈也没有想到,他的谋士中同样有人不看好蒙哥此次南征的结局,甚至在他领军出征后,认为他根本不应该去攻宋。这个几乎撞破忽必烈小心思的人就是郝经。

    在郝经看来:“现在的南宋并无败亡之像,而蒙哥却将主力大军置于险阻之地,其中的隐忧实在不小。忧不在外,而在内。因此对大王您来讲,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攻宋,而是攻宋之后的事。”

    “大王现在所要做的,一保全自己的实力,二多树立人望。这两点可以通过兵临大江,最好逼迫南宋割地赔款来获得。其次和各地的蒙古诸王搞好关系,等待蒙哥那边的结果,然后再顺势而为。”

    郝经进言中的某些暗示,忽必烈自然不会不懂得。这正是他在得知蒙哥的死讯后,本应撤军,却反而大举进攻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蒙哥败亡、各路大军均失利的情况下,如果仍能获得引人注目的战绩,这就会使得自己在蒙古的众多王公贵族之中、树立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人望”。

    所以,当董文炳率军击败宋军,登上长江南岸的那一瞬间,他真的禁不住要感谢长生天。

    (文炳麾众登南岸,使其弟文用轻舟报捷。帝问战胜状,因举鞭仰指曰:“天也。”)

    此后,也就是在十一月,当南宋的贾似道再“遣使求和,请输岁币”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按郝经所言,拿到了想要东西了。

    蒙哥的死因,后世《合州志》的记载是:蒙哥被炮石击中毙命,拉施特的《史集》则说他是得了痢疫。但对当时的忽必烈来说,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蒙哥死了,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已经在向他招手。

    但是,忽必烈也知道,这个机会并非仅仅是针对他一人,因为拖雷的嫡子,除了长子蒙哥和他之外,还有远征在外的旭烈兀和看家的幼弟阿里不哥。

    看家的阿里不哥会不会直接继位?旭烈兀又会不会像当年的贵由那样,立刻停止征战,率军赶回来争夺大汗之位?

    忽必烈的担忧不是没有得到证实。至少在他得到蒙哥死讯后不久,他远在开平的王妃就来信告知:阿蓝答儿等人已经准备立阿里不哥为汗,并派兵距离开平已不到百里,希望他尽快返回。

    仍然是郝经,再度向患得患失、仍略有迟疑的忽必烈进言道:“既然现在情况如此,大王应轻骑而归,直奔燕都,同时派一军前去‘迎接、保护’蒙哥的灵车,把玉玺拿到手上,先登上大汗之位,大事也就定了。反之,如果让阿里不哥假称受了遗诏,立刻即汗位,并诏告天下,那就一切休矣。”

    忽必烈按郝经说的去做了,也就在下一年的三月,即中统元年三月,老忽在开平府登上了蒙古帝国的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