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国海魂在线阅读 - (上)

(上)

    go给我写的番外,略有改动,发给大家看看。晚上的章节还是7点半。

    《公海——自由!(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舰制造经纬(1906-1910年)》

    “我们要绷紧神经,继续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避免挑衅,并耐心的等待。直到我们的海军力量建立起来,迫使英国人让我们和平的呼吸”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啊!海军!】

    今天的人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公海舰队这个庞大的工程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扩充海军法案着眼。然而,要想更加深刻的理解公海舰队,特别是那一艘艘战绩辉煌的主力舰,故事还需要从更远一点的1897年6月讲起。那时,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英国人举行了盛大的阅舰式。然而德国人此时拿得出手的海上力量可谓寒酸,包括4艘勃兰登堡级铁甲舰在内的德国海军主力此时在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无奈的德国海军只得派遣老旧的威廉国王号巡洋舰出席。英国舆论毫不留情的讥讽德国此举是对大英帝国的不敬。英国人的傲慢刺伤了德国人脆弱的自尊心。而在次年8月的阅舰式中,皇帝陛下精挑细选的德国军舰与英国军舰相较就像丑小鸭之与白天鹅。

    然而,也正是在这2次阅舰式中,德国人窥见了英国最自以为豪,并以之掌控世界霸权和欧陆均势的东西,那就是海权。这一发现也很快被大洋彼岸的一位学者的理论所阐释。这位学者叫做马汉,他的理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权论。与此同时,德国人发现了逼迫英国倒向自己,至少是局外中立的捷径:大力发展远洋舰队!

    在这里,笔者无意去解析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及其背后马汉学说的内在缺陷,但是对提尔皮茨理论的实践,最终创造了一个工业时代的奇迹:大洋舰队和它为数众多主力舰。而它们的别具一格的设计思路,也与提尔皮茨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德国无畏舰的先行者:理想型巡洋舰布吕歇尔】

    当无畏号1906年出现在各国海军视线中的时候,全世界都意识到这艘几乎只用了一年就完成的战列舰将开启一个怎样的时代。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皇帝陛下的舰队中第一艘引入全装重型火炮概念的战舰却是一艘巡洋舰。这种看上去十分诡异的情况却有着技术上无可奈何的原因。

    早在刚刚德国开始决定扩充舰队的1898年,年轻气盛的德意志海军战略家海蒂-西莱姆就提出过全装重型火炮战舰的概念,但是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只有提尔皮茨是个例外。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德国造舰部门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设计尝试。到1906年无畏号建成的时候,德国造舰部门已经提出过不少于10种的各种设计,却由于海军部保守派和皇帝威廉的迟疑没能得以投入建造。现在,无畏舰的出现是最好的催产剂,提尔皮茨挥舞着“英国威胁论”大棒,让国会和威廉追加造舰经费。

    不过德国人很快意识到,现有的280毫米L45火炮在面对主要假想敌英国的战列舰装甲面前显得威力不足,英国战列舰279毫米的主装甲带可以再正常交战距离上防御住这种火炮的打击。

    现在德国人面临着抉择,究竟是快速的投入建造一款装备着威力贫乏的火炮的战列舰还是等待更强力的280L50火炮?很快6月份出现的新情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英国人在1906年4月开工了一种装备战列舰主炮但是防护相对薄弱的大型的装甲巡洋舰!事后得知这就是无敌级。德国人立刻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立刻建造一款以无敌级为对手的装甲巡洋舰。

    由于时间仓促,德国人将沙恩霍斯特级大型装甲舰三号舰设计方案加以修改,原有设计中成菱形布置的6座炮塔被去掉了中部对角线的2座,以便容纳更强劲的动力,以使得其能够容纳的下4.2万马力的主机;上层建筑物也尽可能的缩小,这样使得在一舷布置的那座2联主炮塔可以再另一舷接敌时获得有限的射角,主装甲带也由原设计的300毫米削弱到250毫米,相比于无敌级区区6英寸(152毫米)的主装甲带,这是个了不起的厚度。在一切修改完毕,并且船厂做好建造准备的1907年1月,这条代号为重巡洋舰E号的战舰于基尔皇家造船厂铺设下了第一段龙骨,并于1908年4月11日下水,在下水之前的命名仪式上,它被命名为布吕歇尔。在随后的1909年7月2日它成为了公海舰队服役的第一艘具备全装重型火炮特征的战舰,被海军亲切的成为“布吕歇尔大帝”。

    171.6米长,26.6米宽,9.17米吃水,标准排水量1.937万吨的布吕歇尔在建成时是公海舰队最大的战舰。他所装备的4.2万马力蒸汽轮机也是此时公海舰队各舰中最强大的动力。有趣的是,在海试中,德国人发现这套动力的极限远远不止4.2万马力。在为时1小时的全力公试中,布吕歇尔跑出了7.9万马力27.4节的最高速度记录。而在额定输出4.2万马力时,它达到了24.2节的速度——比设计的24节高出了0.2节。

    尽管在试航中有着不错的表现,德国人依然对它不甚满意,因为它的正常速度要比英国方面的对手——25节的无敌号慢上1节。加之本舰有明显的临时凑合的设计特征和工程试验色彩,即使后来战列巡洋舰的称号被广泛应用之后,德国海军内部也只是非正式的称其为“准战巡”,官方的划分仍然是“大型装甲舰”。最终布吕歇尔号成为绝唱,孤零零的迎来了战争的爆发。

    而另一方面,战列舰的设计也并没有因为缺乏强力的火炮而延误太久,因为在久负盛名的克虏伯工厂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们的努力下,1907年2月,崭新的280毫米L50火炮最终定型。这种新式的火炮可以在9公里上击穿280毫米的装甲,这预示着公海舰队的第一级无畏化战列舰即将吹响建造的号角。

    【拥有最优的火炮利用率的设计:拿sao级、冯德坦恩号、赫尔格兰级和中线布局】

    在等待火炮定型的几个月里,德国的设计师们腾出手来,认真的研究讨论战舰的布局,特别是火炮布置的问题。事实上,海蒂-西莱姆早在他的《论战列舰时代的非对称作战》论文中指出无畏舰时代侧舷火力之于战列线作战的价值。在1906年之前的早期的设计尝试中,出现最多的火炮布局设计是菱形和中线型布置,坚持菱形布局的设计者认为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舰体长度(这将有助于减小被弹面积),并且在遭遇敌人夹击时可以向四面八方开火。而坚持中线布置的设计者则认为中线布置可以在舷侧发挥全部主炮火力而不会有任何浪费,是“拥有最优火炮利用率的设计”,在同等吨位和同等舷侧火力情况下,采用中线布置全部主炮的战舰可以拥有更优良的防护和更低廉的造价。

    而发生于1906年底的海军部兵棋推演的一条结论证实了海蒂-西莱姆的观点,该结论认为:未来的海战将更多的是单弦接战。于是全部火炮中线布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得到了提尔皮茨的支持。此时提尔皮茨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在将来可能的英德海战中,德国必然面临的是局面是以寡击众:在具有实验性质的无畏号完工之后,很快1906年12月-1907年1月间英国人就开工建造了在无畏基础上小修小改的3艘柏勒罗丰号级,并准备在1907-08年再建造3艘类似的战舰(这就是后来的圣文森特级),而德国的第一代无畏化战列舰却只可能建造4艘!在面对优势敌人的围攻的情况下,拥有更加坚强的装甲以保证战舰的不沉和战斗力的完好要比多出来几门火炮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其后的战列舰设计中,这种思路被传承下来并被发扬光大。在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德兰海战和奥克尼群岛海战中,这种思路被证明具有无可争辩的正确性,德国战列舰几乎坚不可摧的装甲挡住了英国人无数次的攻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1907年7月22日,威廉港皇家造船厂,拿sao号铺下了第一段龙骨。和英国人直截了当的称其为无畏舰不同,德国人称其为“大型战列舰”。此外,同级的3舰,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波森也相继动工,并于1909-10年间陆续建成服役(其具体性能详见拿sao简介)。4艘姊妹舰构成了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队第二分队。至此,德国人终于获得朝思暮想的无畏舰,拿sao级是一个辉煌的开始,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很快,它强大的后辈们将会一艘一艘驶进我们的视线。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还有一艘战舰也应该归属于拿sao家族,这就是日后第一艘正式获得“战列巡洋舰”称号的,开工于1908年3月25日的冯德坦恩号。这种血缘关系可以从外型上一眼看出来:他们有着同样的总体布局,4座外观上完全一致的装备双联装280毫米L50炮的炮塔分别布置在舰桥之前、舰桥之后2号烟囱之前、后部舰桥之后首楼尾部、后甲板之上;从侧面看上去,拿sao和冯德坦恩的区别几乎仅仅是冯德坦恩拥有更长的体型和2个更大的烟囱。在我们看不见的内部结构上,两者也如出一辙。在多年之后解密的设计文件上,清晰地表明了冯德坦恩号是拿sao的战列巡洋舰版本。在装甲防护上,冯德坦恩的装甲削弱到了布吕歇尔的水准,即使如此该舰的防护也要比英国同期开工的3艘不倦级为强大——后者继承了无敌级的6寸主装甲带。而在航速方面,在正常输出的情况下,冯德坦恩能跑出最快26.5节的速度,而在主机过载的情况下,更是能跑上27节的极限航速,同样优于不倦级——后者也继承了无敌级主机正常输出时25节的最高航速。但是这种提升并不是毫无代价的,本舰的造价折算成英镑之后高达190万镑,远高于不倦号152万镑的造价,吨位也是远超不倦的2.139万吨。

    客观的说,无论是拿sao级还是冯德坦恩号,都能够在与英国同期同类战舰的单舰对抗中获得压倒性的优势。拿sao级能够在9公里距离上击穿英国战列舰的主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而英国人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装备的305毫米L45炮要在7公里距离上才能击穿拿sao级的同样部位,而这种距离在战列舰对战中无异于自杀。而即使是对付冯德坦恩号的250毫米主装甲和炮塔正面英国人也需要拉近到9公里距离上。这实际上意味着即使作为战列巡洋舰的冯德坦恩号也可以与英国的这3级7艘战列舰中的任何一艘进行战列舰一般的战斗而不落任何下风。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针对英国同期同类战舰的绝对防御由此确立,虽然双方火炮威力此后互有消长,但是防御能力对比却从此再未改变。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英国人巨大的数量优势。在战列舰方面,1908年5月,英国已完工和正在施工的无畏化战列舰高达7艘,而德国人只有4艘在建;在战列巡洋舰方面,英国正在施工的战列巡洋舰有6艘,而德国人即使算上布吕歇尔号也仅有2艘在建。紧迫的局势使得德国海军上下乃至政府高层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德皇甚至发表声明希望各国就控制海军力量发展达成协议。但是私下里,皇帝陛下开始直接干预海军战舰的设计发展,并且向舰船设计部门和海军施压。皇帝陛下希望增加单艘海军战舰的舷侧齐射的火炮数,并尽可能的提高射速(所以他青睐280毫米炮),作为对战舰数量不足的弥补;同时扩充战列舰队规模,要求取消的原计划后续3艘冯德坦恩级的建造而将它们改为战列舰。面对德皇的横加干预,提尔皮茨再次祭出“英国威胁论”大棒,海军和设计部门不得不联手和德皇像商人那样讨价还价。最终双方都各自后退一步,德皇保留了对280毫米炮的偏爱,同意后续的战列舰装备业已研制成功的305毫米L50炮——依然沿用同样的总体布局,但是要拥有更强防护的350毫米装甲——这就是后来的赫尔戈兰级。而海军和舰艇设计部门则同意放弃建造冯德坦恩的3艘同型后即舰(反正也没有开工)——改为建造3艘拥有可以一舷同时最多发挥10门的新舰——这就是后来的毛奇级,并保证新式战列舰的前3艘和新式战巡的首舰于1908年底开工,当然,经费问题需要皇帝同议会协商。

    仓促上马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仅仅在拿sao级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放大,用来装备强大的305毫米L50炮。这款克虏伯兵工厂的杰作于1908年6月完成,能够在10公里距离上击穿305毫米的装甲,在当时是威力惊人的武器。战舰的主装甲带和炮塔正面强化到350毫米。很快,首舰于1908年11月11日在基尔的霍瓦尔德船厂开工。

    在后世对一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赫尔戈兰级是世界上第一款超无畏舰。这种观点认为德国无畏舰的标准主炮口径是280毫米,305毫米炮无论口径还是威力都比280毫米炮有了不小的提高,即使与英国第一级超无畏舰装备的343毫米L45主炮的穿透能力相比也是相当的,考虑到英国早炸的炮弹,实战穿深反倒是德国人的305毫米L50炮更胜一筹。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皇帝的玩具和转折之作: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和火力缩水的塞德利茨级】

    皇帝的命令必须被遵守,于是焦头烂额的军舰设计师们开始了艰难的修改,以满足皇帝对舷侧10门火炮的要求。

    最初,设计师们计划将舰体延长至210米,这样就有充足的空间在中线布置5座双联装炮塔。但是在完成基本设计之后发现这样战舰将拥有超过2.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和超过4830万马克(约合230万镑)的昂贵造价。于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方案被迅速推翻了。很快,设计师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要保证造价在4515万马克,就必须控制军舰的长度,中线布置的想法显然是行不通了。于是,可怜的设计师们想起来1年前设计的布吕歇尔号上采用的斜跨布置法,这种布局虽然不能保证随时发挥10门主炮,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的角度内发挥10门主炮。于是有着极为复古风格的斜跨炮塔布局的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就在1908年10月最终完成,并于当年11月11日投入了建造。

    毛奇级的主尺寸与前辈冯德坦恩相比并不大,但是标准排水量却超出2000吨。增加的吨位用来搭载更重的火炮和更大马力的蒸汽轮机,只有有限的吨位用于增加装甲。与前辈冯德坦恩的250毫米厚,140米长,4.6米高的主装甲带相比,毛奇级270毫米厚140米长,5.1米高的主装甲带虽然更重,但是这个数据是通过削弱上部装甲带而获得的。毛奇级拥有2.4米高,140米长的150毫米上部装甲带,而冯德坦恩与之尺寸相当的上部装甲带却有225毫米厚,这样算来主装甲带和上部装甲带的重量反而还不如冯德坦恩。剩余的防护重量被用来防护多出来的那一座炮塔,并且足以给所有的炮塔正面装甲增加20毫米,炮座增加50毫米。以当时的眼光看来,毛奇级的防护是足够的,因为没有一款英国战舰能在毛奇级的射程之外击穿毛齐的主要防护区域,其强大的生存能力也在1914年11月1日的索契角海战,11月14日的多格尔沙洲战争中由戈本号和毛奇号所证明,毛奇号更是获得了“不沉之舰”这一美誉。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中毛奇的炮塔没能顶住更大的381毫米主炮的攻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毛奇设计的年代,这些巨炮尚未出现。

    毛奇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它的炮塔布置。德皇对于本舰“最多同时发挥10门主炮”的要求和相对紧张的预算导致了本舰不得不重拾已经被认为是运用效率较低的斜跨式主炮布局。这样一来,在海战中本级舰能够发挥10门主炮的角度是十分有限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只能发挥8门——和中线布置的冯德坦恩号主炮数相一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有人抱怨与其增加那么2门没准儿用不用得上的主炮不如还是按照冯德坦恩的布局来,这样能在不增加吨位的情况下获得300毫米的水线带装甲和炮塔正面——分别等同和稍逊于拿sao级的同样位置。

    作为皇帝陛下直接干预的产物,毛奇级被私下里称作皇帝的玩具。但是原本计划作为毛奇3号舰建造的塞德利茨号的设计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原本毛奇级3舰将按照每年开工一艘的速度进行建造。但是1909-1910年开工建造的凯撒级战列舰(这将在公海——自由(中)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原本计划建造4艘,但是随后追加了第5艘腓特烈大帝号作为公海舰队的旗舰。为了配备足够的旗舰设施,导致该舰比原本的预算超支110万马克,而急于扩充陆军的德国议会又没有通过追加预算。于是海军只好勒紧裤腰带,从其他款项上挪用部分,填补超支。在权衡再三之后,海军决定修改塞德利茨号的设计,重新回到四座炮塔中线布局的老路上,去掉一座炮塔,在不削弱的毛奇级既有防护的基础上将其成本控制在4350万马克以内。设计方经过反复的计算,认为按照海军方面的要求实际上新舰只需要4100万马克,于是在毛奇级既有防护的基础上将主装和上部装甲带分别加强至300和200毫米,将炮塔正面增强至350毫米——这已经是德国初代无畏化战列舰拿sao的防御水准。这样的新舰造价可以在4310万马克。海军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款防护能力空前提高的新式战列巡洋舰于1910年开工建造,在下水仪式上,它获得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塞德利茨。

    而塞德利茨号之所以被认为是德国战巡的转折之作,在于它强大的装甲防御能力。之前的德国战巡普遍的主装甲带都逊于德国战列舰,从塞德利茨号开始,德国战巡开始披挂上和战列舰同等级的舰体防御装甲。更大的进步体现在炮塔的防护上。之前的德国战巡在面对的早期装备305L45炮的英国战列舰的时候,其炮塔装甲是足堪大任的。但是在面对其后出现的305L50和343L45火炮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现在德国人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于是在塞德利茨号的炮塔上他们运用了350毫米的重装甲。而这个厚度的装甲在日德兰海战中甚至顶住了381毫米炮弹在10公里上的直接攻击(当然这也和英国人不稳定的炮弹有很大关系),而炮塔依然能够正常使用。

    鉴于塞德立茨号强横的防御力,海军史专家常常将塞德立茨号当做独立的一款战巡,并且将塞德立茨号以及后来的德弗林格尔级、马肯森级战巡称为后塞德立茨型战巡,美国人更加直接称它为快速战列舰。

    作为高层意志的产物,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在当时德国海军内外的评价甚至不及它的前辈冯德坦恩,但是就是在这个不甚成功的型号的基础上,德国人却造出了堪称德国战列巡洋舰转折之作的塞德利茨级。

    【下期预告】:

    从布吕歇尔到塞德利茨,德国的理想型巡洋舰完成了从巡洋舰到战列舰的转变;而从拿sao到赫尔格兰,德国战列舰的发展也渐趋成熟,很快也将迎来质的飞跃。那么转型之后德国战列巡洋舰将出现哪些优秀的成员?德国战列舰的转型之作又是怎样强大的存在?尽请关注《公海——自由!(中)——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舰制造经纬(1910-1914)》

    【版权所有:go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