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屠刀集在线阅读 - 千古谁识楚怀王(最新版)4

千古谁识楚怀王(最新版)4

    4.令人费解的不作为

    在菜九看来,楚怀王在灭秦一役中显示的才华,与其日后的无所作为之间的反差也太大了,其最终的结局令人叹惜,也令人费解。从表面上看,到了项羽在钜鹿城下降服秦军主力之后,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迅即产生。项羽杀宋义夺取援赵楚军的军权,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楚怀王因控制不了局面,只得任命项羽为楚上将军。而从项羽破秦于钜鹿,被诸侯共立为诸侯上将军之后,历史进程就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中了。以前菜九也将楚怀王的失势与悲惨下场理解为时局发展的必然,但仔细分析,似乎不能这么说。因为从项羽入关,到逐楚怀王离开彭城,其间还有长达四五个月时间,如果楚怀王有心为自保做点什么的话,并非十分困难。以菜九的管见,可能楚怀王的历史使命就是亡秦,与此无关的事,包括如何自保自救,都不在考虑。

    自项羽钜鹿大胜,威慑诸侯之后,就迅速形成了一个以项羽为首的权力中心,各国诸侯已唯项羽马首是瞻,楚怀王实际上就已丧失了号令天下的地位了。此时楚怀王的存在,对于欲称霸宇内的项羽来说,不啻是绊脚石一块,楚怀王曾经发布的约定也成了刺眼之物。对于刘邦因先入关灭秦而应该享有的称王关中的权利,项羽根本不予理会。他一闻说刘邦欲称王关中,就立刻发出火并的号令。鉴于刘邦的一再委屈忍让及刘项二人的历史渊源,加上刘邦拱让出王关中权利,项羽才过放刘邦不杀。尽管如此,项羽在蹂躏关中的同时,仍将灭秦情况向远在彭城的楚怀王通报。其用心无非是让怀王自行改变原先的约定,作出对项羽有利的解释,认可项羽主持天下的权利。此时的楚怀王,并非不知项羽已不复可制,但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仍令项羽如约。即按事先约定由刘邦王关中,并不得在关中行暴虐。楚怀王的固执,令权势熏天的项羽大为光火。上述那些抹杀楚怀王之功的言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笼的。虽然项羽说了一些无视楚怀王功劳的话,但他并不能肆意妄为,因为他的这些话骗骗后世的人或者还行,但在当时未必能让人服气。所以他在剥夺刘邦王关中一事上,还不能来硬的,只能将巴蜀与关中划等号,把刘邦安置到了巴蜀。他这是搞偷梁换柱之计,以此来混淆楚怀王的王关中之约。也不知项羽此举是应付天下呢,还是应付楚怀王一人,还是兼而有之。反正楚怀王的存在及关中之约的存在,对项羽欲掌控天下是一个障碍。所以他在大封天下之前,就要安置好楚怀王。项羽做得很狡猾,虚尊楚怀王为义帝,从而将楚怀王发号施令的权利化解于无形,将楚怀王的约定束之高阁。

    项羽的这些目无尊长的作为,及其严重后果,楚怀王此前一点都没有觉察吗?应该有所觉察。项羽杀宋义一事,就属于先斩后奏,古人认为此事为项氏夺权的征兆,楚怀王当然也知道项羽比宋义难打交道。不过杀宋义一事本身是正确的。但破秦于钜鹿而不向楚怀王禀报销差,就是明显的不恭了。日后刘邦数落项羽十大罪状时,就将项羽援赵功成不还报怀王一事列为第三大罪状。说明当时的行事模式是,应该在事情办成之后立即回报。胜钜鹿未报,那么接受章邯之降可能也没报。项羽看来也就是在要用到楚怀王的时候才报那么一下子,比如分封之前报那么一下。而这个报是有目的的。项羽与刘邦将王关中的权利私下授受,显然是不妥当的,所以这个时候,项羽就把那个鸿门宴的会谈结果拿去让楚怀王确认。两个人都谈妥了,为什么还要楚怀王插一杠子?原因在于这个分配方案本来就是楚怀王立的,现在你们要改动,还得到楚怀王那里批覆一下。刘项两人都谈妥的事,为什么要楚怀王批覆?无非是想把这个不合法的私下授受弄成合法的。就好比医生开处方写错了字,还要在改正的字上面加盖自己的名章。但楚怀王可不认刘项两人的不合法交易,坚持按既定方针办。史料上仅落下“如约”两字,这两个字可是重如泰山,无视它而另搞一套,就是非法。但这个时候的项羽已到了势力的鼎盛时期,哪能让远在天边的楚怀王给拴住手脚?你如果同意这个私下授受,最好不过;如果不同意,我也要按这个私下授受办,无非是面子上不太好看罢了。楚怀王的决定挡不住项羽的脚步,不仅如此,他还要为他没让项羽如愿而付出代价,这一点他并不是不知道,但事关原则,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项羽胜秦于钜鹿的时间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楚怀王坚持按既定方针办的时间是汉元年正月,两者相距十三个月;从汉元年正月分封,到汉元年四月诸侯归封,时间又有三个月,楚怀王应该是有时间为自身的安全做些什么的。但什么都没有做,他基本上放弃了自保,却仍然坚持原则。在项氏势力极度膨胀的当时,楚怀王做出违背项氏意图的决定,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最善于抓人性闪光点的司马迁,恰恰对楚怀王这点可以大书特书的凛然不畏强暴的特质没有做足文章,无论是对后人还是司马迁本人,这都是不小的损失。

    比照于在灭秦之役中的状态,楚怀王在自保一事上也不作为,实在难以理解。灭秦一役,楚怀王起了汉三杰中的两杰之作用,工作强度相当大,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能力与激情也不知凡几。如果拿出哪怕当年十分之一的精力来图自保,可能局面就会不一样。怎么会是这样呢?如果用樊哙谏刘邦的话来说,就是“想当初,义帝带领我们攻秦,气吞万里,何其壮也。今天安危未定,又何惫也?”是啊,让人想不通啊。历史不容许假设,但无解的历史,不假设又如何能过得去。如果楚怀王有一支私人拉起来的军队,其结果将如何?项羽要将其迁走,恐怕就没那么容易。楚怀王动员了数十万人马上前线,从其中挑选训练一支人马并不是一件难事吧?即使灭秦以后,楚怀王也有的是时间组建一支私人武装。但这些他都没做。那么没做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除了灭秦以外,他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即使这个事情关乎他的性命,也没什么两样。

    在安置楚怀王一事上,项羽也显示了其特别能忽悠人的长项。项羽徙义帝时曾有托辞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实际上项羽是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将其迁到非常偏僻荒凉的地方去了。这个地方在哪里呢?据《黥布列传》,“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长沙是今天的湖南省会,繁华得很哪,而在当时可能是荒蛮之地。《秦楚之际月表》记项羽使义帝“徙都江南郴”,《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皆以义帝徙长沙郴县,似乎郴县是长沙郡治。实则不然。郴只是义帝的死难之地,而非其都城。秦有长沙郡,项羽分封时也要按秦的版图来分。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郴在长沙郡南端,长沙郡治为临湘,即今天的长沙。考虑到秦郡名称往往来自于具体地名,如代郡、钜鹿郡、邯郸郡、砀郡,不能排除当时长沙既为郡名又为郡治地之名。吕思勉先生以为:“郴在楚极南,项羽即欲放逐义帝,亦不得至此,然则《黥布传》云都长沙者是也。《项羽本纪》之郴县二字,盖后人侧注,误入本文。”(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此论颇有理。正因为义帝之都为长沙,项羽欲灭之乃动用了临江、衡山、九江数国之力,若开始就在郴,则临江或不当预其事。而吕先生以为郴为后人侧注误入本文,或不确。因为司马迁也有排比失当的问题,类似情况在《史记》中多处出现,故不得归咎于后人。另,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提到长沙,汉定天下后,吴芮被封为长沙王,估计都是这个地方。

    义帝徙长沙之事应该在汉元年二月就定下来的事,但《秦楚之际月表》又记曰:汉元年三月。“(义帝)都彭城。(项羽)都江都”。此记载表明,在二者的交接期内,义帝仍然住在先前的地方。至于项羽之都江都,或是义帝未迁时事。此江都在秦时为广陵县,大概就是召平为陈胜下广陵的那个地方,其地在今江苏扬州西南夹江北小沙洲上。今人陈直《史记新证》以为:“《秦楚之际月表》,义帝元年二月,项羽都彭城。同月,又都江都(武英殿本,据宋刻)。此条重要史料,细字夹杂在表文内,学者多不注意。仪征刘毓崧先生有《西楚霸王都江都考》,见青溪旧屋集。”刘氏文未见,另,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卷二称:各本此格下衍都江都一格。”据此,项羽都江都一事,非孤本抄讹,而是广泛被后人从《史记》中传下来。此事的可能性极大,不当简单视之为传抄错误。估计在义帝迁出之前,项羽在江都或成立了一个建都机构。在这个时间点上,各记载所谓都郴事,或只是计划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哪里能让义帝一直待在彭城不走呢?于是,他就派人对义帝采取了驱逐行动。义帝又没有自保措施,在项氏的强力面前,只有避让一途。义帝失势后,其臣下纷纷离去另择高枝。这些人可以指认的有叔孙通、陈婴、吕青,或者还有吕臣,这使得他的境遇相当凄惨。失去了左右帮手之后的义帝可能只带了为数不多的随从前往长沙。尽管如此,项羽还是不想放过他。项羽对义帝的顾忌,除了政治上的短视因素外,义帝存在的本身,对项羽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也是重要原因。于是,在义帝归封的路上,项羽布置了暗杀行动。最初,他指使临江王共敖及衡山王吴芮动手,但未能如愿。估计共、吴二人不愿对故主行不义。所以,义帝能够经过长途跋涉,安全抵达长沙。项羽虽然是天下霸主,但对共、吴二人并没有绝对的生杀之权,所以共、吴不奉命,项羽也没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