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在线阅读 - 第二四六回 盟友

第二四六回 盟友

    光斗再次主持屯田,在看到徐光启主持的治水工程进后,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没想到还是会遇上老问题,不过他并不打算就此放弃。

    他一边组织田地丈量,登记在册,尽可能调整田地,使得那些无主的田地可以集中成片,从而组织屯垦,又想办法与那些大地主沟通,希望他们能够配合朝廷的屯垦大计,所得到的响应却很少。

    “为什么他们宁愿看着土地荒芜,也不想组织屯垦?”李彦一直关注屯垦的进展情况,知道出现新的问题以后,就来工部视察工作。

    虽然说李彦插手自己的工作,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好在左光斗认为李彦是为百姓谋福利,就比较配合。

    至于个中原因,左光斗也做过了解,无非就是不希望出钱,要想让荒地变成良田,不是有人就可以的,需要耕作,需要修造水利,还需要种粮投入。

    地主不肯在地上做出让步,有地的自耕农,或者有地种的佃农,都不会愿意种植这些荒地,而无地的流民,他们又没有能力对荒地进行投入,他们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家无隔夜粮,自然不可能有种粮,也很难熬到季末粮食收获。

    想要屯垦荒地,以朝廷组;的屯垦来说,并不是招募到人手,有田地可种就行的,还需要提供农具、牲畜、种子,乃至一季的口粮,以及组织修建水利工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佃农无力投,地主不愿投入,这就使得荒地越来越多,而朝廷组织屯垦,显然也不会是一点回报都不收取,通常来说第一季投入以后,屯种农民今后几年的收获,都会按更高的比例征缴,如果是无主的土地缴的比例虽高,也只是相当于地租,种田的佃农仍然可以留下一些口粮。

    果这些田地是地主的么问题就很难协调,归根到底,还是涉及到利益,因为地主不愿意放弃地主,那么对朝廷或者佃农来说,屯垦就无利可图;反过来说,对地主也是一样的,不收地租主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左光斗也试图以长远的利益来劝说那些地主,只是效果甚微。

    “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李彦笑了笑,意味深长地看了左光斗一眼,他不相信左光斗看不到这一点,或许他的骨子里就认为这件事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也说不定。

    “这就关键问题就是很多人占了地。却用纳粮要交税!”张居正时期。曾经对全国地田地进行丈量、统计。并推行摊丁入亩地改革。从而大大改善了明帝国地财政状况。没有张居正打下地基础帝国在三大征以后。很可能就会因为财政破产而灭亡。

    但是张居正改革在他死后经差不多都废掉了。土地兼并地情况反而更加严重绅、皇亲贵戚虽然占了大量地土地。却不需要缴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有人考取功名。四邻八方都有人投身“为奴”。为地就是不用缴税。

    当大量地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手中地时候。或者很多土地都不用缴税地时候。朝廷能够收得地田赋自然就越来越少。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地现象。虽然晚明地人口越来越多。农业技术也有所发展。但是田赋地收入却出现了下降。

    李彦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同时拿眼睛地余光看着左光斗。左光斗皱着眉头。露出沉思地表情:“大人。士绅不纳粮。此乃古之成法。

    ”

    “那么左大人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李彦笑了笑,同样的话,他已经听到过很多次,在辽南,以及政变以来,李彦所做,无不是在破除“成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因为重重阻力只能暂时放弃,并缓缓谋求进取。

    左光斗不会看不到士绅不纳粮,只不过作为“不纳粮”的成员,或许因为习惯使然,或许是并没有想得那么深远,他并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

    至于屯垦荒地中遇到的问题,他则以为是土地兼并太过严重,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这是早有成例的,明王朝的前期,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为此定下很多制度。只不过在农业社会,土地始终是最可靠的增值资产、最值得信赖、并且不会贬值的财产,土地兼并总是难以避免。

    土地兼并是问题之一,但并非根源,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才是。

    士绅不纳粮的传统由来已久,本来是对获得功名者的一种奖,所谓“一人得道、

    天”,一跃龙门,古人才会对科举表现出一种惊人~而缺乏必要的限制,不纳粮的人就越来越多,一些传统豪强名下的田地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不用纳粮的田地更是快速增多。

    “本官并不反对土地兼并,事实上,小户种植能够精耕细作,土地兼并能够形成大生产的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农田水利的建设。不过现在的豪强兼并大量土地,都是将田地租给佃农种植,本身并不做经营。”李永放下茶盏,与左光斗说起土地的经营方式,在辽南,土地即是由辽南衙署所有,然后分配给农户种植经营,农户就只需要给衙署纳粮,不需要再向地主交粮,而衙署则组织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户经营土地提供便利。

    左光斗虽然做过屯田,对屯田的运作有所思考,但是却考虑到具体的经营运作,毕竟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道德高于效率,官员们能够对经济民生有深入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好在左光斗确实想要把事情做好,故而能够用心而谦逊地向李彦请教农田的经营管理,李彦自然趁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盘托出。

    辽南实际上采用的是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将田地分给农户个体耕作、经营,有点类似于自耕农的性质,只不过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另一种方式则是由衙署组织集体耕作,收获皆归衙署征收,衙署发给部分口粮和银钱。

    以左光斗的见,自然能够很快明白,李彦所说的一些方法,确实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并提高土地耕作效率。但是,稍微一想,又觉得很难落实,因为现在的经营方式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总不能剥夺地主士绅的土地所有权。

    一边是士绅,一边是农民,然儒家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然而对读书人,对士绅又要更加的重视。

    左光斗紧紧着眉头,苦思其中的得失利弊。

    “非要士绅对土地如何,关键是要让士绅更好地经营土地,而不是任由土地荒芜,这是对国家的一种伤害,作为朝廷恩遇的对象,他们自然应当承担一点应尽的责任。”李彦微微笑道。

    “大的意思,是按田地征收田赋?”左光斗眉头一展,沉声道。

    李彦微微点了点头:“总之,田地作为最要的生产资源,不能浪费,占有者若是需要为之付出,就会考虑产出同付出之间,是不是划算,就会出现大量的田地荒芜。

    ”

    左光斗并不惯李彦的这种分析方式,无非就是用利益的得失判断事情的发展,然而他无法否认的是他那一套说教和道德倡议的方法,在士绅的那里并不能取得效果,而李彦的这种方法,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最终的结果,似乎都很不错,只有过程让人有些不太认同。

    “对于士绅的优渥待遇,似乎也不用全都废除,譬如说一人中举,其地可免交田赋,但最多只能免交十顷,十顷以上,则当另算,左大人以为如何?”李彦笑了笑问道。

    左光斗无奈地点了点头:“百姓中曾经有句话说,不当家不知材米油盐贵,下官cao持屯田细务,方才知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人所言,确实乃谋国之策,也为富民之举,虽说细节处尚有待商议,然则清丈土地,厘清田赋,于国于民,都殊为重要。”

    李彦没想到左光斗能够很快就表现出明确的倾向,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消息,毕竟他在朝中的亲厚势力还很薄弱,若是能得到更多官员的支持,对于新政的推动,无有很大好处。

    “李大人,厘清田赋,必将得罪天下士绅,大人可敢强力推之?”左光斗突然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彦。

    李彦哑然失笑,没想到左光斗会反过来激他,不由微微一笑:“好叫左大人知道,李某既然说出胸中方略,总是想要落实的,不过,所谓有魄力有气度,还要有策略有手腕,李某自诩比不上张居正张大人,在朝中也显得孤立无援,故而只能缓缓图之。”

    “只不知左大人愿否与李某携手,共同开创这造福千秋之举?”李彦回望左光斗,眼中全是期待。

    给李彦的目光盯着,左光斗竟然有种想要闪避的感觉,略一迟疑,便哈哈大笑:“左某自诩精诚报国,此事既有利于大明、百姓,我何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