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五章、第四节 浑仪简仪

第三十五章、第四节 浑仪简仪

    纪蒲泰:“要说我们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发明的那些巧夺天工的浑仪和简仪,还得从浑仪和浑天说说起。”

    喇嘛众臣:“你要想说,你就说仔细,因为那些仪器看可不简单的。”

    喇嘛首相:“是呀,在座的,谁也不清楚你将要说的那些事。”

    扎布:“总而言之,我的孩子。我们必须听你的,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喇嘛王:“我们都想听你所说的。我的心里的确有这个打算,想让你把这些仪器介绍完。”

    纪蒲泰:“我完全尊重您的意见。或许你们不知道,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还有一架明代浑仪保存在那里。”

    喇嘛众臣:“不知道,不知道?”

    喇嘛王:“这话倒爽快,我们真不知道。不过,这事真好,总算有一架祖宗制造的仪器保存下来了。”

    偌尔曼:“队长,你刚才告诉的这个消息,令我激动不已。这个消息真是妙不可言,我还是头一会听说哩。在座的人,一定很想看一看它的面貌。”

    外交大臣:“确实的。真可惜,我们没机会,去不了。”

    喇嘛近臣:“那我们就听他详细介绍。”

    喇嘛王:“那就让他讲得明明白白。因为到南京,我的心里的确是有这个打算,可,也不知道那一天能实现。”

    扎布:“去南京?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喇嘛王:“我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那将是一路难经的历程,也不知道我的身体行不行?”

    喇嘛首相:“有心就行,大王不必远行。因为木里一可也离不开您,许多事都等您处理。”

    喇嘛王:“你看我该怎样才好?”

    喇嘛首相:“您该改变主张,听蒲泰讲一讲,就等于您去了南京一趟。”

    喇嘛王:“还是你替我出了个主意,打消了我的念头。听他讲吧。”

    纪蒲泰:“首相大人,说得有道理。我现在就介绍那架浑仪,它是我国唯一的一架古代浑仪了。我亲眼目睹过他的全貌。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它姿态雄伟,气势磅礴,世间无双。你们想,托起整个仪器的四条铜龙,生气勃勃,欲上九天,表现了我国古人高超的铸造技术,观测天象,日月星辰,可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

    喇嘛王:“这我听着倒心里痛快。可你只说了个大概,具体细部我们并不清楚?”

    纪蒲泰:“仪器上部,圆环相套,浑厚纯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完整的象征。”

    喇嘛王:“中,这就是古人的科学发明。由此可见,古人聪明,值得尊敬。哎,我有些激动,又打岔了。往下进行,进行。”

    纪蒲泰:“从外形看,整个仪器结构牢固,工致华美,近看高大,远看玲珑,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冶铸技巧,机械构造等方面,领先于西方高度发展的结晶。”

    喇嘛王:“照你所说的,它真是巧夺天工的天文观测仪器,罕见的艺术珍品!”

    纪蒲泰:“是的,是的。您可以这样想的。”

    偌尔曼:“你说得对,西方也没有这样的制造水平。真是这么回事儿。”

    纪蒲泰:“这架浑仪,是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仿郭守敬的设计,用铜铸造成的。它是一台结构比较复杂、具有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浑仪制造的传统,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高峰。”

    喇嘛王:“这架浑仪为,什么命名为浑仪,你得讲明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当然的,您是抓住了问题的主题。这和我国古代流传的‘浑天说’有关。正因为这个高明的主意,古人才发明了这种仪器。”

    喇嘛王:“对了,中国人这种发明是难能可贵的,人人都称赞这种事情。并且愿意这个事马上就成功,这正是我衷心所祝愿的。”

    纪蒲泰:“是的,大王,我就让您称心如意吧。‘浑天说’是在长期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的运动后,我国古代人建立起来的一种宇宙理论。譬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中午经过南方,到傍晚,落山的太阳染红了朵朵晚霞。天黑后,在东方看到的星象,第二天,天亮前,挂到了西边的树稍上。日、月、星辰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喇嘛王:“对了。你是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来说明问题。它们日复一日地这样运动着。下面就看你怎么说?”

    纪蒲泰:“古代人们把这种运动,叫做天体的周日运动。”

    偌尔曼:“至少你们得记住,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

    纪蒲泰:“关于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汉代的《汉书考灵曜》有出色的分析。它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觉,譬如人在舟中,闭(?)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

    喇嘛众臣:“确实如此。地上的人们不觉得自己随地球在旋转,而是感到日、月、星辰在东升西落。不过,这种观念,我们都是跟大王学的。”

    喇嘛王:“跟我学的?好,正如你们说的,就算是这样吧。它给人们一种表面的印象,就好象日、月、星辰都在一个球面上,围着地在旋转。这大概就是古人的观天印象,‘天圆地方’说最早就是,从这种直观感觉中产生出来的吧?”

    扎布:“大王说的真对呀,我就是这样想象的。”

    喇嘛王:“面对着天空的周日旋转现象,古人提出了许多问题。两千多年前,楚国的爱国诗人,还做诗发问。”

    纪蒲泰:“不错,有人译文:‘这天盖的伞把子,到底插在什么地方?……太阳和月亮何以不坠,星宿何以嵌得很稳?’在那诗里,诗人不仅对修改了的‘天圆地方’说(修改了的‘天圆地方’说,把天看成一把大伞,而高高地悬在方形的大地上面)提出了怀疑,还提出了天轴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可那时,古人还没人能回答这样深刻的问题。”

    喇嘛王:“有问题就要提,要探索就有收获。后来,古人逐渐发现了北天极附近的北极星——天枢星,它不随众星转动。因此,北认为是‘伞定’——天极。你的看法呢?”

    纪蒲泰:“大王,看来您很有这方面的知识。关于这个问题,您又为什么还跟我讨主意呢?”

    喇嘛王:“为的是,看看到底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纪蒲泰:“是吗。这是古人已经定了的事。古人把一圆周分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半周就是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从北天极到南天极共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其中间就是天赤道,赤道附近的星周日运动的速度最大,变化最明显。如著名的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三星,就在天赤道附近。于是,从‘浑天说’引伸出天体的赤道坐标系统,浑仪就是按这个坐标系统设计的观测仪器。这一点,在张衡的《浑天仪图注》中,有明显注释。”

    喇嘛王:“这个张衡,有这样伟大的发明,他说的话就得实行。因此,他在我眼中,就是天子骄子……他是怎么说的?”

    纪蒲泰:“他在所著的《浑天仪图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犹壳之裹黄。’又说:‘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复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统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他还把天体周日运动比喻为:‘天转如车榖之运也。’”

    偌尔曼:“这是多么明确的‘天球’概念,在中国的古代,能产生这种概念,真不简单。我有个问题,是不是张衡的宇宙观,就是天是‘鸡蛋壳’,地是‘蛋中黄’呢?”

    纪蒲泰:“张衡是宇宙无限论者,他认为天外仍然有天。关于这一点,他在《灵宪》中,说得很清楚:‘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偌尔曼:“这说明,后汉天文学家张衡,懂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他这种思想很超前,西方人有些望尘莫及?了不起!”

    喇嘛王:“为了对浑仪的构造有所了解,你们得从张衡的描述,将天体的坐标系统,做些简略介绍。”

    纪蒲泰:“那好。我们暂且想象以地球为中心,做一个很大的天球,把地球自转轴延长,在天球上得到两个交点。在北边的是北天极,而相应于地球南半球的是南极。”

    喇嘛众臣:“那你还得说出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你们不用着急,我来告诉你……把地球的赤道向外扩展,一直扩展到天球上,得到天赤道。一个天体和赤道的角距离叫赤纬,和天极的角距叫去极度(显然它是90度减去赤纬的数值)。在赤道上选一原点,天体和这一原点在赤道上的角距离叫赤经。”

    喇嘛王:“你解释得还真行。我来一点补充,我国把某一颗星,与它所在宿的距星在赤道上的距离,用度来表示,叫入宿度。显然测量的是这些天体的赤经差。下面,还是你们说吧。”

    纪蒲泰:“我国古代就是用去极度,和入宿度表示天体的位置。这个坐标系统类似于现代的赤道坐标系统,它正是‘浑天说’的系统,是制造浑仪的理论依据。”

    喇嘛首相:“啊。这就是张衡的宇宙观,天外有天。那他可真是神仙,竟然把天外之事看穿!”

    喇嘛众臣:“所以,他才能制造出举世无双的浑仪,领先世界第一!”

    外交大臣:“可,我们却不知道天体是怎样运转的?”

    偌尔曼:“我来告诉你们一个大致。太阳在天空一年位置的变动,也在天球上画出了一个大圆,叫做黄道。以黄道为基础,用黄经、黄纬表征天体的坐标叫黄道坐标系。它和天体周日运动的关系复杂,不如赤道坐标系来的方便。”

    喇嘛众臣:“那古人是怎样观天?是观黄道,还是赤道?”

    纪蒲泰:“不管赤道、黄道、以地平面和天顶(头顶上方)为基础建立的坐标,叫地平坐标系,它表示天体高度和方位的变化,很是直观。”

    喇嘛王:“可惜,它不能象赤道坐标系统的数量,便于比较,便于长期使用。”

    纪蒲泰:“因此,我国保存下来的著名古星图,都是赤道坐标系统。”

    喇嘛王:“以上三种坐标体系,我国古代都曾采用过。”

    纪蒲泰:“大王所说的不错。但是,赤道坐标系的采用,以我国为最早。”

    喇嘛王:“这我也知道。这既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的特点,又是一大优点。”

    纪蒲泰:“既然说到这点,我也就再解释一点。黄道和赤道在天体上,也有两个交点,这就是二分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

    喇嘛王:“我再补充一点,就全面了。黄道上离赤道最远的两点,是冬至点和夏至点,简称二至点。”

    喇嘛众臣:“大王的天文知识,在木里没人能比,我们真服,真服。”

    喇嘛王:“我只不过是看书多,随便说说而已。哪来的很多知识,关于天文学,我们还的跟二位学者学。你们说,你们说……”

    纪蒲泰:“大王所说的,我们也喜欢听。因此,我要把在某个地方所观测到的天极的事谈一谈,因为,所观测到的天极出地平的高度是该地的地理纬度。东汉时建都洛阳,该地地理纬度约36度,故张衡说北极‘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

    喇嘛王:“张衡的《浑天仪图注》,把浑仪的理论基础阐述的十分明白。”

    纪蒲泰:“有一点,你们或许并不明白。但浑仪却不是汉代才出现的……”

    喇嘛王:“这又怎么说?”

    纪蒲泰:“根据研究,张衡的精辟论述,是对前人经验的宝贵总结。”

    喇嘛王:“那么这事还肯前?这证明我们的前人更不简单,竟在汉代之前就发明创造过浑仪?只是在汉代浑仪的结构有了更高的发展。”

    喇嘛众臣:“张衡,真英雄!”

    外交大臣:“我们通过你的介绍,对天球坐标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还是往下说下去,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纪蒲泰:“这样一来,你们对浑仪的结构就容易了解了。”

    喇嘛首相:“那好,你往下介绍,也好让我们把那浑仪的摸样记牢。”

    扎布:“他说什么,我都喜欢听。”

    喇嘛众臣:“但愿真是如此,那末浑仪的事情可就了解得更清楚了。”

    纪蒲泰:“我会说清楚的。仪器下方那栩栩如生的四条铜龙是基座,上半部由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仪三部分组成。六合仪是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的框架,它由地平圈,赤道圈和通过天顶。天极的子午圈三个大圆环组成。”

    喇嘛王:“这种复杂的仪器,我有些不明?那圆圈怎么转动?”

    纪蒲泰:“这正是中国古人聪明之所在。张衡那些先人所设计仪器自有道理。天南极和天北极可以安轴,使仪器绕极轴旋转,以达到和天体周日运动同步的目的。”

    喇嘛众臣:“那怎样让仪器保持水平?以达到观测的准确度?”

    纪蒲泰:“地平圈上有水渠,水沿环流动用以取平,是早期的水准器。子午圈上从南天极开始,分成两个半圆周,分别刻画度数,北极处是182又八分之五度。整个圆周共计365又四分之一度。它可以测量位于子午圈上天体的去极度。”

    偌尔曼:“我见到的那架仪器的北极出地平39度强,是北京地去的地理纬度。这说明,该仪器铸好后安置于北京。”

    喇嘛王:“你还真行,能亲眼目睹该仪器,那是你的福气!不说题外话了,你们说下去。”

    偌尔曼:“那我就班门弄斧了。”

    喇嘛王:“只要你知道,没有什么不好。尽管说下去。”

    偌尔曼:“那浑仪,我看得仔细。中间的一层叫三辰仪,是仪器绕极轴旋转的部分。它包括赤道环、黄道环、三辰仪双环和四象环。四象环上半周刻度为182又八分之五度。”

    喇嘛众臣:“那你是否能说完,好让我们开开眼?”

    偌尔曼:“最里面一层叫四游仪,是仪器的望筒部分。望筒以同心圆环的球心为心,可上下仰游,又可随三辰仪绕极轴旋转。因此,用望筒既可量去极度,又可量两星的赤经差。”

    喇嘛王:“这仪器发明制造的可真好呀!可见,浑仪的用途主要是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偌尔曼:“大王说的真好。又由于它兼有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的圆环,因而达到多用的目的。”

    纪蒲泰:“明代的这台浑仪,高约2。75米,长约2。46米,宽约2。48米。由于用青铜铸就,故质地坚硬,稳固敦实。”

    喇嘛王:“说到这里,引出了一个故事。我在书上看到,我国早在汉代,就有专门铸造浑仪的工人。他们世代相传,很有经验。史书上说,一个叫杨雄的人爱好天文,向黄门作浑天仪的老工人请教。老工人说:‘我年轻时作这一工作,只根据设计的尺寸做,但不知道其意何在。后来,越造越多,越懂越多。到现在,我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已经搞清楚了他的道理。现在,我的儿子,也很喜欢制作这些仪器,不过,他现在还如同我年轻时一样,还没弄清楚其间的道理。’你说是么?蒲泰……”

    外交大臣:“这段记载对我们了解古代浑仪的制造很有帮助。”

    喇嘛首相:“我们赞颂制作精美的浑仪,自有道理,也正是在歌颂我国浑仪的杰出创造。”

    纪蒲泰:“扬雄是公元前53——公元18时代的人。史料上有关浑仪的记载很多。现有可靠的文字资料都提到汉武帝时,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曾制造了浑仪。”

    喇嘛王:“这事儿,我也知道。但这架仪器的具体结构,可惜没流传下来。”

    纪蒲泰:“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它可能只有赤道环、子午环和一个用于观测的望筒。”

    喇嘛王:“西汉时代的天文工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每天移动的赤道度数是相等的。”

    纪蒲泰:“大王所说的不错。但是,到了公元前五二年,有人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偌尔曼:“说到这里,我也补充一句,算是个提醒。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月亮也在黄道附近运动。”

    喇嘛王:“你说的还真行。因此,东汉初念,人们就设法在黄道上量度太阳、月亮的运动。这种情况,史料上说得清,其是,我也并不真懂,只不过是照本念经,说给你们听。所以,还是得让蒲泰来谈一谈。”

    纪蒲泰:“到了东汉和帝年间,贾逵制造了一个‘太史黄道铜仪’,并用它作有关测量。”

    喇嘛王:“这个黄道铜仪,可能比以前的浑仪多增加一个黄道环。看,我有多加了一句,你说下去,我不再打断你。”

    纪蒲泰:“这没啥关系,我们共同讨论问题,还真有趣,也能补充我所漏掉的东西。”

    喇嘛王:“你这孩子,还真谦虚。”

    喇嘛众臣:“大王一加入讨论,这事情可就更热闹了。”

    扎布:“热闹好哇,看看大王有什么意见,并让我们知道知道。”

    喇嘛众臣:“这种千载难逢的谈话,我们可以在旁听一听。”

    喇嘛首相:“我们什么话,也插不进去。因为,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知道,若乱插嘴,那只会把事情弄糟。”

    外交大臣:“所以,我什么话也不乱说,省得出错。”

    喇嘛王:“这也不是光我们在密谈。不过,你们不乱插言,也倒省得不必要的纠缠。”

    喇嘛近臣:“所以,我们只有听你们宣传,不敢接言。”

    喇嘛王:“那么我在这方面,说话还有点效验。”

    喇嘛近臣:“我们当然不知道,大王您心里存着什么语言。”

    喇嘛王:“你记下就好,我说出来,你们不就知道了。”

    纪蒲泰:“前赵光初六年(公元323年),孔挺制造了浑天铜仪。公元一二年后魏人晁崇、斛兰又制造了铁浑仪,这两架观测仪器都取消了黄道环,构造分内外两层。外层有四个固定不动的规,内层有一个长八尺的望筒,可以东西旋转,也可以南北仰抑。”

    偌尔曼:“因此,这仪器可以指向天空的任何位置进行观测。这说明,这两架浑仪扩大了观测范围,有了显著进步。”

    喇嘛王:“我在史料上看到,后魏的铁浑仪的底架上,还增添了十字水平,用来调整水平,这也是以前的浑仪所没有的。”

    纪蒲泰:“唐初,由于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进步。因而,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30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架更为完善、更为精密的浑天黄道仪。”

    喇嘛王:“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你可得说得更清?”

    纪蒲泰:“整个仪器分内、中、外三层。外面一层固定不动,叫六合仪。里面一层是夹着窥管(即观测筒)的可以旋转的赤道环。”

    偌尔曼:“只可惜,这种仪器,没得以流传。所以,我们没能亲眼所见。”

    纪蒲泰:“不错,由此看来,李淳风的浑仪,和后魏的铁仪比较,是增加了中层的三辰仪,作成了可以转动的黄道和月道。”

    偌尔曼:“这样,就可以直接量度太阳和月亮,分别在黄道和白道上的视运动了。”

    喇嘛众臣:“嘿。你这洋小子,还懂得真不少!,那么,我且问你,什么是白道。我们可是头一会听说……”

    偌尔曼:“你们真的不知道?白道——是月球绕地球运转时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

    喇嘛众臣:“我们算是服气了你。经你一说,我们总算是明白黄道和白道了。”

    喇嘛王:“你们就别争执了。不过,我也很高兴…。。往下进行。”

    纪蒲泰:“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卓越的天文学家一行,修订大衍历时,根据需要重新制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其特点是考虑了黄道与白道交点的长周期变化。”

    喇嘛王:“那长周期变化是什么呀?你得说明白呀。”

    纪蒲泰:“可以,可以呀。黄白交点长周期变化——是由于太阳对月亮的引力作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不停地沿黄道从东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20度,经过18年7个月,交点旋转了一周。”

    喇嘛王:“无疑,它们是还要继续移动下去。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那些天文变化,你还是说个明白吧,我并不仔细去研究,因为,我们并没有这个能力。研究这些问题,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的学者,去解决问题。”

    纪蒲泰:“我还是接着上面的那句话。它在赤道环和黄道环上,每隔一度打一个洞,而且黄道环可以沿着赤道环移动。”

    喇嘛王:“这个一行和尚还真行。竟能干成这样令人崇敬的事情!那么就让他在这条道路上苦修行下去吧。这样,也许会对中国的天文观测事业,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

    纪蒲泰:“一行还用这架仪器观测了月亮的运动,又观测了许多星官的黄赤道度数和去极度。根据实测数据,不仅制定了较精密的‘大衍历’,而且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化。”

    偌尔曼:“呀,他对天文事业的贡献也很大呀!我原来并不知道一行是个和尚,认为他只会吃斋念佛,谁知,他还有这样巨大的发明,怎不令人尊重!”

    纪蒲泰:“至此,我国的浑仪成为比较完善的,而且,在一个时期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这还不算,到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偌尔曼:“那你说说,都达到了什么程度?”

    纪蒲泰:“那个时期,制造了不少浑仪,而且有许多新特点。比较有名的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韩显符领导制造了至道铜候仪。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舒易领导制造了皇祐新浑仪。熙宁年间,学问渊博的科学家沈括,在实践中发现了旧有浑仪,漏刻,圭表等仪象的许多缺点。”

    偌尔曼:“沈括是个大科学家,早已名扬天下。可,我并不清楚他都发明了什么?”

    纪蒲泰:“他对旧浑仪作了改革。第一,简化了结构。旧浑仪设有白道环,但月亮的运动轨道经常变化,所以,按照白道测出的数值,往往误差很大。”

    喇嘛王:“那可怎么办呀?”

    纪蒲泰:“沈括十分聪明,又有很多办法。在制造仪器时,省去了白道环,而是用计算方法确定月亮位置。另外,还把黄道环和赤道环固定了。”

    偌尔曼:“这个办法好。据我理解,这样不仅使用简便,精度也有一定提高。”

    喇嘛众臣:“啊!这个沈括真有高招。值得后人学习了……”

    扎布:“他还有什么奇招呀?”

    纪蒲泰:“第二,改造了望筒。旧浑仪的望筒,观望时有些毛病。因为,上下口径相同,观测时由于口径较大,人的眼睛容易摇动。因此,不容易瞄准。”

    喇嘛王:“那可难为了观测人。那沈括怎样动脑筋,解决这棘手的问题?”

    纪蒲泰:“他把望筒的下口径缩小为三分(相当于人眼的大小),这样观测时,人的眼睛就不至于摇动了。”

    偌尔曼:“这种设计,很有超前意识。我想,它比西方的望远镜,要发明得早。也可以说是望远镜的鼻祖。”

    喇嘛王:“照道理,在过去,你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可,中国的先人,就能想到,并且发明出来了。”

    偌尔曼:“在科学的道路上,中国人比西方人进步。所以,西方人得努力赶超……”

    喇嘛众臣:“这种事情,又何必要你来cao心?”

    喇嘛王:“可别扯得太远了。此话说一句就得了。”

    偌尔曼:“我不会顾慮无足轻重的揣测之词。了解我的人决不会有这种想法。我不怪你们,因为他们不想让西方人超过中国人。”

    喇嘛王:“有情可原,往下谈,你不必跟他们为难?”

    偌尔曼:“我懂大王的意思。”

    纪蒲泰:“那不更好吗。你们听我说的吧。第三,旧浑仪的黄道环和赤道环都是平置的,观测时常相互遮挡。对此,沈括也进行了改造,提高了观测的准确度。”

    喇嘛王:“通过这些事,我们才知道,沈括愿意尽十二分的力量去发明创造,尽一切力量把旧仪器改造好。”

    偌尔曼:“这说明,后来者居上,他不亏为是个大科学家!”

    纪蒲泰:“沈括既改造了旧有浑仪,还重新设计并领导制造了新的浑仪——熙宁仪。”

    喇嘛首相:“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这有书为证。他写了著名的《浑仪》、《浮漏》、《圭表》三仪,对我国仪器制造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喇嘛王:“那他可为中国人增光,来替人们造福。”

    偌尔曼:“这样的功绩值得歌颂。”

    纪蒲泰:“还有科学家怀着巨大的热情,投身于这种事情中。元祐年间,博学的科学家苏颂(公元1020—1101年)和韩公廉等人,在仪器结构上总结了历代名家的优点,在机械制造上,又吸取了劳动人们使用水车、简车。凸轮等机械的丰富经验,创造了观测、表演和报时综合使用的‘水运仪象台。”

    喇嘛王:“那它是什么样子?”

    纪蒲泰:“要说那‘水运仪象台’,它高十二米,共分三层。上层设置浑仪,进行测量。中层是浑象,用来表演天象。下层设木阁,是报时系统。”

    喇嘛众臣:“那古人再聪明,再能,没有机械传动,岂能造出报时系统?”

    外交大臣:“是呀,那是怎样报时的呢?”

    纪蒲泰:“你们的意见,都是很好的意见。我非常重视,我给你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古人只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造的木阁又分五层,层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木人出来报时。”

    喇嘛首相:“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原先,他们不信你说的话,是因你还未说透其中的道理。现在,我们只所以将信将疑,是那自动出来的木人,没有机械动力,怎会出来报时。”

    喇嘛王:“蒲泰,明摆着今天的事,你得有说服力,他们才能相信你。”

    纪蒲泰:“大王的意见,我绝不敢不采纳。我现在就揭秘。水力发动的机械系统,设在木阁后边,使浑仪、浑象、报时系统协调一致,动作有条不紊。”

    偌尔曼:“若照你所说,这件仪器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和钟表进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了不起,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纪蒲泰:“据现代研究,如它的屋顶是活动的,这可以说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最早雏形。”

    扎布:“活动的圆屋顶,可以观察天空!这么说,还是中国的古人最能!”

    纪蒲泰:“总之,你们基本已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偌尔曼:“如果你所说的话是确有其事,我再一次对中国古人的发明创造,表是钦佩!”

    纪蒲泰:“是的。这个设备中的擒纵器(卡子)是近代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又可以说它是钟表的‘鼻祖’,是没任何疑问的。”

    喇嘛王:“这台仪器现在哪里?”

    纪蒲泰:“可惜,这台珍贵的文物早已被毁。”

    众人齐叹:“可惜,可惜……这么好的仪器竟没保留下来,实在是一大损失。”

    纪蒲泰:“你们莫叹惜。十分可喜的是,苏颂等人撰写的《新仪象法要》一书,至今保存完好。”

    喇嘛王:“我祖圣明,保留传统,这样就好,还能让后人看到。”

    偌尔曼:“那可是难易寻觅的资料。那书怎样介绍?”

    喇嘛众臣:“怎么回事?我们也想知道。”

    纪蒲泰:“这本书,真好。把仪器讲得十分头彻,并附有插图六十余幅。提到的机械零件一千五百多个,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机械设计史料。”

    喇嘛王:“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天书,不知我是否有没有福,能亲眼目睹?”

    纪蒲泰:“苏颂《水运仪象台》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浑仪、浑象、滴漏多种仪器结合合发展的标志。”

    喇嘛王:“据我读书所知,到了元代,就出现浑仪革新和发展的产物——简仪。”

    喇嘛众臣:“大王,识深似海,简仪又是个啥东西?”

    外交大臣:“它是个天文仪器吗?”

    喇嘛王:“我只知道,简仪是对浑仪革新和发展的产物。可具体构造我并不清楚。”

    扎布:“看样子,还得让蒲泰说个清清楚楚?”

    纪蒲泰:“那我就说……自从汉代以后,虽然历代的浑仪都有改进,但结构仍然十分复杂,规和圈交错,常因相互遮挡而影响测量。”

    喇嘛众臣:“那怎么办?难道古人就停止不前?”

    扎布:“唉,天呀,你们就不用cao心了。听他讲吧。”

    纪蒲泰:“北宋以后,开始了对浑仪的改革,但大规模的改革,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的。所以说,简仪是这一改革的典型代表。”

    喇嘛众臣:“你说得真好。刚才以上你所说的郭守敬,已牢记我们心中,他是个大英雄。”

    喇嘛王:“长话短说。但说郭守敬创造的简仪,它简到哪里?”

    纪蒲泰:“简仪从浑仪的复杂的环圈中解放出来,分解为互相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每个装置结构都十分简单。”

    喇嘛王:“是呀,世间的任何发明,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可若从复杂到简单,就难多啦!”

    纪蒲泰:“大王的话,一点也不差,是那样的。从总的环圈看,简仪只保留了浑仪中的四游、百刻、赤道、地平四个环,增加一个立运环。”

    偌尔曼:“从你的介绍来看,这个装置不仅避免了环圈的相互遮挡,而且能作多种工作,大大提高了观测的精确度。”

    纪蒲泰:“是啊。这种简仪,被后人誉为‘卓有绝识’的新创造。”

    喇嘛王:“说得好,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创制的简仪,是我国仪器制造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我想,在当时的天文仪器制造上,无人超越。”

    纪蒲泰:“大王总结得真好。它是那个时代一项先进的技术,若与现代有关观测仪器先比较,原理是一致的。”

    喇嘛王:“那你还得说出其中的原理,以便我们了解得更仔细?“

    纪蒲泰:“例如,简仪的赤道装置,与现代天文台内大型望远镜的赤道装置,特别是英国式的类型相比,其结构原理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与四游、赤道、百刻等环相当的刻度盘位置不大显眼罢了。”

    偌尔曼:“看来,后者是从简仪脱胎而来。”

    喇嘛王:“你说的后者,指的是谁?”

    偌尔曼:“当然是英国人制造的天文仪器。”

    喇嘛王:“这么说,英国还是学习了中国的先进技术,才造出英国式的天文装置?”

    偌尔曼:“这是必要的。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

    喇嘛众臣:“谢天谢地。我们的老祖宗制造的仪器,还是先进的。”

    外交大臣:“直到现在,我紧张得才喘过气来。”

    喇嘛首相:“中国人能制造出简仪,这才是圆满的结局。”

    喇嘛王:“制造简仪,观测天象,不可想象。在此以前,谁能想得到简仪会这么好啊!”

    纪蒲泰:“此外,郭守敬在赤道装置上,还安装了一个候极仪。”

    喇嘛王:“那他为什么要安装这样一个候极仪?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原理?”

    纪蒲泰:“自从唐代制造的黄道游仪开始,安装时就注意到用观测北极星的方法,校正仪器极轴的正确方向。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郭守敬创造了用候极仪巧妙的校正仪器极轴的正确方向,大大提高了观测的准确度。”

    喇嘛王:“那你还得总结一下简仪的具体用意。以便提高我们这方面的知识。”

    纪蒲泰:“那我就更进一步地解释。简仪的地平装置,叫做立运仪。它包括一个固定的地平环(也叫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旋转的立运环,以及一个窥衡(即望筒)。这个装置可以同时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这在我国天文仪器中还是首创。”

    偌尔曼:“这都是郭守敬的功劳,后人决不能忘!在我看来,近代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及实用天文测量用的经纬仪,航空导航用的天文罗盘,其结构与立运仪,实际上属于同一类型。因此,简仪可算为所有这些近代仪器最早的型式。”

    喇嘛王:“简仪的改革创造,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啊!它凝聚着古人的心血,为后人开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才使后人制造的仪器有今天。”

    纪蒲泰:“所以说,简仪的底座上安装着正方案,这是郭守敬对圭表测日影方法的发展,是又一项重大革新。”

    喇嘛王:“什么是正方案?它简单吗?”

    纪蒲泰:“与圭表比较,正方案不仅能测影定向,而且不论平置或倒立,都可以当测角器使用,这是圭表所做不到的。”

    喇嘛王:“那么说,这个正方案真好。可它轻巧灵便,便于携带吗?”

    喇嘛众臣:“是呀。它是什么样子呢?”

    纪蒲泰:“不错,这正是众人所关心的问题。这个正方案不仅可以随身携带,而且还可以随时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正方案上刻有同心圆十几个,测量时可以同时使用许多圆,因而测量误差显著减少。”

    喇嘛王:“这个正方案不简单,使用就是挺方便。”

    偌尔曼:“这简仪的设计真超前!”

    纪蒲泰:“简仪独立的赤道装置,为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造和使用,而欧洲的第谷采用类似的赤道装置,是在相去三百多年的1598年。”

    偌尔曼:“看样子,欧洲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科学技术。难怪,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引用根舍赞谈中国古仪的话说,欧洲人看作是文艺复兴后,天文学主要进步之一的赤道仪,中国人在三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了。”

    纪蒲泰:“不错。这让我想起,著名的《新总星表》(即n、g、c星表)的作者,英人德耶尔在评价简仪的历史重要性时指出,不少伟大的发明,中国人常常在西方国家,享有它们以前的许多世纪就已作出了。”

    偌尔曼:“说的好。这个历史的见证有力的证明,中华民族不仅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而且还以勤劳、智慧、富于发明创造而闻明于全世界。”

    喇嘛王:“当然,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元大都有个郭守敬,发明出天文仪器,这是中国人的无尚光荣。”

    喇嘛众臣:“他发明的仪器,都放在哪里?”

    纪蒲泰:“郭守敬创制的简仪等,元代都放在首都——大都(北京)的天文台上。”

    喇嘛首相:“那郭守敬怎么用?”

    纪蒲泰:“郭守敬用它对二十八宿作重新测定。”

    外交大臣:“那仪器测的准确吗?”

    纪蒲泰:“你还用说,其精度是史无前例的。”

    喇嘛王:“你说的具体些。”

    纪蒲泰:“郭守敬带领一班人,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授时历’,在我国一直沿用了三百六十多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其他历法所不能拟的。”

    偌尔曼:“那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解释。现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的简仪,是不是郭守敬亲自参与制造的?”

    纪蒲泰:“那台简仪吗,我告诉你。是明代按照郭守敬的制度仿制的。”

    喇嘛王:“啊。还不是郭守敬亲手制造的?”

    喇嘛众臣:“那仪器的具体尺寸,你知道吗?”

    纪蒲泰:“我去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亲眼见过那简仪。仪器通高约2。5米,长约4。4米,宽约2。9米。”

    喇嘛王:“那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得好好保全。”

    纪蒲泰:“当然。这事得更加重视,文物的保护决不能忽视。”

    喇嘛王:“我也有一个问题。我只听说过浑象,但却不知它的真象,你能说说它的来龙去脉吗?”

    纪蒲泰:“浑仪创造后不久,我国还创造了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

    喇嘛众臣:“那仪器叫什么名字?”

    纪蒲泰:“古代称为浑象或浑天象。”

    喇嘛首相:“那是什么意思?”

    纪蒲泰:“后来人们叫它天体仪,实际上就是今天所用的天球仪。”

    偌尔曼:“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浑象,是当代天球仪的祖先。”

    喇嘛王:“那浑象到底什么样?”

    纪蒲泰:“浑象是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黄道和赤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

    喇嘛众臣:“绘制在圆球面上,是在上面观天象吗?”

    纪蒲泰:“它能使人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上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

    喇嘛首相:“那可真神奇呀!那夜晚能看到什么?”

    纪蒲泰:“不但晚上,就是阴天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

    外交大臣:“那这浑象可是万能的呀?”

    纪蒲泰:“我一说,你们就明白了。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重要星象东升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昼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等。”

    喇嘛王:“经你一讲,我们也能想象那浑象的摸样。这样,不仅填补了观测的空白,而且能帮助人们直观、形象地理解太阳、月亮以及满天星斗运动的规律。”

    偌尔曼:“我在此不得不说一句。因此,它是有很大实用价值的仪器。这种直观观测天象的仪器,很值得西方人学习。”

    纪蒲泰:“我国历代十分重视浑象的制造。而且,我国创造浑象也有悠久历史。我现在再告诉你。第一架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耿寿昌制造的。这架仪器是圆周7。35尺的球体(一汉尺大约相当于24厘米)。球面上绘制有表示赤道的大圆圈,并把赤道分为365又四分之一度,同时按照实际观测的结果,把天空的星体标在球面对应的位置上。”

    喇嘛王:“我看书上说道,后汉的天文学家张衡,我们刚才也讨论过了,他非常著名。他在总结了前人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的经验,创制了有名的‘水运浑天仪’,其主体是浑象,可我们并不清楚它的具体尺寸摸样?”

    纪蒲泰:“要谈到具体的浑象,它直径不到五尺,球面上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星星以及黄道和赤道(两道交角24度)等。它的转动轴北出地平三十六度,南入地平三十六度,这相当於当时首都洛阳的地理纬度。”

    喇嘛众臣:“这些你虽说得很清楚,但浑象究竟怎样运行的,我们可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纪蒲泰:“你们听着。浑象上安装了一套齿轮系统,利用漏壶流水的稳定性,推动浑象均匀地绕着极轴转动。”

    喇嘛王:“这样,你们想想,浑象的动力与真实的黑夜白天的交替(周日运动)就一模一样了。”

    喇嘛众臣:“那么说,只要看浑象转动,就可知道天象的变化。这个发明可真伟大呀!”

    纪蒲泰:“由此看见,你们的想象力一点也不差。据文献记载,浑象造成后,一个人在屋子里看浑象转动,一个人在外边观看实际星空的变化,看守浑象的人报告星星的东升、正南和西落,和真正的星星升落完全一样。”

    喇嘛王:“我好象听说,浑象中还带动着一个机械日历,可以表示日期的变化。”

    外交大臣:“这可得让他们说清楚呀?因为我们都不懂呀。”

    纪蒲泰:“那我还得说说,唐代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梁令瓒等人设计制造了一架‘水运浑天’,既能表演各种天象,还能起到报时的作用。”

    喇嘛王:“这架仪器与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相比,又有新的发展。”

    偌尔曼:“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进展真好,已是现代时钟的雏形了。”

    外交大臣:“喂,我说你们这年轻学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发现?”

    偌尔曼:“那还是让蒲泰谈谈,算了,我什么也不多说了。因为,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肤浅。”

    纪蒲泰;“北宋太平兴同四年(公元979年),民间天文学家张思训取其汉、唐‘水运浑天’的精华,以敢于革新的精神,创造了一架大型的‘水运浑天’……”

    喇嘛众臣:“那它有多大呀?”

    纪蒲泰:“那架水运浑天,高一丈多,外形如同一座小小楼阁。新仪器不仅浑象有所改进,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报时设备。同时用水银代替水,作为推动仪器转动的原动力。”

    喇嘛王:“啊,你说到这里,使我终于明白了。用水银代替水,克服了由于水在夏天流动快,冬季流动慢,从而造成仪器旋转不稳定的缺点。”

    喇嘛众臣:“大王真是高见!我们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喇嘛王:“用不着跟我多说什么啦。还是听他们说吧。”

    纪蒲泰:“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使我国传统制造的‘水运浑天’,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后,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又出现了苏颂等人制造的测量、表演、报时三用的‘水运仪象台’。”

    喇嘛王:“是这样的。那是古人特意制造的。他们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都会照着创造做出新的仪器来。我想,当时人们观看天象表演时,往往会问起天象仪的制造年代。”

    纪蒲泰:“这个问题好说,只要查阅一下我国古代天文史料,就不难发现,天象仪并吧是近代才发现的。它只不过是古代浑象的一种类型。”

    喇嘛王:“哈,哈。这话说到我心窝里啦。若说天文史料,我也看过不少。我国早在三国时代,吴国的天文学家,葛衡就制造过一种浑象,(古代把人在天球里边看天象变化的浑象,称作浑天象,它类似于现代的天象仪。)用机器转动天球,而地静止不动,人就在里边观看天球上星球的运动。”

    纪蒲泰:“大王用不着跟我多说什么啦,你的天文知识值得我们敬重。”

    喇嘛王:“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象你这样的学者,要想遇见你这么一个天文学者,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呀。可是,我已经用我的眼睛看清了,耳朵也听你说明白了。”

    纪蒲泰:“我已从您的眼神里得到了夸奖,这让我心情十分舒畅。”

    喇嘛王:“既然你心情舒畅,那就往下讲。”

    纪蒲泰:“那更好,我就把我知道的都说出来。刘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钱乐之也造过这种浑象。这个特殊的浑象,地在他球之内,球面上刻有二十八宿,北极星、南极、北极、赤道。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都在黄道上。”

    喇嘛众臣:“那古人怎样看星象和天象的变化呢?”

    纪蒲泰:“钱乐之造的那种浑象,一般人不可想象。他用漏水转动天球,人在里边所看到的星象变化,与实际的天象变化完全一样。”

    扎布:“呀!人在里面看天象,这浑象可太大了。”

    喇嘛首相:“不可想象。说实话,在当时的世界上,谁也做不出比这更好的了。”

    偌尔曼:“了不起,了不起。我对这创造喜欢极了。那浑象可以说是近代天文台的鼻祖,这实在是太超前了。”

    纪蒲泰:“在中国古代,还不光是这一种浑象。此后,梁、隋、北宋等都造过类似的浑象。”

    喇嘛王:“我再问一一个问题,古代造的那些浑象,与近代的天文仪器相比,有什么差距?”

    纪蒲泰:“我来告诉您。我国古代制造的那些浑象,可非同凡响,与近代的天象仪相比,其原理大体相同,只不过浑象的光源在天球的外边,而天象仪的光源是在球内。”

    喇嘛王:“啊呀,我明白啦。一个光是在外边,一个光是在里面。看样子,中国古人真不简单,经能在浑象里看天!”

    偌尔曼:“您的话叫我吃惊,这实在是让我太震惊了。我从来没想到过,中国古人竟会制造出那么多的天文仪器。可,谁也说不出那些古人制造的天象仪,在哪儿呢?”

    纪蒲泰:“我国古代创制的浑象,实物虽然没有了。但清代的天体仪,可算是古代浑象的仿制。因此,它也反映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历史。”

    偌尔曼:“是这样的,这实在是太好了。我是一窥班豹,了解得少,必须去看看,再开开眼界。”

    纪蒲泰:“从众多的天文古迹中,我们已知,在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十六世纪以前,我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天文仪器,有数量丰富、历史悠久的天象记录,有精确的天文数据,有数目达一百多种的名家历法。”

    喇嘛众臣:“那些天文数据,历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让古人费那么大力气,去研究制造天文仪器。”

    纪蒲泰:“天文学科,在中国的高度迅速发展,是由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喇嘛王:“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知道天气变化。人类生存,离不开游牧和粮食。而这一切既对天文制历提出要求,又为天文发展提供基础物质条件。再说,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天象的发生。为维护他们政权的稳固,这一切都离不开占卜、占星……”

    偌尔曼:“纵观这种现象,观天就是考察宇宙星体,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古人都很重视天象的变化,以便掌握农牧业生产和预防灾害的发生。”

    喇嘛王:“从信仰角度说,古人只所以注重星象,认为年月日时都是星星变换所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对地球和人类发生作用。”

    纪蒲泰:“在古人看来,正因为有万物自然才会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恭敬自然,顺从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把自然之道,当成人类生存之道的准则,永远与自然融合,才能自然发展人类的历史进步。”

    喇嘛王:“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自然法则,谁也不能逾越,谁过界破坏自然,谁就会遭灾受难。而中国,自古人类就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就把天人合一当成人生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并称达到这一境界的人为‘圣人’。现在,你们可以说说,都是那些人?”

    纪蒲泰:“我国历史上许多学者,注重实践,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一直起着重大影响。如天文学家下闳、张衡、祖冲之、一行、沈括、郭守敬等等,都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喇嘛王:“那当然。这些天文学家研究天文仪器,是为了知道天象变化。因为,远古神话,明确地暗示,远古太阳曾长期消失不见,还有多日并出和洪水泛滥,给人类造成了无数灾难。”

    纪蒲泰:“这些残酷的环境,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原始先民的脑海里引起了无数疑问,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所以,在人的身上,由于自然环境的磨砺,让人产生了自我意识,努力去观察世界,消除疑虑。正是这种不懈的探索,才产生了解除疑虑的答案。这就是神话与传说的来历。”

    偌尔曼:“即然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就是让他们认识自然界本身。”

    纪蒲泰:“从人类脱离动物,独立学会思维的第一天起,就如饥似渴地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寻求各种自然现象的答案。”

    喇嘛王:“我知道,在中国的神话里,曾有过不少动人的故事。据传说,太阳是由御者羲和驾龙车奔驰,月亮是由御者望舒驾天车飞跑,雷霆是天神在擂鼓,或天神的肚皮在轰鸣。至于开天辟地,原始初民的神话传说,就更多了。我也就不必一一细说了。还是让二位学者发挥吧?”

    喇嘛众臣:“既然大王发话。那我们就听听,他们二位能说些啥?”

    喇嘛们顿时来了兴趣,都想听听人类是如何观天察地,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