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仙侠小说 - 宋谜二在线阅读 - 第1017章 苏轼会写文章吗

第1017章 苏轼会写文章吗

    何正臣在各种各样情绪的眼光中,我行我素:“众所周知,苏轼苏大人是龙图阁学士,是大诗人,大词人,大文豪,进士出身,考场杀手,文坛巨匠。那么,无论诗词经义,不管写什么东西,一番思索,落笔成文,遣词造句,最要紧的是什么,他一定知道,就是要扣题!苏大人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其实就是一工作请示,就是一开工报告,就是一项目建议书。这种文章,是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指示工作,解释问题或批准某种要求的上行文,是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办理的事项,‘请示’一般要求一文一事。开工报告是要报告你开的工是准备干什么的。项目建议书是说明项目的目的、规模和可行性的。我们现在来对比着看看,苏大人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为‘开’西湖作为请示所列举的五个理由、作为开工所列举的五个目标、作为项目的五个标的。

    苏大人的五理由五目标五标的之一是‘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自是以来,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臣子坐观,亦何心哉!’既然如此,为活更多‘羽毛鳞介’,哪能在苏大人治理西湖中他再任由、甚至引导和鼓励湖农种植菱角?这不是在跟‘鳞介’争夺生存空间吗?苏大人为什么这时就没有‘亦何心哉’了?至于‘羽毛’,那是指天上飞的飞禽,飞禽栖枝头,跟水生的枝头或陆生的枝头无关,跟西湖疏浚无关。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二是‘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既然如此,为何将不能种植的水域只设定为百分之一?又:‘咸苦’与‘六井渐坏’有关,与‘乞开西湖’无关。理由是:杭州的‘六井’,历史悠久,并非有些文章所说为苏轼所建。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日益发展,但杭州城区是由浅海湾演变成的陆地,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唐德宗朝李泌任杭州刺史后,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俗称六井。至宋,苏轼将引水之竹管改用瓦筒,并直接接于流向西湖的溪涧。故,北宋之六井,与西湖不甚相关,此理由作为“乞开”的第二大理由,牵强附会了。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三是‘可无凶岁’。这个理由是理由,但又不是理由。兴水利,为灌溉,理所当然。但,若兴水利,要伤农,就远离‘水利’的本意了。至于,毁了湖田,以保灌溉,究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这里,还真没法计算。其实,理论上,只要灌溉得当,工作从水源做起,有无西湖一个样。甚至,如果考虑进水的自然蒸发量,没有西湖比有西湖更能保水。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四是为了防止‘吏卒搔扰’。这个理由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吏卒’素质差,你不能去跟他讲三dà纪律八项注意?你可是两浙路的军政一把手,作为军队的负责人,既然知道‘吏卒’惯会‘搔扰’,理当头痛医头,哪能头痛医脚?不去解决吏卒的问题,反拿西湖疏浚在这里说事,这苏大人的脑袋里,还有点逻辑性吗?这个主,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他喜欢惹事;他又怕事。所以,他看着软的,就sao了;看着硬的,就闪了。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五是‘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这话说得更白痴。西湖之水并非自涌而生,系周边溪涧汇成。若无西湖,直取溪水,减少二次污染,更能保证酒的质量。至于‘远取山泉’,若无西湖,酒厂若又远离溪涧的话,不能搬厂?不能打井?不能挖沟渠?不能来个第七井?第八井?

    好,姑且,这里先不跟苏大人较劲,姑且全部认可这苏大人‘乞开’西湖的理由,也即是苏大人‘乞开’西湖的目标和标的。那么,现在,西湖疏浚工程已经结束。疏浚后的西湖,项目完成度如何?西湖有何获益?苏大人的上行文,下行文,横向文,公开宣称的,私下夸耀的,又是些什么呐?

    苏大人一再的说:‘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王木木捅了一下完颜焘萍,说:“丫头,何正臣大人现在所言的‘苏大人一再的说’,你有所耳闻否?”

    完颜焘萍:“哼,老爸,你是在考我的文史知识?别忘了,我可是本硕连读的考古专业毕业的。这段话,史料层面,在《宋史-苏轼列传》中有如上所写;在苏轼他自已写的《苏轼治西湖》中也有如上所写;在苏辙为其兄苏轼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则是大同小异这样写:‘……公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贯石数者万。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杭僧有净源者,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牟利,舶至高丽,交誉之……’。

    老爸,我说得对不对?既然他苏轼自已这么说了,他兄弟苏辙这么说了,元相脱脱和阿鲁图也这么说了。白纸黑字,有据可查。那么,在现在这个年代,这种说法已形成,并盛行,何大人也听说了,并引用,不是非常非常的正常吗?……”

    何正臣的谈锋方兴未艾,正健着呐:“太太后,太后,皇上,各位大人。上述说法是苏大人对自已疏浚西湖的总结,也就是说,西湖工程最大的功效是增加了一条‘苏堤’,是便利了南北的交通了,美化环境了。就是在杭的外宾,归国后,首赞西湖的也是那苏堤上的‘芙蓉’和‘杨柳’,因为它们‘望之如图画’。呵呵,请回顾一下,这整治西湖,疏浚西湖的目的是什么?如《乞开杭州西湖状》文中所言,在西湖的大动干戈,是为了让放生的‘羽毛鳞介’存活;是为了不致‘六井渐坏’;是为了‘可无凶岁’;是为了防止‘吏卒搔扰’;是为了别‘取山泉’。那么,兴师动众为便利‘交通’而成的‘苏堤’,在这苏大人的请示报告中提到过了没有?苏大人在向中央政府和领导人的言词凿凿中,提到过苏堤了没有?提到过便利交通了没有?没有!都没有!再请教,‘苏堤’这疏浚西湖的大成就、主要成就,它是有利于‘羽毛鳞介’的放生?还是无关于天上飞的,水中游的观赏动物的存活空间?它是能不致‘六井渐坏’?还是‘堤’归‘堤’,‘井’归‘井’?它跟有无‘凶岁’又能有什么关系?它对于‘吏卒搔扰’是起阻碍作用了?还是起便利作用了?它跟‘取山泉’又能有啥关系?不是‘山’归‘山’?‘湖’归‘湖’吗?所以,从这个角度言,倒轧账,从结果看动机,从竣工看项建,苏大人为了‘苏堤’而以前述五理由的‘乞开’,并专题请示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一文,是一篇十足的跑题范文!一个文坛巨擘,给上峰的请示报告,居然会文不对题,居然会跑题偏题不扣题,这正常吗?这是无能?还是花招?是酒水糊涂了?还是精心策划?……”

    完颜焘萍:“老爸,这个何大人不亏是御史出身。他现在让苏轼两难了:承认文不对题,那他怎么再做大学士?不承认文不对题,那他就是故意蔑视皇权,并有不知告人的阴谋……”

    何正臣亦庄亦谐:“……在杭州,现在有一关于‘苏堤春晓’的民间传说。故且先不去较真这个传说是民间的发自肺腑,还是有人刻意散布。反正,对于这个传说,苏大人及苏大人的苏粉都是认同的。传说是这样的:在西湖疏浚工程开工后的一天,苏轼被一件事难住了,就是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无奈中,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

    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

    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

    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

    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

    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

    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

    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

    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

    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太太后,太后,皇上,各位大人,从这个苏大人自已也认可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就是能看到,那条苏堤的建造,是在西湖疏浚项目实施后遇到了问题再寻找到的权宜之法,是临时起意的妙笔生花,它不在请示范围中,它不在开工报告中,它不在项目建议中,它还不在本项目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也就是说,这西湖疏浚的最大的成就,最大的项目目标,是开工前没有设定的。这个先斩后奏的故事,更加证明了,苏轼的西湖疏浚的开工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就是一篇写归写,做归做的糊人之作。那些看上去还不错的文字,实质只是苏轼为争取项目所杜撰的一些说法而已。苏大人向以春秋文笔攻城略地,如果,说是去打辽国、取燕京,却以夺了一座交趾的山寨交差。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算完成任务了?还是在搪塞掩盖?混蒙耍赖?欺君罔上?玩弄历史?制造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