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情唐在线阅读 - 第二章 一夜定风波

第二章 一夜定风波

    满月之夜碰到月食,大唐边境遭遇陨星地震,宫中贵人添了龙种,这原本并无关联,若硬要联系起来,便是另一个扯不清的故事,而这必然是一个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故事。

    开元四年六月二十二,大唐天子正遭遇登基以来最大的震怒,他抬头看着太祖手书的“胸怀天下”四个大字,背对着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其中竟然多是士族出身。他手里颤抖的捏着搓皱的奏章,胸中郁结之气久久不能平息。“太宗皇帝曾说,为帝王者胸怀天下,为何天下却容不下一个襁褓里的孩子?”他本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若非先帝新崩,若非日前枢密院奏河南道青、淄、齐、密四州大旱,流民已近十万,若非兵部暗报突厥契丹密谋结姻临潢府,若非星官谏言“灾星坠落,国将不国”,以他的脾气又怎么会迁就这武皇起就任职的这半堂托孤之人?可不迁就又如何,总不能先皇新逝便谪贬这班子重臣。

    恍惚间他想到了十年前,武皇还在临朝,天下安定。然后他又想到了一个邋遢的身影,那个自高祖年间就腰挂国师大印,那个几年都不出现在长安一次的国师,那个骂天喝地还捉弄自己,却无人敢惹的老瞎子,想来……多半也已随武皇去了吧。

    “臣启奏”

    “臣启奏”

    沉默的大殿中突然先后响起两道声音,玄皇眉头紧锁。

    队尾一名黑脸年轻将领后退一步,礼部侍郎贺知章先一步跪倒在中堂:“八皇子之事体大,是否如祭酒大人所言,臣不敢妄断,但祭天之事需大神通之人主持。”

    众臣纷纷应声表示赞同。

    玄皇眉头紧皱,目光几近将贺知章的一副柴骨钉死在太极殿的驼绒地毯上,这个向来沉默寡言的乙未状元竟在这个节骨眼上添梗,任谁都能看出“灾星祭天”的参奏中有太多离奇,而他则巧妙的跳过了自己的抉择,开始讨论祭天的人选问题,简直胆大至极。

    贺知章似乎也对钦天殿里这张西域进贡的驼绒地毯极有兴趣,死盯着上面湘绣的“山河社稷”图。大臣们看到皇帝寒到结冰的表情,哗声渐稀。直到大殿中再次静的仅能听到裴将军风箱般的呼息,而贺知章似乎对此刻的安静很满意,慢条斯理的补充。

    “如此大祭,不可草率,非大神通之人不可为,臣以为此礼除当今国师无人可持。”

    此言一出,四下几近炸锅,众大臣刚欲反对,却又被玄皇那副冷若寒冰的目光瞪了回去。

    玄皇李隆基自幼心思机敏,怎又听不出这话中的玄机,“事有轻重缓急,赈灾自然刻不容缓,关外密报也需仔细探查,反倒贺知章的提议是不错的缓兵计。且不论国师是否健在,即使健在,神游日久归期也不知何年,况且以其脾性自然不会听信以人祭天的缪言。即使退一万步讲,只要时局日渐稳定,谣言自然不攻而破,那杀不杀皇子自然也由不得他们。”

    ……

    “皇子灾星之说实在荒唐,倘若等到他成年,果真引起天下大乱,朕自会手刃孽子,当下时局动荡,孰轻孰重莫非众卿不知?”从片刻前的震怒到局面控制后的冷静,这位未满三旬的大唐天子显然早已熟悉了为君之道。他将问题反抛给臣子,这班饱读诗书的大儒早已惶恐的再次拜倒。

    跪在第三排队尾的承议郎杜忻自朝服下摆的缝间偷瞥了眼殿外,两列羽林卫金戈铁甲,威武岿然,他颤颤巍巍的用朝服广袖抹了把渗出的汗滴。

    殿门外当值的羽林长史陈朝河,倚剑柱戈,此刻正洞察着殿内的一举一动,九尺高的身段放在的羽林军中也并不多见。他远望着拜倒的满堂文官,轻啐了一口,心道:“这班文臣最是轻贱,跟武皇比起来,虽说当今玄皇能称得上是好脾气的主子,但过了几年安生日子,就忘了当年这位天子是怎样辅佐相王登上的大宝,才七年脖子就痒了?”

    想起七年前调回京的那几晚,陈朝河脸上一僵,莫名的打了个哆嗦。扭头见身旁副官询问的盯着自己,轻蔑的哼了一声“怎么,大督师在里面,他们还能翻天?”

    玄皇踱步再三,想起与某人在上朝前“赌”约,心中已有主意,面色也缓和下来,“此事就依贺侍郎所言,待国师回朝再议。太傅拟旨,朕欲月初亲兵北巡,演武安北,以慑番邦。山东大旱之事着枢密院统筹、大小事务报由姚相定夺,御史左丞陈翊督办、延边州府协助。”

    隆基帝心情转好,突然想起贺知章身后的年轻臣子有话要说,而且极为面生,只穿了简单的裨将军服,于是起兴问询。

    “你是何人?刚才要奏何事?”

    年轻将领涨红了脸,复拜倒行三九礼毕应答道,“臣,今科武人郭子仪,照例今日朝会面圣,听闻今日蛮夷为患,愿为圣上分忧,望允精兵五千奇袭草原……”群臣见是个急于立功的毛头小子,已没了兴趣。

    突然大殿左侧角落里的那张太师椅“吱”的发出一声轻响。郭子仪自入朝起就发现了这位角落里的富态老者,即使之前堂中一片喧哗,即使这位老者未发一言,武人的直觉早已让他发现了那个角落的不同。

    其实,不发言不代表没有声音,因为那个角落时常传来风箱般颤巍的喘息,而之前百官议事时郭子仪的注意力都始终未离开那个角落。年轻的郭子仪从未听过这样杂乱的呼吸,他的吞吐与喘息是分开的,吐息间或气若游丝,或绵长不绝,或粗重深沉,难寻一点规律。虽然找不到头绪,但郭子仪很肯定一件事,这个人一定很厉害,令百官都忌惮的厉害。初入朝门的他不知道这人姓裴,去“邑”从“衣”的裴,不过身为武人的他却能感受到,这位病怏怏的老者绝对是位奇人。

    老者听到陌生的“臣启奏”时眼睛微微睁开道缝,迎上了郭子仪年轻锐利的眸子。老者嘴角划了道与其神态不符的弧线。虽然面部表情转瞬即逝,但这没有躲过同样目光敏锐的大唐天子,后者嘴角泛笑略带深意的看着这名略带稚气的年轻裨将,“裴将军意下如何。”

    “老臣举荐郭将军往河南道赈灾,可归王少伯麾下。”

    玄皇听完并未做过多思考便说道,“太傅拟旨,提郭子仪琅邪别驾,即刻前往山东协助赈灾。”

    郭子仪听后一惊,自己三岁学艺,十年仗剑求学,二十不到已是小有名气,自付武功韬略已有小成,所以才应贵人之邀入朝参加今科武比。本想当下西北蛮夷蠢蠢欲动,自己踌躇满志,正当借此时机开创一番事业,却不知怎么会讨到这么个“发配”赈灾的苦差事。莫非自己惹到了哪位权贵?虽然摸不到头绪,但圣上金口已开,自然不会再改,只有硬着头皮应诺。

    ……

    开元四年七月十四日,入夜的长安城下起了小雨,长街商铺的喧闹与官家巨贾的过场都已褪去,只剩下某些豪墅宅邸里偶尔传出来的阵阵乐声,没到华灯初上时,长安城才变得开始宁静。但是,这并不是唐人一天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开始。日光下的长安城是嘈杂喧闹的,不得片刻安宁。入夜的长安虽然安静不少,却并不比白日里简单,粗俗的帮派仇杀与高雅的贵阀交际都在这座雄城的天底下消无声息的进行着,唐人从来不缺乏勇气与诗情,文人与莽夫都喜欢在月光下展示他们的特长。

    在王府巷的尽头,有一处规格很大的别院,别院内又有一处小院,小院内又有一座布置精美的二层小楼。月娥凭栏远眺着灯火渐起的大明宫,不明白为什么李隆基在北巡前要把自己赶出大明宫。“或许他终究还是嫌弃我吧,梨园舞女果然进不了帝家的仙苑。”想想往日自己也曾日夜盼望逃离那道冰冷的宫门,却从没有想过以这种方式。

    她低头看着偌大的宅院,微风中紧了紧怀里的襁褓,她的父亲已经获得荣华富贵,她应当知足,玄皇能够破例让皇儿待在自己身边,她应当知足……

    明日便是中元节,皇子满月,她知道父亲请了黄花班的旧友登台唱戏。月娥望向后园隐约可见的戏台,此时正传来抑扬顿挫的腔调,父亲果然还是喜欢跟那班伶官旧友一起生活?回想着入宫前的十六年,自己也是这班台的伶人,回想以前无忧无虑的日子,她嘴角淡淡一笑,然后突然他想起了那个陪伴自己十年的身影,楼外细雨打湿了院里水塘的浮萍,回忆却像开闸的洪涛,一波一波涌来。听说他早已罢唱,也很少再登台。是啊,没有了文姬的司马相如,又怎能唱得出这长安城里第一潸然的《凤求凰》?

    明天他也许不会来吧,相见不如不见,思来思去都不过在重复戏里的故事,既然没有缘分,那为何回忆不能一起忘记?

    月娥轻抚了下熟睡孩童的脸,“也许我也本不值得你挂念。”

    ……

    回忆是解不开的枷锁。

    戏台边的钟离荆拄着梨花枪,隔着枝叶的影影绰绰,眺望着她的伶花小筑,两年前的黄花班就没了“司马相如”,但长安城却多了位风姿潇洒的武生,梨园巷中也时常会有醉汉出没……

    他看着手中新填的《凤来仪》,即使她已嫁人,并得到了自己永远都给不了的安宁与地位,那么自己理应离开。他本不是拖沓的人,既然已经决定,那么明晚过后,长安城中将再无武生钟离荆,不管多少爱恋情愫,多少幽怨愁苦,都应当随着这场细雨散了。

    “我本是江湖浪荡客,不应该再回这光鲜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