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球长在线阅读 - 第165章 考场之内

第165章 考场之内

    之前,单立文等三人在客栈里,都拿到了一份新的准考证,也就是为了防备“疫病”,单独为他们几人开启的独立的考场,之前三人是分开的,现在,却和客栈里的其他考生,一起去了这个新的,特别为他们准备的考场。

    当然,其他的考生,不可能知道这一点,他们只会哀叹有多么的晦气,考试的时候,居然同客栈有死人的,有点节cao的,也就是默念几句,王大礽王兄你此去,趁早投胎做人,去找个好人家,没有节cao的,一边心神不宁的念着什么阿弥陀佛,只求佛祖不要被这晦气沾染到自己的功名。

    当然了,由于官府的特别要求,哪怕很不情愿,他们也必须老老实实待在客栈里,不能临时换地方,美其名曰,“隔离”,虽然很不情愿,但是没有几个人会在应聘的时候和负责应聘者违抗,好在王大礽是死在贡院那边的,没有死在客栈里,这一份晦气是要小多了。

    当然,没人知道,其实他们被要求待在客栈不许走,还有集中到一个考场考试,都是为了将单立文,吴启华和林伟建三人集中到一个考场内,好好观察而已,作为又一个打击腐儒们声望的行动,必须赶紧对这三人的基本行为,以及性格模板进行观察和计算,建立模型,以求最后得到完美的结果。

    打死他们也不会相信的是,其实,王大礽早已起床,早早的就惶恐的等待在那,昨天起晚了,导致中午才到的贡院,不是遇到贵人的话,几乎无法进入考场,这感觉可不好,所以,这一次,王大礽天还没亮,实际上最多四点钟,就已经爬起来开始收拾一切,准备随时去考试了。

    第二天考的是申论,这东西也是一个新鲜内容,不过大家仔细一看,其实与原本科举中就要考的策,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都是根据一件事,几句话来进行描述,阐述意识形态,与八股文倒也不同。

    其实,在理论上,这些考试内容,与后世某些以公务人员的考试内容差不多,具体办事的地方,你可以通过实习进行学习,但之前,要阅读足够的书籍,在思想上,和上面达成一致。

    所以说,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古代人对于科学技术的轻视,以及对海外利益的忽视,这些东西,有些玩的本末倒置了。

    文字是可以正心的,是可以显示出人的内心,不然的话,后世也不可能有专门的笔迹学研究,可以通过人的字迹,研究其性格与特征,进而进行档案模板的揣测,在后世21世纪的大公司中,人力资源部门对于高等级的职员,公关部对于上面的大领导,基本上都是进行如此的研究,从其喜好,到各种细节研究。

    甚至高等级的领导人,无论任何国家,都讲究一个城府和喜怒不形于色,原因也没有其他,如果在进行会议交谈的时候,对外国领导人或者下属,一个脸色的欢喜或者愤怒,可能就会暴露这个国家真正的秘密和谈判底线,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你说厉害不。

    所以说,科举这玩意,还真是个敲门砖,在里面的学问太大,基本上,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反而会成为升迁的杀猪刀,不是普通人可以揣测的。

    “如何了?”

    “还能如何?题目是我们拟定的,而且,指向性太明显了,估计已经有刺头书生,在心里吐槽咱们了。”

    申论,其实与策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你甚至可以直接认为,就是没什么文学要求的大作文,而专注于考察对政策的讨论,而在历史上,许多皇帝和大臣,都喜欢在科举的策论里,添加自己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大把私货在里面。

    可不要小看这一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大明朝的出版业版图里,“公考”教辅类书籍始终是独占鳌头的大额出版物,基本上除了金瓶梅一类“禁毁”而有爱的绣本书籍,基本上都是,没得打,没得打啊。

    后世那些吃公务员考试饭的“老湿”们,可以在考试结束一小时内,就将整张试卷分析得巨细无遗,并且从考题的内容,判断一下政府下一步施政方针,而在这古代,也是如此,落榜生和下一科想要来考试的考生,必然也是要看看,今科的试卷是什么,以此,这推行政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切都是套路,而且,也没什么可钻研的,长老会对于这些书生,也没指望他们理解太复杂的东西,事实上,科举考试的定位很简单:事务官,也就是低头做事的人。

    王大礽此时拿着考卷,此时屋内并无他人,甚至由于自己住在贡院之内,也无人搜捡他有无夹带私藏小抄的事情,也就是说,之前他将小抄或者书籍直接带在身上,是无人可以查知的。

    万幸的是,他尚有理智,倒也没有如此之做,事实上,就在他没有注意到的上方,一台临时安放的摄像头就在那盯着:长老会用人,第一要看的不是什么施政才能,是否是历史名人,而是可靠。

    他皱着眉头,读者题目:“吾华夏亦是老大帝国也,起身河洛九曲之滨,时至此时,已历千年以将,而千年以将,自盛唐之安史之乱后,无论东西南北而向,拓土之事皆是功败垂成,和也?试言之,言之无罪。”

    “今日之天下,海外别有江山,中华之土不过二十之其一也,我辈颟顸蒙蔽甚大也,有井底之蛙之嫌,呜呼哀哉,欲要挺近天下,以中国之剑为中国拓土,当以何策先行,试言之,言之无罪。”

    “士人皆言必称上古,书必言春秋,春秋之时,儒生号称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而今之后,却远输先祖,李贽焚书,为何至此,试言之,言之无罪。”

    王大礽心中大跳,早知道帝都的政治,早已被一些不文的异人掌握,还都自称有修仙的称呼,但这出的考题,可以说丝毫不涉及什么风花雪月的礼乐和形而上的各种破事儿,直接说的就是中国现在最大的三个问题,政治,军事,文化上最大的弊端。

    安史之乱之后,西北原有的中国传统信仰佛教的盟国,班超们打下来丝绸之路上的老朋友们,基本上都被那个宗教的人杀光,后人甚至都忘记自己的祖宗其实是信佛的,一千年来,基本上中国除了兼并了大理这个皇族被蒙古人杀光的土地外,基本上早已停止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对于本国过剩的人口,也就没有了办法去迁民实边,这属于成本上的问题。

    投入产出比太低,需要太多的投入,养地很多年,才能把生地变成熟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哪有这个财力?有这么多钱,人家直接在家当地主了,以往,在汉唐时代,都是国家出钱,给种子,给牛,让你去耕种,十年后土地可以耕种了,才会收税。

    而军事上其实也是大问题,中国其实已经是极限了,东南西北基本上都是穷得一逼的穷鬼,你不需要去抢劫他,他还要来哭穷或者抢你,还不容易把蒙古分化成无数部落,彼此厮杀,女真人又跑出来,不知道在女真人后面,还要什么人……

    还要最后一条,更是一个大问题,实际上,在明代,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文化上的弊端,早已被无数读书人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碍于大势,不愿意谈而已,但是,也有不少人跳出来,指出,再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道理,的作者李贽,就是这条路上走的最远的人,当然了,谁敢这么干,几乎都是要得罪人的,李贽死于1602年,仅仅死去42年后,大明朝灭亡,可以说是因果循环的道理。

    王大礽因为读书不少,甚至也读过这对此倒也了解,虽然这是要拿走他的饭碗的书,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说的很正确。

    但是,这种思潮,居然进入了新朝廷的考题之中,这就太值得思想一下,后怕一下了。

    中国其实很小,只占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但却已经一千年没有对外扩张过,而人有问题。

    结合起来,三道题目,几乎一目了然,王大礽手有些颤抖,想起临出家门时候,妻子四处走动去借钱来凑路费的窘迫,多年收不上租子的田地,还有单立文三人的样子,叹息一声,慢慢将墨汁磨好,开始写字了。

    二十年读书,三千字文章,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以说,考题很让人震惊,只要稍微有些脑子的人,就已经知道,这考题代表的意义在于,出考题的人,正在宣讲未来,这个政府想要干什么的意思。

    不过,考到这里,几百里地的奔波,折腾几个月的时光,辛苦的考完了前一科的题目,觉得考题不符合自己的意识形态,就闹事的人,几乎没人,这也是吴名题目选取的讨巧了,他选的,说的,都是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曾经做到过的事情,比如开疆扩土,比如对外征战,比如文武双全。

    这也是中国和外国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中国一般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做到如何如何的事情,所以我们也该如此努力,而如果一件事,祖先不做,我们也不该做。

    正好相反,不该,考虑到考生们的素质,基本上还都开始东拉西扯的开始说了起来,反正上面说了,言之无罪。

    王大礽答完了题,检查一遍,确信已经没什么可补充的,他本就是准备多时,虽然题目非常突然,却并不刁钻,都是耳熟能详的事情,看看外面,从天窗那还能透亮,应该是傍晚而已。

    “写完了吗。”

    王大礽见,似乎是之前,让自己进贡院考场的那位恩人长老,他赶紧起身,想要去拜见,吴名摆摆手,说道:“这可以早交卷的,觉得合适,就交卷吧。”

    王大礽见了,最后看了一眼考卷,确认无误,自信的将东西拿起,吴名接过后,却没有如他所想的那样封起来交卷,而是打开后,一边拿着阅读,一边说道:“跟我来一下吧。”

    说完,他就转身就走了。

    既然如此,王大礽也跟在后面,贡院还是非常大的,考棚9000,外墙高耸,环境荫凉,在这个刚刚二月的早春,实际上很冷,王大礽跟着出了贡院大门,无人敢于前来盘查拦截,也献出身前那位神情淡然的长老的权威,而这位长老如此看重自己,自己很可能就可以高官得做,从此脱离一个落魄地主的身份了。

    回头看了一眼,那贡院门口,有一个牌坊,写着为国求贤的字样,而此地,想必是不需要再来了,王大礽深吸一口气,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看其他事物的眼神也觉得不同,甚至也不再畏惧那些士兵的什么刀枪。

    忽然,他觉得有些不对,看着吴名的背影,忽然想起来,自己的考卷还在他手里,已经被带出考场了!

    他觉得心猛地一跳,这可不是小事,按照既定流程,这考卷一旦上交,就要叠在一起,糊住姓名,只留编号,由专门不识字的老官吏将卷子糊好,判卷人无法看到姓名,再由另外一拨人物专门誊抄一遍,生怕被人留下暗地里的记号彼此沟通打高分。

    可是,把卷子带出贡院,这可是什么样的罪名?王大礽急了,又不敢叫嚷,只能快步跟了过去。

    贡院之南,是鲤鱼胡同,这里也是一个取巧的地方,乃是取的鲤鱼跃龙门的意思,好意头,虽然每三年一次的会试,真让他们完全依靠考生的生意过日子有些过分,不过,对于那些考生们来说,距离如此之近,这里的旅店基本上都会被住满了,而饭馆内,也有早已定好“庆功宴”的未来进士们的宴会。

    王大礽跟在那长老身后,就进了这么一家餐馆,这里似乎早已备好了一桌饭菜,却并无他人,菜也不多,四菜一汤。

    吴名将考卷撂在旁边,另一边示意他坐下,说道:“这条街上的饭馆,自称最出名的饭食是红烧鲤鱼,不过,却没有一家用的是黄河鲤鱼的,都是附近的小河沟子里弄的,大小不一,还有腥味盖不住,嗯,要多培养养鱼专业户了。”

    王大礽扭扭捏捏的,只看着自己的考卷,幸好还放在那,他在想什么办法,既能要回考卷,让这位长老赶紧送回去,填缝好,也不要惹怒了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