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繁复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 君明臣贤社稷和

第三十三章 君明臣贤社稷和

    荡平柔然这一年(公元四二九年),依附于柔然的小国家鄯善、高车等部落也率所属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整个西北地区,除远在武威的北凉还盘踞着一块巴掌大的地盘,整个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尽被北魏收于囊中。

    拓跋焘清楚地认识到,能建此赫赫功勋,都是和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而就在这一年,十二月,他甚为倚重的汉臣——文懿公李先,青冀二州刺史安同二人同月去逝。翌年二月,平阳威王长孙翰也病死家中。

    这些勋臣的去世,使拓跋焘更意识到崔浩在朝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次,他和高车投降的统帅达薄干渠谈到汉族知识分子的作用时,拓跋焘远远地指着崔浩的背影,对渠帅说:“你们看崔浩这个人纤细瘦弱,亮白文静如妇人,虽然不能弯弓持矛上阵杀敌,此公却胸怀甲兵十万,所向无敌,朕曾多次有征战之志而不能自决时,都靠他定是否。这数十年所创赫然战功,都是因受此人指教而得。”

    拓跋焘不只对崔浩表示信服,更显示其用人不疑的大度和坦诚。他每每遇到灾情变异或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不论何时何地,驱车前去崔府真诚求教。

    有几次,崔浩穿着睡衣在家中看书,见圣君来临,换衣都来不及了,只得愧请君王恕罪。拓跋焘说:“我们君臣一心相照,岂拘泥于这些外在的繁琐。”

    有几次遇见崔家的厨子刚端上饭菜,崔家父子正在用餐,拓跋焘也不拘礼,举起筷子就伸向菜碗。这些细微的举动,让所有事君的汉族知识分子都分外感动。

    如果崔浩有事上奏,即便拓跋焘已经入睡,也就在内室召见崔浩,毫不见外地说:“卿才智渊博,忠心辅佐朕祖考至今三世,所以朕视卿为亲近之人。卿有什么建言,不必有什么顾忌,尽管放心大胆地说出来,不要隐瞒,朕脾气不好,听了卿的谏言,一时气愤,没听您的规劝,但以后想起卿的谏言,必然改过。”

    有次,拓跋焘拉着崔浩的手,来到尚书省,对尚书省的所有官佐吩咐:“以后凡是军国大事,你们有不能决断的,都应先咨询崔大人,然后施行。”尚书省诸官诺诺应命,而后成为制度。

    魏国的强大昌盛,一些声名显赫的朝臣如长孙嵩、奚斤、安颉等人都想获得巨大的门阀利益,就想效法西汉的分封制度,以获得封王更多的特权。而他们又不便自己站出来争利,就推出拓跋焘颇为信任的方士祁纤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一次上朝的时候,道士祁纤上奏,说:“今我大魏威覆海内,应以东西南北四名封立四王,以致祯吉,消除灾异。”分封制是北方游牧民族立国以来从没实行过的,名义上是对汉文化的推崇,实际上是对皇权的极大分裂,对立国不久的北魏政权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讯号(太平天国初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确立,君王的号召力十分脆弱,洪秀全为笼络部下,就以祁纤的方法,开始分封东西南北中诸王,结果在历史上成为昙花一现的政权)。

    拓跋焘见识了汉高祖分封韩信、陈豨、彭越等王的历史教训,又怕自己出面驳斥祁纤,会让希翼获封王的重臣们产生离心力,就对崔浩说:“崔卿您深谙儒道,您认为祁道士的话如何?”皇帝一脚把祁纤踢来的球顺势踢给了崔浩,让他成为得罪人的篼篼。

    敢于直言的崔浩自然不顾忌这些,当堂驳斥祁纤说:“先王建国以来,封四镇为四维大人,其目的是为了以四维作藩屏,巩固当时还十分脆弱的魏国。今天已不同于先王所处的时代,不应假以封四王为国家之福祉。日月运转,周历四方,京都所居,在于其内,四王的封建,实是奄覆京畿之举,如这样命名,无异于叛逆,不可承用。”

    崔浩的正义直言,一下铲除了国家分裂的祸根。拓跋焘一块石头落地,当即高兴地说:“准崔爱卿所奏。”

    崔浩见拓跋焘正在高兴时,就乘机向皇帝推荐说:“太原望族王慧龙是不可多得的人材,自投奔我大魏以来,一直未安排重用,圣上应该将他破格任用,以示信于汉族门阀士人。”

    弘农王奚斤因封王一事被崔浩驳斥,心有不满,当廷反驳说:“我听说王慧龙之所以未被重用,乃是因为此公并非门阀望族。”

    尚书古弼也说:“我也听说此王氏一如前朝之董卓,乃是个不折不扣的冒名顶替者。”(见拙著《芳草迷踪》)。

    崔浩一听,哈哈大笑,说:“这王慧龙绝对是晋阳王家贵种,诸公可曾看见他眼下唇上那高大的标志性建筑,大鼻子上是红红的酒渣鼻,他们南方管这一家姓王的叫‘鼻齇王’,这就是明证。”

    崔浩精于谱牒学,他的鉴定,证明了王慧龙在晋阳王家出生,乃货真价实。司徒长孙嵩讥讽说:“因为有了崔公的鉴定,所以你的弟弟崔怡就把女儿嫁给了这‘贵种’。”

    拓跋焘听从崔浩的建议,起用王慧龙,授命他为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任命李顺为太常。望着美如妇人的崔浩和站在一旁的年已74岁的长孙嵩和年近六旬的长孙道生叔侄二人(历史学家蔡东藩误认为两人是兄弟关系,特此更正),感慨良多:这叔侄二人,一个贪婪,一个廉洁,同为大臣,且是叔侄,怎么就这么大的差别呢?一些大臣,建有寸功,就居功骄傲,要官要权,甚至妄图封王,分裂中央集权。而贵如长孙道生者,一贯兢兢业业,克勤克俭,衣不华饰,食不兼味,战马上的那具熊皮障泥用了十多年也舍不得换,难怪时人将他称之为晏婴。

    长孙道生的府邸十分简陋,出征漠北时,他的子、弟们趁机将府邸修缮一新,建造得高大巍峨,壮丽华美。长孙道生返家后,面对建造一新的府邸,十分气愤,把子弟们叫到跟前说:“昔日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自勉,今强寇尚在,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之堂。”于是命令工匠折毁高屋大宇,恢复其先简陋的模样。

    有司官员向皇帝报告了长孙道生的所作所为,拓跋焘此时看见长孙道生朝服内的常服已补疤连累,感动不已,对众大臣们说:“今屈丐、柔然二寇已摧殄,朕将偃武修文,理废职、举逸民,制定律令,休养生息。”当即宣布接受崔浩更定的法律条文,予以颁布。

    条文规定:反逆者的家族,除首恶者诛杀,其余死囚可以听入金银、马匹赎罪。民间杀人者,凶犯可听以与死家马牛、葬具、物质补偿,达成谅解。废除四岁、五岁小儿入刑。对施行巫蛊法术者,严厉打击,让其负羖羊、抱恶犬沉溺深渊(可惜此条只停留于文字,其后的冯皇后行巫蛊之术,诅咒孝文帝,巫婆却并未受此酷刑)。妇女当斩而已怀孕者,延迟到产后百日行刑(其后崔光保护元愉的爱姬李晓燕,就是引用的这款条文)。命四郭大人组成巡迴法庭,听地方官讼案裁决,纠正错案。又在宫廷阙门左侧悬挂登闻鼓,让百姓申冤叫屈,上达天听。

    太武帝拓跋焘在北魏神八年九月(公元432年)的这次改革,特别是这次修定的法律,对其后的隋唐盛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废除孕妇因株连被杀及四五岁小儿被株连坐罪的酷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十年后,这些获罪遇赦的小儿即是生龙活虎的战斗力。

    设立的登闻鼓鸣冤申诉制度,让法制的车轮终于辗过了人治的深坑。特别是对巫蛊邪教的打击,历朝历代,自西门豹治邺以来,都只停留在口头禁止,禁止禁止,屡禁不止;自这次改革后,对巫蛊邪教的打击,惩罚的标准,才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

    拓跋焘这一系列的改革,量刑标准确定,可cao作性强,使北魏出现空前繁荣景象,户籍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安居乐业。这天散朝后,拓跋焘浮想联翩,当即创作了一首歌曲:“智如崔浩,廉如道生,不贪不腐,永葆青春。”在后宫命宫女们歌舞传唱,在与大臣们宴饮时,也命大臣们学唱此曲,要求他们向此二人学习。

    崔浩和长孙道生听见宫女们的歌舞欢唱,一时跪伏在皇帝面前,诚惶诚恐:“臣等只是做了为臣子应该做的事,即受圣上如此宠信,臣等此生只有肝脑涂地,以报圣主知遇之恩。”

    和崔浩的报恩心情一样,红鼻子王慧龙为了报答崔浩鼎力举荐的知遇之恩,甫一到荣阳任上,即大胆实行改革,施仁政惠农惠民,他发动荥阳民众,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加强战备,训练驻军,组织预备役部队,使百孔千疮的边境小城有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远逃外地的南北方民众都重回家园,安心生产。

    南朝皇帝刘义隆见荥阳如一座碉堡似的耸立自己面前,寝食难安,总想拔掉这颗钉子,于是决定使用反间计,除掉王慧龙。南朝派出很多间谍,装扮成商人到北魏的都城散布谣言说:“王慧龙在荥阳大肆扩军备战,是为了拥兵自重,以便谋反。”

    上柱国长孙嵩也上奏,迎和这些谣言,说:“王慧龙本来就是南方投奔来的人士,对这种经常跳槽的家伙,圣上不能不提防啊!”

    拓跋焘听了谣言及长孙嵩的奏言,看透了南朝的反间计,认为王慧龙戍边很有成绩,就写了一封诏书给王氏,安慰他说:“刘义隆害怕将军,就像普通人害怕老虎一样,因此想方设法地使用阴谋诡计,进行陷害。这些反间计,朕心里十分明白,望将军您放心施政,大胆军备,不要介意任何风言风语。”

    南朝刘义隆见反间计没有奏效,上朝的时候垂头丧气地问臣子们还有什么妙计可施,这时殿下一名武将出班跪奏:“圣上放心,微臣吕玄伯自小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取王慧龙的首级,易如反掌。”

    南朝皇帝刘义隆一听,大为高兴地夸奖:“好好好,爱卿快去准备行动吧,只要你能砍下王慧龙的人头,朕加封你为二百户男爵,另赏赐绸缎一千匹。”

    吕玄伯当即逃到荥阳,声称自己前来投奔王大将军。吕玄伯被带到王慧龙的官署,见到王慧龙,吕玄伯假意说:“我叹服将军威名,前来投奔明主,今有军事机密报告,请将军屏退左右,”

    王慧龙哪里会是一听花言巧语就上当的木脑壳,哼哼冷笑,向左右一挥手,众将领抓小鸡崽一样把吕玄伯抓了起来,从他怀中果然搜出一把寒光闪烁、浸透毒液的匕首。

    吕玄伯见事情败露,急忙磕头认罪,“我不能手刃将军,你把我杀了吧!”王慧龙宽慰他说:“壮士不用害怕,你也是为你的主子效力嘛,可以理解。”挥手对部下们说:“把他放了!”

    将士们不同意,反对说:“听说这人飞檐走壁之功了得,将军您不杀他,放了他,说不定他还会来行刺的。”

    王慧龙一笑说:“生死由命,南朝皇帝刘义隆尚且奈何我不得,何况小小吕玄伯。我做事堂堂正正,取信于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亲自拉着吕玄伯的手,把他送出了官署。

    后来,王慧龙死后,吕玄伯感念王氏不杀之恩,终生为王氏守墓,不离不弃。以节义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