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一个生命消逝可以改变历史
每当我看历史故事的时候都会很感慨:人生逢乱世,每个人之间斗争的胜负都会影响历史。无论是战场上
生死搏杀,还是文坛上争高下,还是官场上的争权夺利。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没有如果,当时间过去,胜负已定,不论再做任何事,不论有多大的力量,也无法逆
转时光,起死回生,曾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无法改变。
每个人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个体的一部历史,一个它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历史。
个体的历史真相,只有它自己知道,而别人看见它的生命轨迹,或是凤毛麟角,或是听人传说,都不会是
真正的那个人。
一个人所做的事除了它自己,没有人知道它当时会想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连那个人自
己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就那么发生了,或许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至于活下去以后想要怎样,也许
都从未想过。
人心的复杂与难测就连自己都想不到,何况去准确揣测它人的想法?所以,历史书所书写的,所发生的公
共事件才最接近真相,但也得是处在不同阵营里所描述的,无法造假的公共事件。
假如只有一个阵营写史,而这个阵营只是为了自己皇帝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不是中立,没有公正的历史
观,那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会造假,造不了假的事件,也会歪曲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初衷,要的是为达
到目的不要真相。
除了发生的无法篡改的历史重大事件,其它的大多都是逻辑性推理或是猜测传说,所以追寻历史的学者只
有通过各种各样立场的人,所记录下来的故事从中找出共同点,用以证实曾经发生的历史。因此古书和文
物对研究历史的真相就最为重要。文字故事可以造假,可是文物却无法造假。所以所有独裁残暴的君主都
会烧书,毁坏古迹,摧毁所有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东西。可惜就算无论帝王如何独裁残暴,活着时如何高不
可攀,除非杀光所有知道真相的人,不然总会有一些真相会流传于世间,尽管知道真相的人很少,但只要
是人性还在,真相就永远不会被抹杀,就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薛城的项梁成了楚的反秦军统帅,但是他拥立了一个楚王。所以他给自己封了一个“武信君”的桂冠。项
梁做了武信君,他既可以用楚之名将项燕的威望,统御投奔项燕后人的部队,也可以以楚国军事统帅的名
誉,统御想恢复楚国的人,也可以统御所有想亡秦复国的反抗军队,而不必受楚王节制。项梁和他的追随
者对楚王也只是名誉上的拥戴罢了。
有人说当时的项梁曾经很为难,项梁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向谋士范增求教。项梁问范增:“你
看我该当个什么才好?"项梁本来就是这支大军的主帅,然而头顶上拥戴了一位王,使得项梁的地位就很
尴尬,他不想听楚王的,可是他永不能公开反楚,不然他以项燕后代的名誉举起的正义大旗就会旗烂杆断
,项燕是不会冒险的。不想受楚王节制,又想利用楚的号召力统御全军,那么项燕就不得不重新给自己定
位。因为是范增首先提出要请王出山的,很理解项梁当时的尴尬处境,所以早就有了一个安排。范增的建
议是:将项梁列在官位与爵位之外,摆在超出二者之上的最具权威的位置上。具体方案就是,看能不能让
项梁当个君。战国时期,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等等,这些人中既有公子王孙,也有不是
公子王孙的,但都有大片封土,对王来说具有很大的发言权,看去就像在王国内存在的一个独立的******
。
项梁对这一方案甚为满意,于是项梁给自己选了个名字"武信君"。可对于项梁在实际处理军机事务时
,有一件事不好办,就是项梁做“武信君”后,在薛城里既有楚王,又有“武信君”的朝廷。项梁为了体
面地让楚王离得远一点,他决定将国都设在到盱台,让楚王在远离薛城的国都那里居住。
项梁是做什么事都很慎重的人,他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准备,各方面都准备得十分充分。
项梁将自己统御的军队分成一军、二军、三军,由薛出发,开始了期望巳久的西征。
秦帝国的大本营咸阳在遥远的西方,反秦军最终目的是要捣毁秦国的大本营。
项梁领军第一个讨伐目标是薛城北方,黄河附近城池。薛城北方的黄河向东奔腾入海,那时唯有黄河是
一条可以抵达位于其上游的秦国都城咸阳。同时黄河也是养活咸阳的粮食补给通道。由于是重要的战略补
给线,黄河流域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大粮仓,掌控着黄河边的城市就能掌控咸阳的经济命脉,从而直捣
咸阳。项梁挥军北进,指挥全军进攻亢父城,轻而易举就把亢父城攻陷。刘邦当年几乎拼尽全力,也未能
攻陷的小城,项梁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就攻了下来,可见和项梁比那时刘邦的军队战斗力是多么的弱小。
项梁的各路攻城主将中,有一位就是刘邦。攻陷亢父城,是刘邦在项梁的指挥下的第一次战斗,所以他十
分卖力地督促手下诸将拼命厮杀,要在项梁面前好好表现。一同进攻的部队里还有项羽的一支军队。项羽
作战的方式跟刘邦不同,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亲自搭弓射箭,挥动长矛,指挥部下猛烈的地向城墙发起进
攻。刘邦部队就没有那么凶悍激烈,而是由各路将领指挥好自己的队伍,进退有度,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得
很出色。远远观战把握大局的项梁对周围的人说道:“看,刘邦那支军队多棒!”就连自信心很强的项梁
也对刘邦刮目相看了,楚军的其它将领更觉得刘邦是个有本事的人了。每打一仗项梁就给他增加一些兵力
。刘邦自然觉得是多多益善。
项梁看着刘邦不管有多少人,都是把麾下的领军将领统御的很好,便对范增说:“也许刘邦的队伍愈大
,就会干得愈出色。”
当项梁领军进一步攻打东阿郡的时候,便再次拨给刘邦大批的士兵,让他当了与项羽同等级的主将,让
项羽和刘邦二人构成左右两翼。项羽与刘邦两军并驾齐驱,渡过黄河的支流济水,将北岸的东阿城团团围
住,并很快将其攻陷。占领东阿这座城池就等于控制住了黄河下游地区,尽管离秦都城咸阳还很遥远,但
已经掌握了通向那里的主要道路。
因为攻陷黄河边上重要城市的战斗赢得太顺利了,项梁那种做事皆慎之又慎的秉性开始淡化,而他与生
俱来的那种自命不凡的心理开始膨胀,错误的认为秦帝国的军队,在他武信君所率领的楚军面前不堪一击
。开始有了轻敌傲慢的情绪。
巨大的胜利让项梁有了想向楚怀王展示军威的想法,但是又不能请怀王亲自前来,于是决定请令尹宋义
作为敕使代表楚王到东阿观看他所率领的强大军队。
项梁派回去的使者所讲的理由是:"令尹大人不想观赏一下滔滔黄河吗?"
于是宋义来到了东阿前线。
宋义认为项梁因为一点点胜利,竟然一天天狂妄自大了起来!这是特别危险的举动。特别是项梁巳经把
全军一分为二,其中的一部分由自己掌握,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正准备进攻离济水南岸很远的定陶。另
外一部分则交给项羽和刘邦,已经出发前去攻打济水边上的城阳。分明是在进行两面作战。兵之要谛在避
免分散,务求集中。项梁却把根本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二,这岂不是给秦军了一个个个击破的机会?
宋义对项梁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可是项梁项梁则根本不把宋义放在眼里,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毫无用处的
贵族渣滓。可是,宋义虽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纸上谈兵却是毫不逊色。
宋义心里有一种预感,项梁的处境非常不妙。项梁的确曾以烈火燎原之势先后攻陷了亢父和东阿,并开
进到黄河的支流一线,但应该看到,那一带秦军本来就势单力薄。宋义向项梁建议道:"如果轻视秦军主
力的战斗力,尤其是秦国名将章邯所率领的部队,是想当危险的!"
宋义一直在关注秦军主将章邯从前的战法,发现有一个规律,就是集中大规模兵力进攻弱小之敌的战法
,因此始终极力建议项梁避免分散兵力。而章邯此刻就在西方。
宋义认为章邯是有意将东方交给秦国地方军的,而真正的秦国强军都由章邯集中指挥。就是在章邯部署
很弱的地区,项梁屡战屡胜,并产生了轻视秦军的心理。
项梁向宋义一边展示了自己的军势一边对宋义说:“宋义大人,我现在就率领一支军队远程突袭定陶,
将其捣毁。务请大人随大军一同前往。”听到项梁要奔袭定陶,宋义惊呆了,定陶在离济水以南很远的地
方,和项羽、刘邦要进攻的城阳就离得更远。这样,两方面的军队都成了孤军。宋义很担心于是问道:"
将军为何要兵锋直指定陶呢?"
谁知方才还滔滔不绝为自己的作战计划进行解释的项梁,突然压低嗓音说道:"那座城,我……”想了
一会儿,说出了一个理由:“我过去曾经住过,所以地理人情都很熟悉!”只说了这么几句,然后他就把
话岔到其它地方去了。
宋义不知道,定陶是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的老巢,有人说一个原因是:项梁是要把自己这支军队幵往
定陶进行作战,跟章邯全面展开决战,到时候与其让项羽和刘邦担任先锋,还不如自己率军冲在前面,亲
自上阵跟他决一死战。即便如此,也未必非得先攻打定陶不可。另一个原因是:定陶有一位项梁漂泊初期
即结下秦晋之好的女人。在会稽时,项梁就听说这女人现在的日子极为艰难。而项羽和刘邦已经把城阳攻
打下来。项梁则率兵从东阿绕道西南,中间走走停停打了许多小仗,才到达定陶,仅用几天时间就把城池
攻陷,意外地轻松。
定陶轻易就陷落了,宋义却感到非常紧张。定陶本是在秦将章邯的老巢,在秦国大军可以轻松采取行动
的范围之内。项梁军却没有后援部队,就等于在敌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了一座孤岛。这完全是项梁的骄傲
造成的,宋义曾经婉转地对项梁提醒过,但项梁根本听不进去。
几天之后,宋义预感的事情发生了。旷野的对面出现了秦士兵,很快就变成铺天盖地般的大军,从四面
八方向定陶发起进攻。
秦军作战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秦军的攻部队与日俱增,攻势愈来愈猛。逮住秦兵一查问才知道
是章邯将军亲自率领的正规军。
"章邯究竟想干什么!"项梁还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并没有感到危机的到来,只是有点后悔事前
没有准备好增援部队。
宋义对项梁建议道:"向齐王派出使者请求援军吧!"
齐也早已自立为国了。齐王家族成员的田氏,在陈胜起义的时候,就已经在秦帝国之前的齐国地盘上起
来造反了。但齐的内部情况复杂,虽然与项梁的楚军偶尔有联系,却未能形成坚实的联合阵线。事到临头
,现在只好求助于齐。
项梁虽然很不情愿,但也只能赞同。于是宋义以使者的身份向齐国求援。
宋义出了定陶城向齐国奔去。刚巧碰上齐国派出一名使者要去定陶见项梁,二人便在中途相遇了。齐国的
使者跟宋义早就认识,是齐有名的人物高陵君显。
项梁一直被困在城池里,没有人救援。
章邯作为一名大将军,他的能力远在项梁之上。他直接指挥了围攻定陶之战。他对精选出来的部队实施
了夜袭训练。在一天夜里,他指挥的部队极其隐密地成功登上城墙。在一混战之中,秦国部队从内侧将城
门打开,待命在门外的秦大军一拥而入。如潮水般涌入,项梁军一片混乱,不知什么时候项梁就被推挤着
倒在地下,成了一具死尸。身为一军的主帅,最后都不知道项梁究竟死在了谁的手里。
另一方面,当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已将城阳攻陷。由于章邯将军的主力部队正直逼定陶,北方的城阳便处
于一种空虚状态,濮阳和雍丘两座城也形同虚设,他们遂趁势向黄河流域的这几座城池发动进攻,全部一
举攻陷。而胜利的项羽和刘邦根本就就不知道攻城战之所以非常轻松,只是因为章邯几乎把全部军力都用
在了定陶,要一举歼灭项梁。
项梁战死于定陶的时候,项羽和刘邦还只不过是项梁令旗下的一个方面军的将领。两个人作为僚将互相
联络,沿着黄河流域向西进击。此时的项羽和刘邦根本就不知道项梁已经在定陶战死了。
在军队的战力上,项羽军占有绝对优势,或许项羽军队的楚人很多,所以士气上远比刘邦军高涨。
楚人与北人〈指狭义上的汉民族)相比,体格上要矮小一些,力气也不大,仿佛点火就着般地易于冲动
。楚人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他们组成一支队伍后,能够同心协力共进退。
楚人经常齐声呼喊"大楚!"这种齐声欢呼的凝聚力,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听来,会产生一种畏惧的感觉。
楚人对项羽具有一种北方人难以理解的亲近感,又因为项羽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猛将,整个军队都对他抱
有一种近乎动物本能般的信赖感。身为主将,项羽有那种见到敌人就能勇猛冲上去的气势,具有猛虎下山
般的威力。项羽的勇猛是常人无法比的。
宋义后来曾暗讽项羽"猛如虎"。在那时,被人评价为虎,包含有浓厚的不道德和凶悍,不是个好的称赞
。
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同一条路线上一前一后,彼此照应着向前推进,将黄河流域的大小城池逐一攻破,
当到达中原最重要的都邑陈留的地界了时,他们收到了主帅项梁惨败战死的消息。"怎么可能?"项羽的右
脚狠狠的跺到地上。他根本就不相信这项梁会战死,朝使者厉声喝道:"定陶那边不是大获全胜吗?"尽管
人们认为项梁的主力军,深人秦军势力范围的中央是太冒险了,但这支屡战屡胜的大军遭此突如其来的惨
败,甚至连主帅都战死沙场,这样的逆转让正沉浸在胜利喜悦里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后来紧急派来的使
者报告了具体情况。项梁部队的残兵败将中,又有一些渴望加人项羽军的将兵陆续赶来,项羽才真的接受
了项梁战死的这一事实。
项羽从少年时代起,项梁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他的保护者,是他的恩师,所以项羽对这位叔父的死十分悲
伤,在众人面前号啕大哭。他疯狂的哭着喊着,在悲愤的情绪下呼号着要进行复仇,然而周围那些部将的
脸色却都显得无精打采,士气低落。他们从轻松就能胜利的美梦中醒来,再次清醒地认识到秦军的可,对
过往的胜利也作了反省,认为那只能算是一种侥幸罢了。
刘邦军营里也传来了这一噩耗。"这是为什么?"他自言自语道。对于刘邦,项梁是提拔他为与项羽同级
的军中将领的恩人,虽然还不能算是自家人。项梁的主力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身在前线的他和项羽
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邦伤心的不停问着萧何和其它将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萧何和其它人便给刘邦
分析这项梁战败的种种原因。刘邦听完后边哭边说:“原来是这样,我还一直以为我们是在沿着黄河,一
路向西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胜利挺进呢!这可能是章邯蓄意意败给我们吧?好让我们骄傲自满,放松警惕!
导致项梁公孤立无援,兵败身死!我们中了章邯的大圈套啊!可笑的是我们还自以为战无不胜呢!”
刘邦军在士气上还远不如项羽的军队,首要原因即在于刘邦缺少那种威武勇猛的气势。另一个原因,在
军政方面受到刘邦全权委托的萧何极其严厉,禁止在占领区发生任何劫掠行为。在这片大地上,历朝历代
都有一个恶习,即兵匪难辨,打了胜仗就要大肆劫掠一通,士气也因期盼劫掠而保持高涨,然而萧何却对
此深恶痛绝。萧何说:"秦国对民犹如一只饿虎。倘若把这样的秦国打倒了,我们却成了饿虎,那又为何
起来抗争呢?简直毫无意义。"
擅长处理民政事务的萧何,此番言论真正触到了痛处。对负责全军粮食供应调度的他来讲,这也成了其
管理兵站的战略原则。如果不去掠夺,就得设法让所有城镇村庄,把辛苦存下来的粮食提供给刘邦军,不
然粮食就会被藏起来,而萧何便不得不到处去筹措。刘邦军的士卒也照样要抢夺,虽然与和项羽军相比只
是抢夺的程度不同而巳,但这种不同却在县城乡村起到了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就士气问题而言,此类军
令违反了中国沿袭已久的习惯,因此也明显削弱了士卒的期待,肯定不会起到昂扬士气的作用。
项羽按既定方针,将陈留城一举攻克。刘邦军也参加了攻城。项羽军和刘邦军内的全体楚军,因为项梁
的战死,定陶的惨败。都有了一种强烈惧怕秦军的心理,部将们也都不愿意靠近城墙,一旦强迫攻城,就
会有大批士卒趁黑夜偷偷丢下阵地,往老家方向逃去。
当刘邦视察前线发现了这些情况,认为如果这样的情况再继续下去根本无法取胜。甚至弄不好就会全线
崩溃。自举兵以来,早巳习惯胜少负多的这位刘邦,及时发现全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在这一点上,他具
有远比项羽敏锐的感觉。他没有返回营帐,直接率领幕僚赶到项羽所在的军营,一进入项羽的营帐就十分
谦卑地参拜施礼,宛如对待主人一般。刘邦这一年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怀抱孙子也毫不稀奇的年纪,但对
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他却从一开始就坚持采取如此谦卑的态度,是因为萧何的智慧。尽管刘邦不讲礼仪
的坏毛病依然如故,但萧何却始终提醒他切不可在项羽和项氏族人面前如此行事,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反
感或不快。烦琐的礼仪应酬结束之后,刘邦故意现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提出了一项建议。他并没有直截了
当地说:"还是撤退吧!"而是采取了说服的方式,刘邦对项羽说:“项梁公的死是全军的悲哀,特别是身
在新都盱台的怀王的宸襟又会如何呢?目前还是暂时撒兵,返回新都,再集合众将商讨善后之策,如此方
为当务之急吧?”这个时候,项羽的亲信里巳多出来一位范增。
定陶城破时,范增乔装改办逃出了城,好不容易到了项羽的军营。一到项羽的军营,他马上就向项羽献
策,提出:"武信君项梁公兵败身死,士气低落,将领和士兵都无心再战,对我方十分不利,应该暂时委
屈一下。现在退却,正是为了下一步获胜。"可是项羽没有马上听从范增的建议,而是高喊着复仇,一举
攻下了陈留。项羽极其爽快坦诚地接受了刘邦的建议。
项羽虽然性如烈火,可并不是个蠢人,在听到项梁死讯时,他已经意识到不仅仅是胜败的问题,而是到
了连战场部队都保不住的地步,内心巳拿定主意准备退却。项羽虽还年轻,但关键的时候想的很清楚。他
知道,倘若一听到叔父战死就慌忙退却,势必会影响到全军的士气。那样,巳故的叔父会留下伟大的形象
,而作为继承者的项羽虽不得不重整旗鼓,却会显得无足轻重。为了维持军队,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稍有差池,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说不定将项梁战死的消息一通报全军,全军就会一哄而散,统统跑得无
影无踪了。项羽对范增避而不答,就有这个原因。
项羽屡战屡胜,使得他在楚军士卒心目中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的新星。从他嘴里实在难以讲出退却
这句话,面对这种情况,刘邦才特地跑来帮他说出这句话的。
项羽并不讨厌刘邦这个人,只是觉得刘邦属于另外一种类型,跟自己几乎完全相反。
在外人眼里刘邦的确跟项羽不一样,虽说对秦军屡战屡败,但刘邦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从来都没有变
过脸色。不管怎么说,早巳习惯于失败的人仍能屈膝对项羽施以大礼,并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撒退的想法,
是非常很不容易的,而在当时做这件事最合适的人也只有刘邦。我不得不佩服刘邦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
人,感叹着一句话:**,一遇风云便化龙!正是靠着刘邦给项羽制造的这个台阶,项羽才能
既不伤自尊,又能让楚军士兵从对自己失望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有人认为,有的时候,被认为无能的伙伴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有句老话说:大智若愚!你怎
知不是人家故意装作无能来掩盖其真实的目的呢?章邯不就是装作无能,在和项梁的对决中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呢?如果章邯当时对付的是项羽和刘邦呢?恐怕项羽和刘邦也会像项梁一样的败亡命运吧。只不过
章邯把项梁当成了决定胜败的对手,认为只要彻底击败项梁,就能赢得胜利,因为章邯选择了项梁,所以
才会让项羽和刘邦有了活下去的机会,我想刘邦肯定是看到了,明白了。
这一微妙的道理,项羽是否巳经领会到了呢?自此以后,由于刘邦的军队相对弱小,项羽军的士卒们常
对其嗤之以鼻。项羽军的士兵自认为兵强马壮,即便偶尔遇上行将崩溃的情况也会认为是刘邦军无能,也
怕遇到同样的失败被刘邦的军队瞧不起反唇相讥。因而看到刘邦军溃败,反而会更激起斗志一举将敌军击
溃。只要有刘邦这位没本事的大将还在同僚的行列里,项羽的威武勇猛就会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看来
老天爷好像就是这样安排的,刘邦及其手下部队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成为项羽及其所率大军的陪衬,并刺
激强者,使之更强。
退却的时候也是如此。弱小的刘邦军首先向东撤去,项羽及其所率大军承担了最艰难的殿后任务。项羽
等刘邦逃到安全的后方,再一面同敌人作战,一面徐徐而退。借着这次的表现,项羽在退却战中也获得了
英勇善战的好名声。
项羽和刘邦携手的日子里,如果有人认为项羽是天的话,那么刘邦就是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天是凌
驾于地之上的!可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如果没了地的话,天又怎会存在呢!
项羽后来选择了彭城(后来的徐州),准备将彭城作为重整旗鼓的根据地。
彭城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一座繁华的地方都市,跟刘邦的老家大体上在同一地区,彭城处于水陆交通枢
纽的重要位置。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便于大军集中和分散,容易形成会战的局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
是四战之地。
让项羽万万想不到的是,彭城这块地方,让项羽和刘邦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生死搏杀,还是文坛上争高下,还是官场上的争权夺利。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没有如果,当时间过去,胜负已定,不论再做任何事,不论有多大的力量,也无法逆
转时光,起死回生,曾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无法改变。
每个人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个体的一部历史,一个它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历史。
个体的历史真相,只有它自己知道,而别人看见它的生命轨迹,或是凤毛麟角,或是听人传说,都不会是
真正的那个人。
一个人所做的事除了它自己,没有人知道它当时会想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连那个人自
己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就那么发生了,或许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至于活下去以后想要怎样,也许
都从未想过。
人心的复杂与难测就连自己都想不到,何况去准确揣测它人的想法?所以,历史书所书写的,所发生的公
共事件才最接近真相,但也得是处在不同阵营里所描述的,无法造假的公共事件。
假如只有一个阵营写史,而这个阵营只是为了自己皇帝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不是中立,没有公正的历史
观,那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会造假,造不了假的事件,也会歪曲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初衷,要的是为达
到目的不要真相。
除了发生的无法篡改的历史重大事件,其它的大多都是逻辑性推理或是猜测传说,所以追寻历史的学者只
有通过各种各样立场的人,所记录下来的故事从中找出共同点,用以证实曾经发生的历史。因此古书和文
物对研究历史的真相就最为重要。文字故事可以造假,可是文物却无法造假。所以所有独裁残暴的君主都
会烧书,毁坏古迹,摧毁所有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东西。可惜就算无论帝王如何独裁残暴,活着时如何高不
可攀,除非杀光所有知道真相的人,不然总会有一些真相会流传于世间,尽管知道真相的人很少,但只要
是人性还在,真相就永远不会被抹杀,就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薛城的项梁成了楚的反秦军统帅,但是他拥立了一个楚王。所以他给自己封了一个“武信君”的桂冠。项
梁做了武信君,他既可以用楚之名将项燕的威望,统御投奔项燕后人的部队,也可以以楚国军事统帅的名
誉,统御想恢复楚国的人,也可以统御所有想亡秦复国的反抗军队,而不必受楚王节制。项梁和他的追随
者对楚王也只是名誉上的拥戴罢了。
有人说当时的项梁曾经很为难,项梁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向谋士范增求教。项梁问范增:“你
看我该当个什么才好?"项梁本来就是这支大军的主帅,然而头顶上拥戴了一位王,使得项梁的地位就很
尴尬,他不想听楚王的,可是他永不能公开反楚,不然他以项燕后代的名誉举起的正义大旗就会旗烂杆断
,项燕是不会冒险的。不想受楚王节制,又想利用楚的号召力统御全军,那么项燕就不得不重新给自己定
位。因为是范增首先提出要请王出山的,很理解项梁当时的尴尬处境,所以早就有了一个安排。范增的建
议是:将项梁列在官位与爵位之外,摆在超出二者之上的最具权威的位置上。具体方案就是,看能不能让
项梁当个君。战国时期,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等等,这些人中既有公子王孙,也有不是
公子王孙的,但都有大片封土,对王来说具有很大的发言权,看去就像在王国内存在的一个独立的******
。
项梁对这一方案甚为满意,于是项梁给自己选了个名字"武信君"。可对于项梁在实际处理军机事务时
,有一件事不好办,就是项梁做“武信君”后,在薛城里既有楚王,又有“武信君”的朝廷。项梁为了体
面地让楚王离得远一点,他决定将国都设在到盱台,让楚王在远离薛城的国都那里居住。
项梁是做什么事都很慎重的人,他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准备,各方面都准备得十分充分。
项梁将自己统御的军队分成一军、二军、三军,由薛出发,开始了期望巳久的西征。
秦帝国的大本营咸阳在遥远的西方,反秦军最终目的是要捣毁秦国的大本营。
项梁领军第一个讨伐目标是薛城北方,黄河附近城池。薛城北方的黄河向东奔腾入海,那时唯有黄河是
一条可以抵达位于其上游的秦国都城咸阳。同时黄河也是养活咸阳的粮食补给通道。由于是重要的战略补
给线,黄河流域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大粮仓,掌控着黄河边的城市就能掌控咸阳的经济命脉,从而直捣
咸阳。项梁挥军北进,指挥全军进攻亢父城,轻而易举就把亢父城攻陷。刘邦当年几乎拼尽全力,也未能
攻陷的小城,项梁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就攻了下来,可见和项梁比那时刘邦的军队战斗力是多么的弱小。
项梁的各路攻城主将中,有一位就是刘邦。攻陷亢父城,是刘邦在项梁的指挥下的第一次战斗,所以他十
分卖力地督促手下诸将拼命厮杀,要在项梁面前好好表现。一同进攻的部队里还有项羽的一支军队。项羽
作战的方式跟刘邦不同,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亲自搭弓射箭,挥动长矛,指挥部下猛烈的地向城墙发起进
攻。刘邦部队就没有那么凶悍激烈,而是由各路将领指挥好自己的队伍,进退有度,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得
很出色。远远观战把握大局的项梁对周围的人说道:“看,刘邦那支军队多棒!”就连自信心很强的项梁
也对刘邦刮目相看了,楚军的其它将领更觉得刘邦是个有本事的人了。每打一仗项梁就给他增加一些兵力
。刘邦自然觉得是多多益善。
项梁看着刘邦不管有多少人,都是把麾下的领军将领统御的很好,便对范增说:“也许刘邦的队伍愈大
,就会干得愈出色。”
当项梁领军进一步攻打东阿郡的时候,便再次拨给刘邦大批的士兵,让他当了与项羽同等级的主将,让
项羽和刘邦二人构成左右两翼。项羽与刘邦两军并驾齐驱,渡过黄河的支流济水,将北岸的东阿城团团围
住,并很快将其攻陷。占领东阿这座城池就等于控制住了黄河下游地区,尽管离秦都城咸阳还很遥远,但
已经掌握了通向那里的主要道路。
因为攻陷黄河边上重要城市的战斗赢得太顺利了,项梁那种做事皆慎之又慎的秉性开始淡化,而他与生
俱来的那种自命不凡的心理开始膨胀,错误的认为秦帝国的军队,在他武信君所率领的楚军面前不堪一击
。开始有了轻敌傲慢的情绪。
巨大的胜利让项梁有了想向楚怀王展示军威的想法,但是又不能请怀王亲自前来,于是决定请令尹宋义
作为敕使代表楚王到东阿观看他所率领的强大军队。
项梁派回去的使者所讲的理由是:"令尹大人不想观赏一下滔滔黄河吗?"
于是宋义来到了东阿前线。
宋义认为项梁因为一点点胜利,竟然一天天狂妄自大了起来!这是特别危险的举动。特别是项梁巳经把
全军一分为二,其中的一部分由自己掌握,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正准备进攻离济水南岸很远的定陶。另
外一部分则交给项羽和刘邦,已经出发前去攻打济水边上的城阳。分明是在进行两面作战。兵之要谛在避
免分散,务求集中。项梁却把根本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二,这岂不是给秦军了一个个个击破的机会?
宋义对项梁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可是项梁项梁则根本不把宋义放在眼里,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毫无用处的
贵族渣滓。可是,宋义虽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纸上谈兵却是毫不逊色。
宋义心里有一种预感,项梁的处境非常不妙。项梁的确曾以烈火燎原之势先后攻陷了亢父和东阿,并开
进到黄河的支流一线,但应该看到,那一带秦军本来就势单力薄。宋义向项梁建议道:"如果轻视秦军主
力的战斗力,尤其是秦国名将章邯所率领的部队,是想当危险的!"
宋义一直在关注秦军主将章邯从前的战法,发现有一个规律,就是集中大规模兵力进攻弱小之敌的战法
,因此始终极力建议项梁避免分散兵力。而章邯此刻就在西方。
宋义认为章邯是有意将东方交给秦国地方军的,而真正的秦国强军都由章邯集中指挥。就是在章邯部署
很弱的地区,项梁屡战屡胜,并产生了轻视秦军的心理。
项梁向宋义一边展示了自己的军势一边对宋义说:“宋义大人,我现在就率领一支军队远程突袭定陶,
将其捣毁。务请大人随大军一同前往。”听到项梁要奔袭定陶,宋义惊呆了,定陶在离济水以南很远的地
方,和项羽、刘邦要进攻的城阳就离得更远。这样,两方面的军队都成了孤军。宋义很担心于是问道:"
将军为何要兵锋直指定陶呢?"
谁知方才还滔滔不绝为自己的作战计划进行解释的项梁,突然压低嗓音说道:"那座城,我……”想了
一会儿,说出了一个理由:“我过去曾经住过,所以地理人情都很熟悉!”只说了这么几句,然后他就把
话岔到其它地方去了。
宋义不知道,定陶是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的老巢,有人说一个原因是:项梁是要把自己这支军队幵往
定陶进行作战,跟章邯全面展开决战,到时候与其让项羽和刘邦担任先锋,还不如自己率军冲在前面,亲
自上阵跟他决一死战。即便如此,也未必非得先攻打定陶不可。另一个原因是:定陶有一位项梁漂泊初期
即结下秦晋之好的女人。在会稽时,项梁就听说这女人现在的日子极为艰难。而项羽和刘邦已经把城阳攻
打下来。项梁则率兵从东阿绕道西南,中间走走停停打了许多小仗,才到达定陶,仅用几天时间就把城池
攻陷,意外地轻松。
定陶轻易就陷落了,宋义却感到非常紧张。定陶本是在秦将章邯的老巢,在秦国大军可以轻松采取行动
的范围之内。项梁军却没有后援部队,就等于在敌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了一座孤岛。这完全是项梁的骄傲
造成的,宋义曾经婉转地对项梁提醒过,但项梁根本听不进去。
几天之后,宋义预感的事情发生了。旷野的对面出现了秦士兵,很快就变成铺天盖地般的大军,从四面
八方向定陶发起进攻。
秦军作战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秦军的攻部队与日俱增,攻势愈来愈猛。逮住秦兵一查问才知道
是章邯将军亲自率领的正规军。
"章邯究竟想干什么!"项梁还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并没有感到危机的到来,只是有点后悔事前
没有准备好增援部队。
宋义对项梁建议道:"向齐王派出使者请求援军吧!"
齐也早已自立为国了。齐王家族成员的田氏,在陈胜起义的时候,就已经在秦帝国之前的齐国地盘上起
来造反了。但齐的内部情况复杂,虽然与项梁的楚军偶尔有联系,却未能形成坚实的联合阵线。事到临头
,现在只好求助于齐。
项梁虽然很不情愿,但也只能赞同。于是宋义以使者的身份向齐国求援。
宋义出了定陶城向齐国奔去。刚巧碰上齐国派出一名使者要去定陶见项梁,二人便在中途相遇了。齐国的
使者跟宋义早就认识,是齐有名的人物高陵君显。
项梁一直被困在城池里,没有人救援。
章邯作为一名大将军,他的能力远在项梁之上。他直接指挥了围攻定陶之战。他对精选出来的部队实施
了夜袭训练。在一天夜里,他指挥的部队极其隐密地成功登上城墙。在一混战之中,秦国部队从内侧将城
门打开,待命在门外的秦大军一拥而入。如潮水般涌入,项梁军一片混乱,不知什么时候项梁就被推挤着
倒在地下,成了一具死尸。身为一军的主帅,最后都不知道项梁究竟死在了谁的手里。
另一方面,当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已将城阳攻陷。由于章邯将军的主力部队正直逼定陶,北方的城阳便处
于一种空虚状态,濮阳和雍丘两座城也形同虚设,他们遂趁势向黄河流域的这几座城池发动进攻,全部一
举攻陷。而胜利的项羽和刘邦根本就就不知道攻城战之所以非常轻松,只是因为章邯几乎把全部军力都用
在了定陶,要一举歼灭项梁。
项梁战死于定陶的时候,项羽和刘邦还只不过是项梁令旗下的一个方面军的将领。两个人作为僚将互相
联络,沿着黄河流域向西进击。此时的项羽和刘邦根本就不知道项梁已经在定陶战死了。
在军队的战力上,项羽军占有绝对优势,或许项羽军队的楚人很多,所以士气上远比刘邦军高涨。
楚人与北人〈指狭义上的汉民族)相比,体格上要矮小一些,力气也不大,仿佛点火就着般地易于冲动
。楚人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他们组成一支队伍后,能够同心协力共进退。
楚人经常齐声呼喊"大楚!"这种齐声欢呼的凝聚力,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听来,会产生一种畏惧的感觉。
楚人对项羽具有一种北方人难以理解的亲近感,又因为项羽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猛将,整个军队都对他抱
有一种近乎动物本能般的信赖感。身为主将,项羽有那种见到敌人就能勇猛冲上去的气势,具有猛虎下山
般的威力。项羽的勇猛是常人无法比的。
宋义后来曾暗讽项羽"猛如虎"。在那时,被人评价为虎,包含有浓厚的不道德和凶悍,不是个好的称赞
。
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同一条路线上一前一后,彼此照应着向前推进,将黄河流域的大小城池逐一攻破,
当到达中原最重要的都邑陈留的地界了时,他们收到了主帅项梁惨败战死的消息。"怎么可能?"项羽的右
脚狠狠的跺到地上。他根本就不相信这项梁会战死,朝使者厉声喝道:"定陶那边不是大获全胜吗?"尽管
人们认为项梁的主力军,深人秦军势力范围的中央是太冒险了,但这支屡战屡胜的大军遭此突如其来的惨
败,甚至连主帅都战死沙场,这样的逆转让正沉浸在胜利喜悦里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后来紧急派来的使
者报告了具体情况。项梁部队的残兵败将中,又有一些渴望加人项羽军的将兵陆续赶来,项羽才真的接受
了项梁战死的这一事实。
项羽从少年时代起,项梁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他的保护者,是他的恩师,所以项羽对这位叔父的死十分悲
伤,在众人面前号啕大哭。他疯狂的哭着喊着,在悲愤的情绪下呼号着要进行复仇,然而周围那些部将的
脸色却都显得无精打采,士气低落。他们从轻松就能胜利的美梦中醒来,再次清醒地认识到秦军的可,对
过往的胜利也作了反省,认为那只能算是一种侥幸罢了。
刘邦军营里也传来了这一噩耗。"这是为什么?"他自言自语道。对于刘邦,项梁是提拔他为与项羽同级
的军中将领的恩人,虽然还不能算是自家人。项梁的主力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身在前线的他和项羽
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邦伤心的不停问着萧何和其它将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萧何和其它人便给刘邦
分析这项梁战败的种种原因。刘邦听完后边哭边说:“原来是这样,我还一直以为我们是在沿着黄河,一
路向西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胜利挺进呢!这可能是章邯蓄意意败给我们吧?好让我们骄傲自满,放松警惕!
导致项梁公孤立无援,兵败身死!我们中了章邯的大圈套啊!可笑的是我们还自以为战无不胜呢!”
刘邦军在士气上还远不如项羽的军队,首要原因即在于刘邦缺少那种威武勇猛的气势。另一个原因,在
军政方面受到刘邦全权委托的萧何极其严厉,禁止在占领区发生任何劫掠行为。在这片大地上,历朝历代
都有一个恶习,即兵匪难辨,打了胜仗就要大肆劫掠一通,士气也因期盼劫掠而保持高涨,然而萧何却对
此深恶痛绝。萧何说:"秦国对民犹如一只饿虎。倘若把这样的秦国打倒了,我们却成了饿虎,那又为何
起来抗争呢?简直毫无意义。"
擅长处理民政事务的萧何,此番言论真正触到了痛处。对负责全军粮食供应调度的他来讲,这也成了其
管理兵站的战略原则。如果不去掠夺,就得设法让所有城镇村庄,把辛苦存下来的粮食提供给刘邦军,不
然粮食就会被藏起来,而萧何便不得不到处去筹措。刘邦军的士卒也照样要抢夺,虽然与和项羽军相比只
是抢夺的程度不同而巳,但这种不同却在县城乡村起到了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就士气问题而言,此类军
令违反了中国沿袭已久的习惯,因此也明显削弱了士卒的期待,肯定不会起到昂扬士气的作用。
项羽按既定方针,将陈留城一举攻克。刘邦军也参加了攻城。项羽军和刘邦军内的全体楚军,因为项梁
的战死,定陶的惨败。都有了一种强烈惧怕秦军的心理,部将们也都不愿意靠近城墙,一旦强迫攻城,就
会有大批士卒趁黑夜偷偷丢下阵地,往老家方向逃去。
当刘邦视察前线发现了这些情况,认为如果这样的情况再继续下去根本无法取胜。甚至弄不好就会全线
崩溃。自举兵以来,早巳习惯胜少负多的这位刘邦,及时发现全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在这一点上,他具
有远比项羽敏锐的感觉。他没有返回营帐,直接率领幕僚赶到项羽所在的军营,一进入项羽的营帐就十分
谦卑地参拜施礼,宛如对待主人一般。刘邦这一年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怀抱孙子也毫不稀奇的年纪,但对
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他却从一开始就坚持采取如此谦卑的态度,是因为萧何的智慧。尽管刘邦不讲礼仪
的坏毛病依然如故,但萧何却始终提醒他切不可在项羽和项氏族人面前如此行事,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反
感或不快。烦琐的礼仪应酬结束之后,刘邦故意现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提出了一项建议。他并没有直截了
当地说:"还是撤退吧!"而是采取了说服的方式,刘邦对项羽说:“项梁公的死是全军的悲哀,特别是身
在新都盱台的怀王的宸襟又会如何呢?目前还是暂时撒兵,返回新都,再集合众将商讨善后之策,如此方
为当务之急吧?”这个时候,项羽的亲信里巳多出来一位范增。
定陶城破时,范增乔装改办逃出了城,好不容易到了项羽的军营。一到项羽的军营,他马上就向项羽献
策,提出:"武信君项梁公兵败身死,士气低落,将领和士兵都无心再战,对我方十分不利,应该暂时委
屈一下。现在退却,正是为了下一步获胜。"可是项羽没有马上听从范增的建议,而是高喊着复仇,一举
攻下了陈留。项羽极其爽快坦诚地接受了刘邦的建议。
项羽虽然性如烈火,可并不是个蠢人,在听到项梁死讯时,他已经意识到不仅仅是胜败的问题,而是到
了连战场部队都保不住的地步,内心巳拿定主意准备退却。项羽虽还年轻,但关键的时候想的很清楚。他
知道,倘若一听到叔父战死就慌忙退却,势必会影响到全军的士气。那样,巳故的叔父会留下伟大的形象
,而作为继承者的项羽虽不得不重整旗鼓,却会显得无足轻重。为了维持军队,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稍有差池,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说不定将项梁战死的消息一通报全军,全军就会一哄而散,统统跑得无
影无踪了。项羽对范增避而不答,就有这个原因。
项羽屡战屡胜,使得他在楚军士卒心目中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的新星。从他嘴里实在难以讲出退却
这句话,面对这种情况,刘邦才特地跑来帮他说出这句话的。
项羽并不讨厌刘邦这个人,只是觉得刘邦属于另外一种类型,跟自己几乎完全相反。
在外人眼里刘邦的确跟项羽不一样,虽说对秦军屡战屡败,但刘邦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从来都没有变
过脸色。不管怎么说,早巳习惯于失败的人仍能屈膝对项羽施以大礼,并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撒退的想法,
是非常很不容易的,而在当时做这件事最合适的人也只有刘邦。我不得不佩服刘邦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
人,感叹着一句话:**,一遇风云便化龙!正是靠着刘邦给项羽制造的这个台阶,项羽才能
既不伤自尊,又能让楚军士兵从对自己失望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有人认为,有的时候,被认为无能的伙伴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有句老话说:大智若愚!你怎
知不是人家故意装作无能来掩盖其真实的目的呢?章邯不就是装作无能,在和项梁的对决中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呢?如果章邯当时对付的是项羽和刘邦呢?恐怕项羽和刘邦也会像项梁一样的败亡命运吧。只不过
章邯把项梁当成了决定胜败的对手,认为只要彻底击败项梁,就能赢得胜利,因为章邯选择了项梁,所以
才会让项羽和刘邦有了活下去的机会,我想刘邦肯定是看到了,明白了。
这一微妙的道理,项羽是否巳经领会到了呢?自此以后,由于刘邦的军队相对弱小,项羽军的士卒们常
对其嗤之以鼻。项羽军的士兵自认为兵强马壮,即便偶尔遇上行将崩溃的情况也会认为是刘邦军无能,也
怕遇到同样的失败被刘邦的军队瞧不起反唇相讥。因而看到刘邦军溃败,反而会更激起斗志一举将敌军击
溃。只要有刘邦这位没本事的大将还在同僚的行列里,项羽的威武勇猛就会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看来
老天爷好像就是这样安排的,刘邦及其手下部队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成为项羽及其所率大军的陪衬,并刺
激强者,使之更强。
退却的时候也是如此。弱小的刘邦军首先向东撤去,项羽及其所率大军承担了最艰难的殿后任务。项羽
等刘邦逃到安全的后方,再一面同敌人作战,一面徐徐而退。借着这次的表现,项羽在退却战中也获得了
英勇善战的好名声。
项羽和刘邦携手的日子里,如果有人认为项羽是天的话,那么刘邦就是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天是凌
驾于地之上的!可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如果没了地的话,天又怎会存在呢!
项羽后来选择了彭城(后来的徐州),准备将彭城作为重整旗鼓的根据地。
彭城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一座繁华的地方都市,跟刘邦的老家大体上在同一地区,彭城处于水陆交通枢
纽的重要位置。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便于大军集中和分散,容易形成会战的局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
是四战之地。
让项羽万万想不到的是,彭城这块地方,让项羽和刘邦走向了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