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武侠小说 - 飒飒西风在线阅读 - 第六百一十九节 暮烟初起

第六百一十九节 暮烟初起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已是四十多天过去。

    刘老学究的病在儿子刘驽的精心调养下慢慢痊愈,只是由于他奔波劳累多年,身体耗损甚重,加上年纪颇大,隐隐已有风烛残年之势。

    大理寺的拳谱生意最近做得风生水起,拳谱下册开售时,汹涌的人潮挤满了整条街。

    刘驽因此赚了一大笔银子,库房充盈,衙门里的开支从此不再是困扰他的难题。

    他期间除去练功外,常与唐彪联系,了解夔王的动向和城内外的局势,并据此在考虑将来的应对之策。

    又是二十多日过去。

    学完速成拳法的学徒挤满了大理寺外,要求传授书中记载的“最为精要的六式”。

    刘驽于是在大理寺衙门院内开辟了一块场地,由他训练的那七名教头出面,指点这些学徒拳谱上的武功。

    为了防止父亲刘老学究整日里思念远在江南眉镇的母亲,他便请父亲出马上阵,亲自在这些习武子弟歇息时为他们讲授子书经集中的道理。

    刘老学究毕生浸yin儒学,研究极深,竟将书中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即便是个粗人也能听得进心里去。那些习武子弟不仅不厌烦,竟然还个个喜欢听,听到精彩处常常鼓掌呼喝。

    刘老学究因此大感振奋,往日因夫妻分离导致的悲观情绪稍稍有所平复,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刘驽闲时也常常在旁听父亲讲学,随着时间推移,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早已不是儿时那个严厉讨厌的一家之主。

    他心中有时会想,“父亲虽是一介书生,却清严刚正,独具气魄。武林中的那些争名夺利之徒与父亲比起来堪称云泥之别,难怪母亲当年会不顾家中反对,拼死也要嫁给父亲。”

    期间,余小凉来大理寺找过刘驽几次,请他为自己驱除体内的寒毒。刘驽遵守先前的承诺,将此人体内的寒毒除了个七七八八,临了嘱咐道:“余公子日后仍需调养,否则寒毒有复发可能。”

    余小凉听后一惊,“啊,不是驱散了就好了么?”

    刘驽微微一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个道理你应该懂。”

    余小凉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那刘贤弟可有好办法?”

    刘驽拍了拍此人肩膀,“无妨,到时候再来找我。”

    余小凉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却也无法,告辞而去,不小心找错了出口,在一群嘻嘻哈哈的衙役们的指引下,方才顺利走出了大理寺。

    到了九月份,秋风肃杀,城内草木日渐凋零。远处的城头上,隐隐传来兵士的呐喊和鸣金击鼓声。

    黄巢和王仙芝大军近来已经开始对长安城发动进攻,只不过试探之举居多,因此城墙上的守军尚能支持得住。

    刘驽根据与师兄朱温约好的地点,带人趁夜在城墙下的一处地道口等待。师兄果然没有食言,先后通过运进来六万多担麦子。

    经过此事,他对师兄的印象好了不少,心想:“人各有志,师兄喜欢杀人,我又何尝不杀人。他能做到一心体恤百姓,在这乱世中实属不易。”

    刘驽利用师兄送来的这些粮食,在死人街上开设了好几家上规模的义舍,每天向过往穷人发放炊饼。

    短短几天,整个长安城的穷困百姓都涌向死人街,只为能排队得到一口吃食。

    死人街,如今变成了活人街。

    围在曹嵩庙外的信徒愈来愈少,除去一些铁打的信徒外,不少人已经彻底散去。

    从这一点看来,炊饼的香味要比铜炉的烟味好闻不少。

    身兼这些份外之事的同时,刘驽并未忘记自己的本职差事。

    朝廷近来人心惶惶,百官居家欲逃。京兆尹衙门和刑部大门常闭,大理寺几乎成了长安城内唯一正常开张的审案衙门,不少百姓都将这里当作了鸣冤伸曲的去处。

    尽管受理这些民案对大理寺来说有逾矩之嫌,但刘驽为保人心稳定,命差吏们将案子尽数接下。

    一来二去,大理寺门外击鼓鸣冤者甚多,人头攒动。刘驽命大理寺辖下各司全部出动,接纳鸣冤的百姓。

    由于他薪俸给得足,这些官吏衙役个个干活带劲,面带春风。加上有“太上皇”刘老学究在旁督阵,这些人哪里敢懈怠,个个审案时一丝不苟,堪称清正严明。

    久而久之,大理寺名声鹊起,在百姓中威望甚高,堪称长安城内的第二个朝廷。

    那名协助刘驽经营拳谱生意的寺丞十分精明能干,断案时也是一把好手。为了兑现自己先前的诺言,刘驽寻了个机会,当着众人的面将这个名叫董能的寺丞提升成了自己的副手,位列大理寺副卿。

    尽管朝廷未有在大理寺设立副卿的先例,但大理寺的官吏衙役们都知道,在这里一切都是正卿大人说了算,正卿大人既然说有副卿,那就是有副卿。

    “在座各位还请记下,从此以后董能就是我的左膀右臂。遇上要事,董能可直接向我禀报。你们务必听从他的号令,如有违抗,律法处置!”

    董能听后十分激动,扑通跪下,匍匐在地,“多谢大人,卑职定不辱命!”

    ……

    自从由寺丞升任副卿后,董能干活的热情愈发高涨,将大理寺内外事务打理得有声有色,让刘驽省了不少心思。

    这天,董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账簿,前来向正卿大人禀报差事。

    刘驽静静地听此人说了许久,突然问道:“咱们在死人街上设的那几家义铺,为何这几日消耗的粮食比以往少了许多?”

    他翻开其中一本账簿,“你看,平时每个铺子一天至少要用去三百担麦子,这家铺子昨天才用了二百四十担。难道是城里的饥民变少了,这不大可能啊?”

    这实在是件蹊跷之事,他不能不上心。

    董能微微一笑,“大人有所不知,最近有人在咱们旁边又开了一家义铺,他们家的蒸饼又大又好吃,好多饥民都去他们那边排队去了,所以来咱们这边义铺排队的人就相对变少了。”

    刘驽心中莞尔,想道:“难不成这义铺竟成了酒楼,还须讲就口味才有人来吃,倒是有点意思。”

    “哦,竟有这样的善人。你可知道,那人姓甚名谁?”他心里对那家新义铺的恩主起了结交之心。

    “不知道呢,大人。那家新开义铺的恩主只出现过一次,之后再没有露面。听说恩主出现的那天,死人街周围的几条街上都挤满了人,堪称人山人海。见过的人说,恩主竟是个女子,模样堪称天姿国色,普天之下几乎无人能比,但凡是个男人,没有能不动心的。”

    董能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显然也想见一见那位传说中的奇女子,只可惜天不如人愿哪!

    刘驽微感惊讶,他实在想象不到,普天之下除了那人外,还有谁配得上天姿国色这个词。

    “走,带我去死人街走一趟吧。”

    “是,大人!”

    死人街上,两人站在一家新开张的义铺前。

    门前摞着两个大蒸笼,水汽咕咕直噗,透着蒸饼的清香。

    刘驽看着一名正在忙碌的伙计,和蔼地问道:“小哥,打扰下,请问你们主人在不在?”

    伙计忙着给饥民发放蒸饼,头也不回地说:“我家主人只来过一回,阁下就不要费心了!”

    从伙计不耐烦的神情来看,这些天应该来过不少人找他的主人。毕竟那么大一位美女,谁能不一见倾心呢?

    刘驽微微一笑,“那你的主人可留下过甚么名号?”

    伙计仍然不抬头,“也没有,只留下了这块牌子,你自己看罢!”

    刘驽抬头一看,铺子门头上挂着一块新刻的木牌,字迹娟秀,“暮烟起,户户有炊米;清风落,青天连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