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196章 改编忠义军

第196章 改编忠义军

    张寻和裴仲聊了整整一晚,终于敲定了邓唐军改编为忠义军的全部细节。

    首先,张寻大胆的决定,不设镇将。也就是说,忠义军四州二十二县,哪怕是位于边境的方城、新野等县,也不设镇将。这就意味着,忠义军辖区内不仅不允许存在任何的地方武装,甚至于,连边防军都不要了。

    这实在有些疯狂。

    面对裴仲对此是否矫枉过正的疑问,张寻如此说:

    边军有什么用?缉捕盗贼,有捕快。防御外敌,有忠义军。比如山南东道的刘巨容想夺新野,能指望新野镇将击败刘巨容吗?不可能!最终还是要靠忠义军!

    至少能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守住新野,直到忠义军赶到。

    刘巨容要敢打我的新野,我还会在乎一个新野的得失吗?要战,就是国战!不倾我忠义军之力,攻陷襄州,擒杀刘巨容,这仗就不算完!你说我会在意新野边军拖延的那一点时间吗?所以边军屁用都没有!白白浪费军费!我给你讲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国家叫做大明,耗费巨资养了一支边军,每年守在一座雄关背后,就图一时安稳。结果呢?劳民伤财,山河沦陷!泱泱大国,败给了一个撮尔小邦。这一点,你不得不佩服国朝的两位先皇。太宗和高宗两位圣君。当年蛮邦高句丽胆敢犯境,我大唐就要倾全国之力,哪怕两代人相继,也要最终灭掉高句丽!绝不图一时清闲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如果大明不是只知道养边军,图守境。而是把资源全都用在建立一支精锐禁军,在受到蛮邦挑衅的第一时间,就倾全国之力,灭邦夷族,哪还会有神州陆沉的悲剧发生?

    动辄举国作战,也不现实。特别是幅员辽阔之后,如果蛮族只是抢了就跑,不与你正面对决,这个时候边军不就有用了吗?

    还是屁用没有。而且还会尾大不掉。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就是因为边军坐大。边军为何会坐大?因为要防蛮族抢了就跑。为何只能被动的防守,而不是出击将其彻底剿灭?国朝之初,东西两突厥都灭了,为何后来只能防守了?因为府兵不行了。所以一切的一切,还是要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国家军队!边军根本就是屁用没有!千日防贼,不如亲手杀贼。忠义军是矛。边军是盾。盾牌再坚固,也杀不死敌人,反而会累垮自己!至于说什么蛮族抢了就跑,跑的了和尚跑得了庙吗?撑死不就是从这片草原跑到另一片草原吗?能跑出地球吗?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裴仲彻底没脾气了。他被张寻说服了。是啊,为什么要设置地方军、边军来防守呢?进攻不就是最好的防守吗?只要有一支强大的忠义军在手,哪里出现敌人,就打向哪里,并将敌人连根铲除!这才是军队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打胜仗的!不是用来防守的!

    裴仲虽然被说服了。但那是因为他是一个唐朝人。他看不到后面弱宋的例子。所以张寻为了说服自己,自己脑补出一个疑问:

    宋太祖强干弱枝,在汴梁附近汇集八十万禁军,为何反倒屡战屡败,备受欺凌呢?

    张寻自问自答:

    宋朝的失败不在于强干弱枝,而在于根本就没把“干”强起来,实际上是一个“弱干弱枝”!北宋末年的汴梁,空有二十万大军,面对金军八万人,竟然噤若寒蝉,战不能胜。这叫哪门子的强干?如果宋朝真能做到强干弱枝,至少会立于不败!如果每次金、辽、元的大军打到宋朝都城下,最后都被宋朝的“强干”禁军击败,他们灭得了宋吗?禁军反手一击,灭的就是辽金元!

    所以“强干弱枝”的大方略没有错。难在如何真正做到“强干”!难在不仅要一时强干,还要代代强干!

    像宋朝那样花钱雇佣数十万流民无赖没有用!像大明那样让军户代代相承,也避免不了战斗力的递减。当初英勇善战的八旗,最后不也堕落成了只知道遛鸟的八旗子弟了吗?

    对于如何真正做到强干,张寻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探索。第一步就从整编原有军队开始。

    首先,将手下的所有军队整编在一起,形成一支忠义军。定额20000人,分为七军。分别是中军、左、右虞候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厢军。

    其中,中军4000人。由契必鸿担任中军将军,李释风为副将,高慈为马军都将。四千人中,以五百人为一营,包括三营骑兵,两营枪弓兵,一营弩兵。两营辎重兵。

    左虞候军3000人。由褚良担任左虞候,贺齐为副将。包括三营骑兵,一营枪弓兵,一营弩兵,一营辎重兵。

    右虞候军3000人,由裴仁担任右虞候,耶律苏察为副将。兵种构成与左虞侯军同。

    青龙军有士卒2500,由郭琪担任青龙将军,孟绥为副将。包括一营骑兵,两营枪弓兵,一营弩兵,一营辎重兵。

    白虎军有士卒2500,由王渑担任白虎将军,翟亮为副将。包括一营骑兵,两营枪弓兵,一营弩兵,一营辎重兵。

    朱雀军有士卒2500,由冯凭担任朱雀将军,马彪为副将。包括两营枪弓兵,两营弩兵,一营辎重兵。

    玄武军有士卒2500,由鞠乙担任玄武将军,韩嘉为副将。兵种构成与朱雀军同。

    按照张寻的设想,四相厢军的兵种构成,应该是每军两营骑兵。无奈现在马匹不足,只能暂时如此编制。

    以上七军之外,另有两支独立的部队。

    一支是专业的攻城部队——奔雷军。目前有抛车一百辆,人员2000。奔雷军原将军黑齿暖男被调走了,就由在平叛中立功的佟忠义为奔雷将军。燕三锤的儿子燕宇文为副将。佟忠义即是佟二,因功被张寻新赐了名字。

    另一支是专门执行特殊任务的断发军,由断发将军彭攒指挥,目前人数约为1500。

    忠义军不再单独设立骑兵部队,而是将骑兵分散到七军之中。原有的辎重营也被彻底打散,分入各军。不再单独设立辎重部队。原辎重都头肖虎,并没有随张寻回邓州。而是被留在了武功县南的余生镇。

    现在余生镇人口已近两万。朝廷正式批准余生镇升格为余县。归京兆府管辖。原余生镇乡长乔浒被封为余县县令。肖虎为余县镇将。手下约有1000人马。不过,肖虎的主要任务,还是继续发展余县以被服厂为龙头的手工业。

    除了骑兵、辎重营被打散,原有的踏白营也不复存在。七军各自编制踏白数十到数百人不等,以为战时侦查之用。而以原踏白营为基础,张寻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踏白司。原踏白营指挥使施惊墨,任踏白祭酒。白有庆和夏侯云分别担任踏白司业,即祭酒的副手。踏白祭酒直接向节度使张寻负责,已经脱离军队体系,成为一个独立的情报部门。

    此外,与其他藩镇军不同的是,忠义军中不设监军。

    监军的设立,首先就是将帅之间互相不信任的体现。由于监军的职责所在,历来主将与监军之间的关系就难处。荆南节度使段彦谟被监军朱敬玫杀死,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而且监军系统在实际运行当中,督察将帅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小,牵制将帅的消极作用却越来越大。人之常情,都喜欢立功。监军由于其特殊的职责,他要立功,要么就是查出主将的“不法”,要么就是在他的干预下主将取得了胜利。这两条,其实都与作战不利。往往主将与监军之间互相牵制,令出多门,造成决策的迟滞与混乱。

    张寻的解决办法,就是强化教导型军队组织。

    首先,每军中都成立一个教导委员会。以中军为例,委员会的成员就是中军将军契必鸿、副将李释风、马军都将高慈以及八个营级指挥使,总共11个人。

    这11人中,选出一个队长、一个副队长,以及军体委员、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三大委员。其中队长未必就是契必鸿。副队长也未必就是李释风。在11人范围内无记名投票选举,三个月一轮换,同一个职位不得连任。

    三大委员的作用,与当初张寻在向城起兵时确定下的作用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军体委员监督组内人员的纪律,学习委员组织大家学习,生活委员关心组员日常生活。这里面,军体委员,实际上就起到了监军的作用。

    但由于军体委员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有可能是李释风,也有可能是高慈,所以监军的活还有人干,但是监军的恶名却没人背了。而且,军体委员是出自于体制内,并非外派来的,在开展监军工作的时候,也要更容易为将士所接受。这一点,其实与后世的政委比较像。虽然实质上还是起到监军的作用,但却没有传统的监军那么讨人厌。

    此外,这个教导型组织还是一个垂直的结构。向下一直深入到每一个伙,向上止于忠义军教导委员会。

    忠义军教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忠义军节度使张寻、行军司马裴仲、以及七军的七个主将。总共9个人。一样有正副队长和三大委员。

    假如裴仲恰好为这一期的忠义军教导委员会军体委员,那么他会定期召开全军级的军体委员会议。与会的七个军体委员,就是分别来自于各个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了解各军的情况。又能打破各军的封闭结构,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联系。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无懈可击。不能排除各军的军体委员跟主将同流合污,玩忽职守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就是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这两大委员一个负责每日向军中灌输忠君报国的正能量,另一个则发展情感攻势,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来增加军人的归属感,培养士兵们对军队的感情。

    三大委员,一个约之以法,一个教之以礼,一个动之以情,情法理三张大网,将两万忠义军将士牢牢的笼在张寻的麾下。以为无敌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