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靖难攻略在线阅读 - 第456章 工业展开

第456章 工业展开

    “唱声……”

    “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高煦抵达北京的第二天,来不及休息,朱棣便拉着他开始了父子二人在北京的第一场朝会。

    在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拜唱礼中,朱高煦依旧穿着圆领袍,而殿上的群臣除了熟悉的六部尚书外,便是朱高煦多年未见的朱能、杨展、陈恭、王聪、王忠、李失、李察等人了。

    “新政推行如何?”

    朱棣坐在金台上,开口询问当下新政推行情况。

    闻言,户部尚书郭资站出来作揖道:“回陛下,湖广、广东、福建、云南都在推行新政,部份州府的《黄册》与《鱼鳞图册》已经更新。”

    “以户部估计,大概明年的这个时候,国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就能完成新政推行。”

    “此外,当下国朝人口约在八千八百万左右,耕地六亿八千万左右。”

    郭资毕恭毕敬的将自己的预估给说了出来,坐在高台上的朱棣闻言满意颔首。

    从洪武十四年的六千万人口,到如今的八千八百万人口,三十五年时间里,人口增长近一半,虽然其中大部分是隐户,但清查丈量出来的却是他朱棣。

    这份功劳,不管怎么算,都得算在他朱棣的头上。

    面对这份功劳,朱棣已经十分满意了,因此他也说起了这次朝会他想做的事情。

    “朕在位一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开创太平盛世……”

    “陛下不可啊!”

    “父皇三思……”

    忽的,朱棣突然开始借口自己老迈生病来表示退位,群臣与朱高煦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他这样的举动吓了一跳。

    朱高煦原本以为朱棣会等到年末再讨论退位的事情,却不想他突然就要退位了。

    大明宫都还没建好,他现在就玩退位,那两父子的住处也成一个问题。

    “陛下……”

    群臣站出来纷纷劝谏朱棣,毕竟朱棣根本就没有一丝老迈的模样,五十六岁的他别说什么老迈生病,就连白头发都不见多少。

    这种年纪突然说要退位,任谁都不敢直接同意。

    “父皇虽五十有六,但步履仗食如壮年时,何来疾病之说,请父皇勿要再议此言!”

    不管是做戏还是真心,朱高煦都不准备一口气就答应朱棣的退位,不然旁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逼朱棣退位呢。

    “这……唉……好吧!”

    朱棣一副无奈的表情,心里有些遗憾,却也有些高兴。

    遗憾在于朱高煦没直接应下,高兴在于不管是朱高煦是做戏还是真心,他毕竟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太子,赵王与汉王到何处了?”

    刚刚结束退位的话题,朱棣便把话题引向了朱高炽和朱高燧。

    从去岁开始,朱棣便想着在退位前见见这两个儿子,到如今大半年过去还没见到,这主要是朱高燧患上风寒不能出远门,而朱高炽那边,云南改土归流引发动乱,为了安全起见没立马让他出发。

    如今乌蒙山和大雪山的啰啰已经被瞿能招抚下山,朱高炽出云南的路也安全许多,因此朱高炽也早早在五百护卫下北上。

    至于朱高燧也休养了一个月,与朱高炽在武昌会面,共同乘舟船北上。

    “大哥与三弟已经抵达九江,大约一个月后便能抵达北京。”

    “好好……”

    朱高煦回答了朱棣问题,朱棣也叫了几声好,随后询问道:“他们二人居住何处?”

    “居住十王坊,距皇城不过二三里。”朱高煦交代着,十王坊是他设计的藩王入京落脚处。

    虽然名字叫做十王坊,但其中却有三十六座府邸,每座府邸占地十八亩五分地,有宫殿十余座,屋舍数百间。

    除了府邸外,还有宗祠一所,里面存放各王府牌匾。

    也就是说,不管日后藩王数量,只要进入十王坊,随意挑选一座空闲的府邸,挂上牌匾就足够。

    当下大明有洪武册封藩王二十位,永乐册封藩王二位。

    若是朱高煦即位,那藩王数量大概会超过三十位,毕竟他才三十六,但已经有七个男嗣了。

    只是对于藩王和宗室增长,朱高煦个人却并不担心和在意。

    以他之前定下的规矩,不管藩王旁系下有多少宗室,朝廷通通只给一万五千贯,郡王只给三千贯。

    郡王以下一概不管,而且郡王也不能世袭罔替,而是只能册封一代人,至于其它宗室则是出五服便剔除玉碟。

    按照明末的情况来说,活到明末的亲王不过三十二位,郡王六百余位,宗室二十余万。

    如果执行朱高煦这套,即便亲王翻倍,但郡王最多三百多人,至于宗室则是可以参考嘉靖年间剔除五服外宗室的情况,一下子只剩下不到三万。

    也就是说,在同等的人口增长情况下,大明宗室五服内的数量从嘉靖年间开始就一直维持在三万人左右。

    在朱高煦这套办法下,宗室玉碟记载的宗室不会超过三万人,而且朝廷只需要应付亲王、郡王和公主、郡主就足够。

    即便发展到明末的数量,朝天每年支给的俸禄也不过二百余万贯。

    至于其它宗室的俸禄,则是全靠这些藩王支给,与朝廷无关。

    况且对于宗室问题来说,宗室的问题不是俸禄问题,而是地方问题。

    大量的藩王聚集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仅限制了地方发展,还参与了土地兼并的戏码,而地方官员虽然总是弹劾他们,但皇帝却没有严惩这群人,问题也就无法解决。

    针对这个问题,朱高煦给出的《宗规》便是针对宗室的律法,就颁布的过去几年时间来看,就连齐王这种混账都在挨了板子后不敢轻犯,更别提其它了。

    另外与历史上朱棣的册封不同,朱高煦的改封藩王,无疑把藩王册封到了人口稀少的地方,这么一来对大明内部的危害就减少了许多。

    就陕西、四川、湖广、两广、云南这些地方来说,藩王如果能生几十万人,朱高煦反而会拍手叫好。

    这套手段,也是老朱玩过的。

    按照老朱册封塞王的手段,只要塞王之中不出现朱棣这样的强人,那塞王在边塞繁衍的人口越多,对边塞的经济帮助也就会越大。

    朱高煦的改封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次的改封不一定是最后的改封。

    对于这些藩王,只要犯错,便可以以此为借口,将他们改封偏远之地。

    例如齐王朱榑,如果他再次触犯《宗规》,那朱高煦正好把他改封到云南的滇西或滇南一带。

    念头落下,朱高煦也将思绪放到了现实中,而此时的奉天殿则是由都察院的御史们在不断弹劾。

    朱高煦稍微看了看,基本是以王回为首的一些六科、都察院御史在对江东、江西、浙西派进行围攻。

    也幸亏朱高煦没把浙西往死里整,不然现在的三派估计早就被新政派解决了。

    看了他们互相攻劾的戏码,朱高煦只觉得现在的朝会过于频繁,而且没有什么效果。

    “等我当了皇帝,这朝会一定得改改才行,扯皮半天,一件实事都没做好。”

    朱高煦瞥了一眼庙堂上的众人,随后主动在一场扯皮后站出打断:“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显然,他懒得看这群家伙扯皮,而新政派一见是自家殿下开口,也纷纷知道自家殿下不满意他们的做派,故此纷纷闭嘴。

    “退朝”

    瞧着新政派的模样,朱棣舒坦开口,随后便起身带着朱高煦离去了。

    至于身后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拜唱礼声,则是被父子二人直接无视。

    朱棣示意朱高煦跟他前往乾清宫,父子二人各自乘坐步舆向乾清宫赶去,路上朱棣主动开口道:

    “你的太学已经搬迁过来了,我也抽空去看了看,蒸汽机的热效率提升的确是很快,按照王甫的话来说,已经有7%了。”

    “不过我要说的不止是这个,主要是你把我那孙子放在南京的事情。”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煦,不满意的捋了捋胡子:“你让他在军校,即便学的再好,也不过就是千户之才。”

    “不如让他跟在我身边,我时不时带他出塞,起码也能领兵数万。”

    “先在军校锻炼,磨磨脾气吧。”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心里压根不把老头的这番话放心上。

    历史上朱棣也不是没带过朱瞻基,虽说朱瞻基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骑将,并且在宽河之战中以三千精卒击垮兀良哈上万兵马,但朱瞻基本人的治国却更偏近朱高炽,距离朱棣太远。

    朱瞻壑这小子,朱高煦还是准备让他先了解了解军队基层情况,再让他了解了解基层吏治情况,然后再召他回来学习几年。

    以朱高煦的估计,五年军校里学习四年理论,最后一年前往大宁备边,然后前往南方基层担任两年吏员,那基本上就可以回京理政了。

    算上路程,基本就是九年或十年时间,到时候他差不多二十六七岁,时间正好。

    “磨磨脾气倒是没什么……”朱棣听了朱高煦的话,颔首道:

    “这次老大来京城的五百护卫军,听说是瞻基统辖指挥,伱了解过没有?”

    朱棣担心朱高煦多想,朱高煦却轻松道:“学习学习总归是好事,云南情况特殊,如果瞻基有能力,那对朝廷来说也是好事。”

    “你能这么想就好。”朱棣满意点头,并吩咐道:

    “他也十八了,过两年便及冠了,到时候你让他跟着沐春他们学习学习也好。”

    “这是自然。”朱高煦并不担心大侄子,毕竟他手上的护卫就五千多人,并且还需要面对沐春、王瑄、傅让的三方包夹。

    大侄子要是能对付这三个人,历史上也不至于放任脱欢坐大。

    更别提历史上的大侄子还是朱棣亲手带出来的,而现在的大侄子……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免提起了兴趣,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在他作想的时候,步舆也通过了乾清宫门,父子二人在抵达乾清宫后下了步舆,一前一后走入其中。

    待朱棣坐下,他这才与朱高煦开诚布公道:

    “你准备准备,年末就即位吧,反正新政已经推行到尾声,提前半年和一年都没有关系。”

    “况且到了年末,大明宫也差不多可以入住几座主殿了。”

    朱高煦没想到朱棣那么豁达,他不由得看了看乾清宫,试探道:“这北京紫禁城,您也不过才住了一年多,怎么现在就着急退位了?”

    “你这地修的和南京一模一样,我瞧了,总是想起你娘。”

    朱棣压低声音,显然还没有从徐皇后留下的记忆中走出。

    朱高煦闻言愣了下,他确实没想过这点,也没想到朱棣居然能思念到如今。

    “您要走,也得等大明宫的其它宫殿修建差不多吧,不然妃嫔住哪里?”

    虽说朱高煦很想坐上皇位,但如果是要把朱棣狼狈赶走,那他宁愿多等几年。

    “让工匠赶工吧。”

    鲜少催工的朱棣,难得在大明宫的问题上催促起了工期,显然是真的想搬离乾清宫。

    朱高煦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他,只能改变话题聊起了世界的变化。

    “王大伴,取《天下四夷宾服总图》来。”

    “是……”

    站在一旁没有开口的王彦应下,随后让人取来了长两丈,高一丈六的《天下四夷宾服总图》。

    朱棣见状也站起身来,让王彦他们将地图挂在乾清宫正殿的中间,自己则是走到了朱高煦身旁。

    在地图上,大明的疆域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东起东洲,西至昆仑,南抵旧港,北至北山……

    瞧着这幅地图,朱棣都不免得自豪起来,毕竟朱高煦连带藩属国都划入了大明的疆域中。

    这在当下的世界观,并无任何不妥。

    在地图上,可以说大明的势力范围包括了几乎整个亚洲,半个非洲和半个美洲。

    “如今前元的残寇活动范围还很大,不过对于朝廷来说,他们并不算什么威胁。”

    “只是终日防贼始终消耗不菲,加上帖木儿国的沙哈鲁对朝廷态度友善,因此维持帖木儿国,等于维持朝廷在河中地区的影响。”

    朱高煦用长长的指挥棍指向了河中地区。

    不得不说,有帖木儿国在,不管是北边已经分裂的金帐汗国,还是东南方向的印度地区,亦或者是西边的黑羊、白羊等王朝都需要大明的声援。

    郑和与陈瑄在中亚打出了威风,加上有帖木儿的威胁,因此这些国家才愿意对大明臣服并朝贡。

    如果帖木儿帝国灭亡,那蒙古人内部会爆发矛盾,突厥化的蒙古人和东欧化的蒙古人会在争斗中重返漠北,这是朱高煦不愿意看到的。

    历史上脱欢没少吸收那些东迁的部落,这点朱高煦得防备好。

    即便有了火车,后勤补给可以直接拉到海喇儿,但明军也不能随意轻敌。

    对北方的攻势,还是要以老练的将帅为主。

    好在孟章、王义、张辅、朱能这群人正直壮年,再坚挺二十几年不成问题。

    二十几年时间,只要通往漠北的火车通车,那横击大漠就不再是问题。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得紧盯燕然都司的鞑靼人才行。

    “北边的瓦剌和鞑靼,按照西厂的情报来看,若是合兵,他们能拉出近八万兵马,其中着重甲的兵卒便有五万余。”

    朱高煦指着漠北的鞑靼和瓦剌解释着,朱棣闻言捋了捋大胡子:

    “这瓦剌的联盟十分脆弱,我看太平和把秃孛罗都不想和朝廷以命相搏,唯有马哈木这条老狗野心不浅。”

    “我准备册封他们三个为王,让他们相互制衡,同时扶持太平和把秃孛罗。”

    朱棣依旧采取了历史上一样的制衡手段,朱高煦对这个手段也表示认同:“若是可以做到,那自然好。”

    “不过马哈木有一个儿子脱欢,这小子比马哈木要沉稳太多,他恐怕会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您下次北征,最好让阿力台消耗他们,然后彻底解决马哈木这一部。”

    对于脱欢,朱高煦还是有些忌惮的,毕竟历史上就是这厮把瓦剌团结起来,并控制了鞑靼和兀良哈,甚至把手伸到了女真诸部中。

    虽说朱高煦对朱瞻壑有自信,但把这样一个人物留下来,这并不符合他的风格。

    如果能趁早攻灭马哈木这一部,那对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若是可以,我现在就想北征……”

    朱棣忽的开口,朱高煦听后却露出尴尬:“还是再等等吧。”

    虽说国库有钱,但也禁不住那么花,朱棣闻言也只能压下心中想法,毫不在意道:“你若是无事,便先退下吧。”

    “倒也不是没事,正有一件事要与父亲你商量。”朱高煦作揖道:

    “蒸汽机的热效率已经足够应用矿坑之中,因此儿臣准备筹建蒸汽机工厂,然后将蒸汽机应用到矿坑之中。”

    “相信您也知道北京时常被风沙袭扰,偶尔还会有大沙尘暴……”

    朱高煦将植树造林的事情告诉了朱棣,另外也将煤炭走入百姓家的计划告诉了朱棣。

    在朱高煦的设想中,大明的煤炭产量必须在十年后达到四千万吨,也就是当下产量的两倍。

    以当下的人口增长速度来说,十年后大明人口估计能突破一亿。

    届时,大明人均煤炭四百斤,基本达到了人口用煤的保守量。

    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产量,那基本就是工业用煤了。

    只要煤炭足够便宜并容易获取,百姓就不会大规模砍伐树木。

    这一工程,必须和西北、东北铁路结合到一起。

    一旦西北和东北有铁路连接,那沿边的百姓就可以获得山西的便宜煤炭,自然不用砍伐树木。

    不然一味的挖煤,但没有足够的运输力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朱棣倒是没有考虑的那么深,只是说道:

    “你的想法挺好,但我从未听说有人可以把沙漠变绿地。”

    “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朱高煦自信道。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不太懂这些,你放手去做。”

    朱棣见朱高煦这么自信,也就不再多问,全权放手交给他。

    见状,朱高煦也作揖离开了乾清宫,不多时乘坐步舆来到了北京城的春和殿。

    郭琰带着朱瞻圻等人早早等着他,见他回来,当即上前迎接他。

    只是面对家人的热情,朱高煦稍微寒暄几句,便让他们先去休息,并让亦失哈前去召见王甫。

    不多时,王甫便抵达了乾清宫,而朱高煦也令人赐座。

    “我召你来,是想询问你,这蒸汽机的工厂,是否可以从现在着手?”

    “自然可以!”听到朱高煦的话,坐在位置上的王甫作揖道:

    “除了最开始几台需要工匠手工精细制作,后续的蒸汽机,都可以用先前的蒸汽机调试后连接各类机器制作。”

    “这点,我们在南京太学时已经实验过,每个月最少能产出十台蒸汽机。”

    “如果投入一百万贯来扩大产能,那可以从中学生中招募工人,两年左右就能建成一座拥有三百台机器的蒸汽机工厂,年产应该不会低于五百台纺织、抽水、机车等机器。”

    “即便后续蒸汽机热效率提高,也只需要更新蒸汽机车间就足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王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年产五百台机器,他并不觉得夸张。

    至少在1712年-1800年间,英国在没有大量需求的情况下,都生产了超过2500台蒸汽机及各类机器,并且投入不如大明十分之一。

    在高投入和高质量工人的cao作下,年产五百台机器对于大明这个市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英国来说,只需要五年就能让市场饱和。

    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了大明在工业上一旦迈开脚步,世界各国都得成为大明的商品倾销地。

    后世如此,这一世也是一样。

    想到这里,朱高煦果断开口道:“我给你拨二百万贯,各类机器只要有用,不管效率尽数修建。。”

    “你派人去考察山西、东北的矿场,看看他们的需求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提升三倍就是朝廷需要的数量。”

    “另外,蒸汽机车继续研究,在铁路铺设完成前,热效率能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提前两年修建蒸汽机车的工厂与车间。”

    话音落下,朱高煦眯了眯眼,放出豪言道:

    “朝廷不能浪费辛苦开辟的航道,凡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都要有大明的商品进行流通。”

    流感输液,耽搁了不少时间。

    估计还有一周左右完本,完本后大概还有二十几章的番外和后记,下午更新在五点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