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靖难攻略在线阅读 - 第348章 枭雄终焉

第348章 枭雄终焉

    “二府一州清查前不过四十余万口,如今居然查出六十二万口。”

    “此前耕地不过二百二十余万亩,如今也查出二百八十余万亩。”

    “仅二府一州尚且如此,全四川又是什么情况?”

    腊月尾巴,看着蹇义上奏的奏疏内容,武英殿内的朱棣就好像火药一般,仿佛下一秒就会爆炸。

    在他面前,朱高煦、夏原吉、郭资、黄福四人坐在椅子上,安静等他发泄完。

    过去大半年,他积压了太多的情绪,能发泄发泄也是好的。

    “按照蹇义的话,这次清查起码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保守估计四川口数不会低于二百六十万,耕地不会少于一千三百余万亩。”

    朱高煦冷静说着四川的大概情况:“不算平灭土司迁入的人口,四川增加的人口在六十万左右,增加的耕地起码不低于二百万亩。”

    “由此可见,四川的人口增长,主要还是靠朝廷无法管理到了土民。”

    “川东南地区,唐宋时期的黔中道,朝廷现在可以控制的人口只有卫所治下的十几万军户。”

    朱高煦站起身来,自己动手将武英殿内挂着的西南地图展开,用指挥杆指着贵州说道:

    “从地形上看,贵州全境都是山地和丘陵,仅有少量高原盆地,境内更是有乌江、北盘江、鸭池河等江河纵横,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从地图上看,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北部,东接湖广,北临四川,西濒云南,南靠广西,可以说是两湖地区通往西南地区重要通道。

    “无论是商旅使节还是军队,想要南下到云南,在不经过贵州地区的情况下,要么通过巴蜀地区直下云南,要么从湖广地区穿越广西,要么就是走海路从安南北上。”

    “走这三条通道固然可以绕过贵州,但除了最后的海路,其它两条路都会拉长路线和补给距离。”

    “这个距离我算过,如果从武昌出发,那北线多出四百里,南线多出七百里。”

    “因此朝廷一旦控制了贵州地区,那就代表有了一个可以掌控西南各省的稳固战略支点,极大地缩短了补给距离,对于控制和稳定川滇桂地区都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贵州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决定了对贵州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并非易事。”

    “因为地形崎岖,土民众多,所以少量的人口迁入不但不能汉化当地,反而会被当地的土民给土民化。”

    “过去上千年,他们能在此固守主要是因为依托石堡就足够抵挡千军万马,不过如今朝廷有了野战炮和攻城炮,土司们的石堡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坚固,因此想要收拾贵州地区,朝廷也有朝廷的优势。”

    “一味地让贵州地区搞土司自治,虽说节省了治理当地的成本,可实际上却增大了当地的治安隐患,阻碍了当地的经济民生发展,所以必须要加强朝廷对当地的直接统一管理。

    朱高煦的意思很明显了,那就是贵州地区是肯定要全面改土归流的,不过对此群臣们也有自己的担心。

    户部尚书郭资闻言起身,缓慢作揖道:“殿下所言皆有道理,但如果要在当地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那恐怕会引起所有土司的叛乱。”

    “从永乐四年开始,朝廷不过只是对中小土司改土归流,就整整闹到了现在,如果现在要对安、田、宋、杨四大土司动手,那恐怕会让当地陷入长期战乱。”

    “到时候即便拿下了当地,朝廷又能获得多少人口,多少耕地呢?”

    “因此臣以为,想要拿下当地,可以加大对当地的卫所设置,增加人口来潜移默化。”

    郭资毕竟是户部尚书,他单从财政和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情况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种回答颇有一种把问题交给后人的感觉。

    “不行!”朱棣闻言打断了郭资,同时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

    “俺观历朝历代,无不是王朝强盛时军力最强,越往后军力越弱。”

    “眼下朝廷军力正强,如果不趁现在解决这四大土司,那等到日后他们必然会作乱,届时的朝廷能镇压他们吗?”

    朱棣的思路和朱高煦是一样的,不然他也不会发兵解决四大土司中势力最大的田氏土司了。

    如果不是受限于攻城能力不足,兴许朱棣在历史上解决了田氏土司后,还会出兵把其它三个土司给解决。

    现在朱高煦把明军攻城的短板给补上了,西南的石堡对于明军已经无法形成绝对的阻碍,那朱棣自然会将步子跨大,准备一举解决贵州四大土司。

    “在贵州设立三司,同时征调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官兵,再调京营上直兵马参与围剿,俺不相信这群土司的骨头有那么硬!”

    此刻朱棣还在为自家徐妹子的事情而担心,同时他也想做些事情来增加自己的功绩。

    在无法北征的情况下,他自然会选择将矛头对准西南,毕竟西南有沐春、李景隆、顾成、盛庸、何福、瞿能等洪武名将,只要把火炮和火器给配给充足,不存在会战败的情况。

    “眼下,天下兵马有多少装备了火器?”

    朱棣看向朱高煦,朱高煦闻言便不假思索:“近年朝廷的重心都在北边、其次是西南、最后是海上。”

    “北边有二十个火器卫,京城有十六個,海军有七个,云桂川有十二个,安南有六个。”

    “各卫所的火器比例不同,但基本都在五成左右,陆地上每个卫的火炮是固定的二十门野战炮和五门攻城炮。”

    “如果要攻略贵州土司,西南的火器卫起码要再增加到八个,达到二十个。”

    朱高煦根据西南情况做出建议,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同时询问:“库存的火炮数量有多少,能装备八个卫吗?”

    “足够!”朱高煦不假思索的点头。

    虽说这些年关外的军械局主要以海军舰炮和岸防炮为主,但南京城也兴起了一所军械局,产量也能达到每年五百门火炮。

    不过由于火器卫属于全卫皆战兵,军饷、粮饷都按照渤海进行发放,所以维护费用并不低。

    眼下维持六十一个火器卫,近三十五万职业军队就让六军都督府的军屯籽粮难以支撑,每年都需要从户部额外拨款。

    以六军都督府的情况来说,在维持现有的卫所制度下,顶多再维持五十六个火器卫就已经是极限。

    好在现在四川都司执行新政,原本的十一个卫所将会裁撤,取而代之的是六个火器卫。

    虽说这样,四川都司的军屯籽粮收入会消失,但同时户部也需要定额向六军都督府拨款。

    “二十个火器卫,能参战的有多少?”

    朱棣知道云南边陲闹得不可开交,各省土司也需要火器卫威慑,所以直接询问朱高煦可以调动多少军队。

    “调动十二个没有问题。”朱高煦回答,朱棣与郭资他们也简单盘算。

    十二个卫就是六万七千二百人,尽数是战兵。

    这六万七千人如果参与到贵州的改土归流中,那除非四大土司团结起来,不然还真对付不了他们。

    “招抚土司还是以利诱为主。”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朱高煦也道:“按照实力大小不同,分别授予正一品左、右柱国,到正五品骁骑尉的散阶,可以世袭逐代削阶。”

    “例如四大土司如果愿意接受招抚,那朝廷可以授予他们左右柱国的武勋,起码能承袭十四代子孙。”

    朱高煦的说法看似为朝廷增加了负担,但实际上是减轻了负担。

    按照正一品武勋俸禄年俸米四百八十石,钱二百八十八贯来算,哪怕世袭三百年也不到十五万石,九万贯。

    可如果四大土司骑兵叛乱,就拿杨应龙之乱来举例,那所耗费的钱粮可是足够应付数十家大土司了。

    “仅是如此,恐怕不足以让他们接受招抚。”

    朱棣皱眉,朱高煦也补充道:“自然不会仅是如此,除了世袭的武勋外,他们在当地的田亩可以保留一半,剩余交给朝廷就足够,他们麾下的武官也是如此。”

    “这倒不错,但还是得看看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朱棣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大军出兵,能给这群土司留一个世袭武勋和一半的耕地已经不错了。

    没有了军队后的他们完全可以挥霍每年耕地的产出,日子会比现在过的更舒服。

    不过朱棣也知道,对于当惯了土皇帝的土司们来说,他们绝不会轻易的舍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除非他们无路可退,不然绝不会接受招抚。

    好在朱棣也没指望他们会全部接受招抚,如果真的全部接受招抚,那贵州的局势反倒会很难看。

    “这件事先不要声张,等四川的新政推行的差不多,云桂川的二十个火器卫准备就绪,粮草调动完毕再动手。”

    “另外,湖广也训练三个火器卫,避免土司攻入湖广境内。”

    说到这里,朱棣对郭资开口道:“六军都督府的钱粮,每年都需要补足并结余二百万贯。”

    “今年的黄册回禀暂时不用上奏,先搁置一下。”

    “臣领命。”郭资应下,朱高煦也没有打岔。

    在他看来,大明各省数据除了关外和山东都明显失真,即便每年汇报,估计也产生不了什么太大变化,这点从去年的情况就能看出。

    与其这样,倒不如等明年年末四川新政走上正轨,到时候再统一汇报。

    朱高煦沉默着,朱棣却与夏原吉、黄福等人谈起了治理吴淞江和黄河的事情。

    由于朱高煦的介入,吴淞江的治理比历史上提前了两年,因此永乐年间本该发生的吴淞江水患没有发生,间接为朝廷省下了数百万石的蠲免。

    不过即便如此,吴淞江的治理工作却也没有那么容易,至少从黄福和夏原吉的汇报来看,它还得消耗大明好几年的钱粮。

    “陛下,礼部尚书李至刚求见。”

    正在众人商议国事的时候,门口的班值太监作揖开口,朱棣则是回应:“宣”

    “臣礼部尚书李至刚,参见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不多时,李至刚走进殿内作揖,朱棣也开门见山:“有事起奏。”

    “回陛下,朝鲜权知国事李芳远遣陪臣朴山言来朝。”

    李至刚将问题说出,随后解释起来:“朴山言上疏朝廷与日本贸易紧密,致使许多朝鲜商人没了贸易机会。”

    “此外,其国东北部,我朝建州二卫女真盘踞其国国土,请陛下调离他们。”

    他将朝鲜的问题解释清楚,朱棣闻言却将目光看向了朱高煦。

    朝鲜的事情他一直没有参与,都是朱高煦在cao作,因此他自然不准备插手。

    “上次朝鲜派遣使臣前来,我便与他们说过,那地方是我朝国土,而非朝鲜国土。”

    “此外,朝鲜商人没有了参与贸易的机会,那可以加入到朝廷对西洋的民营贸易中,现在是日本不与朝鲜做生意,而非朝廷不让日本和朝鲜做生意。”

    面对朝鲜国,朱高煦并没有什么好脸色,不然他也不会让建州二卫在合兰府扎根,同时在定辽驻扎两个火器卫监视朝鲜举动了。

    只要朝鲜敢进攻建州二卫,定辽府的两个火器卫就会立马渡过鸭绿江,让李芳远知道父亲是怎么教训不孝子的。

    “殿下,合兰府土地贫瘠……”

    “天朝土地没有一寸多余!”

    李至刚还想劝劝朱高煦,可朱高煦却直接开口打断他的劝阻,同时继续说道:

    “你就这样回答他们,如果他们能找到比天朝更早统治这块土地的史料,那朝廷就把这块地方给他们。”

    “三个月后,朝廷会派遣郑和出使开城,让他们好好迎接。”

    朱高煦斩钉截铁的话,让李至刚只能硬着头皮去做外交工作,而朱棣见状也询问李至刚:

    “朝廷的朝贡之宴准备如何了?”

    朝贡之宴,这是从去年郑和回归到现在一直在准备的宴会。

    说是宴会,实际上却是一场对朝贡诸国展示实力的大阅兵。

    “麒麟门以东已经铺设了五百亩的混凝土广场,并垒砌了长二里,高一丈,分三层,残月形的观台,可容纳五千人坐下观看。”

    李至刚毕恭毕敬的作揖回礼,同时开口道:“日子已经定在正月十五的元宵。”

    “届时有二十五国、海内外二百六十七名土官参与此次宴会。”

    他口中的二十五国大部分是南洋诸国,至于土官则是以西南土司和青藏地区的土司为主。

    “这样最……”

    “陛下!”

    朱棣的话还没说完,殿外就响起了激动地叫嚷声,吸引了众人注意的同时,殿门的班值太监也作揖道:“陛下,沐阳伯胡纶求见。”

    “传他进来。”听到来人是胡纶,而且声音还那么激动,朱棣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

    年初帖木儿东侵的消息传来后,朱棣便吩咐了宋晟积极备边。

    眼下过去了一年,却毫无消息,这让他有些捉摸不清。

    胡纶掌管西厂,主要针对外国情报,因此他的到来让朱棣担心西边出了什么岔子。

    “陛下!好消息!”

    胡纶进入武英殿,一边作揖,一边高呼好消息。

    他的神态让朱高煦心里松了一口气,朱棣也急忙询问:“什么好消息?”

    “西边的弟兄从撒马尔罕潜逃回别失八里,跟着别失八里使团刚刚抵达京城并带来消息。”

    胡纶着急忙慌的从袖中拿出了一叠厚厚的信纸,交给王彦的同时声音激动道:“帖木儿率军东侵时在路上感染疟疾,于讹答剌病重身亡。”

    “事发后,其部下秘密将帖木儿尸体运回撒马尔罕,并封锁消息,拥立帖木儿的孙子哈里勒为汗。”

    “西边的弟兄得知消息后本想送出消息,但帖木儿生前所认可的长孙马黑麻得知消息后率军前去争位,两方争斗之下,我们的人没有办法出逃。”

    “直到五月战事烈度稍缓,我们的人才成功出逃,将消息带到了别失八里,并与别失八里的使臣返回京城。”

    胡纶激动说着自己所获的情报,朱棣则是愣了愣,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遗憾。

    虽说他清楚帖木儿的目标是别失八里和瓦剌,但他也希望帖木儿脑子发热,真的领兵来攻打甘肃。

    届时他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带着大军去甘肃与这个所谓的跛子大汗交手,让他知道什么才是天下共主。

    “臣恭贺陛下!”

    李至刚才听到消息,便迫不及待的恭喜起了朱棣,不过朱棣却有些惆怅。

    “帖木儿死了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朱棣有了朱高煦对欧亚大草原的解释,自然知道帖木儿之死对大明的好坏。

    “帖木儿在世时,河中和濛池等地的胡人尚且能在他制衡下待在当地,如今河中地区陷入战乱,许多胡人为了寻求和平,自然会东迁返回漠北。”

    “若是这件事情被漠西的瓦剌和西域的别失八里所利用,那对于我们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朱棣解释着,李至刚等人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然而此刻的朱棣,其实比他们更不知道该说什么。

    经过朱高煦的解释,他知道了现在大明朝应该抓住机会,赶在胡人东迁之前,对漠北的鞑靼和瓦剌展开攻势。

    然而现在自家徐妹子患病,自己实在离不开南边。

    若是命令大将点齐兵马西征,这样虽然也好,但他总归还是不放心。

    “先退下吧。”

    朱棣心情有些烦躁,便抬手示意众人退下。

    “臣等告退……”

    虽然不明白朱棣为什么会突然烦躁,但群臣还是毕恭毕敬的回礼,随后缓缓退出武英殿。

    朱高煦和王彦不在此列,因此在群臣离开后,朱高煦便作揖道:“父亲担心母亲吗?”

    “嗯……”面对自家老二,朱棣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

    “你母亲病重,俺不能离开她,可北边的阿鲁台和马哈木他们如果不借此机会收拾一番,等过几年实力壮大,恐怕难以收拾。”

    “若是父亲担心,那儿臣愿意为父亲您走一趟。”朱高煦见朱棣犹豫不决,当即作揖表示自己愿意代替他亲征。

    只是他这么一说,朱棣立马就坐不住了。

    虽然他并不认为朱高煦亲征就能解决蒙古人的问题,可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谁也不知道朱高煦这次亲征的结果是什么。

    要是他真把漠北收拾了,那岂不是显得他老子很没用?

    本来他在政务上就有点李渊的感觉,要是朱高煦再把军功越打越多,那他就真成李渊了。

    想到这里,朱棣咳嗽了几声,摆摆手道;“亲征还是要俺亲自去,朝廷离不开你。”

    “罢了,这件事情俺再想想,你先回春和殿吧。”

    朱棣赶着朱高煦离开,朱高煦见状倒也没说什么,点了点头便作揖离开了。

    倒是在他走后,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王彦才试探性开口道:“陛下为什么不让殿下出兵,如果是殿下出兵的话,那北伐之事应该手到擒来才对。”

    面对王彦的问题,朱棣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总不能说他担心朱高煦一出马就把漠北收拾了,导致自己日后只能在漠北打兔子吧。

    靖难之役的后遗症,让朱棣担心到现在,反正在他这里谁领兵出征都行,就朱高煦不行。

    “你帮俺传朱能、孟章、王义、丘福他们四人南下。”

    朱棣最终还是没有让朱高煦代替自己亲征,而是准备叫朱能他们几人南下,好好商讨北征的事情。

    “奴婢领命。”

    王彦猜到了朱棣的心思,倒也没有揭穿他,只是按照他所说的,宣召了北边的朱能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