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超级程序在线阅读 - 第二五0章 学习前人够用即行

第二五0章 学习前人够用即行

    吴为应何校长的约请,来校讲解培根与荀子的劝学篇.吴为这次开场并无客套之语,开口即背起劝学篇,台下的同学们却乱哄哄地议论着.何校长看着这场面感到面子下不来,想说上几句,吴为忙做出拦阻手势,他一直流畅地继续背诵着.场面渐渐地平静下来,同学们都为他的记忆力感到好奇,倾听着他的背诵,似乎想听出点遗漏错处,接下来感到佩服,继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共鸣,跟着背诵起来.本来语文课堂教学就有齐诵的训练,这也正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报告厅里竟然出现千人一起背诵劝学篇的景观,产生了少有的气场和震撼力.

    背诵完劝学篇,吴为道,谢谢同学们,荀子的劝学篇,同学们都能背诵,我也不必多言,他讲的核心,是培育学习精神,运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强调的是学习要坚持不懈.从劝学篇,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把握的是,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知识文化从教育角度看,它的文字叙述方式多是短句短文,各自独立缺乏体系性,知识单元之间缺少内在联系,显得比较松散,枯燥,易学难记,又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明的智慧,使人难以理解领会.知识本身的这些特点,使得学习过程单调,缺乏吸引力,学习成为苦事,要想学习掌握这类知识,必须刻苦.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劝学篇这样的名篇并不是偶然的,有它特定的知识背景.围绕学习的励志理念,突出一个苦字.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之根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下苦功,死记硬背记住了,掌握了.这样的知识人格化,也容易使人成了书呆子,难以流畅通达潇洒.以旧时身着长袍带着眼睛古板刻薄的私塾先生最为典型.向被教育者教授这样的知识,依靠自觉对很多人会失灵.应时而生花样繁多的惩罚手段.私塾的打板子.现在的高考,也是对教育苦情的继承和延续.会宁教育经验的五苦精神,可以称得上教育之苦的代表,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现在有的学校喊出的口号,血狼精神,与我同在;有的班级用民选的方式征集班训,结果是同学自创的"高否否!富否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被采纳;个别学生甚至用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学来自勉,考前出现吊瓶班,简直成了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股.为了应对高考,有的学校甚至召开誓师大会.低年级同学向高年级同学宿舍喊楼减压鼓劲.考这样的知识,伴随着恶搞,小学试题问水浒梁山大旗上书四个字都是什么字,有学生回答,三碗不过岗;问水浒结局.吊死的是西门庆和潘金莲;问唐僧三个徒弟的法名,回答你我他,又问唐僧取经为了什么,回答是,想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同学们.这样咋一听起来胡乱的答法里面,有没有玄机,很值得玩味一番.我把两位徒弟的法名稍作调整,沙和尚的法名应作悟能,是说三个徒弟中他是本事最差的一个,应该多悟本领;猪八戒则贪吃好色.法名正应该叫悟净,以净化贪心yin念;孙悟空,本事最大,却争强好胜,动不动喜欢卖弄本事.甚至打出齐天大圣旗号,老子天下第一,悟空就是让他把这一切争第一的名利心看淡了,心里腾空了,也就由唐僧的三徒弟变身为我们生活中的你我他了.报告厅里响起一片笑声,同学们都为他的妙解逗笑了.

    吴为不待笑声停下来就接着讲道,高中生考试,问,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回答是三个人一起走路一定会有一个人能教我;为什么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回答是金瓶梅作者是曹雪芹的先祖.

    我们再来看培根,他也有个劝学篇,是他的散文集,其中的名篇论读书,最为经典,里面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最后四个字也有译作皆成学问.他这段话讲的是知识的人格化,西方的知识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就成体系,各个知识单元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富有审美特质,概念之间环环相扣,知识体系如同叠床架屋一层层建构起来,只要理解了很容易记住掌握,可以说象钳子一样牢牢地钳着你的好奇和兴致往里面走,这是形容概念的演绎对人的思维产生内在强烈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知识体系,只要入门了容易引人入胜,使人发生强烈的兴趣.人一旦学会理解了它,推崇的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不必苛求用书面的语言死记硬背,不求文义一致.当知识化成能力,也就不必继续重复学习同类的知识,可以用能力去面对实际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我们的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对各自所学的感觉差异,其实就是反映了两类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文科的突出特点,就是有大量需要背下来的知识.

    吴为又深有感慨地道,我读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感觉是,道德经在思想上处于巅峰,它的内涵就不能用知识的标准来衡量,五千多字,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你能领会到什么程度它就是什么程度,是那种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的感觉很难说得清,思想,智慧到了一定高度就处于模糊状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是有局限性的,也很难用标准化答案来衡量,带有佛教的意味,需要参悟.我国古人笔下的经典之作,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常常是参悟所得,自然也需要我们用参悟的精神去领会.上善若水,善如浩浩荡荡之水会养育滋润万事万物,自然包括人心;厚德载物,德乃精神性的东西.是说德化的人格可以担当.钱学森提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出大师级人物,我在这里继续延续上次与同学们讨论的金庸作品话题,在金庸的作品里,出现许多大师级武侠人物.那些武侠人物的成就之路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大师级人物,很重要的问题是人文精神怎么培养,国学经典里包含的那种精神很难用教学的方式获得,需要参悟.西方的基督教,讲的是爱心,这个爱心可以养育培育,比如,英国小学有爱心增长课,富兰克林的美德计划,变成普通人可借鉴采纳受益的精神.我们的高考.其实是对科举制的延续,用标准化,格式化流水作业式的程序,实际是以肢解的方式使精深高妙的东西肤浅化了,切割成大量枯燥的知识去教学生考学生,又用这样的标准化方式来考验学生掌握成体系的现代科学文化的能力.用呆板的考试来衡量学生对那些高深思想高明智慧的掌握情况.

    如何应对高考吴为道,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我的儿子叫吴宋,他在中考时,班主任找到我的爱人,直截了当地说,吴宋根本考不上重点高中,学校的意见是不让报重点怕影响升学率.我爱人听了却执意要给孩子报重点.我不管你们升学率,我要让我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考不上拿钱我认了.后来校长又找,我爱人依然坚持.考试时,我就场场等候在外边,每当看到吴宋出来.远远就看到这孩子轻轻松松,高高兴兴的样子,见面不等我问呢他就说考的好.我感到奇怪了,怎么场场都说考的好,心想等成绩出来再说.吴宋却笑着说,考前老师说了.每科考完出了考场碰到有人问考的怎样,就说考的好.我说,那是对所有同学讲的,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同学可没几个,结果呢,这孩子还真考上了重点.吴宋后来高考,估完分,坐在身边的我一听生气了,与上年的录取线差不多,也太悬了,责问道,就这么个成绩,还说考的好.随即拿起吴宋的教科书,才发现了问题,用过的教科书象新的一样,就好奇地翻起来,一看更加气道,你怎么连教科书上的习题都没做完吴宋却很轻描淡写地回答,够用就行.分数公布后,吴宋自估成绩刚过二本分数线.我爱人感叹,这孩子,中考学校不让报重点,高考又是几乎踩线,总是那么晃晃悠悠,让大人担惊受怕.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估分却很准,中考高考自估与实际得分都只差2分,便说这孩子干什么都有个准头,以后也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什么结果.等吴宋大学毕业考上硕士后,心情激动地对我们说,一年半的时间专门做一件事,那样的感觉挺好的,却也有一种虚脱感,再也不想考试了.虽然如此,接着相关专业的各种资格证还是乘势一考而过,我很感慨道,这孩子幸亏没有去去拼高考,给自己储备了后劲啊.

    吴为继续讲道,我们从这个故事里能够得到什么启示我们讲了多少年的减负,效果不理想,这里面也有个观念问题,学生自己怎么对待学习的负担,压力.这个故事里的吴宋,在调节着他自己的负荷,他并没有去拼题海战术,没有长期把自己绷得太紧,事理比较好理解,弓满易折,或者会使弓失去弹性,他如果拼来拼去会不会也厌学挂科啊.不止一个状元总结道,任何一本中等水平的辅导书都能覆盖高考内容的98以上,每个科目如果能把一本书的习题及其思想方法彻底钻透,应付高考已游刃有余.当然了,做到这个彻底钻透十分不易,需要一定的重复,庖丁也是在杀了成百上千头牛之后才能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不少学生也因此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不停地做题,最终却是收获不大.我就亲眼见过一些学生,习题集一本一本地做,在考试时遇到过几次的相同类型,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题目却依然一错再错.做题是为了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看着一大摞做过的习题集获取某种虚无的心理快感,哈哈,这些题目我全都做完了.习题像风吹过一样从脑子里流过,最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每做一定量的题目,我们都应该稍微停留一下,问问自己在这些题目中学到了什么,这也是题目在脑海中酝酿发酵的过程.做题,思考,再做题,再思考.这样循环上升的方法是极有效的.也有些学生走上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套路化,或者说是招数化.做了大量的题,有学生就会分析提炼出种种套路.怎样的题目用怎样的方法,颇有些见招拆招的味道.应该说,这样做还是很有效的,比起单纯拼题的那种做法高明些,尤其是对付陈题,旧题,高考中也确实会出现这种题目.但是,套路化的最大害处在于它会扰乱你的知识结构,使你舍弃对本质规律的透彻理解,对题目的思考扭曲为一种程序化的过程.高水平的出题者,会将各种题型重新拆分组合.创造出新的题目,套路,招数之类的应对策略就会彻底失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对高考要以无招胜有招.我讲的我儿子,他还是有很高明的地方.他对我曾经说,他特别善于做那种.大题,特别是感觉能对付那类模糊的题,初中时一次化学考试竟然考了98分,老师还特意把他找去,夸奖他答得好,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样看来,他的够用就行,就显得有些底气,有了自信.

    吴为讲到模糊题,引发了阿辉的联想,他想起倚天屠龙记里有个情节.读后印象非常深,赵敏率领武功高强的一队人马冒犯武当,偷袭张三丰竟然得手,使他失去临场迎敌能力,这时张无忌站出来.张三丰竟然当着众敌现场教张无忌自创的太极剑,现场演练竟然问忘记了多少,张无忌随练随忘,最后竟然答到全都忘记,张三丰笑道,那就好,这才是得了真传神韵.他想到了自己对模糊的理解,与吴为讲的经验不谋而合,不由得露出心灵共鸣的笑意.

    只听台上的吴为继续讲道,学生在高考前这个阶段,不易过度耗损,这样会失去后续发展能力,应该给自己留有余地,人生不只是面对高考这一关,拼搏耗损过度会造成自我损伤.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学习是什么是接受吸纳前人的东西,学的再多也只是从知识海洋中舀取一瓢饮,在这个阶段就采用拼血本损害自我造血机能式的做法,我总感觉是不是有些不仁不智,不划算,现在还到处推崇张扬这样的做法,象有的学校对学生采取半军事管制的办法,象劳教那样对待学生,学生意志拼尽了,得了高分也上了名牌,结果却出现了比较大面积的厌学症,在名牌大学离开了老师的催逼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接二连三出现挂科甚至遭到退学命运.更多的学生要继续读硕读博步入社会,将要面对难度更大的创新要求,需要去超越前人时,反而动力,拼劲不足,不如前人了,是人生的精华提前耗竭的表现.有些人讲起别人的东西滔滔不绝,说到自己的贫乏苍白,很值得我们当学生的引以为戒.我们当学生的自己怎么面对高压,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应对办法,说的直白一些,别人给你加压,还有一个你自己如何对待所加压力的问题,有一个自己如何把握应对的问题,也不要一味穷于应付或者在那里怨天尤人.有多少学生面对高考,会想到自己能够做什么怎么去做的问题国内有所中学组织全校学生早读,读的是奥巴马在美国一所中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核心思想就是讲学生们应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与要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什么的意识比,吴宋提出够用就行的观念,让我们感觉似乎不那么崇高,但他能从自己实际出发,表现出的是为自己负责,走自己的人生路,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明智抉择,听起来似乎拼劲不足,只缘未到拼搏时.要知道,书是读不完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学尽的,人生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来到世界上走一趟,应该有点自己的东西.在教与学这个阶段就去拼人生血本,我觉得不合适,要有点学习前人的东西够用就行的从容坦然.有些状元也不是去拼题海,只是选择那么一两本习题集,实际上奉行的就是够用就行,又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赢得了人生阶段性的成功.每个同学要学会掌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理解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周期,理性的应对人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养精蓄锐,人生真正的精彩在超越前人.

    全场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吴为继续兴致勃勃地讲道,你们中间有官二代,富二代,知二代.很自然也有贫二代了,你们就是中国社会现实的简单缩影.二代这个概念的出现,也有它特定的时代内涵,最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是富二代概念,说明我们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太浅薄,还需要多少代人的继续努力,在座的同学不管是处于哪类身份,无疑都在思考着进一步改变父辈遗传给你们的现实命运.现在讲教育要公平,高考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保证选才的公平.教育公平.并不等于要搞平均主义,必要的重点倾斜还是应该有的,道理很简单,社会有各行各业,岗位有分工.人才会分出等级,学校对你们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你们的父母会比一般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更加迫切,未来的你们也应该担负起分量更重的责任.我愿意在同学们学习进步的道路上当个砖头瓦块给垫垫脚,使你们经过高中这个阶段,能够走得又快又稳又好.同学们都被他的流畅叙述吸引住了,听起来入耳贴心.明白简洁透彻干脆利索.

    吴为继续讲道,你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你们的政治小生态,你们毕业后进入社会,面对的领导主管师傅,就是80后.80后,也就是你们的学兄学姐们是怎样一种生态.他们.在整个的上学过程,从托儿所幼儿园课前班,小学开始的正课班课后班一直到中学高考,是被当做宝贝似地宠着哄着逼着,生怕学习不用功.天天用眼睛盯着.终于考上大学,最喜欢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放松,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天那一刻,那种轻松自由舒服的感觉真好,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等上了大学渐渐地看到师兄师姐们的前程,知道还得继续打拼啊,不像父辈们,上学时就不紧张,工作国家给分配,分配不了的还有政策跟着,可以接班,什么也享受不着的还给安置到大集体小集体,实在安排不了还可以干个体享受减免税,虽然后来下岗失业了,可毕竟在年轻时过了那么多年安.稳舒服的日子.80后还没等毕业呢,就背上了那么多不好的名声,富二代,啃老族,父母祸害论,怎么听不到一句给力鼓劲儿的话.原以为越过高考那道山峰过后会是一马平川任自己去驰骋,没想到,就业无门必须考聘,一听考试就头疼,就业考聘不像高考考硕考布专业资格证,只要进了段就保险了,考聘需要择优,设计两道关卡,笔试面试,面试看关系,说考聘有个外貌悦人情结,经过一关又一关熬得还有几个靓仔靓妹啊,好不容易过了关上了岗,形势更严峻,比想象的严峻多了,要忍受难堪的羞于出口的低薪生活,瞻念前途不寒而栗,票子少生活道路上的房子车子孩子象一座座山峰在前方耸立,一爬二三十年,中国人是离不开山了,三座大山推翻了扫平了,谁想到又出来这么多山.不想面对也得去面对啊,可这样的面对缺乏激情,这么多年学了那么多东西等于储备了燃料,却由于缺少激情难以启动燃烧不起来.又分体制内体制外,幸运的进了体制内,发誓死也要死在体制里,进了体制里却受到模糊规则的困扰,体制外虽然自由规则也明确,却感到老板们特黑.虽然如此还是挺自我的,遇到规则不明被骗了吃亏了,也不象老辈们那样动不动聚众上访.面对这些问题也想象以前面对高考考研考布资格证那样发力来个冲刺,有明确的冲击目标,现在不行啊,目标聚焦不起来,也不是那种单纯靠自己学习就能发力冲击的.知识并没有让自己获得那种神奇的力量感,才意识到那只是培根个人的感受,能改变命运的不只是知识.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理想啊,神圣啊,崇高啊,换一种心境吧,过日子,工作想法干好,孝顺父母,照顾好妻儿吧.

    他的话音一落,掌声哗响起来.

    你们要明白,社会上有那么多年代的人,与你们的处境最为接近的就是80后了,他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同学们都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当然了,你们也有全面超越80后的先天优势,因为你们出生和生活在市场经济已经全面深入展开,网络时代也已经到来,国际化进程日益加深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的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说到教育,我们也言归正传.

    现在都说减负,反对死记硬背.我在这里要说明,死记硬背里面有没有合理的内核.不管学习什么,都是为了用,学有所用.学了就忘,前学后忘,用的时候等于还是白痴白学.学过的要记住,记住什么,怎么去记住,却是一个大学问.政治课里有许多概念,每个概念都有定义,概念是对所描述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必须记住,光记住还不行,必须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帮助你记忆,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理解了才能变成鲜活的有灵性的东西,到了用时才会从你的大脑深处跑出来.同学们注意的焦点是高考,能记住高考考的内容当然非常重要.各科老师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同学们找到课程里面的知识点,理解消化这些知识点,根据历年高考的经验,考点基本是就是出自于这些知识点.围绕这些知识点还会衍生出一些知识,如同主干的分支分叉.当然了,同学们也不要把学习和理解,单纯地简化成那些知识点,如果那样,就太偏狭了,会禁锢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如果大家学习成果体现为对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我们的思维就会象混凝土一样被固化,失去应有的激情和灵性,也有悖当今时代科学文化的高端大气.这是非常可悲的.讲完了.

    同学们哄笑起来,赞不绝口地议论道,吴老师的记忆力也太好了,讲的太精彩了,太解渴了,醒脑益智,语言网络化,新锐前沿,思想新潮,都为能听到这样的报告感到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