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88章 龙门虽小能安渡,柏壁无名可成功

第188章 龙门虽小能安渡,柏壁无名可成功

    国有难,英雄必以死赴。

    李世民主动请缨。

    他向李渊上表,充满豪气地道:“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刘)武周,克复汾晋。”

    从李世民的表章来看,李唐在河东损失惨重,他们的兵源甚至都有些捉襟见肘。

    这可能也是李渊准备放弃黄河以东地区的原因之一。

    李渊本来就心怀天下,志在一统,虽然想敲打李世民,但那是家庭内部矛盾,值此国难当头,却须摒弃成见,唯才是视了。

    并且现在李世民的实力,远未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先安外,才可攘内,李渊需要人去打江山,有了江山,才可能坐江山。

    于是,李渊征发全部关中的兵马,让李世民统领出征。

    成败在此一举,这是必须胜利的孤注一掷式的决战。

    李世民临危受命,他没有辜负李渊的信任。

    李世民赢得了在李唐王朝内部的战略主动,但这次决战,充满了艰巨的挑战。

    从哪里渡过黄河?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实力,就可大摇大摆地出潼关,从风陵渡渡河,这是堂堂之阵。

    但一来兵以奇诡取胜,二来现在李世民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把握从风陵渡堂而皇之地过河。

    现在黄河以东已经变天了,不再是李唐的天下。

    就在黄河东边,现在就有三股气焰嚣张的势力,一是王行本占据河东城,这本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点,直接威胁和控制风陵渡,况且,王行本和宋金刚的军队声息互通,如果从这里明目张胆强行过河,胜负未可预料。

    另一路势力,是夏县吕崇茂,这虽然只是一小股势力,但战斗力非常强悍,一样和宋金刚互为声援。

    吕崇茂将创造一个记录,他们是唯一被记载的在城破之日,李唐军队下令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的城市。

    最后一股势力是宋金刚,他已成长为一个巨人,他也是此次动乱的根源。

    他的兵锋所及,甚至攻占过龙门,但他南下的目的是攻城掠地,抢夺财物,他的攻势虽然凌厉,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意识去防守。

    这三股势力形成一个牢固的三角形,蓄势待发,等待唐军入套。

    李世民决定避实击虚,他选择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位置,去渡过黄河,建立根据地。

    那就是龙门。

    这只是一个小城,远离核心战区,并不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因而,敌对力量非常微弱。

    过河通道,传统上有三条,如果从蔳津桥或风陵渡强渡黄河,即使全军过河,也会立即暴露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

    需要正面对抗宋金刚优势骑兵的冲击,在阵脚未稳,防守未固之下,这会让唐军陷入崩溃的风险之中。

    李世民决定以奇诡取胜。

    他兵出险招,要从龙门偷渡过河。

    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唐军可以在渡河之后,建立一个宋金刚铁三角,都力不能及,无法直接进攻的据点。

    有了坚固的据点,先解决生存,才可能有资格去和强敌对抗。

    战场态势才可能由三足鼎立,变成四方相持。

    偷渡龙门,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黄河之水,水深且阔,如果在水流欢腾的夏天,再如何保密,一样需要闹出非常大的动静,才可能渡河。

    龙门的守军,可以轻易侦察到河对岸的动静。

    但天佑李唐王朝,现在正是隆冬时节,黄河已经结冰,冰层坚厚,足以通过李世民的大军。

    于是,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宋金刚尚未反应过来时,就已经顺利挥军东渡。

    李世民展示出他作为战略大家的风范,他并没有在龙门停留。

    而是继续挥军前进,在一个不知名,但却会因他而名垂千古的地方驻军。

    那是一个坚固的,具有战略纵深的据点,那就是柏壁。

    李世民是知兵之人,他在此形胜之地,先立稳脚根。

    毫无疑问,李世民孤军深入,并不是在关中本土作战,面临了极大的后勤补给的困难。

    李世民要打一场缺乏充足后勤支援的硬仗。

    这和李世民的军事理念完全相反,李世民一生,从不打无把握的仗,他的取胜之道,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因而,他一定会给自己营造一个优胜的后勤环境。

    打仗,拼的就是消耗和后勤。

    纵观历次大战,李世民都是在和对方长久相持之下,极为耐心地让对方缺粮缺士气之后,再一举全力冲击,彻底击垮对手。

    但在柏壁,李世民要面临完全不同的形势。

    他的后勤供应非常狼狈。

    从龙门渡过河,实际上也是李渊进入关中的路线,因为当时屈突通,据守河东城,李渊曾经想过强攻,但铩羽而归,于是,只能看着蒲津渡的黄河之水,滔滔东去。

    但龙门渡虽然通过,却引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战线太长,运输道路极为艰险,后期补给非常困难。

    粮食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痛的问题。

    李世民必须要在当地解决部分粮食的供应。

    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长期的战争之下,当地民众早已疲惫不堪。

    当时河东诸县,连遭战火,屡次被洗劫,手中也无余粮,并且都被赶入城堡之中,躲避战乱,军民之间,极少有储积。

    但李世民也有一个优点,李渊当年入关之时的仁政,还有他发出去的几千份虚有其名的官职告身,现在体现出威力。

    这让民众心怀希望。

    当他们听到李世民屯兵柏壁时,远近民众,自动归附李世民,并且也愿意向李世民的军队贡献交换粮食。

    虽然是难捱的寒冷刺骨的冬天,但李世民的情况在好转。

    宋金刚的情况却在迅速恶化。

    他是真的没有粮食了,并且也找不到补充粮食的方法。

    他就是想去抢,也找不到人,人都没有,何况是粮食。

    他的战马本来可以依靠野草来解决粮食问题,但现在正值深冬,天下白茫茫一片,野无青草。

    雪不能当草吃。

    更要命的是,他的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了,要供应这支庞大的军队,压力越来越大。

    双方都在硬撑,就看最后谁最先撑不住。

    谁先崩溃,谁就先死。

    李世民非常能忍,他在和宗罗睺的战争中,有过相持六十多日不战的记录,他有足够的信心,等到宋金刚粮尽兵疲,军心士气崩溃的一天。

    李世民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动作,但也并非无所事事,相反,他采取了蚕食和火上浇油的策略。

    在坚壁清野的同时,他派出小股部队,四处袭击sao扰宋金刚的后勤补给线,这加重了宋金刚的压力,事实上在对手的军队中蕴育出一种不安的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李世民打破了金三角的联系,让宋金刚的部队日益孤立。

    通过对夏县和河东城的围点打援,李世民非常顺利地在美良川和安邑,将宋金刚二支增援的部队击溃。

    宋金刚察觉大事不妙。

    因为前去增援的军队,是由他部下大名鼎鼎而且非常骁悍的将领率领,其中有一个就是被后世神化,称为战神的尉迟敬德。

    他们在前几次和唐军的交战中,战果丰硕,无往而不利。

    但这一次,他们对面的唐军,似乎和他们以前接触的唐军不相同了。

    这是一种令人非常不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