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为天地立心在线阅读 - 第二五章 青田对.谈

第二五章 青田对.谈

    大元朝廷面对各地起义军,由早先各地兵将逃的逃、降的降,应对上措手不及,到现今已恢复正规实力,回到体制;剿匪政策以棒打出头鸟为主,敢称王的攻、敢称帝的打,还让群寇以为朝廷是纸老虎,展现实力后,其余的小股乱匪就招安纳降。

    一些匪寇占领一县一州急著称王的,大都已被剿灭或归降,张士诚也是自知不敌,接受招安;而占领一府一省就称帝的,目前也是苦苦支撑着,大宋韩林儿、刘福通最接近北方,也快支撑不下了。

    朱元璋早知实力仍不足,为避免元朝大军压境,一直秉持儒士朱升所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不称王、不称帝为主战略之一。

    朱元璋最初反元起义时,投靠的是名义上,勉强算隶属大宋朝的元帅郭子兴;郭子兴病死后,大宋朝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继室之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则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当时势力已较两人大,官位却低于二人,怎可能接受;仅在表面上、名义上,续隶属于大宋,由大宋顶住北方,实际却未受大宋及郭、张两人节制。

    而随着势力渐大,原朱元璋受大宋所封的官衔,其下属有限,官职皆低,且郭、张两人在攻打集庆时已战死,以致三年多前,至正十六年三月攻下集庆路后,大宋授予朱元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七月,属下诸将即自奉朱元璋为吴国公,仍理行省事。

    虽然已拥有近一省的势力,不过朱元璋仍不敢称王,更不敢称帝,仅愿接受众将推奉为吴国公。

    这「公」是谁封的「公」可不管,反正不是「王」,也不是「帝」就好。

    大元朝的行(中书)省丞相为从一品的官,不过因事设官,官位未必备满,常以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真正在地方管事的是从一品的平章政事,正二品的左、右丞,或是从二品的参知政事。

    所以朱元璋在名头上,比饶介高二阶;但一个是大元朝所授,一个是大宋朝所授,后台的规模有差别;不过论实力,朱元璋才是江南等处行省不受节制的真正掌权者。

    朱元璋时年三十二,势力虽尚不大,算是有为青年,而比刘基年轻近二十岁,且正有求于人。心想这刘伯温据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既然知道今天自己会有三人来拜访,来此的目的想必大概已知道,也就不在曲折去探虚实真假,直接开门见山。

    客气地回道:「见教不敢,伯温先生学问博通古今,是元璋求教的大儒,怎敢见教;况且伯温先生有张子房、诸葛孔明之才能,正是元璋企求的留侯、武侯,还望请伯温先生多多见教元璋,帮助元璋。」

    刘基答道:「吴国公的请帖前些日子已收到,今日特来拜访,显现十足诚意,刘某未敢上比武侯,需三顾茅庐,只不知要刘某协助什么?」

    这帮助的范围很大,从管粮草、管后勤,像王恺那般做的职务:都事,大一点的像是知州、知府,最大的像你说的诸葛武侯,可是事必躬亲。

    但这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刘基真正想要的是策订谋略、大方向,像张良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回道:「据说诸葛先生在卧龙草庐,对汉末的天下大势及应对方针,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不知伯温先生,对当今情况,有何元璋见教之处?」

    朱元璋心想,先前听宋濂等多人都对你评价极高,能力直比诸葛亮、张良之辈,到目前看来,确实有些本事,且看看是否真能有「隆中对」之言?

    刘基心想,这朱元璋倒考其我来了,也不妨。

    答道:「隆中三策,吞荆蜀、分三国、联东吴,匡复汉室。」

    「诸葛亮因为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三策是针对刘备情况,所订的最佳策略,毕竟曹cao拥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撼动;孙权经三代(父孙坚、兄孙策)耕耘江东,根基稳固,但野心不大。而据有荆州的刘表及益州的刘璋,守成不足,可做为刘备最佳的根据地,此三策也是孔明日后辅佐刘备的主要方针。」

    接着说:「现今天下大势,北方的察罕帖木儿虽未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军势比如曹cao,暂且不要正面交锋。东边的张士诚坐拥富庶吴地,野心不大,像三国东吴,虽没有孙权的实力,却受地方人士支持。西边的徐寿辉称帝虽久,能力不足,兵力由下属所握,是个空壳子,犹如刘表、刘璋,不过其下的陈友谅攻伐果断,最近强势出头,已抢了刘备的位置。」

    意思是你朱元璋现在,没什么位置了。

    朱元璋听了后,心想现今我的势力不大,确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想求发展啊!但都是些难啃的骨头。

    而这老先生人在偏僻山村,对局势掌握倒是清楚,不知有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有对策,至少先分三国也好,先有实力、有根据地再说。

    便道:「先生对天下局势确实了解,且分析透彻,不知先生有可见教元璋的对策?」

    刘基希望这朱元璋有进取天下的雄心,届时自己才有「为天地立心」的机会,而不是偏安东吴的孙权,或是未能依照隆中三策推进的刘备。

    于是问道:「敢问吴国公志在何方?」

    朱元璋被此一问,顿时停滞了一下,心想我志在何方?

    少时托钵四方,看尽人间冷暖,自从投靠郭子兴,忍辱负重、稳扎稳打,七年来好不容易才有今天,最终当然希望能够称王称帝;可当这王或当这皇帝,领土越大、越稳当,最好能拥有天下…。

    朱元璋想想后答道:「立足江南、志在天下。」

    与刘备先立足荆州、蜀地,再伺机进取中原一般,确实是朱元璋现在想达成的目标。

    刘基看着朱元璋,道:「吴国公既然有志取天下之心,刘某自有进取天下之策;然吴国公可知,隆中三策为何未能成功?」

    朱元璋年轻时流浪四方,更知道知识的重要,一向善待礼遇儒者;且自据有集庆路后,也勤阅典籍、求问儒士、奋发向上,但对于三国历史仅略微知晓,想说刘备不是据有蜀国称帝,隆中三策竟然算是未成功?

    胡大海在旁听了好久,也有此疑问,此时看了朱元璋后,接道:「刘备不是在蜀地建立汉朝,已经称帝了吗?怎说是未能成功?」

    刘基道:「刘备是志在荆蜀?还是志在天下?」

    「当初隆中对后,请出卧龙先生的目的是图取中原、匡复汉室,可最后却仅称帝于西南边的蜀汉,所以未竟全功。」

    又道:「一是,未听卧龙先生之言,先一步取下荆州、益州;待曹cao大军已南下,再借兵东吴,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虽然也因而取得荆、益两州,可东吴出了大军,牺牲将士与粮草,刘备这边仅出了孔明,但便宜之事却被刘备占尽,已然得罪了东吴。」

    「二是,事后未能尽快交好东吴,联合次要敌人对抗主要敌人,反而挑衅居傲,交恶邻邦,接连折损张飞、关羽,最后更失去荆州、退居蜀地,已无图取中原之力。」

    胡大海道:「喔!是这样的啊!」

    胡大海是个武人,不懂历史,不过听刘基如此一说,大概知道了;就是刘备请出诸葛亮,本来是要当全天下的皇帝,却没好好采用诸葛亮的谋略,虽然最后也是称帝,勉勉强强地算是恢复汉室,不过仅是偏居在西南边的蜀国而已。

    也就是说请了再厉害的人物,不听他的谋略,最后结果也是差强人意。

    朱元璋一听既知道刘基的意思,不过仍不确定这个刘基,到底有无诸葛亮之能,有没有可用的对策谋略。

    便道:「先生学问渊博,通晓古今,元璋受教了,刘备虽得卧龙先生之助,成就一方之霸,叹未能依卧龙先生之策,恢复汉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