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大军班师
宋晟走了,享年六十三。 作为大明的高级将领,镇守西北的擎天柱,他在西域设省的前夕走了。 袁岳手握长枪,与刘启夏对战,一招一式,凌厉而疯狂,直将刘启夏的双手虎口都震出血来。看着跌坐在地上的刘启夏,袁岳将长枪插在地上,仰头看天。 风雪漫漫,人心凄呛。 「宋将军没有遗憾,他看到了朝廷收回西域的决心,也看到了朝廷设置三司的文书,他清楚,西域将会成为大明的一个行省,永远留在大明的版图之上。」 刘启夏揉了揉手腕,走动袁岳身旁。 袁岳坚毅的脸上满是哀伤,任凭雪花落在身上。自山野之中崛起,自己遇到两个贵人,一个是张辅,另一个就是宋晟。 张辅发现了自己,提拔了自己,是伯乐。 宋晟培养了自己,训练了自己,是师长。 从一个步将,转型为一个马上将军,宋晟给予了自己太多的帮助,是他亲手将山丹军马场交给自己,是他遴选了一批优秀的骑兵将士,日夜培养自己,还是他亲自带着自己,深入瓦剌之地打草谷…… 上马,马战。 骑射,骑略。 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有宋晟的影子。 他是一个要强的将领,多年伤病,从未言弃;他是一个威严的将领,不苟言笑,军纪严整;他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的将领,倾力培养将才,付出心血无数。 袁岳清楚,自己能成为对抗哈里的先锋,能屡次承担作战重任,背后都有宋晟的极力支持与举荐,否则凭着自己毫无根基与背影的身份,凭什么能与徐膺绪、朱高煦等人争? 宋晟,这个爱护自己,保护自己,支持自己的老人,走了。 袁岳深深叹息,眨落眼泪,沉声说:「宋将军临终夙愿是西域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帮他照看好西域,让这里再无战乱,再无刀兵之声。」 刘启夏凝重地点头:「朝廷已经决定在西域设置都指挥史司与卫所了,这个意志不动摇,西域就会永固。」 袁岳想起朱允炆那双深邃的目光,坚定地说:「最高意志是不会动摇的,他一定不会再允许失去西域。」 刘启夏认可袁岳的分析,朱允炆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他绝不可能允许收回的领土再割裂出去。 郭三省走了过来,看着雪地里沉默的两人,开口道:「宋将军七日后,准备班师事宜,后勤的粮草不足以支撑到三月中旬,我们需要在三月初班师,剩下粮草、辎重与牛羊,都需要留给驻守卫所军士。」 袁岳、刘启夏回过神,答应着。 十几万大军不可能一直驻留西域,后勤压力太大。 虽说朝廷同意了朱棣西域十卫二十六所的卫所方略,但想要一口气满员配置,是不太现实的。最初的过渡方案,只能是驻留六万军士,在半年至一年内,选择其他卫所军士进入西域轮戍。 谁驻留,谁班师,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总需要安排妥当。虽说京军大部分都是需要返回的,但考虑到西域治理与关内调兵问题,京军也不可能全员返回京师,必须留下两万左右的军士。 但目前西域已归于平静,有能力造反的基本上都被消灭了,像是吐鲁番、哈密的势力虽然还在,但他们亲眼见识过大明军士的强大,见识过火器的威力,给他们胆子,想来也不会造反的。 在确保西域平稳的大局中,郭三省、伊玛目等人出了大力气,伊玛目凭借着自己的伊-斯兰教声望,带着教徒一遍遍地游说当地百姓,介绍大明政策,保证大明不会干涉他们的信仰,并极力宣传是大明赶走了万恶的帖木儿,保护了无数信徒与百姓。 无数回回人听闻之后,纷纷走出来接触大明,见大明军纪威严,从不抢百姓,就连买卖货物,也都会拿出宝钞、铜钱,或直接以物易物,公平交易,并没有欺凌之事发生,人心渐渐稳定下来。 郭三省、王景彰、陈洽、陈浚等更是带人深入到百姓之家,帮助雪灾之下的人家重建家园,打造房屋,军医也开始转入地方,收治当地百姓,数万军士深入各地,与当地百姓一起,划定农耕地区,并确定了一条条坎儿井的路线,只等大地暖开之后,便会有不少军士开挖坎儿井,帮助西域农耕发展起来。 大明在西域的军策、民策就四个字:以和为贵。 遇到纠纷,发生误解与冲突,可以找人协商,说明情况,该是谁的错,就判谁的错,是大明军士的锅,严惩不贷,是当地百姓的锅,能宽则宽,不能宽则由教会声明情况,告知百姓,之后再作惩罚。 恢复平静与安稳的西域,逐渐在春来时恢复了生机,加之朝廷确定了「重开丝绸之路,减税大西北」的战略,西域成为了商税低洼之地,只要携带着一定的粮食进入西域,商人就可以享受减免一定税的优惠。 这对于无数商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朝廷对西域的粮食等后勤供应,逐渐从民力为主,转移为骆驼为主、商队为主、民力为辅的阶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大明准备班师的时候,亦力把里城突然传回消息,哈里依照约定,送来了二十万两黄金,三百万两白银,还有一堆牛羊马货物。 丰盛的收获,成为了大军班师最好的礼物。 朱棣召集徐辉祖、杨荣、刘儁、徐凯、瞿能、袁岳、周大志等人,商议西域局势。 刘儁一针见血,指出:「哈里提前一个月送来赔偿,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其一,经过四个月的时间,哈里已经初步控制了帖木儿帝国的局势,坐稳了苏丹之位。其二,哈里畏惧大明,希望遵守约定,放弃大明对撒马尔罕的威胁。」 杨荣等人连连点头,刘儁的分析是对的,哈里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他即掌握了权势,又胆战心惊。 朱棣认可刘儁的话,转而问:「如此说来,帖木儿帝国对西域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是吗?」 刘儁认真地说:「不敢说不存在,但至少在哈里时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便是帖木儿帝国分崩离析,陷入内战,他们也必无暇东顾。据此来推断,帖木儿帝国对西域的威胁已经很低,至少五年内无忧。」 朱棣看向杨荣。 杨荣走出来,附和刘儁:「刘侍郎所言极是,眼下西域的外部威胁三个,帖木儿帝国可以不作考量,而瓦剌又与朝廷签署了和平盟约,在马哈木等人掌控瓦剌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太可能直接威胁西域。唯一的威胁是金帐汗国,只不过其内部陷入混乱,颇有分裂迹象,加之其势力范围并不会伸过阿拉山口,对西域的威胁依旧有限。」 朱棣看向一旁挂着的舆图,眼下西域的局势已是明朗,虽说北面、西北与西南都有敌人,但足够威胁西域安宁的,并没有一个。 西域外无强敌,内无忧患,迎来和平已成定局。 朱棣再一次强调:「西域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赢得这里的人心。朝廷官吏尚未派驻,卫所治理需要承压一段时日。然卫所治理,绝不可欺民。在大军班师之后,由刘儁、瞿能、袁岳、刘启夏、周大志等人,统筹卫所与地方治理,一切应以维稳为主。」 刘儁、瞿能等人领命。 班师回朝,总不能所有人一口气都回去,必须有人留守地方。 刘儁身为兵部侍郎,又是未来西域布政使司的官员,他留在这里是最合适不过。 瞿能是洪武 老将,由他暂是接替宋晟,暂领都司也是妥当的,虽说袁岳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他毕竟缺乏都司管理经验。 周大志稳重,又善神机营指挥作战,将他留在西域,管理与控制一批火器军队,对控制西域,威慑与戡乱地方很有帮助。 朱棣将大军分散开来驻防,因为兵力紧张,后勤供应存在问题,有些地方虽然设了卫,但只进驻了三千军士,并非满编制进驻。 即便如此,对维护目前西域的局势已是足够。 二月二十日,哈里的金银等物送至委鲁母,完成登记造册。 二月二十三日,朱棣下令所有回京的八万将士集结于委鲁母英烈广场,并以三十八响(开国年数)神机炮的炮声,告别沉睡在英烈广场之下的宋晟、唐云等万余将士。 大军班师,浩浩荡荡。 五日后,朱棣率兵抵达哈密,因哈密王脱脱迎接来迟,大发雷霆,亲自带兵杀入哈密王宫,砍杀脱脱及其王族数十人。 安全局、侦察兵、杨荣等人的奏报接连传出,都在传达一个信号:朱棣跋扈。 跋扈的朱棣杀掉了哈密王脱脱,哈密卫的马哈麻火者、哈剌哈纳、辜思诚等人却没有任何阻拦,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 三月十二日,大军行军至肃州,朱棣又以守将张厂私通瓦剌为由,不顾众人阻拦,将张厂斩杀…… /77/77178/3194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