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在线阅读 - 第163章 没有朱高煦就惨败

第163章 没有朱高煦就惨败

    李贤又接着道: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燕王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

    盛庸擅长火器,这次更是全面发挥所长。

    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动;然后又冲击其中坚,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

    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张玉、朱能分别引兵来救,朱能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终于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大量燕军军士被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伤,张玉则战死。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大败燕军。

    次日,朱棣不服,再战南军,又是大败,共计损失万余人,这下朱棣终于识相了,决定北还。

    史记:“盛庸等率部追杀,北军死伤甚多。”

    东昌之战可谓燕军起兵以来最惨重的败仗,死伤头号大将张玉,损兵折将无数,指挥使级别就阵亡了好几个。

    而且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朱高煦默默听着李贤的述说,内心霍然开朗,心情也舒展了很多。

    因为后世成祖高光记载,还有无数粉迷的吹捧,这让朱高煦以前也一直以为燕王朱棣的军事才能牛逼的不行,后世甚至还有人把他和李二相提并论,甚至远超李二的说法。

    所以自穿越以来,燕王朱棣一直像座高山,紧紧压在朱高煦的头顶。

    毕竟他自己所谓的军事才能,几乎为零。

    但现在,从靖难起兵以来,到这次东昌大战结束,朱高煦可以肯定的认为,燕王朱棣的统兵能力是有,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后世吹捧的地步。

    历史上朱棣能成功,只有两个解释,那就是运气和南军猪队友的相助,没有其他。

    当然了,现在燕军中还是有几个良将的能力,不在朱棣之下,甚至比朱棣还强。

    诸如李彬,李远,徐忠三人,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大将。

    驻守永平的郭亮也是,朱高煦已经见识过他的能力。

    北平防守战,守住瞿能的刘江,同样能力出众。

    朱棣最大的本事,大概就是很少犯错?而且很识相。

    朱棣是个聪明的人,所以对付别人很有套路,也很识相,每次要吃败仗,通常第一时间就跑,降低了损失。

    围济南失败撤退也好,东昌败退也好,虽然燕军都败了,但损失不过万余人。

    反观南军,每次失败,俱损失惨重,打底三五万,甚至十几万的损失。

    还是得骑兵多?朱高煦知道燕军骑兵多,所以败了之后,可以立马转身跑,南军追不上。

    双方有如辽宋,一边可以败十次,一边不能败一次。

    李贤正在说到最后,却发现朱高煦眼中隐隐似有笑意。

    他不由一愣,为啥燕王败了,高阳王好像挺高兴的?

    下一刻他恍然大悟,这次燕军大败,是因为没有带朱高煦过去。

    燕王不带高阳王,高阳王自然心里不爽了。

    朱高煦正在想着心事,突然感觉到李贤不说话,他赶紧看过去,发现李贤表情怪诡,心中一惊,知道自己刚刚幸灾乐祸的表情,可能有被他看到。

    “哼。”朱高煦马上做出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这次若是本王随军出征,咱们如何会大败。”

    李贤心道果然如此,马上陪笑:“高阳王勇冠三军,战无不胜,真是少了高阳王都不行哎。”

    “你们的兵马损失大不大?”朱高煦这时反问。

    “回高阳王,末将带回来八百多骑。”李贤顿时表情黯暗。

    他当初跟着朱高煦时,有藩骑一千多。

    之前跟着朱高煦打仗时,都没啥损失,因为朱高煦用他们都是以掠射为主,如果要硬攻南军步营,都是朱高煦自己的兵马上。

    但这次跟着燕王出去,李贤的兵马多次被派出去冲阵南军,死伤不少,前后损失三百多。

    “这——”朱高煦闻言又惊又怒:“谁在指挥李将军的兵马?怎么会打成这样?”

    李贤脸色也不好看,嗡声嗡声的道:“是张玉。”

    朱高煦表情欲言又止,估计想骂张玉,又觉的不合适,毕竟张玉战死了。

    他只能装锤胸顿足状:“你部都是精锐射手,若小心谨慎,当不会有如此的损失。”

    李贤再也忍不住了,大声道:“若跟着高阳王,肯定不会打成这样。”

    他也是真心恼火,朱高煦不提这事也就罢了,他之前跟着朱高煦,发挥出蒙古人的骑射,损失小,打的轻松,没想到这次跟着张玉,一战损失四分之一,这怎么受得了。

    看到李贤暴发,朱高煦心中暗爽,表面赶紧好声道:“张将军打仗也是太猛,每仗必冲锋在前,哎,也算是员勇将。”

    李贤正想说点什么,朱高煦打断他:“现在也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张将军也为我父王捐躯,让人敬佩。”

    李贤满脸通红,我部落死了几百人呢。

    “李将军牺牲的这些兄弟,可都有家人?”朱高煦话题一转。

    李贤马上痛声道:“全都有家人,很多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

    草原上每户人口还是不少的,因为他们都算是奴隶制,部落首领经常征兵打仗,每家每户都要出丁,所以大伙尽量让家里人口繁荣起来,除非天灾降临,粮食短缺或遇战争。

    “来人。”朱高煦突然大声道。

    外面钟显马上小跑进来:“殿下。”

    “你去找钱巽,让他准备五千两白银,一百袋盐,十袋糖,回头让李将军派人去取。”

    “是,殿下。”钟显很快退去。

    李贤表情动容,颤声道:“高阳王?”

    “战死的兄弟,都要抚恤一番,不能让兄弟们的家属寒了心。”朱高煦悲痛道:“不过--”

    他突然压低声音:“我怕有人恶意揣测,这种事尽量小心一点。”

    李贤重重点头:“末将明白,一切听高阳王的。”

    燕王没有抚恤,高阳王单独抚恤,这事传出去,肯定不好,李贤深以为然。

    当下两人商量了地方,由李贤指定个地方,朱高煦派人分批送去,李贤再自己处理。

    从高阳郡王府出来,门口几个藩将和一队亲兵围过来。

    “大人。”

    “大人。”

    “将军。”

    藩骑们叫大人,是主子的意思。

    李贤算是他们的主子,这些人大部份都是李贤的部众。

    李贤左右看看,现场有十几个人,他突然脸色大变:“tui”,对着高阳郡王府门口吐了口水:“什么玩意,给点粮食都不行。”

    四周顿时一片骂声,大伙纷纷说高阳郡王不仗义。

    “走。”李贤上马后带着诸将士离开,回到自己府前时,有拔人向他分手告别。

    李贤带着四五个亲信进入府院。

    众人中还有人在骂高阳郡王,李贤突然道:“不要骂了。”

    大伙面面相觑。

    “高阳王非常仗义,给了咱们很多银子和盐糖。”

    “大人,哪刚才?”有人不解道?

    “刚刚有阿哈出的部下在。”也有人恍然大悟。

    阿哈出女儿嫁给燕王朱棣,现在已经算是燕王心腹,今天的事,肯定会传到燕王那边。

    众人这下懂了。

    但李贤却在心中很佩服高阳王。

    刚刚他说给点粮食都不行,就算高阳郡王给银给盐的事让大伙都知道了,众人也会以为,李贤要粮没要到,所以还是很不爽。

    北平城最近是很缺粮,秋粮产量剧跌,南军控制越来越严,很多想赚钱的粮商,都无法把粮运到北方。

    这也是为什么燕王打破沧州后,也不愿意再收降兵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燕王要直逼南京的原因,再拖下去,不用朝廷来打,北军都要崩溃。

    正月十六,在北平城欢度元宵的同时,燕军终于缓缓退回北平,也把悲伤带回了北平。

    东昌之战燕军损失惨重,前后折损近四五万人,是燕军靖难以来最惨重的败仗。

    很多人一夜失去父亲,兄弟,或丈夫,北平城哀伤遍地,军民士气大受重挫。

    但燕王是很有套路的人。

    二月初,他让姚广孝主持一场法事,祭祀阵亡将士,还亲手写了一遍祭文:“jian恶集兵,横加戕害,图危宗社。予不得已,起兵救祸,尔等皆摅忠秉义,誓同死生,以报我皇考之恩。今尔等奋力战斗,为我而死,吾恨不与偕,然岂爱此生?所以犹存视息者。以jian恶未除,大仇未报故也。不忍使宗社陵夷,令尔等愤悒于地下,兴言痛悼,迫切予心。”

    说罢,还把身上的锦袍脱下,扔在火炉中,表示自己要与所有兄弟同生共死。

    现场燕王声情并茂的哭诉,把燕军将士和家属们感动的无以复加,在一些群演的带头下,大伙纷纷狂呼,要支持燕王,继续奉天靖难。

    很多阵亡将士的家属都要投军效命,燕王趁势让他们顶替父兄,比如张辅接父职,直接统领中军,张勇接父职为指挥使。

    这天是穿越后的朱高煦第一次看到张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