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年代:激荡1977在线阅读 - 第10章:投稿回音

第10章:投稿回音

    陈婷事件之后,聂子航迎来了穿越后第一段平静而恬淡的日子:

    身为货车司机的子健常常要去邻近省市出差,爱红也因为红星食品厂技术员的看重而屡屡晚归。

    聂子航没想到,自己成为了聂家最清闲的那个。

    但他的生活也不是一潭死水,除了每日的高考复习与写作存稿以外,他也遇到了一些意外。

    譬如受到余晓丽点拨的于敏宏,在苏钢厂国营饭店请聂子航赴“拜师宴”。

    而于之所以下定决心,不外乎聂子航在县图书馆里对他的几句指点,让他受益匪浅:

    “学习外文首先需要语感,除了认识英汉字典的简单英标外,你可以拿一篇一千词左右的小说章节、文学轶事做练习。

    练习的方法十分枯燥,将之从头到尾背诵熟稔,然后对照着中文写下英文句子,你的英文水平就会一日千里。”

    于是在十一月中旬,聂子航又坐在了“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的标语下方,面对着葱烧鸭和水蒸蛋,聂子航难免咽了口唾沫。

    当饮食渐趋简朴,人难免会怀念物质丰富的生活,聂子航也不例外,他是泱泱饮食男女当中的一个而已。

    “子航,你的信!”

    《上沪文艺》终于在11月25日传来回音。

    而十一月中下旬,有些地域已经展开高考,这是由于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的特殊性,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高考时间,并不采用统考模式。

    11月25日至12月中旬,成为了77年大部分知青的重大人生转折点。

    苏钢厂收发室。

    聂子航迫不及待地拆开书信,暂时忽略了收音机里关于各地高考的不同报道。

    “顾秋亲启:”

    顾秋,他的笔名。

    “顾秋先生,见字如晤。

    十分荣幸你选择了《上沪文艺》发表作品。《潜伏》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小说,它与时今流行的知青文学、先锋文学有所不同,更像是追忆、怀念过去一个时代的风光,赞美曾经的英雄,亦不乏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很触动我。至少在1950年之后,我就很少看到这一类作品了。

    我看了你的大纲与开篇,顾先生设计情节的能力十分卓越,笔法流畅自然,而内容虽有艺术塑造的成分,但却引人入胜。

    我很期待余则成在接下来的转变,以及大纲里你提及的与假媳妇‘翠屏’的故事。

    不出意外,《上沪文艺》今年的最后一期将会专门为《潜伏》开设名为东方传奇的栏目。

    在收到这封信时,请尽快寄来下一期稿件。”

    看到这里,聂子航的内心无疑是雀跃的。

    虽然《潜伏》有着先知与文抄的因素,但剧情删改变动与文字输出是他一力完成的。

    譬如原剧中与左蓝接头时的急不可耐,他已在存稿中做出了相应改动,而文字的呈现则更为重要,不同文风、笔触,输出展现的画面,完全能够给人以大相径庭的感受。

    至少,《上沪文艺》对他的文字功底是认可的。

    如果说信件内容给了聂子航信心,那么篇幅最末的落款,则令他内心震动。

    “《上沪文艺》主编巴金

    1977年11月”

    没记错的话,此时的巴金已经年逾七旬,古稀之年的老人依然奋斗在文坛前线,聂子航亦能从这封亲笔信中感受到前辈对于后辈的关怀之情。

    他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这种情形已经很少在聂子航身上出现了,尤其是进入高翻院之后,实时同声传译要求工作者必须时刻冷静,不能有情绪上的起伏。

    专注、仔细、克制、冷静,几乎成为聂子航后世三十岁时的标签。

    看来穿越也并非都是鸡毛蒜皮的坏事,至少他从心态上变得年轻了。

    不过,鼓鼓的黄褐色信封内显然不止有巴金的亲笔回信,聂子航取出封页内的夹层。

    是汇款单!

    总共壹佰贰拾元的回款金额,对他来说简直是丰厚无比的第一桶金!

    要知道,属于“小三线”计划享受组织额外补贴的苏钢厂,当中一级工人的每月工资也才30块钱。

    这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一种即将暴富的快感在心底横冲直撞,他上辈子拿到燕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也没这么开心过。

    果然,谁都无法拒绝金钱的诱惑……

    兴奋之余,聂子航计算了一下《上沪文艺》的稿酬,120元除以字数……千字15元[1]。

    如果他将《潜伏》续写到百万字,不算出版版权,单论稿酬,就有15000块!

    80年代的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

    聂子航忽然充满了动力,埋头奋笔疾书起来。

    ……

    翌日,聂子航趁午休时间来到邮局寄稿,顺便凭借身份证明取款。

    12张!整整12张!120块钱!

    1977年,国内发行的“第三版纸币”中还没有五十与百元面值的币钞,拾圆纸币作为面额最大的纸币,整体呈白底灰蓝色,并没有后来的红色佰圆纸币扎眼。

    真正摸到钱,感受还是与汇款单不一样的。

    而他的回信里不仅包含早早准备好的《潜伏》稿件,还有聂子航的回信。

    “巴金先生:”

    特地省略了亲爱的、尊敬的等前缀,他在读信时就注意到,在大家互相以“同志”称谓彼此的年代,巴金仍以“先生”称呼顾秋。

    原因不难揣摩:这大概是在20年代左右,国内文学盛放之极而保有的习惯。

    因此,聂子航在信中也以“先生”回称,概因“先生”二字不仅是礼貌用语,更有“老师”的意思在。

    “见字如面。

    十分荣幸能够得到先生的亲笔信,这对于一个刚进入文学领域的彷徨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雀跃的。

    《潜伏》的故事大多来自老一辈的回忆,我将其拼成图纸,并进行艺术整理,希望重现当时的时代风貌与英雄事迹。

    书文的剧情丰富,但我的笔触多有滞涩,有所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顾秋

    1977年11月”

    最后一句并非聂子航的客套话,虽然能够借鉴后世的杰出作品,但他毕竟是文坛新人,连文学界的门槛都没摸到。

    能得到前辈的一两句关键指教,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聂子航这么想着,走进邮局,又见到了熟悉的身影。

    钟实秋!

    注释[1]:60年代之后实行稿酬制度最高千字10元,但查资料也有说有千字12~15元的,这里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