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华娱从三国剧组开始在线阅读 - 第65章:十月刊

第65章:十月刊

    面对杜家福笑眯眯的询问,许旭当然点了点头。

    写书不发表,不如回家卖红薯。

    不发表,名气从哪里来?

    好金子,要是没有出头之日,也发不了光。

    若是能走先在文学圈子里镀一下金,打响一下名气,许旭自然是求之不得。先小说发表,再改编成剧本,对他而言,就是一条最理想的路径。

    这要是在文学圈子先竖起牌面,他都不用找路子去给各个地方电视台制作部门去递剧本,就会有制作人主动联系上门。

    这就是文坛的影响力,好的期刊杂志,尤其以刊载小说为主的刊物,是各家电视剧制作人和各厂电影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从一些好的小说里找出适合改编成剧本的故事,也是影视制作的主要素材来源。

    心思转动间,就听杜家福笑着道:“有个期刊,叫十月,以刊发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为主,我想把你这部小说给推荐过去。”

    大佬的说话很淡然,仿佛十月就是他开的一样。

    但实际上,尽管十月不是他开的,但为《文艺报》艺术部的扛把子,在京城地界上搞文学工作的字号,杜家福都门儿清,而这些门头,也都会给他一个面子。

    许旭的眼神蓦然一亮。

    十月呀,他知道!

    在文坛圈子里,这也是个说话大声的刊物了。

    一个因十而生,与十有缘的刊物。

    十月之名,源于物理“四铿锵”之后应运而生。若是稍往远处看,十月革命一声响,给遥远的东方送来了老马老列,这两個组合起来代表时间的字眼,凝聚着革命人民的绚烂光辉的寓意。

    杂志的创刊号,是搞出国内顶流文学奖的老茅亲自写的,在双月的10号出版。

    旗下有十月文学奖,81年设立,距今正好十年,设立以来,推出不少优秀作家和新作,业内颇有声誉。

    当下,许旭十分可以的点了点头,很想来一句:老杜,给力!

    见了许旭的神情反应,杜家福不出意外,看来许旭是识货的。

    这除非不识货,否则能写出小说的,不会对这种业内字号响亮的刊物无动于衷。

    当下,杜家福又道:“你这个字数我也没有数,不过整体感觉下来十七八万字应该是有的了,按照他们刊物发行的要求,你这个都不能算中篇小说的范畴,中长篇应该更合适,这个问题倒不大,一期发不了就折成二期嘛。晚上你过来一下,有些地方我和老刘圈了一下,文字上你再磨一磨。”

    老杜不是短小精悍的风格,但对于文字,他的风格是一向舍得,敢于刀刃向内做减法,在他看来,没有多余话讲,还能写成中长篇的篇幅,那才是彻彻底底的真本事。

    许旭继续点头,有大佬亲自动笔改文,这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待遇。

    在片场忙完后,当晚。

    许旭兴冲冲的来到杜家福、刘树生二人所在宿舍。

    在两位大佬的案头,他是看到了自己的五册手稿。

    在自己的手稿里,时不时的是夹着一些纸片,纸片上写着两位大佬的一些看法。

    打开一册看了看,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人物对话的台词对话,两位大编是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对于这些人物对话,许旭在写初稿时,不仅承担着情节推动的作用,而且是尽可能的把那个时代的元素给放了进去,在一些精彩的人物对话上可谓是耗费了许多心力,为的就是给对话赋予寓意。

    不过许旭到底没经历过那个风雨跌宕的年代,有的地方是依靠想象。

    但眼前这两位,是彻彻底底从那个时代经历过来的,对那个时代更有感触。加上本身就是资深编剧,对人物对话的见解自有力道,经这两位口给出的意见,极具参考价值。

    看着密密麻麻的纸片,许旭小心翼翼的夹住,郑重的把手稿握在手中,然后认认真真的向面前这两位鞠了个躬。

    杜、刘二人脸上欣慰受下这一礼,杜家福就说道:“小许啊,就像我中午说的,只要记得手中有笔,在哪儿都能写,你是有想法的。”

    然后,杜家福又从旁边拿来了一个已经贴好邮票的信封:“这封信,你明儿去寄走。等你到了京城,就按照上面的地址,把稿子带过去。”

    许旭伸手接过信封,上面写着“燕京市东兴隆街燕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十月编辑部陈东杰收”的一长串字样。

    尽管自己不认识陈东杰这个名字,但看着上面的地址名,许旭顿时就猜到里面是什么东西,应该就是自己的推荐信了。

    握着信,许旭心里涌现出一股暖流。

    他其实并没有给老杜本人带来多少的利益,也就是提供了一些三国的见解,但这更多助力的是三国剧组和蔡晓晴,为此,他本人也获得了角色上的回馈报答。

    而此刻,老杜无疑是在不求回报的提携自己。就手上这一份介绍信,放在文学圈,不知道是多少提笔新人所渴望的敲门砖。

    许旭诚恳的谢过一声。

    杜家福上前拍了拍许旭的肩膀:“你去吧,好好写!”

    许旭认真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不打算走纯文学路线,但秉持着经世致用的原则,论及写故事,存活不少,他也不觑。就冲老杜递给自己的这块硬实的敲门砖,他也要在推开门后,好好的运筹帷幄一番。

    在许旭离开后。

    房间里。

    刘树生给对面的杜家福递上一根烟:“老杜,你这次可是要卖老曲和老陈一个人情喽!”

    他口中的老陈,就是信封上的陈东杰,目前是在《十月》编委会里担任常务副主编,很精干的一个人,基本是被现任主编老曲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听着刘树生的打趣,杜家福吐出了一个烟圈儿:“什么人情不人情哦,放在那儿不拿不用,就啥也不是。小许是不错的,这稿子,换做我是他这会儿的年纪,写不出来,到现在这年纪,也是写不动了。既然我自己在作品上没法给文学界带来耳目一新的东西,那总归得挖掘出一些血液来不是?”

    在其位,谋其政。

    既然是文艺报艺术部的当家人,看到了好苗子,又投缘,他就有责任去推一把。

    对于这一点,刘树生是佩服于老杜性情的,所以他坐《文艺报》艺术部主任的位置,大家服气。

    接下来的几天里。

    把信寄出去的许旭,白天就在片场协助策划蔡晓晴手头上正在拍摄的戏份,晚上就在宿舍里,根据两位大编剧的意见,对《无悔追踪》进行磨稿。

    直到五天后。

    片场戏份告一段落。

    剧务给他送来了三张火车票。

    按照时间排序。

    第一张火车票,是前往津门的,这是许旭目前文工团所驻地的城市,他要去办理转档案诸事。

    第二张火车票则是从津门去往京城的,要去八一厂把关系转进去。

    第三张,则是从京城前往无锡的。

    整个儿一圈,蔡晓晴给许旭前后是放了十天的私人出差时间。

    拿到火车票后,许旭就收拾了一下行李。

    第二天一早,将手稿塞进行李包出发。随身带着的,还有一只圆柱形的套皮木桶,木桶里装着的正是要带给戴林峰关于赤壁营寨布置的略图。

    一天后。

    列车在津门市停下。

    繁忙的车站口,等公交的功夫,许旭看到旁边报亭。

    花了好几个钢镚儿,买了几份报纸。

    然后坐在站台旁,展开报纸一看,就瞅到一行大字映入眼帘:老大哥颁布《关于企业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原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