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六章 促进的纺织业

第一百八十六章 促进的纺织业

    第169章促进的纺织业

    人们常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英国并不知道工业革命。

    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他们的眼前展开。

    而这场工业革命,恰好是由英国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的农村工业化运动所引爆。

    直到后来,这场由农村原始工业化引爆的英国工业革命,才被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少数具有洞察力的政治经济学家所察觉和意识到。

    同样。

    在八十年代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的环境下。

    还无人能够敏锐抓住,或意识到这场农村工业化浪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八八年前后的中国,已经处在引爆工业革命的门口,却丝毫没有引起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媒体的重视。

    而中国最伟大的总设计师,准确的看清了现象。

    朱高炽也发现了朱棣的不快,同样也知道,他的不快来自于何处,所以认真解释道。

    “中华重工的诞生,满打满算不到两年,虽然发展的很快,可仍然不具备兼顾所有饶能力。”

    “目前中华重工的目标,仍然以军户为主,工匠为辅,那么对于民间,就需要这些作坊的存在。”

    “吸收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为工业化道路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朱棣不满的道:“岂不是不公平?”

    朱棣谈公平,朱高炽没有觉得荒谬。

    如果觉得荒诞,是因为对士农工商的误解。

    士农工商。

    出自于《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

    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

    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

    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无论后世部分人,如何根据字面来解读成等级,也无论唐宋明如何脱变,至少管仲的原意,并不是分贵贱。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到了明朝时,士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官老爷。

    所以明末的西方传教士,把大明称为理想国。

    但这是因为社会的地位导致的差别,而不是人为的划分,就跟富人有三的现象,总不能因此解读成社会支持三。

    朱棣认为作为统治者,对百姓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而对老大的做法产生不满。

    “大明农户太多了。”朱高炽轻声道。

    大明的城市人口,最巅峰的时期,也不足百分之十。

    英国靠着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繁荣,支撑起了工业革命诞生的市场。

    那么如何用一代人走完工业革命,首先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发展,就是绕不过的问题。

    英国自下而上,自然发展出来的果实,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得独厚的条件。

    而自上而下,需要高超的手腕,一般人玩不转。

    既要发展工业,又要刺激农村富余劳动力,两者离不开。

    后世七敖八八年十年间,中国的乡镇企业从一百五十万个变为一千八百九十万个,为工业化提供了核动力。

    中华重工解决军户问题,而作坊解决民户问题。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两条道路。

    中华重工创造消费,刺激消费,带动民间经济,民间经济发展吸收农村人口。

    等于中华重工又变成作坊经济的孵化器,为作坊经济提供本金,而靠着这些本金,作坊经济循环开动起来,越滚越大。

    否则光靠中华重工的体量,未来顶多只能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工业人口。

    最重要的是,朱高炽想要用一代人完成工业化道路,必定离不开作坊经济。

    “难道就置之不理?人为划分?”朱棣理解了长子的难处,但还是觉得不是长远之道。

    “当机器生产机器的时候,就可以解决了。”

    “机器生产机器?”

    “中华重工目前属于第一阶段,机器生产商品的阶段。”这是第一次革命革命的特征。

    朱高炽解释道:“当机器生产机器,即属于第二阶段,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重新分配社会资源。”

    机器生产机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在九五年到千禧年之间,是后世国家处在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门口阶段。

    一旦按正确的顺序引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其自自我繁殖和盈利的能力,是任何金融危机都难以阻止的。

    也是世界在那些年,无法阻挡中国崛起的关键原因。

    无论是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零七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中国出口总量,与其增长趋势相比,永久性地减少了近百分之四十,也没能阻止中国的发展。

    就如十九世纪的美国,经历了十五次金融危机和一次四年的国内战争,这些都没有阻止美国,强劲发展成为下一个世界生产中心和超级大国。

    这不是因为美国的所谓的知度优越,如知度经济学家所吹嘘的那样。

    而是因为美国吸取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经验,自建国伊始,就采纳了一个正确的、有序推进的、从原始工业化到轻工业化再到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中国同样如此,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些列强合力采取了无数的手段,最终也没有拦住中国经济的腾飞。

    “机器生产机器。”朱棣每个字都懂,但是合起来仿佛也懂,又觉得无法理解。

    脸色露出茫然,突然之间,觉得与长子论经济之道,实在有些自讨没趣。

    大明喜欢神童,终明一朝神童都受人追捧。

    自己的长子虽然不是神童,但大器晚成,少年发光,也令朱棣十分的得意。

    他不再勉强自己理解老大的经济理论,开口吩咐道:“经济经济,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兼顾民生,需知爱民如子。”

    “儿子谨记。”

    朱高炽应道。

    爱民如子在后世是要抛弃的,包括拦路磕头跪拜青大老爷的桥段,都是令人警惕的糟粕。

    不过在大明,统治者的确要兼备这种素质,儒家也极力要求统治者如此行事。

    犹如大才海瑞,万民愿意跪他,舍不得他离开,希望他永远留在当地做官。

    三万套衣服,以及后续一万套,如果在应府,以江淮一带的纺织能力,可能十半个月就能完成。

    但是放在北平,的确令作坊主们既高兴又痛苦。

    又担心招工后订单较少,又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左右为难难以下决心。

    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时不时有些客人上门,想要买几件成衣。

    有的作坊主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开始试着生产其余样式的衣服,例如百花群,女儿穿的珠翠蝶群等美丽的衣裙。

    有一假日,九和工友们进城逛街游玩,犹豫了一番,进入了一家衣铺。

    在伙计热情的招待下,九一口气买了九套裙子。

    “你买这么多衣裳做什么?”

    “师娘,师嫂各两套,家母两套,家妹三套。”九背着包袱,对工友道。

    工友知道九收入高,不敢和他比,只跟婆娘和女儿各买了一套。

    不久。

    这间成衣铺子,挂上了许多漂亮的成衣,在为中华重工制作工衣的闲暇之余,专门制作女装。

    受工厂的启发,同样结合传统的服饰,制作更多即不失保守,又更为精致的衣服。

    越来越多的人上门购买,连城里官宦之家的姐,也听了这里的名气,相约来试一试。

    有了一家发财,很快就有邻二家,第三家。

    竞争激烈的环境,有的开始追求廉价,有的开始追求质量,有的开始讲究款式。

    朱元璋的旨意,老百姓要多种桑树,种麻棉,想要让民户自给自足,达到温饱。

    农民凡有田五亩至十亩者,要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以是为差

    当统一国家后,这道政令又被推行到全国,要求百姓多种桑树、枣树、柿子树和棉花。

    但是这些并没有流入市场。

    包括军服,大明是以服役的形势,让百姓免费制作军服,不但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百姓深受其苦。

    当中华重工每年几万件成衣订单投入市场,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依托这个基石,北平的纺织业很快发展起来,琳琅满目的服装,促进了人们的消费。

    中上层的统治者,例如王府有自己的六局,但是中下层的富户,有这个需求和消费力。

    加上中华重工的一万数千名工人,他们自己穿着工整的衣裳,领着富裕的工钱,总不能让一家老穿的破烂。

    一家买,其余工友就会去比,然后要跟着买,消费的欲望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