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汉末一闲人在线阅读 - 234章 十常侍乃十二人(昨天的,今天补;今天的,明天补)

234章 十常侍乃十二人(昨天的,今天补;今天的,明天补)

    就在华十二悟道的当儿,张让与何进相视一眼,竟达成了共识——董卓非死不可,且晚死不如早死。

    张让鼓起勇气,又问道:“敢问先生,除了董卓,天下可还有甚么乱汉逆贼?”

    华十二一愣,笑了:“那可是太多了,有士族,有宗亲,还有织席贩履之辈,几乎无人不乱汉,大汉当亡,已然定数。”

    他摇摇头,仍是笑着,接着说道:

    “你们除非是杀绝天下人,不然人人都将是反贼啊。我叫你们做的,也只是勉强维持她一段时间,好让天下百姓元气不失啊。”

    张让的眼神兀的闪出一道狠光,转瞬即逝,华十二见了,却并不在意,眼下他更加确认自己是身处在一个小说世界了。

    在真正的历史上,何进其实是十常侍点出来的外戚,其中可能也有刘宏不想为强势姻亲牵扯的缘故,因此才有何皇后以屠夫女儿的身份入主洛阳宫。

    十常侍中有名郭胜者,乃何进同乡,当年可能就是此人将何氏推荐入刘宏眼中。

    后来何皇后因嫉妒鸠杀王美人,辛亏十常侍回护,何皇后的位置与性命才得以保全。

    而真正与何进敌对者,乃后来西园军主事蹇硕,此人才是个真忠心的。刘宏立遗嘱使刘协为帝,蹇硕就立即谋划,要诛杀何氏外戚,拔除刘协正大位的障碍。

    而十常侍则不然,他们早已与何进一道围绕在刘辨身边,刘辨登基方符合十常侍的利益。

    蹇硕第二次杀何进的计划就是被十常侍泄露,因此事败,刘辨正大位,而刘协不能成。这一切本来对十常侍来说是个完美结局,可惜,他们选择的盟友不成。

    何进为袁绍说动,自以为除蹇硕,掌西园军后,京中再无对手,不合再有谁与自己分享权力,乃反手诛杀十常侍,最终双方火并,渔翁——董卓得利。

    一计四方败——

    忠皇派——蹇硕,败。

    内宦——张让等,败。

    外戚——何进,败。

    士族——袁绍等,败。

    而只有董卓得大胜,秉国专政,废立帝王。

    为何要把袁绍算入其中,乃因为袁氏召董卓入京,就是为求一臂助,以平衡何进军势,前文说过:董卓乃袁氏门生,有师生如父子的儒门潜规则,袁氏自以为董卓必不能叛。

    奈何董卓心如恶虎,不耐烦边地恶土,早觊觎中央权力。更不在乎中央已经形成的诸多潜规则,悍然反叛,竟至弑师。

    董卓恶名,从此开始。

    因此何谓周郎妙计,该是袁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叔叔折面皮啊。

    闲话说这许多,不过是为水文而已,且将闲话收回,就看眼前。

    华十二看两人居然是如此水火不容的关系,张让等居然是铁血保皇派,因刘宏一句,就要‘虽千万人,吾往也’的境地。

    可见是个历史小白写的书了。

    就是至今不见穿越者哪个……不会是我吧。

    华十二悚然一惊,但想到自家外挂,不至于,这种远古网文还不至于开如此大的外挂,这是后世白爽文的画风。

    奈何看自己这脾性,又实在不合白爽文的画风,既不图着个人超凡,以力证道;也不闷头种地,扎实发展。

    反而圣母心泛滥,这也救一救,那也救一救,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啧,我若是主角,那作者铁定扑街。

    话说我这圣母的心肠是不是该收一收了,诸天世界,数也数不尽,就是我这外挂再强十倍,百倍,又能如何啊。

    不过是救一个,算一个吧。

    收回泛滥思绪,华十二放眼当前,道:“还有一道难关,若不过此关,则天下纷纷,士族必生祸乱。”

    张让立刻说道:“有何关口,我等该如何做?”

    何进跟着说道:“还请先生说明。”

    两人此时模样颇似老三国中,关羽说明情状,而张飞紧接一句“俺也一样”,逗乐了华十二,让张何二人不知所以。

    压下笑意,华十二道:“这一关就是如何让群臣百官相信刘协是刘协,刘辨是刘辨。”

    这话说的有些绕口,但张让很快明白,何进亦随其后醒悟,如今皇家的两个孩子体型互换,似乎没变,而亲近者可以看出孩子者,不是刘辨;婴儿者,亦非刘协。

    至于群臣百僚,焉能信此等天方夜谭。

    彼辈非无知识之民众,更有利益驱使,要说服他们,需花费许多力气才成。

    “那先生欲何为,而使百官相信呢?”

    张让问道。

    何进颇觉此事简单,乃献计曰:

    “先生此言差矣,此事并非难关。我与彼辈内宦,俱为国朝重臣,一言有九鼎之重,此事只消我二人与群臣说的明白,则百官自信矣。”

    这个计谋听得华十二摇头,张让见状反讽道:

    “你我只两张嘴,纵是加我等十常侍也不过只十三张嘴,如何说服得了满朝官员,况且又是这等神仙之事。”

    语中‘十三张嘴’云云,不是张让算数不好,而是因为十常侍,乃有十二个人。

    大抵是这个朝代并不兴‘十二’的说法,又或许是大众算数不好,于是十二个中常侍被人们称为‘十常侍’。